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李斯
字体: 16 + -

第二十章 见面

    看到韩非的窘境,李斯有些于心不忍,于是便出言相助。

    “没想到韩兄如此无知,难道不知韩国之俗,最喜绿色吗?”李斯冷哼道。

    韩洪把脸一沉,平日里两人虽然不对付,但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的,没想到今日,李斯竟然直接说自己无知。

    韩洪把手一拱,对李斯说道:“在下才疏学浅,自然不知,李兄博闻强识,想必是很了解的,不如说出来,也让他家长长见识。”

    “博闻强识称不上,但斯至少不会像夏虫一样,不知冰雪;也不会像井蛙一般,不知海洋。”李斯反讥道。

    夏虫不可语于冰,笃于时也;井蛙不可语于海,拘于虚也。这两句是庄周所做的《秋水》篇里的名句,韩洪作为黄老学说的倡导者自然是知道的。

    而且这两句后面还有一句:曲士不可语于道,束于教也。

    李斯的意思很明显了,你韩洪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曲之士,也配跟他谈论大道?

    韩洪自然是懂李斯的意思的,恨得咬牙切齿道:“还望李兄赐教。”

    李斯身边的张杨也添油加醋的说道:“子曰‘诲人不倦’,既然韩兄如此诚恳的求教了,李兄就要不要藏拙啦。”

    李斯点点头,道:“众所周知,五行学说广受中原各国推崇,那韩国乃自诩木德之国,木色为青,故其国之君民,皆好青绿之色。”

    原来韩国源自晋国,晋国国君本姓姬,乃是周天子宗室,因此继承以火德。

    后来三家分晋,初期相对强大的魏国就延续了晋国的崇尚,也是火德,所以魏国的颜色,就是红色。魏国行军打仗,旗帜服饰都是红色。

    而韩国与魏国一样,源自晋国,但颜色为红的火德已被魏国霸占,自然就要寻找另一个。

    于是,经过推演,韩国以“木助火性,火德愈烈”的说辞,选择了木德,作为国之根本,其国家颜色也就选择了代表木德的绿色。

    而同出自晋国的赵国就更加有趣儿了,眼看魏国选择火德,韩国选择了木德,于是它干脆选择折中的办法,搞出了所谓火木德。赵国的代表颜色也是七分红色三分绿色。

    还有齐国,因为田和代齐,得位不正,重新对五行学说进行推演,提出“火德为主,金德为辅,金炼于火,王器恒久”的火金德,崇尚的颜色也变成了紫色。

    而北方的燕国很是特殊,燕王也姓姬,按理说,应该继承周室的火德,这是顺理成章,天下绝无非议的。

    然而,燕国公族认为,先祖的火德已经衰败,作为王族旁支后裔的燕国若承继火德,这把火必然熄灭,要兴盛,须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推演出“燕临北海,天赋水德”,确定了燕国的水德。

    而燕国水德也有不同,不是以黑色为主,反而以烟波浩渺的海之蓝为主,于是燕国的旗帜服饰就选定了蓝色。

    至于李斯所在的楚国,就更加的奇怪了。

    由于楚国本属蛮夷,与中原文化区别比较大,很长时间里有相信五行学说的,也有不相信五行学说的,崇尚的颜色也是五色杂乱,因此还常被中原人嘲笑。

    不过,随着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楚国的强势崛起,曾经问鼎中原的楚国,也开始考虑自己的正统性。

    于是,楚国对五行学说进行推演,推演出“炎帝后裔,与黄帝同德”的土德,旗帜服饰变成了一色土黄。

    李斯说完这些,讲堂里安静了不少,这些东西,有些人根本就没听说古,有些人也知道一些,向李斯这样,将其说明白的,还真没有。

    “李兄果然学识渊博,令我等受益匪浅。”张杨附和道。

    李斯连忙笑着说道:“先生曾经说过,“学不可以已”,我等绝不可似某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李兄之言是极!”张杨拍手叫道。

    韩非见李斯帮自己解了围,连忙走过了,做了一揖,道:“向君之言,以------以解非困,非心甚------甚是感------感激。”

    李斯赶紧站起来,还了一礼,道:“见不平事,仗义执言耳,请公子莫要放在心上。”

    李斯心中也有些感叹,没想到韩非如此俊采星驰的人物,竟然口吃,当真是可惜。

    张杨见韩非走近了,也站起身来,道:“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公子非远道而来,学馆因此蓬荜生辉,且请入席。”

    “多------多谢!”韩非还礼。

    现在荀况不在,张杨作为学馆的“首席大弟子”,出面接待韩非自是无可厚非。

    于是,张杨引着韩非来到右边第一席,请其就坐。

    对此安排,韩非自然是推辞一番,只是他为人口吃,自然是没有成功,只好从了张杨的安排。

    那韩洪见张杨将韩非安排到了右首第一席,本想出言阻止,但刚才被李斯一顿鄙视之后,没了开口的勇气,只得忍下了这口气。

    韩非跪坐在几案之后,目不斜视,静静地等着荀况的到来。

    其他众人虽然还在好奇的打量着韩非,但却没有人在议论了,毕竟刚才他们都看得出来,李斯和张杨对韩非还是很照顾的,要是在非议韩非,那就是跟他们两人过不去了。

    张杨的资格在学馆是最老的,李斯又是先生最看重的弟子,不是所有人都像韩洪一样,有恃无恐,敢正面跟张杨和李斯作对。

    这种沉默的境况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随着一声咳嗽传来,荀况在两名侍女的搀扶下,从侧室走了出来。

    众弟子见后,纷纷起身,行见师礼,口呼:“见过先生!”

    荀况扫视一圈,点点头,最后将目光停留在韩非身上片刻,然后说道:“不必多礼。”

    众人纷纷回到自己的原位,此时韩非却没有回去,而是大步走到中间过道,双手相叠,拱手鞠躬道:“韩国韩------韩非,见过荀子先生。”

    荀子呵呵一笑,道:“老夫虽喜教授,却当不得这个‘子’字,以后你同他们一样,叫我先生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