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记忆
字体: 16 + -

第1章 勤劳

    中国地域宽广,从经纬度看,一边已经旭日高照,一边却还在黑夜之中;一头已经茫茫大雪,一头还是赤日炎炎。从海拔高度上分析,有高入云端的山区,有一马平川的平原,也有一片滩涂的洼地。因为地域的不同,所以从事的农耕生产也有很大的不同。北方土地松疏和寒冷的天气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南方的泥土粘性足,雨水充沛,气温高,适宜稻谷的种植,到了冬季,再选做一些油菜作物。在山区,土地高低不平,不能大面积种植,农民只能种植番薯、药材、蔬菜之类的作物。在丘陵地区,人们只能种植棉花,桑树之类的经济作物,兼或收成山竹或木材。耕种作物的不同和气候的影响使中国农民表现出不同的气质:中国北方农民性格豪爽干脆,办事不拖泥带水。他们的性格像白桦树一样的挺拔,高大,结实,一棵棵都是独自生存的,没有多余的逸枝,彼此不相搭连。但是寒冷的冬天又致使北方的农民只能窝在家里,其乐融融又有狭隘的眼光。中国南方的农民性格上就显得内敛隐忍,不意气用事。他们的性格像柳树一样的柔软,随风飘扬,风止即返。柳树繁殖很容易,初春只要折一根小枝条扎在泥土里就茁壮生长。它们老老地扎根在池塘边,河涧间,根系和顶部几乎都是连在一起,互相通气,共同依存。这样的软柔自有软柔者的开拓和忍性。东部近海的农民呼吸着大海的空气,感受着外洋轮船的信息。他们的观念更新快,能够很容易地接受新事物。西部内陆的农民仰望四周的高山,他们信仰恒定,驻守着一方土地。种植水稻的农民持之以恒的踏着岸边的破水车,他们相信自己的汗水一定能带来收获的喜悦,大面积种植麦子的农民更相信天的能量,祈祷风调雨顺。

    中国农民从事着农耕,但是农民空闲的时间也是会从事一些副业,副业五花八门,三教九流。比如有打鱼、砍柴、烧炭、锯板、搓绳、狩猎、做挑夫轿夫、当搬运,养公猪,这些都是体力活。比如还有织布、磨豆腐、磨菜刀剪刀、修阳伞棕绷、补锅补盆、做皮蛋、织帽子、当裁缝、挑针治病、做石匠铁匠木匠漆匠竹匠泥水匠,这些都是技术活。还有唱戏文、说书、拉皮胡、耍猴、看相算命、测字、剃头、阉鸡猪,这是杂活。比如还有玩牌九、置花船、讨饭、拐卖,这是贱活。不少农民还参加一些宗教事务,既是出于一种信仰,也是空闲时间混个一餐十文。

    有些地方的农民适宜种植的土地少,农活不多,或者不喜欢干农活,于是这种本来属于副业行当就成了主业,甚至成了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小范围内垄断的行业。有些地方多种副业集中,慢慢地成了集镇,很多农民也就彻底从农田耕种者或半耕种植变成了穿鞋上岸者。

    中国农民还有民族的不同。各个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上有天壤之别,有些风俗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彼此视对方为愚昧低级,不可理喻。

    农民们即使是同一个民族性格爱好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东南地区的原住民与客家人在心态上有区别,吃大米和吃面食的人豪爽度不一样,吃酱油汤和吃辣椒酱的人口气差别大。那小村子长大的农民和大村子长大的农民在气质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大村子里长大的人更加霸气一些,有自信心,小村里的人内敛,对外界有本能的畏惧。哪怕是一个小地方的同一种族群的农民们也会因为长子和少子、庶子与嫡出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性格。长子从小被父母定义了家庭的责任心,所以做事沉稳,不爱冒险。少子受父母疼爱,性格就张扬,容易惹是生非。

    这些表现出巨大差异的农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勤劳。对农民来说勤劳已经是一种本能。

    中国农民的生存和立足能力非常强,这都是依靠勤劳。和平年代,风调雨顺,中国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特殊年代,或许是躲避纷扰的战火和暴政,或者是远离沙漠化的故土,或者响应政府拓荒的号召。在新的土地上,他们辛勤劳作,披荆斩棘,积极开拓出一片绿洲。

    农民也一直视勤劳为自身最起码的德行,他们做事踏实,肯吃苦,不浮夸。

    一分劳动一分收获。只有勤劳才能开荒拓地,荒袤的土地才会变成了肥沃的土壤。只有勤劳才能有收获,从而获得饱饥的食物和御寒的衣服等生活必需品。每天,他们就知道默默地干,不必声张,谨照庄稼生长规律,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和劳累。当看到庄稼成熟了,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勤劳物有所值,身体的劳累顿时转为生活的喜悦。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长辈辛勤的劳作,给自己生命定下创业的烙印,也为子孙铺垫了美好的生活。

    田间劳动得靠一股忍劲,需要迎着朝露,顶着毒日,冒着寒雨,忍着蚊蝇,争分夺秒地赶时节。如果一天打鱼,三天晒网,那么就失去了好时光;如果白天怕太阳,晚上怕蚊蝇,那么一小块田也种不好。他们鞭策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是不会有什么收成的。种田人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干活,一步一个脚印,一刻不容消停的双手。这里没有投机取巧,也不需要奇技淫巧。他们最瞧不起的是泛泛而空谈者,认为只有想偷懒的人才会把功夫用到耍嘴皮子上。他们也鄙视不按前人的方式干活,认为规律已经挖掘完备了,不按照以前的做法就会遭受损失。他们不怕低级的劳动,却鄙视不踏实的劳动。

    庄稼只有在勤劳者的手里才能涨势良好,形势喜人。农民们劳动没有休息的观念,只有赶时节,抢前头,挤时间的想法。庄稼的生长特性决定了他们是不能偷懒的。各种庄稼有各自的种植时间,错过了时节庄稼就会长不好甚至不会长。一场台风来前得把所有成熟的庄稼收割了,否则半年的收成会泡汤。八月份得把晚稻种下去,否则水稻光照不够。每天劳动一定要早出晚归,这样一天的劳动量才有效果,如果与城市工人那样八点上班四点下班,那么一天活儿只有做一丁点。看到那些偷懒者的土地上长的都是茅草,农民们就由衷的为自己的勤劳自豪,为好好的土地被那些懒惰者糟蹋而惋惜。他们会把自己的这种自豪灌输到对自家子女的教育上,扬劳鞭懒,喜勤恶慵,鼓励孩子们继承自己勤劳的本性。日复一日,日积月累,滴水成多,最终勤劳者的回报必定比懒惰者高。

    中国农民是饱经风霜的,著名画家罗中立的《父亲》画像是其真实的写照。他们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重复着简单的手工体力活。这些决定了勤劳的中国农民容颜:他们都是精瘦干瘪的,身上没有一丝多余的脂肪。年级越大,脊梁越弯,直到不能伸直了为止。碱性的灰土、毒辣的太阳使他们的皮肤粗糙黝黑、干燥无光,皮肤上弯来弯去的纹路像刀割过一样的深刻。整天重力劳动使他们关节畸形,指头满是开裂的厚茧,小腿上的静脉血管涨得像蚯蚓一样弯弯曲曲地突出在外面。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里的少年闰土活泼可爱、高贵清纯、富有生机,经过乡村长年的熏染,老年闰土就变得压抑内敛,胆小寡言。由于不修边幅,生活粗糙,很多男性农民五十多岁就像个老头。

    勤劳更是一种信仰。

    农业上的产出微薄,唯有勤劳才能既饱己腹又能养老抚幼,还能有所积蓄。农民们虽然生活简单朴实,为人诚信厚道,不耍滑头,但是对生活他们更有信心。村子里的勤劳人一有空闲就交流劳动成果,探讨劳动经验,提升劳动效率。勤劳者更愿意与勤劳者为伍,惜惜相怜。他们互相提供帮助,坚持着共赢的蓝图,不会想着占对方的便宜。他们可不愿意与懒惰者做朋友,因为懒惰者想着的是如何占对方的便宜,与懒惰者一起同舟共济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传统的中国乡村是勤劳者的乡村。勤劳者获得尊重,懒惰者会被厌弃。一个健康强壮的人如果乞讨,那么村民都是极端鄙视的。好好的身子为何不能自己养活自己的。一个懒惰者如果无米下锅了而向别人求借,那么村民都是不愿意的,真不知道对方是还得出还是还不出。

    中国农民都是爱惜粮食的,那是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勤劳所得的东西更加金贵,主人也会更加珍惜,所以勤劳的中国农民更加节省,懂得积存,提倡反复修补使用。他们可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东西轻易地被夺走,哪怕被时间机器弄旧也不舍扔掉,有时他们又有一些吝啬苛刻。相反,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或者能轻松得到的东西的人就不会珍惜得来的。像一股烟一样,来得快,去得快。在这里,勤劳就不再是简单的生存之需,还藏着一个持物待品的态度。人的生活不是一朝一夕就是了,人生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虽然谈不上会厚积薄发,但是平淡是真,贵在恒久。

    勤劳还有一个道德创建的道理:勤劳的人道德上更加高尚,他们感知到收成的辛苦,也就同样体贴别人的劳作,尊重别人的收获。他们不会去偷窃别人的财物,只懂得凭劳而获。懒惰与贪吃是相依相承的,名曰好吃懒做。懒惰者也不会去考虑积存,只想着如何偷鸡摸狗,窃取别人的财物。所以好吃懒做的人一般也是道德下滑的人。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