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途记
字体: 16 + -

第3章 朝议黄河难民多发,决议全国军屯移民

    朱元璋想到自己的爹娘也是因为天灾饿死的,就觉得迁都与畏民相比,不值一提。迁都虽说事大只要在大明的管辖之内建起护城河加入锦衣卫还有东厂,不怕防不了的外敌。如果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正常的生活习俗受到破坏,五谷无一物可收,百姓没有食物可以充饥,蚕无桑可喂,麻采了用不了,也没有人去采,百姓也上不了赋税,无衣可穿,又揭竿而起,到时候再弄个李明璋,赵明璋,那可了得。算了,还是不迁了。

    “朕与众卿家建立大明王朝时说过,百姓犹如种下的新苗,不可摘其枝,诺其叶,毁之长式。时至今日,朕不能看当日种下之新苗才会结果实就被狂风吹落花蕊。”

    “众卿家有何高见?”

    “启奏皇上,臣对此有事要奏。”此人又是吏部尚书锲厮。

    “爱卿请讲。”

    “臣征用徭役时发现,各省上报徭役时发现十三个省中,山西省内,可用吏人数是其它省的三四倍之多,而山西之内架桥凿渠劳不烦多,用之不尽,公事完成较快,而如陕西之地,可用徭役较少,开埂修路却要计划之时日数被甚至更久。”

    “户部可有此事?”朱元璋立刻把目光转向了户部尚书赵勉身上。

    “启禀皇上,臣在年底审查百姓户口时也有发现,全国在册百姓加上官员有四千万人,但是山西就占了四百万之多,而云南、山东等地在册人口足五十万之多。”

    “为何出现此类现象?”

    “云南之地多以猎物为生,若不是该省有朝廷铜业可以养家谋生,造为南蛮辛存之地。而山西煤铁发达,此地人家族观念慎重,家家户户四世同堂凡是灯火明亮之处都可见,更是有皇恩浩荡,六世同堂。”

    “那一姓家族大概多少人口?”

    “一姓之村香火衰者一二十人,旺者达一二百人。”

    “朕不是为了削弱家族聚众谋反而要求成年人或者取妻之人进行分家立户吗?”

    “回皇上,分户只是增加户税及徭役,分户不是出族,唯女孩出嫁改为他姓,没有娶妻妾进族门用他族之姓。”

    “传祖宗香火固然是好,可是大明这万里山河若外敌入侵,北可修长城拒瓦刺鞑靼,若南有千姓家族造反,岂不众人齐声就能震倒山海关门,百姓齐脚就能踢翻山海关墙”

    “皇上爱民如子,相信在皇上的明治之下,必能国盛民富。”

    “若移黄河断流附近百姓到常流小溪旁生产,岂是不美载。”

    “皇上,臣还有一虑,把黄河之民移到小溪之地固然是妙计。但是如果把山西省境内某县的百姓移到陕西省,那么山西省内该县的赋税、徭役降大幅度减少。该如何是好?”李善长走到了朝轴线中央提出了这个疑问,因为他只管兵部。

    “徭役无非就是用来建造国防工事,赋税无非就是拿来给官兵发军饷,若此地移民他处,那么北方鞑靼瓦刺能找到百姓抢财粮吗?部分官兵是为了管理百姓,给百姓防御山匪外敌的同时也享受百姓的税务。若官民一起迁走,路途也方便管理一些不听话的刁民,也可以保护百姓沿途的安全,找一片开阔的土地重新开疆扩土,延续祖宗香火,岂不是上策。”

    此时刘基缓步走在朝轴线中间说“依臣之见,搬一方水土,到别姓家族里进行生产生活。若人文化差异较大,定会器纷争,或被原族撵走,或原族百姓受到伤害。迁一方百姓,还不如全国百姓移民,官兵带着,这样今后在一起聚合就不会有异意。二来也可以开疆扩土。”

    “寻常百姓即有扶徭役,也有被征兵之,若把军民都迁移扩散,移民就是移动军,若民开荒耕种,上缴的粮食就是国库搬运的军饷,哈哈哈,妙哉妙哉。”

    “皇上圣明,大明王朝必将千秋万代,永盛不衰。”

    “中书省听令。”

    “臣在。”

    “草拟迁移方案,门下省审核过后呈奏折给朕。”

    “爱卿可有事否。”

    “先已到午时,除重大事情,呈奏折左右丞相批阅,再呈给朕查阅。”

    “退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