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谣
字体: 16 + -

第14章 (六)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送灶神的日子,李贤老人早早就起来,特意拿出一直压在箱子底部的香皂,洗干净手和脸,连指甲缝里的黑色污垢也做了清理,李晓佳也起来了,点燃炉子中的火,蹲在旁边,炖罐罐茶,爷爷有喝早茶的习惯。看着晓佳专心炖茶的样子,李贤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水波般的向四周荡漾开来,他招了招手,示意晓佳过来,拿起香皂给晓佳闻闻,低声说:“香不香”,清香入鼻,晓佳喜欢这味道,俊俏的脸上一抹笑容如莲花的盛开,“爷爷,香”晓佳细声回答,“想不想要?”李贤老人孩子般拿着香皂在晓佳面前晃了晃,晓佳泯了泯嘴唇,摇了摇头,其实,她是多么想拥有一块香皂啊,如花妙龄,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香皂,但是,她在不能再要爷爷的东西了,上次因五元钱,爷爷被奶奶骂了好几天,她不想给爷爷招来麻烦。李贤老人佯装生气,然后把香皂抱在一小块牛皮纸中,塞进晓佳的衣兜里,晓佳正要把香皂掏出交还给,李贤老人按住了晓佳的手,一股慈祥中夹杂着严厉的眼光,倔强的映在晓佳两汪清水般的眸子里,晓佳明白爷爷的意思,嘴角画出美丽的弧线,李贤老人也满意的笑了。

    几罐热茶,一个烤馒头,李贤老人和晓佳吃完了早餐,晓佳拿了一个刚烤好的热馒头,回偏房拿给妈妈王婉芬。李贤老人从柜子里拿出香、纸钱,挑选四根质量上好的香,用唾沫润湿手指,数出四张黄色的纸钱,放在一个木质方形盘子里,双手端起在胸前,虔诚地进了厨房,李贤老人将盘子放在灶台上,谨慎的将四支香点燃,握在两手之间,躬身连做行三次作揖礼,将香一支支整齐的插在香炉里,香炉正上方的墙面上,贴着灶王爷的神位,一张十六开大小的红纸上,三行毛笔字醒然入目,正中间写着“九天云厨司命灶君之神位”,两旁书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横批“墨佑一家”,李贤老人做完了揖,炯炯发亮的眼神看了灶王也得神位好久,然后,他扶着灶台跪在地上,烧了纸钱,磕了头,有扶着灶台缓缓站起来,把准备好的灶糖分散在白色的小瓷碟子里,供奉在神位前。李贤老人抬头环视着厨房顶部,清晨的光透过窗缝洒落进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照在了他的脸上,整个人像是一尊渡了金的雕塑矗立,只有那金色的胡须偶尔飘动。

    李贤老人在作揖的时候,悄悄地向灶王爷许了愿,他期望儿媳王婉芬肚子里是个男孩,他期望牛羊漫圈、五谷成仓,他期望乔乔早日摆脱病魔……为此,他特意为灶王爷应许了一只公鸡为贡品,期盼事事顺心。

    在李家庄,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王爷,传说是由天庭玉皇大帝敕封,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做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意识里,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保护和监察一家人的生活,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回娘家,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和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得到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李家庄的人们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厉害关系。所以,在这一天里,人们会尽可能地,拿出最好的贡品供灶王爷享用。这种看似迷信的说法,在科技还不很发达的时期,与其说是荒唐可笑的,不如说是乡贤乡约的最初形成,它成为了一种思想先导存在于每个人的思维意识里,指导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学生态就源自于它,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寄托于上天诸神这种抽象的存在,反过来教导着人们,朝着心中的美好愿景,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这,或许就是,奋斗的最原始表达吧。

    王婉芬的肚子大的像鼓一样,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她认为怀的是双胞胎,吃过了晓佳拿来的热馒头,她拿起做了一半的鞋口,继续一针针的缝着,她在给公公和晓佳赶做布鞋,快过年了,她想给公公和晓佳一份新春礼物。李晓佳在一旁认真的编织着麦辫,王婉芬来回换了好几个坐姿,看来她是身体难受,懂事的晓佳看出了妈妈不舒服,轻轻放下手中的麦辫,说:“妈,我扶你到院子里走走吧”,王婉芬温柔的看着晓佳,被女儿的细心深深感动了,说:“等我做完月子,做好吃的给你”,王婉芬的语气全是对女儿的愧疚。李晓佳扶着妈妈下了廊台,冬日清冷的空气,如同强力注射液一样,迅速蔓延在血液里,王婉芬大口呼吸着,太舒服了。李贤老人照料家畜,从后院出来,看见王婉芬在院子里,说:“婉芬,这么冷的天气,到炕上暖着,别被冷风打感冒了”,“我出来活动活动,爸你慢些走,当心脚下滑”王婉芬一直担心公公的身体,院子里全是冻土,老人若是滑倒,会出大事的。

    张慧也起了床,开水泡馒头,喂乔乔吃了,彩娥还赖在被窝里,张慧想让彩娥倒掉尿盆里的尿,就是叫不下炕来,边骂边端起了尿盆,出了上房,看见院子里的王婉芬,态度比较友好地说:“啊婉芬,早上吃洋芋擦擦,行不”,王婉芬微微一笑,说“做什么都好”,张慧没有说话,踩着小脚,进了茅房。

    自从王婉芬怀孕,婆婆张慧的态度转变了不少,这种转变,是出于一种香火有望的欣慰,从此,她可以平等地和妯娌们一起拉话,不在受她们热潮冷讽般的同情;这种转变,也是出于对儿媳尽职扮演人生角色的肯定,作为女人,天经地义的,是要为自己的男人生孩子的……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由,我们都期望这种转变能长期存在、永远保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