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崛起
字体: 16 + -

第41章 拜师 一

    看着面前一碗热乎乎的馄钝,顾炎武不知道说什么好,竟要个小孩来接济,自己真是…

    虽然对方一直推辞,但林青心中有着想法,自然不会就此“放过”他,盛情难却之下,顾炎武也就吃了,他实在饿坏了。

    等其用完了,林青把碗一还,又问:“先生渴不渴?”显得极殷勤。

    顾炎武摇摇头,心中却在思量:“我与他非亲非故,他为何?难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顾炎武起了警觉之心,但看对方年纪,再对上一双仰头望着自己的清澈双眼,更想到如今已身无余财,只叹是自己想多了。

    这可是清初学派的开山始祖,而且对方就在自己面前,林青也不打算去学堂了,至于芸氏知道的后果,被他选择性的忽略了。

    学着其坐到青墙沿下,“那不知先生接下来欲往何处?”

    这也正是顾炎武在思量的,只见他闻言回道:“今日得小兄弟接济,心中感激,只是如今身上并无甚可报答,待到日后回到乡里…”顾炎武在老家有着家族,虽经过兵祸落魄了,但也还是有着人脉。

    说来说去,就一个意思,这一饭之恩,日后再报。

    林青不想再卖官子,想了想后,起身对顾炎武施了一礼:“小子林青,早就听闻先生博古通今,小子别无所求,只望能拜在先生门下。”

    林青年纪虽小,不过这礼施得肃穆,一丝不苟,他是真心想拜其为师。

    不想顾炎武闻言笑了起来:“你这个年纪,应当还在开蒙吧?”

    林青闻言一怔,顾炎武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正是因而到此,受你一饭之恩,本该报答,但让我教你发蒙识字,我却是不能从命。”

    见林青疑惑不解,只得解释道:“我从未收过学生,我之所学,不是现在的你能理解,你若真有心,等长大些再来寻我吧。”

    林青有些不服气:“先生真是小看了人,我三岁便识文断字,六岁时诸子百家的文章已粗通,今年九岁,唐诗宋词更是不知读了多少,家里请得先生已无甚可教,故才想拜先生为师,学真正的大学问。”

    顾炎武听了这番话,先是有些不可置信,随即又哈哈大笑起来:“诸子百家的文章你已粗通?”

    见林青点点头后又说:“既是这样,你已不需拜师了。”语气间透露着一幅我不信你的样子。

    事实上林青也确实在吹牛,六岁时他估计还在玩泥巴呢,不过若是加上前世所学,虽还差了一些,但也不多了。

    见对方不信,林青只得又说:“先生若不信,可以考考我,看我所说是否是真。”

    顾炎武眼神玩昧的看着他:“好,你便说一篇唐诗来听听。”

    林青深吸了一口气,在街边便吟起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林青一幅严肃表情,虽是身形瘦小,却也没有多少滑稽。

    顾炎武听完点了点头,但就如他所说,他并不擅长教授学生,林青这个年纪能说唐诗,已经算是极聪慧了,可顾炎武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在他看来,能背一篇李白的《将进酒》,实在算不得什么。

    顾炎武道:“背得不错,一字不差,但我还是不能收你。”说完望着街上行人。

    林青有些气馁,怎样才能让他相信自己是神童而收下自己呢?

    看着眼前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清初三大家,林青脑海里飞快搜寻着前世对顾炎武的所知。

    据林青了解,顾炎武可以说是公开的“地下党”,其一生可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明万历年间被过继给了去世的堂伯,虽是嗣子,但其十六岁便守寡的继母王氏却待之如亲子,从少时起便一直以岳飞、文天祥为榜样教授他。

    清军攻破帝都后,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还掌握在当时的弘光朝廷手中,那时一度无意仕途的顾炎武,经人推荐成为南明朝廷兵部司务。他满怀激情地写下系列政论作品《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希望给当政者以借鉴,励精图治,恢复故国。

    弘光朝廷中的当权者,如钱谦益等,饱读诗书的学士不少,哪个不明白他的理论?但哪个又会重视他的理论?大家争权夺利窝里斗,忙得正酣,谁有时间搭理他呢?因此,还没等顾炎武赶到南京真正进入朝廷核心时,于路途中清军就已攻破南京,弘光皇帝被俘、南明军崩溃。

    这时候,江南一带民众纷纷组织起义军抗击清廷铁骑,一时间起义队伍风起云涌,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也加入了其中一支。

    虽是众志成城,但却无力回天。因为大明此时唯一的精锐关宁军,已在吴三桂带领下降了清廷,仅凭临时拼凑起来,平日毫无训练的队伍,哪里是八旗铁骑的对手呢?

    很快,义军败退松江、嘉定等地相继陷落。虽然败了,但他们真的是已尽了力,其反抗清军时是有多激烈呢?只需看清军因为攻城时遭到的反抗太顽强,在城破后进行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可知晓当时是有多么惨烈。

    接着,顾炎武潜回老家昆山守城拒敌,失守后,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顾炎武逃往语濂径。

    顾炎武游历前的最后一战,是常熟的攻坚战,不过天意似乎注定了义军要败北,好像也没有胜过,这一战,嗣母王氏绝食而亡,临终嘱咐顾炎武:“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这所有的国仇家恨,让顾炎武更加坚定了反清的决心,此后的多年不断联系各地政权,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

    林青此时遇到顾炎武,是因其看到反清复明无望,渐渐停止做无用功,专心于学问之上,就像他方才说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