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赶赴封地
在罗廷安,海哥儿走的这几天,城外的流民并没有因为走了大批青壮劳力而发生什么纷乱,所有人都充满了希望,不用多久自己这些人就可以在小王爷的手下生活,有房子住,有田种,有衣服穿,那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啊!在这些人眼中这种生活虽感觉遥不可及,但是他们坚信小王爷不会骗他们的。
而此时的朱由渠由于最近清闲了下来,不断的找一些书看,刚开始只是在王府里找,后来又找到了大街上买了一些,最后干脆直接去找陈奇瑜借了一些,这些找来的书差不多堆满了半个屋子。朱由渠当然不可能仔仔细细的把这些书全部看个遍,他也只是挑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比如一些有关农业,工具,器械方面的他尤为在意。
经过几天的努力,朱由渠挑出了一些书籍堆放在桌子上,其他的依旧堆放在地上。春儿和小环在一边帮他整理。
此时看着眼前这么多书却仍不满意,突然向两个小丫头问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天工开物》这本书?”
“没有。”两个小丫头异口同声的说道。
朱由渠心中想着:这天工开物是明末的书,按说这个时候应该是有了,可能是还没有传到这洛阳城吧?据说这本书是在南方编成的,现在这年月兵荒马乱的都有可能传不到北方来,等迁往封地之后就派人去南京打探,这本书或许会被朝堂上的那些所谓的国之砥柱弃之如履,但是历史会证明它的价值,毕竟这可是被后世称为百科全书的存在。
又看了看桌子上的这些关于耕种时令及一些简单农具的书,这些先勉强用着吧,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想要一下子各种工具器械齐备也是不现实的。
随即把一屋子书扔给两个小丫头慢慢整理,朱由渠又走了出去。有田地,有人手,有工具当然还得有种子,虽说自己在王总管那里讨要了足够的玉米种子,只是显得太单一了,其他一些种子也得准备些,之后朱由渠便又开始在洛阳城里转来转去,甚至城外农村里都跑了几趟,这次倒是收获不菲。于是朱由渠的院子里又堆满了大包小包的种子,各种谷物都有,其中有两样让朱由渠高兴坏了,就是土豆和红薯,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可是比玉米还要高啊,只是数量却是所有种子里最少的。按说如果将这些高产作物普遍推广下去,怎会有人挨饿,大明又怎会挨饿的起义军给打垮。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当时的食用之法不对,造成了这两种异常难吃,就连朝廷收税都不要,甚至有明文规定不准大面积种植,这让本来就是引进物种的土豆,红薯更加难以推广。唉,这大明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朱由渠挑出这些土豆,红薯安排几个十五六岁孩子专门看着,等到东迁时也要牢牢的看着,生怕丢失。
就这样在忙碌中,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七八天,这一日宗人府的使者终于是来了,经过一大堆繁琐的仪式之后,朱由渠就落了两样东西,金印和田契,在别人看来这金印才是最重要的,而朱由渠只在乎田契,这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关乎自己的未来会过得怎么样。至于这金印在不久的将来只是一块漂亮的石头罢了。
既然自己等待的东西到了,那就该着手迁往封地了,自己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妥当了,至于城外的流民早就时刻准备着要东迁了,况且他们也没什么要准备的。
海哥儿他们派来的信使也到了,封地颖王府地基已经打好,正在砌筑砖墙,再有半个月就可以上瓦封顶了,罗廷安他们带着手下五百人拼命地建造木屋,从开始建造到信使出发时已经建好了两百个木屋,当然只是主体架子搭好了,四周只待用茅草编织成毯子四周一围,就能遮风挡雨了,至于这些编织茅草的活计妇孺孩子都可以做,等所有人到了再做也不迟。
当天朱由渠决定第二天就开始迁往颖地,这次迁移路途将近两百里,又是将近两千的老弱,朱由渠又去找了一趟陈奇瑜,这次不在矫情,邀请县衙捕快、衙役一同随行维持秩序。
到了晚上正要早早休息好养足了精神明天赶路,却看到春儿、小环引来两个妇人。
朱由渠诧异的看着几人。两个妇人进来之后对着朱由渠做了个万福礼,随后说道:“小王爷明日就要迁往封地了,我们两个老妇虽有万般不舍,也只能待在王府守着王妃,以便每逢节日,祭日好给王妃烧些纸钱,至于王妃所留财务小王爷就全部带走吧,留在这里最后也不知道会被谁拿去。”
原来她们是这个身体的母亲的仆人,那岂不是看着自己这个身体长大的!难怪她们这个时候来找自己,要让自己把王妃留下的财物都拿走。
“唉,既如此本王也不强求了,财物会给你们留一些的,以后有机会本王会来看你们的。”朱由渠也不敢多说,怕被她们察觉出什么。
“有小王爷这句话我们就知足了。”说完两人就慢慢的走了出去。
朱由渠吩咐春儿,小环跟上去去拿财物。这个时候可不能矫情,况且这些财物本来就属于自己这个身体的。谁知不一会儿两个小丫头就跑了回来,只呼财物太多搬不动,朱由渠赶忙去叫了几个大孩子一起去搬,看到被搬回来的一大堆珠宝首饰,朱由渠直呼富婆,当然两个小丫头可不知道富婆是谁。第二天上午朱由渠坐在马车上,后面跟着十辆大车拉着自己收集来的种子,书籍还有自己的全部家当,出了城汇合王总管安排的运粮车队,在后面跟着两千流民大军,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向着颖地而去。
洛阳距颖地大概一百五十里,由于跟着两千老弱,怕是得两三天才能走到颖地。朱由渠满心期待的想着自己的封地,忍不住就豪情万丈起来。
(本章完)
而此时的朱由渠由于最近清闲了下来,不断的找一些书看,刚开始只是在王府里找,后来又找到了大街上买了一些,最后干脆直接去找陈奇瑜借了一些,这些找来的书差不多堆满了半个屋子。朱由渠当然不可能仔仔细细的把这些书全部看个遍,他也只是挑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比如一些有关农业,工具,器械方面的他尤为在意。
经过几天的努力,朱由渠挑出了一些书籍堆放在桌子上,其他的依旧堆放在地上。春儿和小环在一边帮他整理。
此时看着眼前这么多书却仍不满意,突然向两个小丫头问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天工开物》这本书?”
“没有。”两个小丫头异口同声的说道。
朱由渠心中想着:这天工开物是明末的书,按说这个时候应该是有了,可能是还没有传到这洛阳城吧?据说这本书是在南方编成的,现在这年月兵荒马乱的都有可能传不到北方来,等迁往封地之后就派人去南京打探,这本书或许会被朝堂上的那些所谓的国之砥柱弃之如履,但是历史会证明它的价值,毕竟这可是被后世称为百科全书的存在。
又看了看桌子上的这些关于耕种时令及一些简单农具的书,这些先勉强用着吧,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想要一下子各种工具器械齐备也是不现实的。
随即把一屋子书扔给两个小丫头慢慢整理,朱由渠又走了出去。有田地,有人手,有工具当然还得有种子,虽说自己在王总管那里讨要了足够的玉米种子,只是显得太单一了,其他一些种子也得准备些,之后朱由渠便又开始在洛阳城里转来转去,甚至城外农村里都跑了几趟,这次倒是收获不菲。于是朱由渠的院子里又堆满了大包小包的种子,各种谷物都有,其中有两样让朱由渠高兴坏了,就是土豆和红薯,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可是比玉米还要高啊,只是数量却是所有种子里最少的。按说如果将这些高产作物普遍推广下去,怎会有人挨饿,大明又怎会挨饿的起义军给打垮。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当时的食用之法不对,造成了这两种异常难吃,就连朝廷收税都不要,甚至有明文规定不准大面积种植,这让本来就是引进物种的土豆,红薯更加难以推广。唉,这大明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朱由渠挑出这些土豆,红薯安排几个十五六岁孩子专门看着,等到东迁时也要牢牢的看着,生怕丢失。
就这样在忙碌中,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七八天,这一日宗人府的使者终于是来了,经过一大堆繁琐的仪式之后,朱由渠就落了两样东西,金印和田契,在别人看来这金印才是最重要的,而朱由渠只在乎田契,这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关乎自己的未来会过得怎么样。至于这金印在不久的将来只是一块漂亮的石头罢了。
既然自己等待的东西到了,那就该着手迁往封地了,自己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妥当了,至于城外的流民早就时刻准备着要东迁了,况且他们也没什么要准备的。
海哥儿他们派来的信使也到了,封地颖王府地基已经打好,正在砌筑砖墙,再有半个月就可以上瓦封顶了,罗廷安他们带着手下五百人拼命地建造木屋,从开始建造到信使出发时已经建好了两百个木屋,当然只是主体架子搭好了,四周只待用茅草编织成毯子四周一围,就能遮风挡雨了,至于这些编织茅草的活计妇孺孩子都可以做,等所有人到了再做也不迟。
当天朱由渠决定第二天就开始迁往颖地,这次迁移路途将近两百里,又是将近两千的老弱,朱由渠又去找了一趟陈奇瑜,这次不在矫情,邀请县衙捕快、衙役一同随行维持秩序。
到了晚上正要早早休息好养足了精神明天赶路,却看到春儿、小环引来两个妇人。
朱由渠诧异的看着几人。两个妇人进来之后对着朱由渠做了个万福礼,随后说道:“小王爷明日就要迁往封地了,我们两个老妇虽有万般不舍,也只能待在王府守着王妃,以便每逢节日,祭日好给王妃烧些纸钱,至于王妃所留财务小王爷就全部带走吧,留在这里最后也不知道会被谁拿去。”
原来她们是这个身体的母亲的仆人,那岂不是看着自己这个身体长大的!难怪她们这个时候来找自己,要让自己把王妃留下的财物都拿走。
“唉,既如此本王也不强求了,财物会给你们留一些的,以后有机会本王会来看你们的。”朱由渠也不敢多说,怕被她们察觉出什么。
“有小王爷这句话我们就知足了。”说完两人就慢慢的走了出去。
朱由渠吩咐春儿,小环跟上去去拿财物。这个时候可不能矫情,况且这些财物本来就属于自己这个身体的。谁知不一会儿两个小丫头就跑了回来,只呼财物太多搬不动,朱由渠赶忙去叫了几个大孩子一起去搬,看到被搬回来的一大堆珠宝首饰,朱由渠直呼富婆,当然两个小丫头可不知道富婆是谁。第二天上午朱由渠坐在马车上,后面跟着十辆大车拉着自己收集来的种子,书籍还有自己的全部家当,出了城汇合王总管安排的运粮车队,在后面跟着两千流民大军,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向着颖地而去。
洛阳距颖地大概一百五十里,由于跟着两千老弱,怕是得两三天才能走到颖地。朱由渠满心期待的想着自己的封地,忍不住就豪情万丈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