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窃贼
字体: 16 + -

第28章 增进友谊

    对于李承乾与李泰之间的暗自交锋,李泰旭一概当作未见未闻,研究了“金砖”,又开始观察御书房的陈设。现在的李世民还是很节俭的(这是与他晚年相比)。与李泰旭在故宫看到的御书房相比,此处更宽阔一些,陈设也精简许多,或许与其主人的性情有关。据史料记载,乾隆的“倦勤斋”就极尽豪华,上下两层楼,楼上楼下共有宝座13张(楼上7张,楼下6张),每张床上都有黄炕毡垫、红花炕毯、床褥、靠背等铺陈,床上还有唾盂、容镜、如意、顺刀。床垫两侧安放炕几、柜格,上面摆放玉、瓷、珐琅、竹、木、牙、角等材料雕琢而成的珍玩文具。此外,室内空间尽陈书格、多宝格、炕案、炕几、香几、长条桌、半圆桌、月牙桌、琴桌、椅子、绣墩、方案等家具。墙上除绢、纸帖落外,还挂有御笔字、山水、花鸟等插、挂屏,质地多为紫檀、雕漆、珐琅边框,内用玉石、宝石、珐琅、象牙、点翠等材料镶嵌。李世民的书房较为宽阔,家具以宽大为主,雕刻以各种花纹。靠墙摆放了几排书架,一面墙上挂满了名家字画,另一面则是他自己的作品。总之,处处透出一股子古雅和书香。李泰旭从内心来书,是挺佩服他的,上马杀敌,下马治国,还能提笔作文,且在书法和文学上颇有成就,极大地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李泰旭正在兴致勃勃地参观时,突然被人扯了扯衣袖,转脸一看,见李治略带焦虑地瞧着他。“咋了?晋王殿下?”他疑惑地问。

    李治努努嘴,低声道:“阿爹在问你话呢!”

    李泰旭眨眨眼,随即尴尬地对李世民赔笑道:“圣上,刚才走神儿了,第一次进御书房,忍不住好奇心,嘿嘿,您刚才说啥?能不能再重复一遍?”

    不待李世民说话,李泰似笑非笑地道:“大郎倒是与众不同啊,别人进了这里无不凝神聚气,你却自顾自地想自己的事儿。呵呵,呵呵!”

    死胖子,咱想啥关你屁事?干嘛和咱过不去?好像咱俩是初次见面吧?李泰旭恭敬地拱手道:“真是不好意思,刚才见到这书房内的陈设,就想起了在史书上提到前隋炀帝晚年如何奢侈浪费,如此一对比,便不由暗自庆幸自己能够生于如此盛世,然后,又寻思,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普通百姓,我又该为这国家为这社会做些啥?”瞧瞧,这境界多高?

    果然,李世民被深深地感动了,连连点头:“若是人人均如此想,何愁大唐不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大唐?呵呵,这世间有长久不衰的朝代吗?唐朝的历史咱还是知道的,共历289年,始于高祖李渊,终于哀帝李拀,共20帝。且不提打下大唐江山的李渊,在其余皇帝中,除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李治的“永徽之治<https://baike.so.com/doc/6044614-6257629.html>”、李隆基前期的“开元盛世”,其余皇帝或是毫无作为,或是荒淫无度,或是被丹药毒死,或是被宦官杀死,就没有一个成器的。后世人们讨论唐朝的兴衰,一致以为其责任应当归咎于李隆基,若非他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重用外族、宠爱杨贵妃,导致朝纲败坏,直接引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将大唐从鼎盛时期一下子落入衰败,并最终走向了灭亡。若是一般人,糊涂了,不过是坏了一家子,但作为帝王,你不经意的决定,便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权力越重,责任越重。可惜,往往他们只看到那个高高的位置,以为坐上那位置,便能为所欲为。

    李泰旭在内心深深地叹息一声,恭敬地拱手道:“在圣明天子的带领下,何愁不能开创盛世王朝?”

    李治嘻嘻一笑,道:“堂兄,你说我阿爹是圣明天子吗?稚奴常听大臣们夸赞阿爹英明果断、勤于政事、量才任官、提拔贤能,还说阿爹虚心纳谏、戒奢从简,故此,上行下效,如今大唐境内河清海晏,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实属史上难得。”

    李泰旭不由暗暗竖起大拇指,没想到李治居然也是个拍马屁的高手啊!

    “稚奴和大郎说的极对,儿子也经常听得大臣们私下议论,说得遇明主,三生之幸,岂敢不尽心?”李承乾赶紧补充道。

    李泰落后一步,很是不悦地瞪了李治和李泰旭一眼。李治不解地眨巴眨巴眼睛,憨憨地问道:“怎么,四皇兄,难道你不以为阿爹是圣天子吗?难道大臣们、百姓们说的都是错的吗?可是,稚奴出宫去,眼里看到的是老百姓安居乐业,耳里听到的是对阿爹的称颂。阿爹说,要多多走进平民百姓之中,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稚奴想着,以后总是要去之官的,若是现在不好好地跟着阿爹、长兄学习如何理政,以后咋办?难道事事都依靠下面的属官?自个儿不懂不明白,就容易被人蒙蔽。阿爹、长兄,你们说对吗?嘿嘿,这是稚奴听堂兄教育小吉祥时说的。堂兄,你还说了一句啥?当时我没听清。”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晋王殿下,可是这句?”李泰旭笑盈盈地问。这可不是咱说的,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当然,其它几句可不好提,不然就有怀念前朝的嫌疑了。

    李世民的文学造诣在历史上都是很有口碑的,一听得此诗句,眼睛顿时一亮,嘴里反复咀嚼几遍,双掌一击,大声叫道:“好!好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大郎,你今日连连口出佳句,着实让人惊叹!”

    李承乾也笑道:“可不是呢,那日儿子便觉大郎谈吐不凡,不像不足十岁的小郎,后来总是听稚奴在耳边叨唠堂兄这也懂那也会,既是高兴稚奴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又担心自己长兄的地位不保啊!呵呵呵!”若有所指地瞧了李泰一眼。着实有些“缘分”,一个“李泰”,一个“李泰旭”,却是完全不同的性情。相同的是,均是颇有文才。回宫后,因为李治拿着李泰旭写的故事去询问孔颖达等太子师,还得一群大儒去藏书房翻查了好几天,但仍是一无所获。由此,李承乾心中暗爽。

    李泰旭谦虚地欠欠身:“太子殿下谬赞!”

    李泰微微蹙了蹙眉,眸底闪过一抹厉色,呵呵一笑,和颜悦色地对李泰旭道:“原来大郎对诗文颇有研究啊,某也喜文学好书画,虽然自小便习名家字帖,但终究未能自成书体,大郎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成就,让人佩服不已!”

    “啊?哪里敢当越王殿下如此夸赞?在下一直听闻殿下聪敏绝伦,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对书画鉴赏极为在行,可惜在下对书法只是知道些皮毛,对作画就更不敢提了。”李泰旭只觉得迎面扑来好一股酸味,让他暗暗腹诽。自己今天肯定是出门儿没看日子,咋这位小胖子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咱可没招你惹你,你要找谁麻烦尽管去找,咱可管不着!

    李泰得意地翘了翘嘴唇,摆摆手:“大郎客气了。哦,倒是一直有个疑问,你真是一病就什么都忘记了?听说大郎以前可是极为聪慧的,李侍郎一提到他的嫡长孙就颇为得意。听闻大郎病糊涂了,不少人都暗自叹息。还好还好,老天长眼,大郎不仅清醒过来,却更胜以往!真是可喜可贺啊!”

    李泰旭过目不忘的本领,李文州和李勋泽并未向外透露,并一再敲打告诫李泰旭院中的下人,闭紧嘴巴,不许议论院中的一切事情。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太过瞩目并非好事,何况李泰旭才“清醒”过来,他们已经有些心惊胆战了,生怕某一日醒来又听说李泰旭再次变傻变笨,或者其他。这一个余月来,李氏父子逐渐冷静下来,开始寻思如何教导李泰旭,每一日考校,都会有新的惊喜,发现李泰旭不仅聪慧过人,还肯吃苦,做事认真,性格温和,有主见有魄力,除了喜欢看一些闲书,其余便找不到啥缺点了。

    “越王殿下,您的夸奖我受之有愧啊!”李泰旭谦虚地欠身道,叹了口气,对李世民道,“哎,糊涂三年,好不易清醒了,前程往事忘得干净。圣上,您不知道啊,其实当时小子连自己的爹娘,连自己是谁都忘记了!”

    “有这事?”李世民惊奇地问。

    李泰旭点点头,压低声音道:“这事儿我祖父阿爹他们都不知道,圣上、太子殿下,还有越王和晋王两位殿下,你们千万要给我保密哟,不然,不知祖父和阿爹会多失望呢!”

    李治拍拍胸脯,保证道:“堂兄,你且放心,我们都不会说出去的,一定给你保密!对吧,阿爹、长兄、四皇兄?”

    李世民笑盈盈地颔首。李承乾点点头。李泰眼里闪过一丝不屑,随即笑着答应。

    李泰旭羞涩地笑了笑,道:“真的忘了哟,所以我整整三天都不敢说话,就怕说错了啥被人当成妖怪架在火上烧死!”

    “那后来咋样?李侍郎他们可发现蹊跷?没责骂你吧?”李治连忙担心地问。

    李泰旭温和地笑笑:“没有啊,或许因血缘亲情的缘故,一见到我阿娘,心里就酸酸涩涩的,似乎有啥牵连着。见到祖父祖母和阿爹也是如此。所以啊,骨肉亲情是如何都不能分割开的,就算是失去了记忆,但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也能让你不由自主地靠近、亲近。晋王殿下应该也是如此吧?”他朝李治眨眨眼。

    “嗯嗯,我也是如此哟!一日未见阿爹阿娘心里就惦记得慌。”李治连连点头。

    李承乾笑眯眯地打趣道:“稚奴,你就不想我啊?亏我有甚好吃好玩的都给你留着。”

    “怎么不想呢?”李治连忙表白,“稚奴在外瞧见好吃好玩的,也立即会想到长兄的,但是宫里不能随便带吃食进来,稚奴原本给长兄留的果冻、布丁都不好送进来。等厨娘学会了,稚奴就让她进宫来给阿爹阿娘和长兄长嫂做,好么?”

    “好吃的我没瞧见,但好玩的我却一样都没落手里,你全给兕子她们了。”李承乾笑道。

    李治腼腆地扭了扭手:“可稚奴也想给长兄过目的不是?您喜欢啥,稚奴以后在宫里给您带来。”

    “咳咳咳!”见自己又被不知不觉地排斥到话题之外,李泰重重地咳几声,立即将众人的视线吸引过去。李世民忙关切地问:“青雀,可是身子不适?来人,赶紧传张太医!”

    李泰清了清嗓子,恭谨地道:“阿爹不必担心,刚才是痰堵住了嗓子,喝了两口茶便没事了。”

    李承乾淡淡地笑道:“还是请张太医瞧瞧诊诊脉的好,不要因小失大。对吧,青雀?”

    李泰理了理衣裳,抬起头笑看着李承乾:“长兄说的是!”自己坐着,他却站着,难道还看不清自己在阿爹心目中的地位和区别?李泰不由瞧了瞧李承乾的腿。

    李承乾抿了抿唇,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李泰旭看得分明,转过身去,和拉着自己手的李治说着悄悄话,不外是讲自己在书上看到了啥故事,挺有趣的。李治频频点头。

    “哇!那个叫司马光的小儿郎好聪明啊!”李治惊叫道。

    “如果是晋王殿下遇到此事,您会如何办呢?”李泰旭笑问。

    李治开始沉思,“若是稚奴,那时该如何办呢?石头会不会抱不动?会不会缸没砸破反而将自己的脚砸了?另外……”

    李治抬起头,得意地道:“既然那个小儿郎都能跑进去,显然那水缸并不高,我可以站在缸边将他拉起来啊!或者,找一根木棍让他拉着,总之千万不能像他那样傻,趴到水缸边沿去,多危险啊!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难道这点道理都不懂?还有,堂兄,你说,若是别人诬陷是我把他推进去的咋办?万一其他小儿郎被有些人一恐吓,全都说谎呢?而那小儿郎被淹糊涂了,以为是谁推他进去的,那时岂不是救人不成反而将自己陷入官司?”

    李泰旭拍拍额头,谁说古人迂腐来着?瞧瞧,这未来的高中皇帝想得多周到啊!他叹口气,道:“晋王殿下,您想得挺周全。的确,也有做了好事反而被人误会的,但是,咱们不能因此而见死不救对不?若是你有能力救人,而眼睁睁地见那小男孩被淹死,你肯定会良心不安对吧?另外,性命攸关之时,咱们肯定是一心想着如何救人,如何安全地把人救出来,哪里还想到后续会被人讹诈的?但是,殿下刚才分析得很多哟,若是没有能力,比如石头太重咱们抱不起,或者没力气砸缸,咱们尝试过,若是事不可为,千万不要勉强。”

    李治原本以为李泰旭会很失望,但见他也是肯定自己的说法,又高兴起来:“那么,刚才我说的法子可好?我觉得比拿石头砸缸更容易更快一些,对吧?”

    李泰旭点点头:“是的,极对!若是我,或许会找一根树根,情急中找不到解下裤袋也成。”

    俩人在旁嘀嘀咕咕地开始讨论如何救溺水儿童的最佳方案。而后,李泰旭顺便给他普及了一下徒手救溺水者的正确方法,以及救上岸后如何抢救等等。李治很是新奇,原本以为只要把人救上来就好了,没想到其中有这么多道道。俩人头碰头肩并肩,两张小脸凑在一起,在李世民看来很是和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