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狼王
字体: 16 + -

第五十三章 九龙黑神(二)

不远处,孙甜还在和几个人缠斗,不过他们不像是在打架,倒像是在表演,击出的咒语都是绵软无力,这场戏应该是演给白启明看的,不过白启明可没有那个闲情逸致,单单天空中的一只黑龙就足够他忙活的了。忽然,一声惨叫传过来,白启明扭头一看,只见孙甜躺在地上,面色惨白,显然是中了对方的招数,混了过去。这下白启明更加急躁,自己虽然想施展天眼,但是苦于没有机会,这黑龙一直纠缠着自己,自己有没办法击败它。不过这群人似乎不急着杀死白启明,一群人冷冷看着白启明和黑龙战斗,根本没有出手的意思。

终于,白启明抽出一个间隙,急忙双手结印,准备开启黑暗之门,反观那几个人,似乎不再害怕,冷冷看着。白启明将天眼的力量调动到额头,然后凝聚在第三只眼睛上,随后抬头看天,从天眼中射出一道白色的光芒,顿时,天空中乌云滚滚,一片片乌云汇聚过来,遮蔽了星月,这些乌云越压越低,几个人面对这样的奇观,也不禁砰然心动,真是太骇人了。那个中年人见了,再次咬破手指,将血液涂在手上,只见他念动咒语,天空中的巨龙慢慢变化,居然变成另外一个巨兽,这家伙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白启明也注意到了这个怪物,不过他也不在意,心想:管你用什么招术,等到黑暗之门开启,你们的末日就到了。

乌云中间,一个漩涡兀自旋转,不一会儿,漩涡打开,露出里边的无边黑暗。白启明操控着黑暗之门,就要将几个人吸进去。就在此时,那个中年人操控着那个怪物,攻了过去,只见那怪物飞到黑暗之门跟前,然后张开大嘴,吞吃起来,白启明惊讶的长大了嘴巴,那黑暗之门居然被这个怪物吃掉了,那怪物舔舔嘴巴,发出一声怒吼。白启明呆立原地,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其余的人终于露出轻松的表情,知道危险过去了。那个中年人哈哈笑道:小子,是不是没招了。白启明还没回过神来,根本就没有回答他。

那是什么东西?居然可是吞吃黑暗之门?!白启明看着天空中的怪兽,脑子一片空白,在他看来,黑暗之门已经是最厉害的招数,任何心存恶念的坏人都无法逃脱黑暗之门的吸引,最终都会被封印在黑暗异界,永世不得翻身,可是居然有东西能够吞吃黑暗之门。

那中年人见白启明吃惊的说不出话来,得意的笑道:小子,想不想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白启明摇了摇头,不知道是不想知道,还是不相信自己看到了,那中年人有意显摆,道出其中玄机

原来这个怪物叫做饕餮,是龙的儿子,传说一位龙母,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也各不相同。

龙的这九个儿子分别是:赑屃。赑屃也称龟趺、霸下。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还有螭吻,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以及蒲牢,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还有狴犴,狴犴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还有趴蝮,趴蝮位于桥边,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蚣蝮,造型非常优美。

还有睚眦,睚眦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去拜访新年人都说:“杀你们全家新年好。”这样,就会被人家踢出来了。所以,像豺一样的龙子就出现在刀柄刀鞘上了。

还有狻猊,狻猊又称金貎、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还有椒图,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当然了,还有饕餮,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刚才吃掉白启明的黑暗之门的怪物就是饕餮,这个家伙无所不吃,是个很贪婪的怪兽。

这个中年人有一个外号,叫做:九龙黑神,九龙,顾名思义,他可以召唤龙的九个儿子为自己作战,至于黑神,黑是因为他修习黑魔法,神自然是道上的朋友给的尊称。

这个九龙黑神不但可以召唤龙的九个儿子,还能够召唤龙,就像刚才和白启明作战的黑龙,因为这些龙不是一般的灵兽,所以要通过特殊的渠道才能够召唤,就像这个中年人,需要把鲜血涂在手上,然后结印召唤,以鲜血为媒介,召唤神龙。当然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能够召唤神龙,像龙这样的神兽一般是不被凡人所驱使的,不过这个中年人当年机缘巧合,居然得到了魔法黑神的亲暧,所以赐予他一条神龙。

说起龙来,中国人自古都对其亲暧有加,自古就有叶公好龙的传说。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是怎么形成的?历来众说纷纭,有从鳄、从蛇、从蜥蜴、从马、从猪、从闪电、从虹霓等等说法。笔者的观点是“模糊集合说”,其思路是这样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维面对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维又是以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为待征的“模糊思维”。这样的思维足以导致我们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确、不唯一地将身外世界的种种对象,集合、升华成若干个“神物”,然后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难以捉摸的,模糊思维的直观性和表面性,使他们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将云、雷电、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运用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鱼、鳄、蛇、蜥蜴,以及猪、马、牛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在他们看来,云、雷电、虹等在天上弯转,都和雨相关,差不多是一类;鱼、鳄、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亲近,大体上也是一类;猪喜欢水,马、牛等也都离不开水--河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么,和雨相关的在天上弯转的云、雷电、虹等,就和与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游的鱼、鳄、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生产和生活不能不依赖雨水,雨水却常常让人们依赖不上。再看这些与雨水相关的物象:云团滚滚翻卷,变化万方;雷电叱咤长空,霹雳千钧;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还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长短参差,阴森怪异的鱼、鳄、蛇、蜥蜴等等:这一切是多么神秘,多么雄奇,多么可怖可畏啊枣令人惊惧不已!

于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个“神物”,主管这一切,总领这一切,支配这一切,排演这一切。这个“神物”,体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肤色是多样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还应当是有头有尾的,能起能卧的,擅爬会游的,弯转曲折的,快速行进的;总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于变化的,天上可飞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种种“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着特别特别密切关系的。龙生九子

该怎么称呼这个“神物”呢?人们发现,雨水降临时,乌云汹涌,电光闪闪,相伴随的,是“隆隆”的雷声;海潮涨落,龙卷风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发出“隆隆”的声响;而鳄、牛、蟒蛇等动物的吼叫,也和“隆隆”声接近;而“隆隆”声本身具备着粗壮、雄浑、深沉和悠远等特点,给予人的感觉是恐怖、壮烈、崇高和神秘。于是,人们就取其声,将这个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以“隆”这个音呼之了。“神物”的发音是拟声,“神物”的形象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一些人说像鱼,一些人说像鳄,一些人说像蛇,还有一些人说像云,像闪电,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这个,明天看像那个,后天看又像别一个;还可能觉得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升到天上就是云是闪电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鱼是鳄是蛇,来到陆地就是猪是马是牛。模糊思维是不讲逻辑、意识不到矛盾的,这种思维容许同一个物体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容许部分和整体、单数和复数的同一。

造字的时代到了,需要给这个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个符号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像形为之。那么,让这个神物像什么形好呢?有人说像鳄,就造了几个像鳄的“龙”字;有人说像蛇,就造了几个像蛇的“龙”字;还有人说像闪电,就再造几个像闪电的“龙”字;另有人说身子像鳄像蛇还像闪电,头却像马像牛还像猪,那么就造几个像这像那像……的“龙”字好了。于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样的“龙”字。后来,逐渐演化,直到最后简化成现在这个“龙”。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先民们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将自己的对身外世界的畏惧、依赖、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贯穿、投注、体现到龙的模糊集合中了。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白启明从小也很喜欢龙,甚至梦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够拥有一支龙作为灵兽,至于用真正的神龙作为灵兽,他想都没想过,但是今天这个中年人却做到了,他的灵兽不但是神龙,甚至能够召唤龙的九个儿子。白启明经过他的一番讲述,知道这个怪物的来历,暗道:今天糟糕了,看来是碰到对手了。他已经不再奢望救出许怜蕾,只盼自己能够保住性命,这样他就知足了。

看这个中年人,只顾着显摆了,似乎并没有击杀白启明的意思,其余的人也都袖手旁观,好像认定白启明不时这个中年人的对手。

白启明自然不肯服输,他想:管你是龙还是蛇,老子都要拼死一战。

九龙黑神冷笑一声,说道:小子,投降吧。

白启明怒道:没门,说着,念动咒语,打出一个风刀。九龙黑神一侧身,避开了。

白启明再次结印,念动咒语,这次他召唤出了天龙,只见天龙怒吼一声,出现在众人面前,它张牙舞爪,好不威武,白启明心想:你有龙,我也有。

那中年人见了天空中的火龙,鄙夷的笑了一下,显得很不屑。只见他念动咒语,天空的饕餮再次发生变化,这次召唤出来的怪物有着细长的身体,长着四只脚,形状有点像壁虎,但是比壁虎大多了。这个家伙自然也是龙之九子中的一个,名为螭吻。螭吻喜欢吞火,同时又能够操控水浪,真好是天龙的克星。白启明可不管克星不克星,他操控着天龙,攻向九龙黑神,同时,九龙黑神也操控着螭吻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