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饭记
字体: 16 + -

第16章 王昭君女婿

    从宫中出来,严尤回到大司马衙署,召集属下掾吏,将今日宫中关于匈奴问题的处理意见,传达了一遍。说完这些散会,其他掾吏都走了,唯独张笑一人呆在那里不动。

    严尤笑笑:“张长史难道是有话对老夫说吗?”

    张笑气鼓鼓地道:“大司马如何由得陛下胡说八道,要发兵匈奴?这如何使得?”

    “陛下一心一意要灭了匈奴,好成就他的丰功伟业,那你说怎么办?”严尤笑道。

    “我的案桌上,堆积如山的是各地报告民变的求援奏章,我们已经无兵可派了,再对匈奴用兵,这不是找死吗?此时该做的,应该是把那些在边境上没事可干,整天为祸地方的部队调回来,先平定了民变,才是上策。否则大家转眼都是个死。大人你一直不也是这个战略吗?如何今日却出尔反尔?”

    严尤看着张笑,继续嘿嘿笑着,不说话,把张笑搞得倒心虚起来,不知说什么好。

    许久,严尤叹道:“不会有征伐匈奴这回事的,陛下只是还沉浸在自己的宏图伟业里,一时无法自拔,不能直面当下的事实而已。”

    “此话怎讲?”

    “我把该说的都说了,当初,陛下要和亲侯王歙引诱须卜当来朝,并胁迫回长安,我就说,须卜当在匈奴是一方诸侯,他心向大新朝,不会派兵来打我们,又可以随时了解匈奴单于的情况,只要他能把匈奴的情报告诉给我们,就是最大的价值,把他带回长安,不过就是一个毫无用处的胡人而已,陛下不听。现在陛下想要施这借刀杀人之计,但我看,未必能如他所愿。”

    “我只是担心我们又要大举出兵,折腾不起。难道给须卜当一个单于的头衔,让他在幕南制造点麻烦,都做不到吗?”

    “出兵,短期内是不可能的。陛下这人的想法过于理想,凡事都要按照计划,现在国内民变四处开花,地方上已经焦头烂额,哪还有余力来供应北伐?到时候,须卜当真要求配合出兵,顶多边境上那些部队出塞走走,做做样子也就是了。至于这借刀杀人之计如何实施,就烦劳你去探探须卜当的口风,回来给我提个计划,记得约上和亲侯王歙一起去。”

    这天,张笑事先通知了须卜当上门拜访,并约了和亲侯王歙在须卜当府上见面。到了须卜当府上,不等门人通报,须卜当已经迎出门来,和亲侯王歙也一起出来迎候,原来他得着张笑的通知,早早地就来须卜当府上等着了。

    王莽对王昭君甚为敬重,知道她为汉匈两国的和平牺牲巨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遗风泽被,连王昭君的后嗣亲属对汉朝也一向友好。早在汉成帝时,王莽为了讨好太后王政君,宣示国威,同时也算是感谢王昭君的贡献,给与匈奴单于大笔赏赐,把王昭君长女须卜居次召进长安,侍奉皇太后王政君。须卜居次后来回了匈奴,始终对汉朝友好,这须卜当就是须卜居次的丈夫。这须卜当来到长安,甚受王莽优待,府邸待遇拟于王侯,而王昭君之兄的长子王歙也被王莽封为和亲侯。

    张笑虽然只是秩千石的长史,但大司马负责军事外交,正好管着与匈奴的交往,须卜当也是个聪明人,不敢把他当一般的掾吏看待,故此,与和亲侯王歙一起,早早在门口等候,二人说不上有多熟,可也不是第一次见面了,大司马严尤来时,张笑是一起跟着来过的。

    “张笑兄别来无恙,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见教?”须卜当来长安已有二年多时间,说汉语佶屈聱牙的,好在大概意思还能听得懂。和亲侯王歙也过来打招呼。

    “须卜侯爷,王侯爷,有劳挂怀,不敢当,不敢当。”张笑也不敢拿大,这二人是没实权,可都通着天呢:“今天我是特特来向须卜侯爷贺喜的。”

    须卜当顿时露出讶色,继而又转成喜色:“不知我有何喜可贺?张笑兄,先别说,咱们进去喝着酒,慢慢说,有酒助兴,那才真高兴呢。”

    “好,好,当得如此。须卜侯爷襟怀让人佩服。”张笑转头又对王歙道:“王侯爷可别骂我,本该先去府上通报请安的,但大司马吩咐,要当着二位侯爷的面一起说,所以只得劳动侯爷移驾了。”

    “应该的,应该的,国事为重。”王歙道。

    王歙算是须卜当的大舅爷。张笑倒不是不信任王歙,主要是为了取信于须卜当,不想让他以为自己和王歙事先算计好了。

    三人进入正堂入座,酒过三巡,开始说起正题。张笑道:“严大司马一直支持须卜侯爷回幕南,这个二位是知道的。”他顿了顿,等着他们的反应,看二人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昨天,大司马又在陛下面前说起此事,陛下竟然允了,而且夫人和孩子都一起回去。”

    “果然是大喜事,快,快,把夫人也请出来,来感谢张大人。”须卜当赶紧吩咐下人去内堂请出夫人。

    不一会儿,一个汉宫装束的女人袅袅娜娜地走了进来。只见她高鼻深目,脸部轮廓分明,身材高挑,一看就是异域女子,年纪大约在四十左右。这就是王昭君的长女了,名叫须卜居次。她因为幼小就被召进汉宫,除了面貌之外,其余言谈举止与汉人无异。果然,她一开口就是字正腔圆的汉语:“仆人刚才已将好消息告诉我了,这真得感谢张大人和严大司马的支持。要让我说呢,我其实是不想回去的,长安的生活不知比塞北好了多少,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这个人没福享受,整天说这儿的羊肉没有塞北的好吃。”说着,她指着夫君须卜当莞尔一笑。

    “这倒也是。”张笑和王歙一起哈哈大笑,须卜当也嘿嘿嘿地傻乐。

    “要我现在走,我还真舍不得。莫如这样,我继续留在长安,你回去吃羊肉,等吃腻了,你再回来看我和孩子,可好?”须卜居次道。

    众人知她在开玩笑,又是一阵大笑。张笑知道须卜居次这么说,是在摆脱嫌疑,免得让新朝以为他们急于回国好脱离新朝的控制。

    其实,当初须卜当来长安,确实是王莽利用了王歙的关系,诱使须卜当来到两国边境,说服失败后,挟持他们一家来的。回国意愿是明确的,也不好作伪,如今在人家的地盘上,只能祈求人家开恩,别无他法,但也不能归心太切,使人觉得凉薄。

    须卜居次说着,亲自拿起酒壶,来给张笑敬酒。张笑离席,拜受了这一杯酒。须卜居次侍奉过太皇太后王政君,地位待遇拟于公主,张笑不敢造次坦然领受。

    须卜居次从小出入汉匈两国宫廷,一手牵着两国关系,气派大的很,当下命人加了一个席位在须卜当旁边,算是并席而坐。

    “张大人,这事大司马具体怎么安排啊?”有她在,其他人都说不上话。

    “具体安排现在还不知道,我今天来,就是奉命先通个气,陛下会封须卜侯爷为单于,然后回国。另一方面,也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毕竟你们最熟悉,有什么好的办法,我带回去禀报大司马,那时再来定夺。”

    这话说得须卜当一时呆在那里,做声不得。他瞬间明白了王莽这是要把自己放在炉上烤啊。

    须卜居次问道:“那幕北的歙单于怎么办?”

    “陛下会撤销对他的封号和印章,从此,匈奴只有须卜单于。”

    “好是好,可我们的部落太弱小了,怎么打得过歙单于呢?他要是不承认怎么办?”须卜居次说不上多有政治头脑,毕竟也经过了这么多事,也意识到了里面的陷阱。

    “大新朝有句话,名不正,言不顺。只要陛下的册封诏书传达下去,那些对歙单于不满的部落一定拥戴须卜单于,那时,人心分化,一定大有可为。再说了,届时如有需要,大新朝一定会支持你们,甚至派出部队征伐。你们没看到吗?十多万大军还在边境待命呢,只等一声令下。”

    这个情况须卜单于是知道的,但问题的关键,是须卜单于就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是真心诚意地希望汉匈二国和好,只是无论哪边,他都无力强迫他们做什么。

    须卜当在匈奴右庭做骨都侯时,经常把单于的举动报告给汉朝,另外,他也是一方诸侯,别人管不了,他自己可以做到不侵袭汉地。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汉朝对单于可能的侵袭做好准备,从而使单于收获降低,代价提高,减少匈奴侵袭的发生。他很清楚,二国关系中,居于主动的还是匈奴。匈奴的侵袭是要么得到了财物人口,要么得到了土地,无论如何,都能得到好处,不主动发起侵袭时,只能说明它无力侵袭。但汉朝的征伐哪怕是主动的,最终的目的都是被动的防御。塞北的土地无法耕种,财物不如汉人精美,人口更是多到不需要。因此,他明白要维护二国关系,除非国君达成一致,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是抑制匈奴。如果只是通过输送点情报帮助汉朝,他是能接受的,最多让汉朝加强防守而已,不会直接为害匈奴,可要让他做单于,挑起内斗,刀口向内,去砍自己的同胞,他绝对f做不到。

    想明白了此节,他心中已有计较:“此计甚好,有大新朝的十多万部队支持,不怕那些摇摆的部落不归心。远的能不能灭了歙单于先不讲,至少可保二国边境平安。”

    “那册封诏书什么时候可以下啊?”须卜当做出热心单于名位的样子。

    “只要你同意,很快就可以颁布。我想最晚明年开春就可以护送你回国。马上要深秋了,转眼冰雪就到,现在回去,恐怕有难度吧!”

    “是的,是的,那塞北的冰雪不是人能扛得住的。”王歙多次出使匈奴,多有见识。他之所以能做这个大使,完全是因为王昭君是他的姑母,说到军国大事,他的想法相当有限,他还真为须卜居次这个异国的妹妹即将成为单于阏氏而高兴。

    “来,预祝须卜侯爷不日被封为单于,成为幕南幕北唯一的王。”王歙举起酒杯敬道。

    “应该说是公。”须卜当纠正道。

    “是,是,是公。”王歙道。

    原来,王莽这人特别在乎名器,他认为只有王家人可以封王,所有的异姓王都被他降为公爵,其中也包括了匈奴的单于和所有外蕃的王,而这也是二国交恶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不是吗,人家好好的王做着,平白无故就降了一级,谁愿意啊。所以大汉朝留给他的四夷宾服的大好局面也一并给毁了。

    接下来的酒宴颇为热络,须卜当一副热心当单于的样子,夸着海口,一会儿说能联合某某部落,一会儿说如何离间歙单于与一位部落首领的关系,只是与大新朝军队如何配合的细节却不大提。

    张笑要须卜当和王歙多想想这些办法,汇总一下,待到陛下接见时,一总汇报。看看说得差不多了,张笑起身告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