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县试招覆
见到左亮等人远去,张义先忍不住大笑起来道:“籍哥儿,这人好生奇怪,找谁不好非要来招惹你,简直是自讨没趣。”张籍也是笑笑,心下十分爽利,经过刚才左亮大呼小叫,周边考生都知道第一场头名是自己了,看向自己的目光那时满满的羡慕,这让自己很是受用,成为第一或者冠军的感觉是极好的。
“榜已经看了,我们回去吧,这衣服是得换了……”三人互相看了看对方,张百万提议道。经过看榜这一人挨人的古代集会活动,身上衣服都是挤得褶皱,鞋子也被踩脏,刚才只顾得看榜并不觉得,这时闲下来才发现各自都很狼狈。
“恩,我们回去,这不过是第一场,都不能说是万无一失,张兄,义先,咱们回去温书,明天休息一天后天还有一场呐。”张籍也道。随后三人一同上了马车,回书院的回书院,回书坊的回书坊。
……
县试第一场放榜第二天,按例休息一天,第三天进行第二场考试。参加今科县试且在团案和副榜上的学子们可不敢就真的休息,各自在家的在家勤学,在书院的在书院苦读,在客栈的在客栈温书……张籍也是一样,白天在讲堂中练习,晚上到董讲郎处请求指点。
这日,天色又阴沉起来,初春的小北风还带着几分刺骨的凉意,在这飒飒风中县试第二场招覆正式开始。
张籍三人这个县试小团体,在第一场考试中并没有人落下出局,故而还是一起前去考场应试。到了县衙门口,并没有第一天那么拥挤,当初从临清州下辖三县及各乡、村来的近四千考生,在第一场考试后已经被淘汰了百分之八十五还多,只剩下六百多人,其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当然这还不是最残酷的,剩下的这六百人中还要再选,五场考试只取五十人。五十比四千百分之一点二五的录取率。
和第一场的入场方式相仿佛,只不过这次张籍三人被分到了不同的队伍,张籍作为第一场头名和团案上的五十名学子一起被编为一队,在考棚公堂前考试,这一队中张籍看到有七八个清渊书院学子,要么是外院甲班的,要么是内院的;张百万和张义先两人和上一场一样被分到了考舍中,张籍认识的人中,五六个曾经外院丙班的同窗及当初社学的林嗣就在这六百人中,并没有看到冀永贞,想来他是遗憾的再次落榜。
这么算来,清渊书院参加本次县试的十几名考生有七八个在前五十名,五六个在副榜,只有一两个没上榜,这成绩是相当不错了。
堂前考试的考棚是临时新搭建的,棚内放着三排案几,挡雨是没问题,遮风就不行了,按照引领书办的指引,张籍在第一排正中间位置坐下,这个案几是头名的位置。三排案几对面就是毛知州和周学正的座位,他们二人正坐在官帽椅上喝着热茶,这几乎就是在主考官眼皮子底下考试了,堂下诸人的一举一动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待到开考后,知州和学正两位大人还会下来巡视,就和后世的考试相仿。
依旧是书办举题板,考生抄题目。题目都是招覆中的老套路,也是三道题,试四书文一篇,性命至理论一篇,默写《明大诰》两处,不许误写添改。
张籍看了题目第一道四书题这次没有难为人,是出自《大学》中的一句“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大学》一书内容不多,几百年的科举考试中每一句几乎都考到过,能够参考的范本许多,张籍根据脑海中前人时文和后世论述,加入自己的见解,很简单的就完成了,论述精辟有理,格式工整严谨,在苛刻的董讲郎那里也能得个上上。
《性命至理》是以程朱理学思想为基础探讨世界观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内容也是不多,且有很详尽的解读书,无论是原文还是解读张籍都被的滚瓜烂熟,所以这道题也是很轻易的就写完了。
第三题是默写明大诰,这是大明开国之君朱元璋主持编订的,此书在明朝的普法教育中比大明律的地位还要高,它是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犯罪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极力推广的。按照当今法理学来分析,这应当是属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比西方不知早了多少年。明大诰中的事例编写的通俗易懂,生动具体,而且它的推广方式很具有传奇性,那就是犯罪者若是在家中有大诰则罪减一等,若是无大诰则罪加一等,正是这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让此书在民间流传很广。
作为读书人,大明公务员的后备队伍,熟背御制大诰是一个必修课,当然对于过目成诵的张籍而言,一切能用背诵来解决的试题都不是问题,前两道题还打了草稿,最后这一道默写题,张籍草稿都没打,手中笔走龙蛇直接写就。
考试期间毛知州和周学正都曾在张籍身旁驻足,张籍可没有半分紧张的意思,这不正是在考官面前展露才华的机会吗,平时求还求不来呢,虽然未曾去看两位考官的表情,但是想来凭自己的这笔字评价就低不了。
第二场很快就结束,众人出了考场,各回各家休息,同时都期待着放榜的那一天。
……
风和日丽,大地回春,今天是南风,给城中带来了些许暖意。
临清城中福来酒楼,两名文士在二楼临窗处小酌,面前桌上放着几碟酒楼的拿手小菜。
“明德兄,可曾听过那一篇《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据传是我临清州才子所著。”青衫文士举起杯中酒敬道。
“维国兄,这我自然是听说了,我还知道是何处何人所写。”褐衣士子笑着回敬一杯倒道。
“哦?那是何人?”饮了杯中酒被称为维国的士子道。
“这人你也见过,是清渊书院的一个童子,唤作张籍。”被称为明德的文士道。
“张籍?可是前日考场上第一个交卷的那个?”
“正是此人,维国兄你可是看了他的卷子,取他为第一场头名的,你看此子如何?。”
两人谈论的是此次县试考卷,原来这两名文士,青衫者乃是毛知州,褐衣者乃是周学正,两人便衣至此小酌一聚,谈话间不知不觉话题到了张籍身上。
“榜已经看了,我们回去吧,这衣服是得换了……”三人互相看了看对方,张百万提议道。经过看榜这一人挨人的古代集会活动,身上衣服都是挤得褶皱,鞋子也被踩脏,刚才只顾得看榜并不觉得,这时闲下来才发现各自都很狼狈。
“恩,我们回去,这不过是第一场,都不能说是万无一失,张兄,义先,咱们回去温书,明天休息一天后天还有一场呐。”张籍也道。随后三人一同上了马车,回书院的回书院,回书坊的回书坊。
……
县试第一场放榜第二天,按例休息一天,第三天进行第二场考试。参加今科县试且在团案和副榜上的学子们可不敢就真的休息,各自在家的在家勤学,在书院的在书院苦读,在客栈的在客栈温书……张籍也是一样,白天在讲堂中练习,晚上到董讲郎处请求指点。
这日,天色又阴沉起来,初春的小北风还带着几分刺骨的凉意,在这飒飒风中县试第二场招覆正式开始。
张籍三人这个县试小团体,在第一场考试中并没有人落下出局,故而还是一起前去考场应试。到了县衙门口,并没有第一天那么拥挤,当初从临清州下辖三县及各乡、村来的近四千考生,在第一场考试后已经被淘汰了百分之八十五还多,只剩下六百多人,其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当然这还不是最残酷的,剩下的这六百人中还要再选,五场考试只取五十人。五十比四千百分之一点二五的录取率。
和第一场的入场方式相仿佛,只不过这次张籍三人被分到了不同的队伍,张籍作为第一场头名和团案上的五十名学子一起被编为一队,在考棚公堂前考试,这一队中张籍看到有七八个清渊书院学子,要么是外院甲班的,要么是内院的;张百万和张义先两人和上一场一样被分到了考舍中,张籍认识的人中,五六个曾经外院丙班的同窗及当初社学的林嗣就在这六百人中,并没有看到冀永贞,想来他是遗憾的再次落榜。
这么算来,清渊书院参加本次县试的十几名考生有七八个在前五十名,五六个在副榜,只有一两个没上榜,这成绩是相当不错了。
堂前考试的考棚是临时新搭建的,棚内放着三排案几,挡雨是没问题,遮风就不行了,按照引领书办的指引,张籍在第一排正中间位置坐下,这个案几是头名的位置。三排案几对面就是毛知州和周学正的座位,他们二人正坐在官帽椅上喝着热茶,这几乎就是在主考官眼皮子底下考试了,堂下诸人的一举一动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待到开考后,知州和学正两位大人还会下来巡视,就和后世的考试相仿。
依旧是书办举题板,考生抄题目。题目都是招覆中的老套路,也是三道题,试四书文一篇,性命至理论一篇,默写《明大诰》两处,不许误写添改。
张籍看了题目第一道四书题这次没有难为人,是出自《大学》中的一句“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大学》一书内容不多,几百年的科举考试中每一句几乎都考到过,能够参考的范本许多,张籍根据脑海中前人时文和后世论述,加入自己的见解,很简单的就完成了,论述精辟有理,格式工整严谨,在苛刻的董讲郎那里也能得个上上。
《性命至理》是以程朱理学思想为基础探讨世界观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内容也是不多,且有很详尽的解读书,无论是原文还是解读张籍都被的滚瓜烂熟,所以这道题也是很轻易的就写完了。
第三题是默写明大诰,这是大明开国之君朱元璋主持编订的,此书在明朝的普法教育中比大明律的地位还要高,它是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犯罪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极力推广的。按照当今法理学来分析,这应当是属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比西方不知早了多少年。明大诰中的事例编写的通俗易懂,生动具体,而且它的推广方式很具有传奇性,那就是犯罪者若是在家中有大诰则罪减一等,若是无大诰则罪加一等,正是这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让此书在民间流传很广。
作为读书人,大明公务员的后备队伍,熟背御制大诰是一个必修课,当然对于过目成诵的张籍而言,一切能用背诵来解决的试题都不是问题,前两道题还打了草稿,最后这一道默写题,张籍草稿都没打,手中笔走龙蛇直接写就。
考试期间毛知州和周学正都曾在张籍身旁驻足,张籍可没有半分紧张的意思,这不正是在考官面前展露才华的机会吗,平时求还求不来呢,虽然未曾去看两位考官的表情,但是想来凭自己的这笔字评价就低不了。
第二场很快就结束,众人出了考场,各回各家休息,同时都期待着放榜的那一天。
……
风和日丽,大地回春,今天是南风,给城中带来了些许暖意。
临清城中福来酒楼,两名文士在二楼临窗处小酌,面前桌上放着几碟酒楼的拿手小菜。
“明德兄,可曾听过那一篇《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据传是我临清州才子所著。”青衫文士举起杯中酒敬道。
“维国兄,这我自然是听说了,我还知道是何处何人所写。”褐衣士子笑着回敬一杯倒道。
“哦?那是何人?”饮了杯中酒被称为维国的士子道。
“这人你也见过,是清渊书院的一个童子,唤作张籍。”被称为明德的文士道。
“张籍?可是前日考场上第一个交卷的那个?”
“正是此人,维国兄你可是看了他的卷子,取他为第一场头名的,你看此子如何?。”
两人谈论的是此次县试考卷,原来这两名文士,青衫者乃是毛知州,褐衣者乃是周学正,两人便衣至此小酌一聚,谈话间不知不觉话题到了张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