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二战我是军火商
字体: 16 + -

第56章 汉中发展七

    “涛子,走,跟我去趟科研基地,把发动机方面的科研专家集合一下。”

    到了科研基地,等专家工程师都到齐后,张浩说明来意,不过却让众人直皱眉头。

    “老板,要把发动机小型化,又要求动力充足,这个太难了,虽然我们刚刚研制出的发动机动力还不错。可是体积放在那,想要让它变小,动力势必会有所下降。”

    “普乐先生,其实我们的动力要求也不用很高,这个图纸只是画了一个概念,前端是一枚高爆炸弹,只要发动机能够支持这枚一百多斤的炮弹飞行出去就好,至于能打多远,我们慢慢研究就行了。”

    “老板,以我们现有的技术,发动机小型化后,支持它飞行五到十公里已经是极限了,可是这么短射程,都不如榴弹炮打的远。那我们还有研究它的必要吗?”

    “普乐先生,你也说了,是现有技术,难道我们不能继续扩大科研吗?还有,刚刚研制出的飞机发动机,虽然动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不会用它去正式生产飞机的,这个动力方面还是要继续提高了的,科研方面需要多少资金,我会全额调拨,我的要求是,半年之内,将发动机的动力提高到2000马力。而且如果可以的话,减小它的体积。还有,小型化发动机的科研也要进行,先定一个目标,500马力吧!”

    “老板,本来我应该反对你这样的烧钱行为的,但是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我相信我们集团的发动机技术会领先世界。”

    “普乐先生,难道有哪一项新的科研不是烧钱的成果吗?哈哈,放心,我们集团,现在资金非常充足。支持这些项目远远不是问题。”

    等众人散会之后,张浩又找来通信方面的科研人员,不过这方面是张浩一个短板,虽然买了技术,但是想创新,以现在的人员素养,几乎是不可能的。

    “老板,不知道你叫我们过来是不是有生产任务啊!”

    “莉莉丝,我们的通信科研方面依然没有什么成果吗?”

    “老板,虽然有你提供的资料,可是我们进度依然很慢。不过前几天我见到了霍提斯导师,他对这方面的兴趣非常大,目前,已经研究了主板的设计,不过在电池方面,我们人才依然缺乏。”

    “汽车生产线那边不是也生产电瓶吗?有没有交流一下。”

    “老板,那边都只是普通工人,只能按部就班的生产12v蓄电池,可是这样的电池会直接烧坏我们的主板。不过老板,我已经给我的姐姐莉莉雅发了电报,她可是电池能方面的专家,她答应会来到中国,帮助我完成电池的研究。”

    “那真是太感谢你了,放心吧!等研究出成果,我会给她一大笔感谢费的。”

    人才还是很缺啊!张浩不禁想到能够去哪里挖点人才出来。按照现在的国际形式,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再想挖人才已经非常难了,不过德国应该非常容易,现在的德国针对犹太人的情况愈演愈烈,如果能够把爱因斯坦等人挖过来,技术方面势必会突飞猛进。

    散会后,张浩迫不及待的给身在德国的王淦昌发了电报。

    王淦昌来到德国半年多了,有张浩的资金援助,学习的效率非常之高,都是跟着知名导师进行交流,甚至都与爱因斯坦进行了一次分子辩论。

    接到张浩的电报,王淦昌非常激动,自己的几个犹太籍导师,已经几经迫害,自己已经多次提出邀请他们去中国了。可是我们都不相信现在的中国能够有与世界接轨的科研设备。

    看完电报,王淦昌迫不及待的去了自己一位导师家里。

    “王,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是不是科研方面有了什么新发现。”

    “不是的导师,是有一件事想和你商量。”

    “什么事啊!”

    “导师,我知道你已经有了离开德国的心思,只是还没有想好去哪里是吧。”

    “哎!纳粹几次找我的麻烦,你也是知道的,我还要谢谢你这次花钱将我保释了出来,不过我真的担心,以后这样的情况会更糟糕。”

    “导师,我上次已经邀请你去中国了,这次过来,依然是邀请你去中国的。”

    “王,并不是我不想去,只是你们那里太落后了,完全没有能够让我继续科研的设备。”

    “不是的导师,准确的说,我并不是邀请你去中国,而是去中国的神龙集团。那里的设备完全能够支持导师你进行研究。”

    “神龙集团?似乎在哪里听说过。是不是研究出了新型炸药的那个。”

    “是的导师,其实我也是神龙集团资助的,所以才能够跟着众位导师不断进行试验,要不这样吧导师,你可以先去看看,如果不满意的话,可以再去别的国家。”

    “王,看在你的情面上,我可以去一次,可是如果那里不能满足我的研究,我还是会离开的。”

    “谢谢导师,我相信你会喜欢那里的,我再去别的导师家里看看。”

    经过王淦昌说服,到了五月底,有三位导师来到了中国,张浩派出特种部队到了上海将人接了回来。

    三位导师的到来,让张浩非常激动,主要是他们的研究正是自己现在所急缺的,而到了七月份,张浩接到了王淦昌发来的电报,称大量德国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面临毕业,但是工作岗位只有这些人数的一半不到。

    张浩得知这一情况,立刻联系彼得前往德国,希望可以雇佣到这些人。彼得不负众望,在这些学生毕业之前到达德国,奔走于各大学院后,以超出德国薪资的百分之二十,招募到了一万三千人。这些人也在十月抵达了汉中。

    这些人的到来,直接促进了科研方面的发展,使得各个领域都有了新的成果,最显著的当然是发动机和通信,到年底时,已经有了固体发动机成品,其动力完全可以支持火箭弹飞行三十公里以上,而航空发动机也完全达到了张浩的要求。

    最让张浩高兴的,莫过于有了第一部可通话步话机。虽然现在还有诸多限制,通话距离仅仅十五公里。

    “老板,我们的卡车,也成功了。”

    “卡车?最近没有关心这方面,说说,有什么新情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