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窃贼
字体: 16 + -

第30章 一堆赏赐

    压制着对未来的忐忑不安,李泰旭离开皇宫。一出宫门,眼尖的小吉祥便立即高兴地挥手,但立即被李幸和王彦喝住。

    谢过了送他出宫的几位内侍,又拿了特制的金叶子做了打赏,让人将一大堆赏赐搬上马车。也幸亏李幸想得周到,从府里带来两部马车。

    “九叔、表兄,你们咋还在这里等着?不是让你们先回去吗?也不知要待多久,若非我执意出来,说不得要留到晚上了。”李泰旭责怪道。没必要不是?留两个随从就行了。

    李幸笑道:“谁会傻乎乎地一直待在这里?都轮流去吃过午饭了,顺便又带了马车来。某与十五郎猜测,或许你不会空手而归,果然猜中了!大郎,用过饭食么?来时,王嬷嬷让带了一罐子汤,说怕你饿着。”

    王彦也道:“某给王嬷嬷说,有晋王殿下在,大郎如何都不会挨饿的,可王嬷嬷却道,宫里的饭食必定没有自家的好吃,瞧晋王和公主殿下便知了。”

    其实,李治只去过两次,其中一次便带了李明达,王嬷嬷是亲眼见到两人吃得差点撑住,若非李泰旭一再约束,肯定会出岔子。可想而知,宫内的饭食是如何“不堪”了。

    李泰旭摸摸肚子,点点头:“果然被王嬷嬷预料到了。圣上和皇后娘娘崇尚节俭,所以饭食相对比较简单,嗯,主要是烹饪手法简单,好好的食材弄得没滋没味的。”

    等李泰旭放下汤碗,李幸便问:“大郎,某观你似乎有些心神不宁,可是在宫里遇到了什么?”

    幕僚,也算是最亲近的人了。原本,李幸和王彦也不过是因为身为旁支偏方庶支,在族中根本就没法出人头地,偏偏自身又有些才华,心中不甘,这才在李文州和娟娘为李泰旭寻找幕僚时争取到这个机会。李泰旭前几年的情况,也是听说过,原本也没抱多大希望,只是想着暂且忍耐几年,看在自己辛苦一场,总会有个结果,总比被压制一辈子的好。不料,见到李泰旭,发现完全不似八九岁的顽童,聪慧过人、过目不忘、勤奋刻苦、待人谦逊等等,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所见读书最有天分之人,最难得的是,做事非常细致周到,不急不躁。

    把窗帘放下,李泰旭这才低声道:“也没啥,就是发现了两件事情,或许对今后朝廷的方向会发生一些变化。”

    李幸与王彦面面相觑,连忙追问。

    此番进宫,虽然不过短短几个小时,但是,李泰旭便敏锐地发现了李承乾和李泰之间的矛盾比想象中更尖锐,而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也让人暗自摇头。那位历史上出名的贤后长孙氏,李泰旭也得以见到,肤白貌美,身体纤弱,胭脂水粉也掩盖不住眉宇间的病容,竭力忍着咳嗽,呼吸沉重,看上去让人揪心不已。李治却道,因为将房中有气味的东西全都搬出去了,所以长孙氏的病情好多了,也能吃下一些食物。可是,李泰旭却觉得不妙,但哪里敢说,只好安慰说,只要多加保养,特别是不能劳累,一定会慢慢好转的。

    当时,长孙氏捂着嘴咳嗽了几声,喝了几口银耳汤,待平复一些,对李世民柔声笑道:“李侍郎真是好福气,有如此孙儿。大郎,多亏了你给兕子写的医嘱,嗯,注意事项,让我也受益颇多。”

    李泰旭连连谦虚地表示自己也是偶尔在书中看到有这么个记载,当时觉得此病看似不起眼,发作起来却很凶险,故此多瞧了两眼,不料居然派上用场。“能够为皇后娘娘和公主殿下分忧,小子深感荣幸!”他道。

    为此,李泰旭收到了一大堆赏赐。如今还算是贞观前期,国内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天灾人祸加上边境不安,到处需要钱财,所以李世民比较节省。正在犹豫着赏赐些啥,李治便道,还不如给几幅字画,堂兄可是读书人。说着,自顾自地跑到书案旁抽出字画各两卷,想了想,又随手拿起一个玉镇纸掂了掂量,口中道:“上次瞧着堂兄书房差一个镇纸,这个大小正适合。”

    李世民哭笑不得。但因为长孙氏的病情好转,他心情也大好,便笑着道:“罢了,只要不把《兰亭集序》拿走便是了。”

    李治眼睛一亮,忙道:“真迹自然是留给阿爹赏鉴的,但是,阿爹,您不是曾让欧阳学士、虞学士他们临摹了好几幅么,您就赏赐给堂兄一幅好么,说不得他哪日又有啥领悟,您瞧瞧今日他写的那幅字多好啊!”

    李世民是个书法爱好者,更是王羲之的狂热粉丝,所以,对那些字写得好的人也格外看重。比如李泰擅长草书、隶书,而李承乾的字则更显得中规中矩。未来的高宗皇帝李治在书房上颇有造诣,写起隶书、草书、飞白体和楷书均得心应手,在帝王中书法苍劲豪迈、圆润俊华、行笔婉妙,不逊于名家。

    李世民便将李泰旭写的那首“竹石”拿给长孙氏瞧,长孙氏也连连赞赏。“圣上,您赏赐给大郎字画,自然妾身也不能少了见面礼。”她柔声道。

    于是,除了李治自作主张拿来的四幅字画、欧阳询临摹的《兰亭集序》、一方玉镇纸,李世民另外赏赐的几本书、一套文房四宝,长孙氏则赏了十匹绢、两套金玉收拾、两匣子珍珠。临出宫时,李承乾也让人从东宫拿了些东西来,说是谢礼。李泰旭推辞一二,便恭敬地收下。包括墨锭一匣子、汉玉笔架一件、青玉浮雕松石笔筒一件、长方淌池歙砚一方、古籍数本。李泰见之,称,也有礼物相赠,感谢李泰旭的那份颇为有效的“注意事项”,只是不知今日会遇到李泰旭,随后会让人送到李府去。李泰旭赶紧道谢,忙道“不敢”。

    “太子和越王之间的争斗已经如此明显了?难道圣上和皇后娘娘就没察觉?”李幸惊讶地问。李泰旭叹了口气:“或许,在爹娘心目中,自家的儿女都是好的。我只是想,若是,嗯,长孙皇后有个啥,太子和越王之间的矛盾或许会更加突出。圣上偏爱越王,大臣们肯定早就知道。据说,曾有大臣进言,说圣上对越王宠禄过盛,可圣上对大臣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毫无修正,反而越发宠爱。这别提在皇家,就算是在普通人家,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引起纷争。”

    王彦眼中一闪,低声道:“怪不得大郎会选择晋王殿下,难道是?”

    李泰旭哪里肯承认自己早就知道历史的轨迹,摇摇头,笑道:“我当日哪里知道这些?不过是后来听晋王提到太子和越王时,言语中为颇为太子鸣不平。此番进宫,我特意仔细观察,果然察觉到诸多不妥,但是,那是人家的家事儿,咱也管不了不是?反正啊,我就觉得,晋王和他们的年纪相差较大,威胁小,别人都不会将他当成靶子。所以,将来无论是谁以后继承皇位,晋王都是安全的。咱们家也不想要啥从龙之功,能够安稳低调地发展延续,便是最好的结果。”

    王彦心中暗暗道声“可惜”,原想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若是太子和越王斗得两败俱伤,作为剩下的唯一的嫡子,晋王说不定还能捡个大便宜。只要大郎紧紧地跟在晋王身旁,哪有不飞黄腾达的?而作为曾经的幕僚,他们也能水涨船高。

    “某也以为,还是不要介入皇位之争的好,咱们这一支,不必冒险求富贵。”李幸倒也想的开,虽然也想能出人头地,但从龙之功是好得的?一旦压错宝,那不仅仅是关系到一个人或者一家子,甚至会影响一房、一族!再说了,此等大事,哪里是作为偏房庶支的他们有资格参与的?还是好好地辅佐李泰旭,过几年自会有个结果。

    三人正在低声议论着,突然马车一个急刹,若不是李幸眼疾手快把李泰旭拉住,李泰旭肯定会甩出车去,不过,即便如此,头也碰在车窗上,当即便红肿起来。

    “你是何人,居然敢在京中策马扬鞭?”外面的随从怒喝道。

    “小郎君,您没磕到碰到吧?”小吉祥在外面急急地问,禀告道,“也不知是哪家的小郎君,带着一行人打马疾行,一路上惊得行人躲避不已,还惊吓住了咱们的马。”

    “十五郎,你且陪着大郎在车内,某出去瞧瞧!”李幸皱了皱眉,沉声道。城中管理甚严,即便是亲王都不敢策马狂奔,也不知是谁如此大胆?

    王彦忙从暗格中找来药膏替李泰旭敷上,嘴里也不免埋怨几句。

    “来人,速速将这群狂徒拿下!”见为首三个穿着光鲜的儿郎仍是毫无愧色,反而一脸的骄横,李幸不由大怒。

    “哎哎,某等也不是故意的,不就是马速稍微快了一点而已,若是有所得罪,这里有几个金珠,算是赔偿!”一个二十余岁的儿郎跳下马来,拱手笑道。看到他倒也不是没有眼色,见到一大群随从护卫,便知不是普通人家出行,再看那车窗外悬挂着的“李”字,心里不由暗自嘀咕。这长安城内处处是高官显贵,说不得这又是那个达官贵人的家眷出行。

    听他那语音,不似长安附近之人,李幸冷冷一哼,道:“哼,无意也好故意也罢,此事待金吾卫前来处置,还请三位郎君能够积极配合,不要让某为难才是!”

    那人急了,忙道:“某还有要事,哪里能在此耽搁?倒是请问贵府何处,改日某必登门赔罪。”这天下姓“李”多了去,且不说大唐皇室李,这肯定不是,但还有七宗五姓中的陇西李、赵郡李,这都不是自己能够招惹的。

    另外两个儿郎也下了马,不下来不行,因为已经被一群高大威武的护卫团团围住,哪里还能走得掉。此二人,一个二十五六、一个十八九岁,先前那人的年纪则居中。

    “敢问这位郎君贵姓?”年长的那人上前拱手问道。

    李幸淡淡地瞟了一眼:“陇西范阳支李氏。那么,请问尔等是何人,听你口音却是京城人士,岂不知城中规矩?杖八十,罚金十贯。该如何,自有律法!”

    “啊?这,没必要吧?不是都已经赔礼了吗?好歹吾等父辈也同朝为官,何必如此不近情面?”年少者吓了一跳,忙道。

    李幸却毫不理会,淡然一笑:“既是官宦子弟,更应懂得律法。至于赔偿,一切由官府评判便是。”

    “李郎君,都是某的不是,还请多多海涵!”最初那人见李幸态度强硬,知道自己碰到了硬茬,忍住心口的怒气,垂手弯腰连连拱手赔笑,“家父乃应国公、荆州都督,姓武讳士彟,与先皇是莫逆之交,得知先皇驾崩,悲痛欲绝,得圣上恩准,紧赶慢赶刚到京城。在下家中行二,名元爽,字明修。这是在下的堂兄惟良,字成源;堂弟怀运,字修正,父为司农少卿讳士倰便是。”

    应国公武士彟?李幸一挑眉,暗自不屑。虽世代官宦,他却是商人发迹,因在先皇任州刺史时便关系深厚,并一直追随其后。唐朝建立后不久,李渊对支持他起兵的功臣大加封赏,武士彟为二级功臣,并给予他以犯罪免死的优待。武德年间,武士彟曾为工部尚书,判六尚书,赐实封八百户。但武士彟固辞不受,前后三让,愿意捡校右厢宿卫,即做宫中近卫军军官。在近卫军供职期间,留在并州原籍的夫人相里氏和一个儿子相继死去,留下武元庆和武元爽两个儿子。丧妻不久,李渊主动为他这位廉俭、忠勤的功臣加老友牵线搭桥了前隋朝贵族杨达年近不惑仍待字闺中的女儿杨牡丹,令桂阳公主(杨氏的堂嫂)主办婚事,结婚费用全部由国库支给。李世民登基后,武士彟便由中央转到地方任职,先后担任扬州长史、利州都督、荆州都督。他在荆州打击豪强,宽力役之事,急农桑之业,奸吏豪右,畏威怀惠,,唐太宗手敕称誉其“善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