汉之殇汉末尽忠
字体: 16 + -

第三章 夏育破鲜卑 拜文和为师

    公主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熹平二年,174年。这一年里,鲜卑率众攻略北地郡,震惊朝廷。



    



    汉灵帝在大殿上见下面的官员无人说话,便有点生气道:“大汉人才济济,难道抵御一个小小鲜卑都无人愿意带兵出征?”



    



    这时下面站出来一人,众人看去正是张奂。张奂走出身,看了看在站的各位,又对汉灵帝拱手一副恭敬的样子开口说道:“鲜卑屡屡进犯边关等地,派兵出征不久又会继续来犯,如此下去不是办法,何不派使者出使安抚鲜卑。”



    



    张奂话音刚落,一阵笑声传出,发出笑声的正是段颍。段颍走出来用一副藐视的眼神看着眼前的张奂,“如今鲜卑已经攻陷北地郡,你还在这说安抚鲜卑,鲜卑一群野蛮民族,反复无常,怎可安抚,臣认为应该立即率军攻打鲜卑,收复北地郡。”



    



    “你就知道杀,这么多年下来为何鲜卑还没杀尽,还敢来犯?”张奂语气还是一点未变的说道。



    



    “鲜卑地广,打不赢就跑,过几年又来犯,他们反复无常,正因为如此,还是得派兵去镇压,给他们沉痛的打击。再说鲜卑岂是一日可灭。你这样说,根本就是强词夺理。”段颍有点生气。



    



    两人争吵不停。刘宏座在大殿上有点不耐烦的开口道:“两位爱卿就不要争吵了。张大人虽言之有理,但是现在鲜卑已经攻破北地郡,我看还是依段爱卿之言,出兵攻打鲜卑、收复北地郡。段爱卿觉得何人可率军出征?”



    



    “臣保荐一人出征鲜卑,定大胜而归。”段颍说道手指了指大殿里站在一旁的夏育。



    



    “夏育本就是北地太守,如今北地被鲜卑攻陷,理当率军出征,收复北地。而夏育一直跟随臣作战,其能力出众,定可大胜而归。”段颍语气故意加重。



    



    “好,既然段爱卿如此之说,那下令命夏育率军出征,收复北地郡。”夏育接到诏命后,率军出征鲜卑,欲收复失地。 



    



    夏育临行前,段颍来相送。段颍嘱咐道:“此去务必要大胜而归,立功就看你自己了,你可联合各部一起进攻鲜卑,如此可胜,记住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千万不可大意。”



    



    夏育点了点头:“将军放心,我一定大胜而归。”夏育说完便上了马,率大军前去攻鲜卑。



    



    夏育率大军行了数日,到达北地郡府,北地郡府一片狼藉,北地官员见夏育到来便纷纷前来迎接。其中一个官员开口道:“鲜卑在几个月前率军杀到北地郡、屠杀、抢略一番,吾等率众拼命抵挡,鲜卑这才退走。”



    



    “现鲜卑在何处?”夏育语气厚重的问道身旁的人。



    



    “在北地郡不远处驻军。”夏育身旁一人回答道。随后夏育又了解了鲜卑兵力和何人统帅一些军情。了解完后夏育又吩咐去招屠各部落一起联合进攻鲜卑。



    



    夏育没在北地郡停留,便先率骑兵先行轻骑袭击鲜卑,大军随后等屠各部到来联合一起出击。夏育率轻骑行至不远,正遇鲜卑主力,鲜卑根本没有想到来这么快,也没丝毫防备。在夏育一阵冲击下,鲜卑阵容既然被冲乱,夏育在鲜卑阵中一马当先率骑兵冲击,鲜卑试图组织起来反攻,只见后方杀出一大军。这队大军正是夏育主力同屠各部。鲜卑一时大乱,只顾逃命,夏育率军一路追击把鲜卑赶回边关外,北地郡失去的地,全部收复。夏育一举大胜班师回朝。



    



    皇帝刘宏得知夏育大胜,大喜。夏育班师回朝后,皇帝刘宏大赏夏育。



    



    不久后洛阳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一青年当上了洛阳北部尉,他一上任就下令赶造“五色棒”悬挂于衙门左右,不论豪强权贵,一旦触犯刑律一律棒杀。当时深受皇帝刘宏宠爱的宦官小黄门蹇硕的叔父就死于他的“五色棒”下。(此青年,会在日后多次出现,也是影响大汉江山的人,这里占时不说他。)在当时震惊朝廷上下,段颍也被此青年的所作所为感到佩服。看到这青年的所作所为,段颍想到了自己平定羌族,杀敌无数,建功立业的时候,那时候自己的霸气,那时候的段颍真所谓英雄。而现在呢?只是个为了保全官职,保全富贵,乱杀无辜官员,阿附宦官的这么一个人。同年皇甫规病死,这意味着,凉州三明的时代已经结束。大汉失去一位平羌名将。段颍虽和皇甫规意见不和,但闻皇甫规死的消息,也亲自去祭奠。



    



    熹平五年(176)闰五月,永昌太守曹鸾上疏为党人诉冤,言激烈,灵帝大怒,立即将曹鸾处死,并重申党人之禁,诏令州郡,凡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以及五服之内的亲戚在位者,皆免官禁锢。此次严禁与建宁二年(169)的钩党之狱,合称为第二次“党锢之祸”。



    



    此事过后段颍见清流派党下场个个如此,便更加和王甫深交。这日,段颍下朝后回到府中,见府中堂上座着一身深褐色布衣的男子,看上去大约二十七八,此男子留着短胡须,一副炯炯有神的眼睛,似乎能把一切看穿。



    



    此男子见了段颍急忙起身行礼道:“段大人,我得知段大人传小人来,便在这等候大人。”



    



    “文和,不必客气,今日让文和来,的确有一事拜托。”段颍面带微笑说道。此男子正是贾诩贾文和。



    



    贾诩恭敬的开口问道:“何事?大人尽管吩咐便是。”



    



    “其实也没什么,我听闻文和对兵法、谋略上颇有研究,文和才能别人不知,段某是知道的,我爱子段煜如今已四岁,我想让他跟随文和学习,文和可愿意收小儿为徒。”



    



    贾诩大惊,没想到自己被段颍如此看重,但段颍之意,自己又不好推脱。贾诩思索了一会开口便说道,“段大人文武双全,其带兵之才恐怕在朝数一数二,其子有段大人教会岂不是更好。”



    



    “文和你有所不知,最近朝廷上实在太忙,抽不出身来,所以才想把小儿托付给文和,我才放心。”段颍说完,用手拍了拍贾诩肩膀。



    



    “大人既然如此看得起文和,文和自然接受大人一片用心。”贾诩看着眼前的段颍,恭敬的说道。



    



    段颍大喜,从屋里带出来段煜,让段煜叫贾诩先生。段煜走出来,看着身前的贾诩轻轻地喊了一声:“先生。”



    



    贾诩看着眼前的孩子,感叹道:“其子不愧为段大人之子。”



    



    “哪里,哪里。文和就先在我府中住下,也好教导煜儿。”段颍拉着贾诩,又吩咐下人去安排房间。



    



    自此段煜每日跟随在贾诩身边学习兵法、谋略。



    



    “煜儿,孙子兵法即使倒背如流,若不会活用,也是无用。”贾诩见段颍背诵孙子兵法便随即开口这么一说。



    



    “请先生教诲。”段煜恭敬的请教着贾诩。



    



    “孙子兵法博大精深,如一味硬记住兵法是不行的,那岂不是纸上谈兵,得看战场变化而随机应变。煜儿你先不要急,先理解兵法。”贾诩摸了摸段煜头,一副和蔼可亲的语气对段煜说道。



    



    段煜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贾诩不仅教段煜兵法、谋略,也教段煜玄学、八卦、易经等方面。



    



    段煜跟着贾诩学了数日,贾诩测试段煜的几道小题,段煜都回答出来,这让贾诩十分吃惊,贾诩也没想到段煜小小年纪会如此聪慧。



    



    没过多久,贾诩来向段颍告辞,说家中有要事,得回乡一段时日,段颍挽留不住。贾诩临走前说道:“煜儿聪慧过人,日后定成为奇才。”



    



    段颍听贾诩这样夸自己孩子大喜,又让人去叫煜儿。段煜走了出来,听说先生要走,便哭着不许贾诩走。贾诩抱起段煜,眼神中带有几分不舍的开口说道“煜儿,好好听你父亲话,我走后一旦忙完就在回来,你要记住,不可贪玩,得勤加学习。”



    



    “先生,我知道了。”段煜哭着点了点头。



    



    说完贾诩出了段府,段颍出府相送。“段大人请回吧!大人对小人恩义,小人会铭记于心,不过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贾诩有点忌讳不知当讲不当讲,这才这么一说。



    



    “文和有什么说的尽管说。”段颍看着眼前的贾诩。



    



    “段大人还是和王甫少点接触,还有务必小心阳球此人,阳球此人甚是厌恨王甫,我担心他会对大人不利。”贾诩提醒段颍道。



    



    “文和放心,我会注意的。”段煜心中想道,很多人对自己不满,就连下人们,也对自己议论纷纷,然而眼前这个年轻人却这样提醒他。



    



    贾诩点了点头,恭敬的给段颍行了一个礼,便跨上行李包,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