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曲有误
字体: 16 + -

第130章 耕战

    第130章耕战

    小兰和小竹很开心,绯红的俏脸上如沐春风,因为周瑜终于答应以后无论上哪里都会带着他们。

    其实周瑜也觉得没什么不可以,毕竟自己的生活起居也需要人照顾。莺莺是自己的妾,以后自然不能一直跟在身边,还是得待在武昌府中。

    周瑜母亲对莺莺也非常喜欢,性格温婉,又没有争抢的念头,待人谦和有礼,不过月余,已经在周府里站稳了脚跟,就是和幕阜也相处极其和谐。

    周瑜心中说不出的高兴,后院的和谐他还是非常在意的。

    早上起来,在两个小丫头的伺候下更衣洗漱,这种生活真的很容易让人沉溺其中。昨夜又将幕阜给狠狠地收拾了一晚上,这时候还没有起床。

    两个小丫头以及春儿昨夜听了一夜的墙角,这会都红着脸替周瑜穿衣服。周瑜看到他们的娇羞神态,咳嗽一声道:“一会让幕阜好好吃饭,我今天要到城外去视察,吃饭就别等我了。”

    小兰弱弱的答了一句。可怎么也不敢将那发烫的脸抬起来。

    周瑜在小竹的绯红脸蛋上轻轻地掐了一把,然后大笑着出了门。周瑜召集众将,蒯越、周峰、甘宁、徐晃、黄祖、周旭、钟晟以及陈武都已经在外等待。周瑜道:“出发吧。”

    众将随即一同上马,跟在周瑜身后。

    周瑜这些天先视察武昌城内的情况,这两年武昌已经成为江夏郡的中心,物流货运,商业发达,城里面市场及其发达。

    借助长江水运和汉水,以及洞庭湖及湘水,辐射极广。

    周瑜亲自下令设立市易司,专门掌管商稅征收,以及负责商业纠纷等事物。凡所有行商商号,必须在市易司备案,由市易司发放经商凭证,在武昌及江夏境内便不在另行摊派,所以商人都蜂拥而至,促成了整个武昌及周围的繁华。

    陈武一直留守武昌,负责屯田之事,屯田也取得极大地城效,短短两三年间,积谷便可有一年之用。周瑜与众人行走在城外田间。

    春季回暖,气候宜人,粮食已经挂了穗。

    周瑜道:“我这一趟北方之行,别的没有看到,就看到遍野饿殍,千里赤地,武昌能有如此繁华安宁,是诸君的功劳啊。”

    众人忙呼不敢。

    陈武一直负责屯田,在农事上见解较深,他道:“主公,如今武昌下辖的鄂城、下雉、沙羡三县三口已经达到五十余万,这两年又少受兵灾,发展的极好,下一步我们是不是应该将重点放在北边了。”

    武昌三县已经成为江夏郡的最为富庶的地方,大有媲美江陵之势。

    周瑜从地上捏了一把土,然后捏在手中,搓了搓。

    笑道:“不错,下一步江夏的发展我准备分三个中心,其一便是西陵,西陵扼大别山要隘,是大别山山西的第一大都会,向东可以辐射庐江,淮水流域,况且又一直作为江夏郡郡治之所,有一定的根基,所以发展会比较快。”

    “主公说的是,西陵却是算是江北一个要地。”蒯越点点头,对于周瑜在战略上的把握和掌控,蒯越一向是极其欣赏的。

    周瑜笑道:“相必先生也有奇谋,先生可以说说还有那两个地方可以作为江夏郡未来发展的重点?”

    蒯越笑道:“主公,这个主公韬略非凡,自有法度,我就不献丑了吧。”

    “哎,不然,圣人云:‘集思广益,广纳贤言,方是治乱之道’我这也想听听你们的意见,往后江夏郡何去何从,还得你们献言建策。”

    众将互相看了一眼。蒯越沉思片刻,道:“既然主公这样说,那臣下就献丑了。”

    周瑜伸出手,示意众人坐下。众人正走在一个小山丘上,山丘上有各种大石头,周瑜也不要卫兵拿过来的小凳子,而是就地而坐,便坐在山丘上的大石头上。

    众人也顺势坐下。

    蒯越道:“主公,我认为江夏除西陵以外,安陆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安陆居于江夏之中,而且土地肥沃,平原地广,又有汉水流经其道,航运发达,灌溉方便,可以为一个发展重点。”

    周瑜点点头,道:“先生目光如炬,不错,安陆正是我发展江夏郡的第二个布局之所。况且安陆以北,有义阳三关雄峙,进可入豫州;退,可以守江夏郡北境平安,正是要地也。”

    众将都点头应诺。“主公,我想主公第三个发展重点便是在襄阳东南的随县吧。”

    周瑜眸子一闪,问道:“何以见得?”

    “主公曾不止一次说过,欲制荆州,不可无江陵;欲制江东,不可无武昌;而欲观兵天下,为天下重,则不可无襄阳。况且随县是从襄阳南下进入江夏的要道,如今襄阳为江夏贼张虎、陈生所占,日后欲要拿下襄阳,出随县便可北击之,自当为一重点。”

    周瑜哈哈大笑,拍着自己的腿道:“异度真乃我之良谋也。”

    陈武道:“主公,如今中原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为何我们现在不上书王使君,先拿回襄阳呢?”

    周瑜笑了笑,没有说话,他何尝不想拿下襄阳,可如今并不是拿下襄阳的好时机。现在中原大乱,南阳郡又为袁术所占,张济也屯兵南阳与袁术对峙。如今的局势,并不适合立即取回南阳,荆州六郡,四郡生乱,只有两郡掌握在王睿手中,过早地和袁术等人碰面,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蒯越道:“陈将军,襄阳如今张虎、陈生所占,这二人虽然兵士出身,但也有几分智谋,不仅将襄阳治理的不错,而且还拿下了樊城、邓县等地,势力也不小。有这两人待在襄阳,袁术一时也不会生出南下的意思。等江南四郡平定,在挥师北上,到时候区区襄阳一城,取之又有何难?”

    陈武这才恍然,没想到这其中竟然还牵涉这么多。

    周瑜道:“接下来的几年会是大变的几年,时机难得,诸位将士须得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其一,将江夏郡打造成富裕的后勤基地,其二平定长沙诸郡,其三取襄阳,争南阳。这便是我向恩师所上的平荆州三策。所以在休整三个月,待秋高马肥,便正式出征南下。”周瑜站起来,站在高岗之上,一双锐利的眼睛盯着远方,不知道在想什么。

    “喏。”

    众人齐声答应。

    正说话间,钟晟带着一个老农来到山丘之上,这个老农身后还跟着一个孩子。

    周瑜忙走下来,快行几步,走到老农面前。

    那农夫很是惴惴不安,看到众人虽然没有身穿盔甲,但各个锦衣华服,自然不是一般人。

    钟晟道:“这是我们江夏郡太守周大人。”

    那老农看到一个肤白少年英挺的立在众人中间,气度不凡,心下嘀咕,原来这就是他们口耳相传的青天大老爷周瑜周大人,忙跪下磕头。“小老儿拜见使君大人。”

    老农的孙儿幼小,还有些好奇的盯着周瑜等人看。老农赶紧将孙儿拉到自己身边跪下,口道:“使君大人请恕罪,小孙儿年幼,不知礼节,望大人赎罪。”

    周瑜微微一笑,将小孩扶起来,然后又扶老农起来,道:“快快起身,不用多礼。”

    老农这才恍然的站起身来,周瑜抓着他的胳膊,向前走了几步,走到山丘上,望着山下那沃野千里的良田。

    “今年水稻,麦子长相可好?”周瑜拉着老农的手问道。

    “回大人的话,今年收成不错,入春以来的几场雨雪很是及时,如果天气变化不大的话,今年应该又是一个丰年。”

    “哦,那粮食可够一年之用?”

    “大人,前年的时候粮食还有不***过赋税后,剩余的粮食便只能吃到九月份,后来官府又下了命令,免去了三年的赋税,去年粮食皆有所成,每家都有余粮,实在是大人体恤我等辛劳,小老儿在这里跪谢大人大恩了。”

    “哎,你说的哪里话,我既然为一方牧守,这便是我的职责所在,哪里需要你们感谢。”

    那老农看了一眼周瑜,但见他明眸皓齿,儒雅中带着不羁,实在是生平所未见的奇人,听到他以一郡之守对他们老百姓说话竟然没有一丝官威傲气,心里对周瑜也既是感激又是爱戴。

    “那你说说平时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周瑜接着问。

    那老农忙摇了摇手,道:“并没有什么不足之处。”

    周瑜笑道:“当真?”

    被周瑜那锐利敏感的目光一看,那老农立即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威压压了下来。只觉得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于是他抬头看了众人一眼,微微低下头来。

    周瑜看着他这个样子,必然知道肯定还有事,于是道:“老人家单说无妨。”

    那老农嗫嚅了半天,才道:“我有两个不成器的儿子,听说将军府要征兵,便都吵着要来,想得些军功,可将军府下了命令,每户只能出兵员一人,所以这两个不孝子这两天尽为这事争吵不休,连地里也不来了。”

    周瑜在江夏继续施行征兵制,但所征之兵要求严格,而且待遇优厚,并且周瑜还命令凡是所有优惠良政,须得以军功来获取,所以整个江夏从军之风盛行。

    周瑜笑道:“这是好事。”他转过身对陈武道:“我记得不曾规定有这一条每户抽丁一人为兵的规矩吧。”

    陈武忙道:“前面是没有,但征兵人数过多,所以后来我和蒯先生商量着定了这样一个政策。”周瑜心想,必是自己在洛阳之时,蒯越和陈武应对当时情况而定的,于是也没有说什么,而是对老农道:“老人家,你也无需着急,先让长子从军即可,日后政策有变后,再令次子从军。”

    那老农随即跪下道:“谢使君大人。”

    周瑜转过身,迎着已有些炎热的太阳,心道:“秦以耕战之策平六国,现在乱世又何尝不需要耕战之策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