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 真假太子(二)
前后两三波人都未能辨认出太子的真假,事件再次陷入了扑朔迷离之中。
十一月十五日,兵科给事中戴英上奏:“南来太子真假未辨,请多官会审。”朱由桦表示同意尽快立案审理。
第二天,朱由桦正式下旨会审太子于大明门外。在开审前朱由桦先召见了前左春坊左中允刘正宗和右春坊右中允李景濂入武英殿谈话。
一见面朱由桦就极其严肃地向二人道:“两位爱卿虽是太子旧日的讲官,确定能辨太子真假么?”
刘正宗当即表示:“太子若真还好,若假,臣定会将其问得哑口无言!”
对于这个答复朱由桦很满意。
群臣先后在冯可宗府邸见到了自称太子的少年,其中一位朝臣拿出来一张紫禁城的地图放在了少年面前然后开始问问题。
“这是哪的图?”
“这是北都宫殿的地图。”
接着官员手指承华宫问这是哪里?少年笑了笑:“这是本宫居住之所。”
又指向坤宁宫,少年说:“这是母后的居所。”
地图辨认题问完,正确率百分之百。
这时又一名朝臣走上前问:“公主(即有名的长平公主)现在在哪里?”
少年的脸上略带忧伤,叹了一口气:“不知道,想必是凶多吉少。”
城破前夕,崇祯虽然砍了长平公主一剑,但公主并没有死,而是被及时抢救了过来,后来便一直被安置在北京。所以对于公主保住了一条性命的事虽然普通士绅不清楚但不少南来的官员都清楚。
有个南来官员见少年答错了就站出来说:“公主和都人们(指宫女)一起逃到周国舅(周奎)家去了。”
言外之意就是:连这个都不知道你就别装了老实交代吧。
哪知少年的回答却让这个官员手足无措:“当时同都人一起逃往周国舅门家的人,不是公主而是本宫。”
再争论下去也没意思,反正当时兵荒马乱的,什么说法都有,但没有一个是众人可以公认的。所以这时刘正宗作为杀手锏上场了。
“我原是东宫讲官,你可识得我?”
“不认识。”
“太子平日在哪听课?”
“文华殿。”
“太子一般是怎样练字的?”
“诗句。”
“一般写几行?”
“写十行。”
“讲读先后都有什么内容?”
“忘了。”
刘正宗正想接着问下去。却发现少年不再回答了,只是冲着刘正宗笑。
刘正宗被少年笑到发毛,就停止了问话。
少年一脸嘲弄道:“你认为本宫是假的就是假的好了。本宫原本就没有想过和皇伯父争皇位的。”
有了这句话,在场的朝官们都不说话了,问答到了这一步再往下问也就没有意义了,于是诸臣一合计决定收工复命。
刘正宗回奏:“眉目全不相似。讲所、仿书全说错了,臣认为南来太子是假。”
兵科给事中戴英也回奏:少年假冒太子,并没有提到先帝曾经让他在中左门旁听庭审的事,而且问他嘉定伯的姓名他也不回答。因此戴英最后的结论也是太子为假!
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疑问:小小年纪的少年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这个假太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图谋不轨。所以戴英强烈建议一定要查出幕后的主使者,并且交给有司严厉惩处。
戴英提到的中左门庭审的事这里有必要简单提一下。当年崇祯曾在朝堂之上公开审讯一个叫做吴昌的罪臣,而与此同时为了让太子能够积累一些治国的经验,从中得到学习,崇祯特地叫上太子跟着一起上朝,并让他在中左门旁听,所以那一次有很多的大臣得以见到太子一面。
而且那件事是发生在崇祯十六年,距离现在只有一年左右,因而戴英认为如果眼下的人是真太子,他一定会对这事有印象的。然而在问话时戴英当众向少年提出了这个问题。少年却答不上,很明显有问题。
不过这依旧只是猜测,不算有力的证据,难以服众。
第二日,案件再次出现新的线索,有一个在东宫内当过差的内侍向朱由桦送上了一份密疏,称真太子的小腿腿骨异常,每根骨都是双骨,因此无人能够假冒。
于是朱由桦又结合前日刘正宗、李景濂提供的太子眉长于目的体貌特征和当时清廷几乎在同时审理假太子案时崇祯的袁妃提供的有虎牙,足下有黑痣的三大典型特征,派人去少年居住处一一查看。
不久朱由桦得到回复,通过仔细查验,少年的体貌特征并不符合其中的任何一点。
朱由桦很是欣慰,把这个结果告知群臣,并谕令明日再审。真相似乎就要水落石出了。
第二天,太子案于午门开庭。为了充分体现审案过程中的公平公开公正,朱由桦特地将另外一个担任过东宫讲官的关键证人方拱干找来参加辨认。
方拱干此前因为变节被牵连到“顺案”中,下了监狱,因为情节不算严重,没有被判斩决和流放等重刑。
方拱干与前面的刘正宗、李景濂不同,曾长期担任过詹事府少詹事一职是太子的主讲官,所以对太子的具体情况肯定是相当熟悉的。现在正值关键时刻,朱由桦也不得不把方拱干放出来,好给南都诸臣和关心此事的士民百姓们一个交代。
等到一切准备好了,官员们也都到齐了。
主审官王铎指着方拱干道:“可知这位是谁?”
少年回头一见是方拱干,马上激动的道:“方先生原来在这儿。”
此时的方拱干却没有说话,在看到少年的人后,他如见了鬼魅一般,一脸的惊恐不安之色,然后什么话也不说,人也不肯再向前走一步,反而转身玩命地向人群里钻。一溜烟就跑没影了。
目睹了这一幕的在场众人全部懵了。
侍御史张孙振一边跑去截突然发疯般跑走的方拱干,一边冲着蹲在堂下的少年道:“方詹事如此反应,你必是假太子!”
少年回答:“我到南方来,是李继周持皇伯谕帖来招我,不是我自己主动来的。你等不认也罢,何必污蔑我?你张孙振不也曾经在皇考(崇祯)朝做过官吗!为什么一下就变成了这个德行?”
少年的话一出,全场顿时议论纷纷。
眼见方拱干一时之间找不回来,案子再也无法审下去了,王铎走上前谢幕:“千假万假,总是一假。是本官一人承任,不必再审!”再次派人送少年回到冯可宗府中。
本来把南京的大小官员全部招来就是为了当众证明这个太子是假的,并以此平息全城的不利的舆论压力,但没想到方拱干临场发疯,王铎相当之郁闷,于是只好主动发言承诺愿背黑锅,这才勉强把局势给稳定住。
廷审失败,阮大铖总结案情的经过后,敏锐的意识到了其中存在的猫腻,于是连夜向皇帝提出了三点疑问:第一,方拱干临场发疯,必是了解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或是确实认识这个少年,但因为其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所以才致使方拱干装疯逃离廷审,不敢把真相公之于众。
第二,听闻太子为人凝重,话不多,但为什么这个少年却极为善于机辩?
第三,北京也出了一个太子,而且对宫中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应当是真的。
基于这三点阮大铖得出了结论,南来的这个太子肯定是假冒的。
因此阮大铖当即请求将少年和临场发疯的方拱干全部下中城兵马司的狱中,进行审讯。
朱由桦同意了,于是下旨逮捕了方拱干,并趁少年喝醉时在晚上暗中将其抬入了中城的监狱中。
几经审讯,方拱干供认少年是驸马都尉王昺之侄孙,名字叫王之明,不是太子,然而无论再怎么用刑,方拱干死不供认幕后真正的主谋是谁,少年也承认自己是王之明,不是太子。
在此期间,外间己物议纷纷,南京士民都认为太子是真的,并认为皇帝是害怕太子夺位故意整成假的,大家并不相信审讯的结论,审讯只是走走过场,最终将会处死这个太子。而“王之明”这个名字反过来是“明之王”,这婉转地证明了此人就是太子。
真假太子案不仅在南京引起了巨大的物议,连江北诸镇都卷入了其中,靖南侯黄得功对审讯过程的公平表示忧虑,他认为“各官逢迎”皇帝,才不敢说真话,“东宫未必假冒”,因此他上书请求在审讯过程中不要对太子使用刑罚,更不能将其处死。
朱由桦得到奏报后一阵苦笑,暗叹东林党人搞出的这个阴谋之高明。
绝对完美的心理战术!
朝廷越说太子是假的,士民们反而越发相信太子是真的,越发同情那个少年。同情弱者是人类共性。
偏偏朝廷还不能动刑,一旦动刑,就成了屈打成招!反而更加表明太子是真的。
如果不动刑,方拱干等人又不配合,更没法确认太子是假!
历史上的弘光君臣就在不知觉之间落入了东林设置的圈套之内,弘光知道太子是假的,也拼命想要给众人证明太子是假的,百姓就越发相信太子是真的,然后在东林党的暗中推波助澜,煽风点火之下,群情汹涌,南京内外要求弘光下台,太子即位的呼声却一天比一天高,弘光不知不觉占到了士民百姓的对立面,给了东林引藩镇入京夺权的口实。
朱由桦现在也面临和弘光一样的处境。
不想重演弘光的悲剧,太子案就不能再审下去了,短时间内想破案也基本不可能了。
朱由桦深思之后,决定对太子案进行冷处理。
不再说太子是假,也不说太子是真。
先把这个案子搁置了下来。
同时他也向南京诸臣和士民百姓表示:不管那个少年是不是太子,他都会以宗室亲王的身份,好生优待,保证其荣华富贵,衣食无忧。”
布告出来后,城内士民百姓的汹汹舆论这才渐渐平息。
虽然目前的形势对朱由桦依旧颇为不利,但朱由桦并不是很担心,只要能从别的地方找到突破口,拿到东林谋反的证据,到时候所有的脏水都可以泼给东林,到时候“太子案”正好可以成为东林谋反的另一个有力佐证。
想到这,朱由桦召来冯可宗,叫他加派得力人手,务必全力盯住侯方域一家和南京城内外各个关卡,万万不得有失。
预知是穿越者最大的福利,朱由桦能不能扳回不利的局面就看这个预知准不准了,如果侯家果真勾结左镇谋反,到时候一切麻烦都能迎刃而解!
十一月十五日,兵科给事中戴英上奏:“南来太子真假未辨,请多官会审。”朱由桦表示同意尽快立案审理。
第二天,朱由桦正式下旨会审太子于大明门外。在开审前朱由桦先召见了前左春坊左中允刘正宗和右春坊右中允李景濂入武英殿谈话。
一见面朱由桦就极其严肃地向二人道:“两位爱卿虽是太子旧日的讲官,确定能辨太子真假么?”
刘正宗当即表示:“太子若真还好,若假,臣定会将其问得哑口无言!”
对于这个答复朱由桦很满意。
群臣先后在冯可宗府邸见到了自称太子的少年,其中一位朝臣拿出来一张紫禁城的地图放在了少年面前然后开始问问题。
“这是哪的图?”
“这是北都宫殿的地图。”
接着官员手指承华宫问这是哪里?少年笑了笑:“这是本宫居住之所。”
又指向坤宁宫,少年说:“这是母后的居所。”
地图辨认题问完,正确率百分之百。
这时又一名朝臣走上前问:“公主(即有名的长平公主)现在在哪里?”
少年的脸上略带忧伤,叹了一口气:“不知道,想必是凶多吉少。”
城破前夕,崇祯虽然砍了长平公主一剑,但公主并没有死,而是被及时抢救了过来,后来便一直被安置在北京。所以对于公主保住了一条性命的事虽然普通士绅不清楚但不少南来的官员都清楚。
有个南来官员见少年答错了就站出来说:“公主和都人们(指宫女)一起逃到周国舅(周奎)家去了。”
言外之意就是:连这个都不知道你就别装了老实交代吧。
哪知少年的回答却让这个官员手足无措:“当时同都人一起逃往周国舅门家的人,不是公主而是本宫。”
再争论下去也没意思,反正当时兵荒马乱的,什么说法都有,但没有一个是众人可以公认的。所以这时刘正宗作为杀手锏上场了。
“我原是东宫讲官,你可识得我?”
“不认识。”
“太子平日在哪听课?”
“文华殿。”
“太子一般是怎样练字的?”
“诗句。”
“一般写几行?”
“写十行。”
“讲读先后都有什么内容?”
“忘了。”
刘正宗正想接着问下去。却发现少年不再回答了,只是冲着刘正宗笑。
刘正宗被少年笑到发毛,就停止了问话。
少年一脸嘲弄道:“你认为本宫是假的就是假的好了。本宫原本就没有想过和皇伯父争皇位的。”
有了这句话,在场的朝官们都不说话了,问答到了这一步再往下问也就没有意义了,于是诸臣一合计决定收工复命。
刘正宗回奏:“眉目全不相似。讲所、仿书全说错了,臣认为南来太子是假。”
兵科给事中戴英也回奏:少年假冒太子,并没有提到先帝曾经让他在中左门旁听庭审的事,而且问他嘉定伯的姓名他也不回答。因此戴英最后的结论也是太子为假!
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疑问:小小年纪的少年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这个假太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图谋不轨。所以戴英强烈建议一定要查出幕后的主使者,并且交给有司严厉惩处。
戴英提到的中左门庭审的事这里有必要简单提一下。当年崇祯曾在朝堂之上公开审讯一个叫做吴昌的罪臣,而与此同时为了让太子能够积累一些治国的经验,从中得到学习,崇祯特地叫上太子跟着一起上朝,并让他在中左门旁听,所以那一次有很多的大臣得以见到太子一面。
而且那件事是发生在崇祯十六年,距离现在只有一年左右,因而戴英认为如果眼下的人是真太子,他一定会对这事有印象的。然而在问话时戴英当众向少年提出了这个问题。少年却答不上,很明显有问题。
不过这依旧只是猜测,不算有力的证据,难以服众。
第二日,案件再次出现新的线索,有一个在东宫内当过差的内侍向朱由桦送上了一份密疏,称真太子的小腿腿骨异常,每根骨都是双骨,因此无人能够假冒。
于是朱由桦又结合前日刘正宗、李景濂提供的太子眉长于目的体貌特征和当时清廷几乎在同时审理假太子案时崇祯的袁妃提供的有虎牙,足下有黑痣的三大典型特征,派人去少年居住处一一查看。
不久朱由桦得到回复,通过仔细查验,少年的体貌特征并不符合其中的任何一点。
朱由桦很是欣慰,把这个结果告知群臣,并谕令明日再审。真相似乎就要水落石出了。
第二天,太子案于午门开庭。为了充分体现审案过程中的公平公开公正,朱由桦特地将另外一个担任过东宫讲官的关键证人方拱干找来参加辨认。
方拱干此前因为变节被牵连到“顺案”中,下了监狱,因为情节不算严重,没有被判斩决和流放等重刑。
方拱干与前面的刘正宗、李景濂不同,曾长期担任过詹事府少詹事一职是太子的主讲官,所以对太子的具体情况肯定是相当熟悉的。现在正值关键时刻,朱由桦也不得不把方拱干放出来,好给南都诸臣和关心此事的士民百姓们一个交代。
等到一切准备好了,官员们也都到齐了。
主审官王铎指着方拱干道:“可知这位是谁?”
少年回头一见是方拱干,马上激动的道:“方先生原来在这儿。”
此时的方拱干却没有说话,在看到少年的人后,他如见了鬼魅一般,一脸的惊恐不安之色,然后什么话也不说,人也不肯再向前走一步,反而转身玩命地向人群里钻。一溜烟就跑没影了。
目睹了这一幕的在场众人全部懵了。
侍御史张孙振一边跑去截突然发疯般跑走的方拱干,一边冲着蹲在堂下的少年道:“方詹事如此反应,你必是假太子!”
少年回答:“我到南方来,是李继周持皇伯谕帖来招我,不是我自己主动来的。你等不认也罢,何必污蔑我?你张孙振不也曾经在皇考(崇祯)朝做过官吗!为什么一下就变成了这个德行?”
少年的话一出,全场顿时议论纷纷。
眼见方拱干一时之间找不回来,案子再也无法审下去了,王铎走上前谢幕:“千假万假,总是一假。是本官一人承任,不必再审!”再次派人送少年回到冯可宗府中。
本来把南京的大小官员全部招来就是为了当众证明这个太子是假的,并以此平息全城的不利的舆论压力,但没想到方拱干临场发疯,王铎相当之郁闷,于是只好主动发言承诺愿背黑锅,这才勉强把局势给稳定住。
廷审失败,阮大铖总结案情的经过后,敏锐的意识到了其中存在的猫腻,于是连夜向皇帝提出了三点疑问:第一,方拱干临场发疯,必是了解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或是确实认识这个少年,但因为其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所以才致使方拱干装疯逃离廷审,不敢把真相公之于众。
第二,听闻太子为人凝重,话不多,但为什么这个少年却极为善于机辩?
第三,北京也出了一个太子,而且对宫中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应当是真的。
基于这三点阮大铖得出了结论,南来的这个太子肯定是假冒的。
因此阮大铖当即请求将少年和临场发疯的方拱干全部下中城兵马司的狱中,进行审讯。
朱由桦同意了,于是下旨逮捕了方拱干,并趁少年喝醉时在晚上暗中将其抬入了中城的监狱中。
几经审讯,方拱干供认少年是驸马都尉王昺之侄孙,名字叫王之明,不是太子,然而无论再怎么用刑,方拱干死不供认幕后真正的主谋是谁,少年也承认自己是王之明,不是太子。
在此期间,外间己物议纷纷,南京士民都认为太子是真的,并认为皇帝是害怕太子夺位故意整成假的,大家并不相信审讯的结论,审讯只是走走过场,最终将会处死这个太子。而“王之明”这个名字反过来是“明之王”,这婉转地证明了此人就是太子。
真假太子案不仅在南京引起了巨大的物议,连江北诸镇都卷入了其中,靖南侯黄得功对审讯过程的公平表示忧虑,他认为“各官逢迎”皇帝,才不敢说真话,“东宫未必假冒”,因此他上书请求在审讯过程中不要对太子使用刑罚,更不能将其处死。
朱由桦得到奏报后一阵苦笑,暗叹东林党人搞出的这个阴谋之高明。
绝对完美的心理战术!
朝廷越说太子是假的,士民们反而越发相信太子是真的,越发同情那个少年。同情弱者是人类共性。
偏偏朝廷还不能动刑,一旦动刑,就成了屈打成招!反而更加表明太子是真的。
如果不动刑,方拱干等人又不配合,更没法确认太子是假!
历史上的弘光君臣就在不知觉之间落入了东林设置的圈套之内,弘光知道太子是假的,也拼命想要给众人证明太子是假的,百姓就越发相信太子是真的,然后在东林党的暗中推波助澜,煽风点火之下,群情汹涌,南京内外要求弘光下台,太子即位的呼声却一天比一天高,弘光不知不觉占到了士民百姓的对立面,给了东林引藩镇入京夺权的口实。
朱由桦现在也面临和弘光一样的处境。
不想重演弘光的悲剧,太子案就不能再审下去了,短时间内想破案也基本不可能了。
朱由桦深思之后,决定对太子案进行冷处理。
不再说太子是假,也不说太子是真。
先把这个案子搁置了下来。
同时他也向南京诸臣和士民百姓表示:不管那个少年是不是太子,他都会以宗室亲王的身份,好生优待,保证其荣华富贵,衣食无忧。”
布告出来后,城内士民百姓的汹汹舆论这才渐渐平息。
虽然目前的形势对朱由桦依旧颇为不利,但朱由桦并不是很担心,只要能从别的地方找到突破口,拿到东林谋反的证据,到时候所有的脏水都可以泼给东林,到时候“太子案”正好可以成为东林谋反的另一个有力佐证。
想到这,朱由桦召来冯可宗,叫他加派得力人手,务必全力盯住侯方域一家和南京城内外各个关卡,万万不得有失。
预知是穿越者最大的福利,朱由桦能不能扳回不利的局面就看这个预知准不准了,如果侯家果真勾结左镇谋反,到时候一切麻烦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