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传说
字体: 16 + -

第2章 某事而动

    大军进入沫邑,沫邑百姓无不为之欢呼,更有乐妓为之歌颂凯旋,舞那战功之章,足以见得子受在未成为商王之前,是多么深受民心的。

    子受自言自语“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贡说的很对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就因为历史上子受的失败,才导致了被抹黑数千年。”

    看到沫邑的子民为子受而骄傲,为子受而欢呼,子受更知,历史绝不能再上演,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子受的形象。

    “吁~~”

    前面突发情况,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从人群中冲出,跌跌撞撞摔倒在大军必经之路上,因为有了之前刺客要杀害子受,所有兵将们都很是紧张,亦有风吹草动就剑拔弩张的。

    看到所有士兵将领都拔剑戒备,周围的百姓更是慌乱,子受沉足底气,大吼一声“无需惊慌,无需惊慌,大家可看到,兵将严明纪律,一有风吹草动就懂得戒备四周,如此兵将,实乃我大商之福。”

    简单一句话,就把眼前的慌乱制止,把兵将们剑拔弩张说成是好事,更是说的沫邑的百姓各个信服。

    子受从马匹上下来,来到那母子面前,刚刚孩子从人群中冲入,作为娘亲的在第一时间护住孩子,把孩子保护在怀里。

    子受微微笑着“孩子无碍否?你没事吧?”

    子受没有责备孩子,更没有怪罪父母,还询问有哪里受伤没,如此亲力亲为的子受,更是未来的王,沫邑的百姓更是把子受碰到了一个高度,认为子受能成为大商的王,绝对是他们大商的福气。

    回到皇宫,这皇宫没有想象的那么气派,毕竟是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建造技术又有多么先进呢,能有一处住的地方就不错了,也就只有皇族才能建立如此规模的宫殿吧。

    虽说皇宫不气派,却有一种无形的九五之尊之气回荡,不管是内还是在空中,子受都能感受到那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气息。

    “规模虽没有故宫那么宏伟壮魄,却有故宫所没有的气势在里面。”

    进入大殿中,群臣和帝乙早已等候多时了。

    “儿臣参见父王。”

    “平身。”

    “谢父王。”

    帝乙微微一挥手,“子受,想必你已得到消息了,孤封你为嗣,将来你要继承孤的位置,为大商开疆扩土,为大商的黎明百姓造福。”

    “儿臣明白。”

    帝乙指着两个人说道“子受,你的两位皇叔箕子和比干,他们会尽心辅佐你的,希望你们能打造出一片更好的大商江山。”

    “臣弟领旨。”

    “臣弟领旨。”

    “诸位卿,在孤驾鹤西去那一刻,也请诸位卿辅佐子受,为大商造福。”

    “臣等领旨。”

    退朝后,子受回到家中,坐在椅子上,他脑袋里全在想着子受可能面临的事情,可能面临的危险,更想着子受为何会变得暴政。

    “所有有关子受的历史,皆因妲己所为,也就是说,妲己才是一切的关键,如果我不接触妲己,更不与之交心,或许纣王的名声就会变好,西周也不会发兵起义吧。”

    越想越有可能,“妲己是翼州候苏护的女儿,看来要小心点了,千万别再重蹈覆辙了。对了,我记得,商朝时候,还有好几个历史名将,如果能把他们提前收拢过来,那我岂不是更坐稳了商王这个位置,日后也不会多出那么多事情来。”

    子受的脑海里出现一个又一个的名字,虽说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封神榜的,但也不能说就没有,传说传说,有传才有说,就是年代太过久远了,才传的太夸张了。

    “来人啊。”

    “大人,有何事。”

    “我要去一趟陈塘关,备马。”

    子受去陈塘关,找的就是李靖,他不知道封神榜上的李靖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存在,那李靖,连同他的三个儿子,绝对是未来一大将。

    除了陈塘关李靖之外,还有什么姜子牙,杨戬。凡是封神榜里面,帮助武王伐纣的人,能找的都要去找,一定要改变历史。

    这就是子受的想法。

    陈塘关距离沫邑算是很远了,沫邑在今河南一带,陈塘关在天津一带,所以两地差距还是很远的,当时没有什么汽车啦,动车啦,飞机啦,这架马骑行,怎么着也要快一个月吧。

    一个月的时间,一味赶路,足以把人憋出毛病来,所以子受带着飞廉和恶来两个将军,一路上游山玩水。

    “将军,前面有一湖,湖中有鱼,晚上可吃鱼。”

    “嗯,如此那就麻烦两位将军了。”

    飞廉和恶来两人是父子,恶来和子受年纪相仿,所以也算是臭味相投,恶来力气特别大,经常和子受比力,却不是子受的对手,一直输,崇尚力量的恶来这才乖乖听话,服从子受的命令。

    父子二人在湖中抓鱼,力气极大的恶来,那一身力气在水中无用武之地,就连擅长速度的飞廉,一身的本事在水中也发挥失常。

    看到父子二人如此嗅样,子受不住哈哈大笑“汝此等模样,如若被军中人所见,不知要笑到几时。”

    飞廉和恶来两个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被子受这么一说,瞬间脸红,巴不得赶紧潜入水中。

    “你们上来吧,捉鱼是要有技巧的,你们且看好吧。”

    子受拿出刚做好的鱼叉,这鱼叉由木头做成,木头一端削成尖,另一端窝在手中,赤脚下湖,静静站在浅水处。

    在湖中间的飞廉和恶来不知子受要做什么,刚想开口,却看子受做出‘嘘’的动作,说时迟那时快,一条小鱼从子受脚边游过,子受立马下手,尖锐的木头霎时间扎进鱼的身体内。

    “看,这才是抓鱼。”

    飞廉和恶来迅速游过去,请教子受这抓鱼的技巧,子受也耐心教他们。

    “总而言之,这借力是最重要的,你们在湖中,哪有力可借,站在这浅水处,脚踏实地,方可借助大地的力量,打仗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天时地利人和,不一样需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