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胸有成竹
张籍经过先前几日的反复斟酌思考后,已是在三百人中占领了先机,此刻可谓是胸有成竹。
今次殿试只有一道策论题,考试持续一天,时间上很是充裕,按惯例殿试策论字数最少要在千言以上,字数不够就直接划入末等。不过因为今天只有一道题,按照不成文的潜规则,士子们答题得照着一千五百字往上写,一道题答出两道题的量。
答题纸是经过专门设计的,故而字数也很好查,能直观的看出来。
张籍刚才取出答题纸看过了,其采用纸质极佳的七层檀皮宣裱成册页,全部展开长约四尺半,高约一尺余,纸上留天约四厘米,留地约三厘米,答题区用朱红色粗线框围住,内以红色细线竖画出宽约二厘米的直格。每个信封中有两张,其余五张是草稿纸。
纸上每列可写一厘米见方的小楷二十四字,正反六折,除底面外,共计十页,称为十开,每开十二行;每一开高一尺四寸,宽三寸七分比一般的奏卷大得多,所以也叫做大卷子,一张大卷,写满得有两千八百余字。若要查字数,看写了几页就能大概算出来。
士子们按着这种答题纸写出的试卷都是整整齐齐的,读卷官们阅卷看的也舒服方便。
殿试策论也有其章法可寻,同样是以八股制艺文为体,至于能不能解得精彩,能否答出花来那就各看本事了。
草稿纸的纸质也很好,笔锋触纸吸墨程度恰到好处,每个字的笔画线条转折清晰无比;行笔与其上,那微微的生涩感更是让人写起来极为舒服。
“臣对:
臣闻帝王之临宇内也,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
是故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
张籍以诗经《大雅·大明》为破题开头。
明明赫赫指的是,圣明君主施明德于天下,其才德光彩夺目卓异显现于上天,但是天命无常难测难以揣摩,故而做一个合格的君王也很难。
这个破题妙处有二,其一,此句出于大雅大明,日月为明,暗合国朝尊号,全文又是赞颂君王德政的,在出处和内容上恰到好处。其二,这句话正好与此刻万历天子心中做个好皇帝很难的感慨相符。心境相同,自然容易引起万历皇帝心中的共鸣。
之后,张籍笔下的这篇策论,并非如大多数人一样仓促之下只写那些泛泛而谈,极为空洞的仁德治国之言。而是外面披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外皮,内里用提观点、举例子、讲道理、最终得出解决办法的流程,条理清晰的为万历皇帝指出他疑惑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这一处境的方法。
当然张籍写得很有分寸,一些雷区并没有碰,其中多为对张居正政策的改良,以此为中心发挥题义甚为贴切。
就在张籍文思泉涌,酣畅淋漓,行云流水般答题之时,其余考生乃至是首辅张四维等阁臣部臣在见到考题那一刻都是惊呆了。
考生们惊得是,这道考题竟然如此大胆,竟敢评论当今天子有无人爱之心,是不是优柔寡断!这可如何下笔成文?当然也有聪明的士子从遣词用句中看出这道题应当是皇帝亲拟,整理下心思便默读思考起来。
张四维等人惊得则是这道题并不是原来内阁拟定的几道题之一,而且很显然这道题是皇帝自己出的,否则就算是张江陵最强势时也不敢这样说皇帝的不是,何况是他张四维;当然即便是他敢出,在内阁商议的时候就通不过。
皇帝自拟题目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因为前几日那魏允贞和李三才两人的上书,张四维、申时行等几个阁臣交换着眼色,但是众人都是微微苦笑,表示不知道原因。一时间这些高官心中滋味莫名。
殿试开始后,万历天子自然不用在这儿监考一天,这是张四维等读卷官、监试官的工作,他此刻已是到了皇极殿偏殿中休息。
相比于殿中一众大臣,万历天子的心情十分愉悦,很是得意,他这算是摆了群臣一道儿,还是被文官们找不出毛病,挑不出错的那种。因为根据祖制,殿试中就是应该皇帝出题,只不过是前几任皇帝偷懒才让大臣们拟定后挑选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橘红色的朝阳早已是变得明亮照人,此刻已近午时。
虽然此时腹中有些饥渴,但张籍只觉得下笔极顺,状态正佳,故而不忍起身吃饭喝水,还是在聚精会神的答题,眼中看,心中想,文思泉涌,处处逢源。
终于张籍的草稿写完了,字数没数,但看看篇幅应当在两千字以上。
不过虽然打完了草稿,但他仍旧不敢懈怠,因为金殿对策,程式甚严,答题纸上每列字数是有限制的,还须涵咏锻炼,由博而约,求其精简。等有了草稿,更要细心检点,比如引用“圣训”要“抬头”,若逢御名须“缺笔”即某一个字缺末笔不写,这是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早在李唐时期就有这个规矩。
等将草稿检点妥当,不过正午刚过。
张籍抬头看了下左右,殿中诸人或是在闷头苦思,或是在伏案而书,只有少数几个空位,想来那是出去吃饭或者喝水的。
这里要提一句,殿试之中经过皇极门的搜检后,殿试时监管并不严,只要不大声喧哗扰乱考场或者作弊一般都没事,纪律上的要求比会试乡试松了许多。
不过虽然纪律较松,但一众贡士们还是谨小慎微,有事必请示殿中执事官,不敢有半点逾越。
他们心中都知道这是最后一关了,考完之后便风光无限身价倍增,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滋味可不好受,犯不着此时出点事故,葬送了一生前途。
而且在此监考的都是谁?
看看那些殿中官员的服饰便能猜个七七八八,有身着蟒袍的四位内阁大学士,五部尚书,还有一众着绯色青色的官员,最少也是五品官,放到地方上那得是一州之地的父母官。在这么多科场过来人的大佬面前作弊生事,那不是自讨苦吃吗。
故而殿中虽不见兵丁巡视,亦未闻官员呼喝,但依然安静有序。
今次殿试只有一道策论题,考试持续一天,时间上很是充裕,按惯例殿试策论字数最少要在千言以上,字数不够就直接划入末等。不过因为今天只有一道题,按照不成文的潜规则,士子们答题得照着一千五百字往上写,一道题答出两道题的量。
答题纸是经过专门设计的,故而字数也很好查,能直观的看出来。
张籍刚才取出答题纸看过了,其采用纸质极佳的七层檀皮宣裱成册页,全部展开长约四尺半,高约一尺余,纸上留天约四厘米,留地约三厘米,答题区用朱红色粗线框围住,内以红色细线竖画出宽约二厘米的直格。每个信封中有两张,其余五张是草稿纸。
纸上每列可写一厘米见方的小楷二十四字,正反六折,除底面外,共计十页,称为十开,每开十二行;每一开高一尺四寸,宽三寸七分比一般的奏卷大得多,所以也叫做大卷子,一张大卷,写满得有两千八百余字。若要查字数,看写了几页就能大概算出来。
士子们按着这种答题纸写出的试卷都是整整齐齐的,读卷官们阅卷看的也舒服方便。
殿试策论也有其章法可寻,同样是以八股制艺文为体,至于能不能解得精彩,能否答出花来那就各看本事了。
草稿纸的纸质也很好,笔锋触纸吸墨程度恰到好处,每个字的笔画线条转折清晰无比;行笔与其上,那微微的生涩感更是让人写起来极为舒服。
“臣对:
臣闻帝王之临宇内也,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
是故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
张籍以诗经《大雅·大明》为破题开头。
明明赫赫指的是,圣明君主施明德于天下,其才德光彩夺目卓异显现于上天,但是天命无常难测难以揣摩,故而做一个合格的君王也很难。
这个破题妙处有二,其一,此句出于大雅大明,日月为明,暗合国朝尊号,全文又是赞颂君王德政的,在出处和内容上恰到好处。其二,这句话正好与此刻万历天子心中做个好皇帝很难的感慨相符。心境相同,自然容易引起万历皇帝心中的共鸣。
之后,张籍笔下的这篇策论,并非如大多数人一样仓促之下只写那些泛泛而谈,极为空洞的仁德治国之言。而是外面披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外皮,内里用提观点、举例子、讲道理、最终得出解决办法的流程,条理清晰的为万历皇帝指出他疑惑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这一处境的方法。
当然张籍写得很有分寸,一些雷区并没有碰,其中多为对张居正政策的改良,以此为中心发挥题义甚为贴切。
就在张籍文思泉涌,酣畅淋漓,行云流水般答题之时,其余考生乃至是首辅张四维等阁臣部臣在见到考题那一刻都是惊呆了。
考生们惊得是,这道考题竟然如此大胆,竟敢评论当今天子有无人爱之心,是不是优柔寡断!这可如何下笔成文?当然也有聪明的士子从遣词用句中看出这道题应当是皇帝亲拟,整理下心思便默读思考起来。
张四维等人惊得则是这道题并不是原来内阁拟定的几道题之一,而且很显然这道题是皇帝自己出的,否则就算是张江陵最强势时也不敢这样说皇帝的不是,何况是他张四维;当然即便是他敢出,在内阁商议的时候就通不过。
皇帝自拟题目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因为前几日那魏允贞和李三才两人的上书,张四维、申时行等几个阁臣交换着眼色,但是众人都是微微苦笑,表示不知道原因。一时间这些高官心中滋味莫名。
殿试开始后,万历天子自然不用在这儿监考一天,这是张四维等读卷官、监试官的工作,他此刻已是到了皇极殿偏殿中休息。
相比于殿中一众大臣,万历天子的心情十分愉悦,很是得意,他这算是摆了群臣一道儿,还是被文官们找不出毛病,挑不出错的那种。因为根据祖制,殿试中就是应该皇帝出题,只不过是前几任皇帝偷懒才让大臣们拟定后挑选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橘红色的朝阳早已是变得明亮照人,此刻已近午时。
虽然此时腹中有些饥渴,但张籍只觉得下笔极顺,状态正佳,故而不忍起身吃饭喝水,还是在聚精会神的答题,眼中看,心中想,文思泉涌,处处逢源。
终于张籍的草稿写完了,字数没数,但看看篇幅应当在两千字以上。
不过虽然打完了草稿,但他仍旧不敢懈怠,因为金殿对策,程式甚严,答题纸上每列字数是有限制的,还须涵咏锻炼,由博而约,求其精简。等有了草稿,更要细心检点,比如引用“圣训”要“抬头”,若逢御名须“缺笔”即某一个字缺末笔不写,这是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早在李唐时期就有这个规矩。
等将草稿检点妥当,不过正午刚过。
张籍抬头看了下左右,殿中诸人或是在闷头苦思,或是在伏案而书,只有少数几个空位,想来那是出去吃饭或者喝水的。
这里要提一句,殿试之中经过皇极门的搜检后,殿试时监管并不严,只要不大声喧哗扰乱考场或者作弊一般都没事,纪律上的要求比会试乡试松了许多。
不过虽然纪律较松,但一众贡士们还是谨小慎微,有事必请示殿中执事官,不敢有半点逾越。
他们心中都知道这是最后一关了,考完之后便风光无限身价倍增,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滋味可不好受,犯不着此时出点事故,葬送了一生前途。
而且在此监考的都是谁?
看看那些殿中官员的服饰便能猜个七七八八,有身着蟒袍的四位内阁大学士,五部尚书,还有一众着绯色青色的官员,最少也是五品官,放到地方上那得是一州之地的父母官。在这么多科场过来人的大佬面前作弊生事,那不是自讨苦吃吗。
故而殿中虽不见兵丁巡视,亦未闻官员呼喝,但依然安静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