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遗恨
字体: 16 + -

第5章 天策上将

    第五章天策上将

    秦王李世民荡平郑国和夏国后,大唐统一中原,高祖李渊因他功高盖世而不知该怎样再行加封。

    首先,李世民本身就是亲王——秦王。

    其次,李世民是太尉,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首,是武官老大。

    然后,李世民兼职尚书令,由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空缺,所以尚书令就成了当时文臣的最高长官。?(注:三师是皇帝的老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因为唐高祖李渊当皇帝是半路出家,所以也就没有三师这一说了。)

    再然后,李世民还是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注:陕东道大行台是初唐战备时期的行政机构,主要针对河南河北等地的军事战备,最初设在黄河东岸的山西蒲州。公元621年虎牢关大捷后,陕东道大行台移至洛阳,李世民部将屈突通任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后废除)。

    高祖李渊不知再怎样嘉奖李世民好。于是较劲脑汁又想出一个高招,于公元621年旧历10月下诏:

    “今四海平定,天下一统。秦王南征北战,功不可没,特加号天策上将,位列三师之下,三公之上,统领天下兵马,开府置属;增邑二万户,通前三万户。赐金辂(lu,大车)一乘,衮冕之服,玉璧一双,黄金六千斤,前后部鼓吹及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钦此。”

    秦王李世民领旨谢恩。

    满朝文武大臣听完宣诏都错愕不已。这天策上将一职前所未有,况且天策上将权利无边,在其上面除去空缺的三师,再无官爵。也就是说,李世民已经在文武百官之上,只在皇帝和太子之下了。

    文臣们开始窃窃私语,武将们多数出自秦王,自然是高兴的。朝堂之上立刻形成两股暗流涌动的势力,东宫太子的属下和幕僚,脸色都不怎么好看,各个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齐王李元吉更是愤愤不平,下朝后尾随太子李建成骑马回了东宫。

    李世民坐上高祖赐的八匹马黄金大马车,在宫廷鼓乐班子的吹吹打打引领下,排成四排的二十名仪仗亲事,手执木剑齐步向前,随着牵马亲事轻轻的一声“架”,黄金马车缓缓启动,马车后面同样是排成四排的二十名手执木剑的仪仗方阵,方阵后面依然是打打吹吹的宫廷鼓乐班子。六名护卫分别跟在马车两侧。

    能拥有这样庞大依仗的,在这深宫大内,除了皇帝陛下,再无第二人。

    李世民的仪仗队慢条斯理地回到西宫,长孙王妃早已率领全家大小在承乾殿外恭候了。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大人们齐齐施礼。

    “恭喜父王贺喜父王!”恒山王李承乾和长沙郡王李恪也像模像样地作揖。

    李世民并没有用左右护卫搀扶,自己跳下马车。

    “快都请起!”

    承乾、恪儿和牛儿一拥而上,李世民把手中擎着的圣旨交给长孙王妃,然后左手拉着承乾,右手拉着恪儿,恪儿拉着牛儿,率先拾阶而上。长孙王妃和次王妃杨氏公主及阴氏跟随李世民父子,一同走进大殿前厅。

    “大王,刚刚父皇赏赐的衮冕礼服、碧玉和黄金,妾身都已安置妥当;还有父皇为大王礼聘的韦氏、燕氏、杨氏、郑氏四位宫人,妾身都已安置在后院。”

    “有劳爱妃了。不知都是哪家女子?

    “韦氏,后周骠骑大将军、右宫伯、京兆尹、河南怀公韦总孙女。?京兆人士,名门望族,民间有言:‘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并称关中四姓。”

    “嗯——”李世民默默地点点头。

    “燕氏,前隋幽州总管燕荣孙女,燕宝寿与隋观王杨雄之女所生。”

    杨氏,?前隋楚国公杨素孙女,杨玄奖之女。

    郑氏,前隋沛国公郑译孙女。荥(xing)阳名门望族,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望。

    “只是——”

    长孙王妃欲言又止,李世民是谁,立马明白王妃有心腹之言要对自己讲,于是微笑着看向杨氏公主。杨氏公主心领神会,浅浅施礼:“妾身告退。”

    说完与抱着李祐的阴氏一起,带着孩子和宫人们退到承乾殿外。阴氏回到自己的大殿侧房。

    “大王,这四位新人的背后家族势力都不容小觑啊。”

    “嗯——”李世民神情凝重地点点头。

    “另外,大王如今权倾朝野,势盖东宫,必会引起太子恐慌,还望大王日后谨言慎行。”

    “多谢王妃提点,本王自会小心。”

    其实,要不是长孙王妃提醒,李世民还真就没有想到这一点,不过杨氏公主退出时,转身流露出的隐隐不快,却已深深地印进他的脑海。他的心猛地往一起揪了一下,他开始不安起来。

    “王妃你要把圣旨保管好。”李世民要支开长孙王妃。

    “妾身这就去束之高阁。”长孙王妃说完也离开前厅。

    “来人!”

    听见李世民吆喝,两个太监小步跑进来。

    “大王有何吩咐?”

    “卸甲!”

    “是。”两个太监帮李世民卸去皇帝赏赐的黄金铠甲,交给书房门卫太监。

    李世民只穿着紧身衣,三步并作两步走出大殿。西宫的后花园里,杨氏公主正腆着微突的孕肚带着孩子们,在宫女奶妈的陪伴下与两位小王爷嬉戏。见李世民走来,宫女和奶妈们很识趣地将两位小王爷引到别处去了。

    李世民冲着杨氏公主微微一笑,那笑容饱含了不知有多少恋爱与歉意。杨氏看得懂。

    “陪孩子们出来玩,辛苦爱妃了。”李世民说着把杨氏公主扶到一石凳上坐下,“你有孕在身,不宜久站。”

    “多谢大王疼爱。”杨氏公主温婉一笑,那笑里不知含有多少悲欢离合。

    李世民轻轻地坐在她的身边,轻轻地把她揽进怀里,轻轻地摩挲着她的后背。

    “大王,也不知这次怀孕是个县公还是个县主。”杨氏公主试探李世民的心思。

    “不论县公还是县主都是我的孩子,我都一视同仁。”李世民安慰着杨氏那颗孤苦的心。

    “大王,长孙大人在书房等候。”一个太监站在远处大声呼喊李世民。

    “我这就来。”李世民说话的同时把征询的目光投向杨氏公主。

    “你去吧大王,我在这里再凉快一会儿。”

    “爱妃早点回房休息,别累着。”李世民说完起身离去。清凉的秋风里,杨氏公主目送着他走出花园。

    杨氏公主轻轻地抚摸着自己微突的肚子,她期盼着自己再生下一个儿子,将来这两个儿子哪怕有一个有了自己的封地,她都可以跟着儿子去封地安度余生。她不愿寄人篱下地活在正妻的阴影里。她只要一份尊严。

    见李世民走了,杨氏公主的两个贴身宫女——彩云和逐月返了回来。

    “公主,风凉了,咱们还是回房吧。”

    彩云和逐月是杨氏公主从前隋旧宫带过来的人,从小到大,情同姐妹。

    李世民回到书房,长孙无忌正在书房里焦急地来回踱步,见李世民进来赶忙迎上前来施礼。

    “大王,这里是拟好的府属职务名单,请大王过目。”

    李世民接过职务名单扫了一眼——

    天策上将一人,掌国之征讨,总判府事。

    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并掌通判府事。

    军谘祭酒二人,谋军事,赞相礼仪,宴接宾客。

    典签四人,掌宣传导引之事。

    主簿二人,掌省复教命。

    录事二人,记室参军事二人,掌书疏表启,宣行教命。

    功曹参军事二人,掌官员假使、仪式、医药、选举、考课、禄恤、铺设等事。

    仓曹参军二人,掌粮廪、公廨、田园、厨膳、过所等事。

    兵曹参军事二人,掌兵士簿帐、差点等事。

    骑曹参军事二人,掌马驴杂畜簿帐及牧养支料草粟等事。

    铠曹参军事二人,掌戎仗之事。

    士曹参军事二人,掌营造及罪罚之事。(六曹并有令史。书令史。)

    参军事六人,掌出使及杂检校之事。

    看过清单,李世民说:

    “无忌,这些府属待你我慢慢斟酌安置。”

    “大王我还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讲无妨。”李世民非常大度地挥下手。

    “大王驰骋沙场,勇冠三军,得力干将如云,然而手下文人太少,打江山靠武将,而治天下则需文人志士。”

    李世民及其赞成长孙无忌的说法,于是奏请皇帝,在皇宫西墙外建了一座文学馆,广招天下有学之士,共募得十八人。

    杜如晦,杜陵人。

    房玄龄,临淄人。

    虞世南,余姚人。

    褚亮,钱塘人。

    姚思廉,万年人。

    李元道,陇西人。

    蔡允恭,江陵人。

    薛收,汾阴人。

    薛元敬,薛收从子,汾阴人。

    颜相时,万年人。

    苏勖,武功人。

    于志宁,高陵人。

    苏世长,武功人。

    李守素,赵州人。

    陆德明,苏州人。

    孔颖达,衡水人。

    盖文达,信都人。

    许敬宗,新城人。

    这些人都是在文学馆作兼职的,被分为三组,轮流在文学馆中值班,李世民好吃好喝、丰厚俸禄供养着他们。

    从此,李世民每天除了公事以外,一头扎进了文学馆里,听文人志士们引经据典、讲解天下,拼命补脑。

    (未完待续)

    (本章完)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