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狂的电子表
字体: 16 + -

第一百零三章 天谴(二)

    就这样关了很久,小黑屋让我俩都不怎么愿意说话啦,每天就是吃了睡,与狗熊冬眠的状态差不多。有一天,来了一个人,穿着黑袍子,一看就是邪教成员,一直痴呆发傻的邓茂却跳将起来,纳头便拜,一边磕头一边低声叫我,“快点跪下,这是我们的主教。”我才不跪呢,抱拳对他说了声,“见过教主。”那人斜看我一眼,哼了一声,对邓茂说,“是你不服要申诉吗?”

    原来是他先忍不住了,我心中暗笑,便低头往墙角走去,邓茂说道,“主教大人,我和任先生都是因为错案才发配到三国,之前定的罪是穿越期间自杀未遂,您见多识广,有这么稀奇的罪名吗?一个成年人,若是觉得生无可恋,还能让自杀失败吗?”

    黑袍人缩在阴影里,根本看不见他的脸,难道仅凭衣服,邓茂就能判断出这是主教?就在我走神的这一会儿时间里,主教大人竟然已经离去,我走近邓茂,“小伙嘴皮子溜多了,是不是给卫家说书练出来的?”邓茂不理睬我的调笑,又去趴在窗户口。

    我正想骂他没出息,他幽幽说道,“在我们这个系统里,申诉是有代价的,若是查明是错案,我们就会解除监禁,流放到一个不易被改变的历史中去,若是申诉失败,那就把牢狱里面的上上下下全得罪了,以后再没有这么闲散的生活啦。”

    “现在的生活算是闲散吗?申诉失败会怎样?还能不给吃喝?”“不是吃喝的问题,而是被迫去修理时间裂缝,那个活危险性太高,稍不小心就会滑进裂缝,被时间风暴吹到上古去。”我正想开口再问,他又自言自语,“不过上古也不错,我满脑子都是炎帝战蚩尤的故事,真想去看看是不是真的。”

    还说什么呢?他都闲散如斯,我叹口气,回到墙脚发呆去了,也许是命不该绝,通常申诉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结果,而我们只等了四天,就被看牢的领出去,走在阳光明媚的石路上,有一种不会走路的感觉,是不是再关些日子就只能爬行?迈着不自然的步子,我们俩到达一个大厅,领我们来的人一刻也不想多呆,抛下我们自己转身返回。

    这就是说我们申诉成功啦,哈哈哈,不对,邓茂说如果胜了会被发配到一个不易改变的历史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见周围没人,我低声向邓茂求教,他现在口齿伶俐,很直接而形象地回答道,“三国真假一半对一半,不易改变的自然是虚构历史,比如说炎黄战蚩尤。”

    “我靠,”话还没说完,凭空出现了上次审判时那个白胡子法官,他对我俩招招手,“走,咱们去办手续,你们这次流放便是终极流放,以后与系统再无瓜葛,有什么问题现在问清楚,以后你俩就好自为之吧。”

    “法官,我们是发配去哪里?是神话故事吗?可不可以选择西游记?”老头一脸的不解,“谁告诉你西游记也算历史的?神话是神话,历史是历史,虚构的历史故事还少了吗?”邓茂这时来凑热闹,“就是,凡是叫做演义的书,便都有大量虚构成分。”

    白胡子老头慢下脚步,以为邓茂会给出一个合理化建议,结果他一本正经地开始扯淡,“其实,有一本书,既属于历史又不易被改变,这本奇书便叫做山海经,里面有许多上古的历史,当然其中的精髓你们都听过,叫做炎黄战蚩尤。”老头喝了声,“住口。”便加快步伐走到前面去啦。

    邓茂还想再说,被我一拳打在腚上,他虎躯一震,只好与我快步赶上前去。到了办手续的地方,我就懒得再说话,这已经是一块肉放在砧板上,说什么都没有用啦,人家想把我们派去何方早有安排,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变更的?果然,手续快办完的时候,办事员让我们去一间书房,让我们了解背景。邓茂临进门时又问,去了目的地还保留记忆吗?办事员微笑着摇摇头。

    关上门,桌上放着两大本资料,详细介绍了我们的目的地,以及人物背景,一张标签上蓝底红字写着注意事项:这里不是出任务的所在,是发配之所,一旦离去便不会再见,希望被发配者珍惜机会。重生之后唯一的记忆,都在本上写着,什么也带不走,让大家留此学习的目的,不过是帮助大家理解记忆罢了。

    我该不该高兴呢?我们要去的历史便是水浒传,文件上说那本书除了人名,其余几乎全是虚构的,长期改变历史进程之人的最终命运,就是去这虚构的世界。我看了看另一张桌旁的邓茂,他还在仰天发愣,也许是在缅怀他的炎黄战蚩尤吧。

    水浒传的伟大之处便是人物驾驭得太好,上百个虚构人物,竟能完整如斯,其他什么作品能做到?而看完历史上的梁山事迹,我惊讶得合不拢嘴,历史和小说的差距,还可以如此巨大。真实事件很简单,听我细细道来,背景是在北宋末年,官府内忧外患,财政出现巨大缺口。

    许多饥民聚集起来造反,而军队又腾不出手消灭他们,一些起义军便趁着军队军饷粮饷断绝,无心战斗,而做大做强,其中的翘楚便是方腊,夺得沿海富庶好几个州郡。在大贼面前,其他小打小闹的山贼草寇就更不显眼,宋江便是其中一股,他们仗着梁山泊可以藏匿,在那里起家发展,人数一度达到近万人。

    那些无损征辽的故事当然是假的,朝廷都断了财政收入,哪来的钱给他去打仗,几十万老兵不用,难道凑出军饷给山贼?显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宋江的成长和当地州府的放纵有关,养寇自重嘛,所以当他们快接近一万人的时候,州府便不得不组织地方部队去剿。

    好歹大家在一起合作这些年啦,谁也不能狠下心去打,地方部队人数也不够,便在岸边射了一通火箭,那梁山泊实际上是个死地,全靠芦苇荡保护,一夜大火,芦苇全烧毁,宋江便带着队伍弃寨逃跑。上万人,吃喝是个大问题,贼寇便向正东而去,沿途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