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锤震九州
字体: 16 + -

第53章 又见争斗

    不过这袁隗虽然退了,袁逢却又站了出来:“禀陛下,如今黄巾逆贼基本上已经平定,陛下是否可以将因黄巾之事而获罪的原北中郎将卢植释放出来了。”

    灵帝的眼睛一瞪:“爱卿此言何意?那卢植怠慢王事,作战不力,如此大罪,岂可轻赦?”

    刚刚退下去的袁隗却再次走了出来:“卢植其人,性格刚毅且莽撞,但其少时,就拜大儒马融为师,并引荐郑玄为同门,博古通今,之前更是为朝廷屡立战功,臣觉得其断不至于敢疏于王事,还请陛下开恩,宽恕他一次。负责以其在士族和民间的声望,恐引起百姓非议啊。”

    灵帝眼睛一瞬不瞬的盯着袁隗,恼怒异常的道:“你是说,只要某人声望够高,就可以无视朝廷法纪,无视朕的诏令吗?”

    袁隗“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大声道:“臣万万不敢有此想法,臣之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我大汉江山,大汉百姓啊。请陛下为了天下,为了汉室,开恩啊。”

    “你是说朕不放卢植,就是不为天下着想,不为百姓黎民,是个昏君吗?”灵帝从玉阶上走了下来,到袁隗跟前寒声道。

    “请陛下开恩。”袁隗也不再解释,只是跪在地上不断的请灵帝开恩释放卢植。

    “请陛下开恩···。”袁隗之后,满朝文武噼里啪啦的跪下了一片,只有寥寥不足十人还站着,武安国猜测这些大概就是灵帝和十常侍的人了。

    见状如此,灵帝的胸口剧烈的起伏着,手指颤颤巍巍的指着那些跪倒的大臣:“尔等难道意欲逼宫不成?”

    “城等不敢,请皇上开恩···。”跪倒的大臣们还是不肯妥协,依然跪在地上,请求灵帝释放卢植。

    武安国真是又一次见识了大汉士族的威力,灵帝可是大汉天子啊,面对这些人的逼宫,只能被气得干喘气,却毫无办法,连一国之君都要忌惮这些士人,可想这些士族有多大的势力。眼见如此,武安国再一次为自己将未来的立身之地选在连士族都伸不到手的天涯海角点赞。

    正当灵帝和满朝的士族大臣对峙的时候,随侍的张让突然开口说话了:“既然连卢植此辈怠慢王事之徒都能获释,那么原东中郎将董卓不过是作战不力而已,更应该被赦免才对。”

    “对,如果诸位坚持要释放卢植的话,那么董卓也理应得到赦免才对。”闻言,灵帝立刻接着张让的话道。

    “这···。”袁隗犹豫的和袁逢等人交换了一番眼神,最后还是咬咬牙道:“既如此,那就多谢陛下开恩了。”毕竟在袁氏兄弟看来,卢植毕竟是海内闻名的大儒,士族的标杆。此次更是因为士族的事情才获罪入狱,如果不能将其解救的话,恐怕会影响士族内部的和谐。而董卓不过一个区区的游侠儿,焉能与卢植相提并论?

    “好,既如此,拟旨,赦免董卓,还让他回去当他的河东太守去吧。至于卢植,如此无能之人,当个侍郎正好。”闻言,灵帝不无讥讽的吩咐道。

    “额···。”闻言,袁隗、袁逢和袁绍三人脸色都是一黑。灵帝这番话,不禁讽刺了卢植,连带刚刚封赏的新科侍郎袁绍也一并嘲讽了。

    一旁跪着的武安国莫不知声的看着灵帝和以袁氏兄弟为首的士族交锋,心里忍不住感慨道:“这袁氏兄弟仗势竟敢连灵帝都欺凌,强行逼迫灵帝释放了卢植。谁知却在不经意间连董卓也给放了出来。如果没记错的话,董卓乱政之后,这袁氏一族就是灭在董卓的手里吧,还当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啊。”

    “好了,今天就这样,退朝吧。”身为九五至尊,却被人逼迫,不得不下达了自己不愿意的命令,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但是灵帝的心情还是十分的糟糕,淡淡的说了句散朝,也不等群臣回应,就自顾自的离开了。

    灵帝离开后,武安国也当然不可能多待,起身就往外走去。不过目光一扫,却发现不少的大臣都向着袁隗、袁逢两兄弟围了过去。而这俩人正和周围的人谈笑风生,好不得意。

    见状,武安国更是加快了脚步,这士族和灵帝已成水货不容之势,原本被灵帝推出来压制士族的大将军何进竟然完全倒向了士族,这一点从今日的朝会就可以看出来。身为百官之首,录尚书事的大将军,何进在今日的朝会上几乎是没发一言,袁隗向灵帝逼宫的时候,这家伙更是带头附和。可以预想,接下来的洛阳城内,可有的乱了。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赶紧回去写奏章,请求赴交州上任,从这个是非之地抽身。

    “主公,怎么样,陛下给将军了什么封赏?”回到灵帝赏给自己的府邸之时,程昱已经带人等在府邸之外,看到武安国从街头而来,就迫不及待的迎上来问道。

    “平南将军,假节,节制南海、苍梧、合浦三郡,另外还有武安乡侯,和陛下之前跟我透露的一样。”武安国从随身的包裹里拿出自己的印玺、还有灵帝赐给自己的符节对程昱晃了晃道。

    听武安国这么说,程昱不禁舒了口气:“这样就总算不辜负我们之前的一番苦功了,不知将军接下来有何打算?”

    武安国摇摇头:“当然是马上给陛下上表,要求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了。对了,我跟你说···。”当即,武安国就将今日朝会上发生的事情跟程昱复述了一遍。

    听完武安国的复述之后,程昱不禁赞同的点了点头:“如此看来,将军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任何一个君王,都无法忍受自己如此被自己的臣子逼迫。如今外患以平,接下来陛下恐怕要着手压制士族了。可是如今手握军权的大将军又完全倒向了士族,陛下压制士族的第一步,恐怕就是要从大将军的手里收回兵权。而他能依靠的,恐怕就只有十常侍了。不过十常侍阉宦之辈,手段恐怕过于阴狠。主公如果留在洛阳,难免会被卷入双方的争斗之中,还是趁早脱身为妙。”

    “不错,我正是如此想的。更何况上百万的人口停留在广宗,不但空耗粮食,更加容易引起事端。如今陛下授予了我自行征召三郡官吏的权利,我现在就征辟军师为合浦郡太守,董平为苍梧郡太守,请先生稍后就启程赶回广宗,连同董平一起,率领大军护送百姓迁往交州。陛下已经下令,要沿途官员配合,应该不会有人阻拦。”武安国拱拱手,对程昱道。

    “多谢主公信赖,属下马上就启程。不过在此之前,为了防止主公无法从洛阳脱身,昱还是先要请问主公,这些人到达交州之后,当在何处安置?”骤然升为两千石的高官,程昱并没有多么兴奋。一则是武安国早就向他透露过,二是如今武安国对他已经足够的信任,这合浦太守的职位有没有,都不会影响他的才能发挥。

    “这个,就先安置在苍梧和合浦两郡吧,毕竟这两郡较之南海,人口稠密一些,汉人也更多一些。另外你和董平为这两郡的太守,也方便安排。”武安国想了想道。

    “喏,不过南海郡的太守呢?还有属下和董平将军的麾下的属官呢?”程昱点点头,随后又开口问道。

    “这个,就先从我们军中征召吧。当然,先生和董平如果有什么优秀的人选,也可以自行征召,或者向我推荐,都可以。”毕竟他麾下的平寇将军部是从他在濮阳任职的时候就跟着他一路打出来的,如今他发达了,自然要照顾一下自己的老部下,这样有利于拉拢人心。

    武安国这面的话音刚落,程昱那面就开口了:“既然主公这么说,属下还真有两位人才要向主公推荐。”

    “不知是何处俊杰,先生尽管直说。”听程昱这么说,武安国顿时来了兴趣。毕竟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能和程昱做朋友的人,想必肯定差不到那里去。

    “此二人一为毛玠、毛孝先,陈留平丘人,现为郡中小吏。此人以清廉公正著称,且精于农事,善于谋划。我们今后在交州为政,农事肯定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有此人在,当可以事半功倍。”程昱点点头,对武安国推荐了第一个人。

    “毛玠、毛孝先?”对于这个人,武安国根本不了解,只是大致记得他好像是曹操那里为官。于是只得接着问道:“那么另一位呢?”

    他不知道的是,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诸侯、一统中原,靠得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和“足食足兵”的两项战略方针。而这两项战略方针的提出者,却并非他所熟知的荀彧、郭嘉、荀攸等大谋士,而正是这位他根本太熟悉的“隐身”大谋士毛玠。

    对于武安国的疑惑,程昱并没有意外,毕竟他自己也说了,此时的毛玠不过是郡中一小吏。这样的人,武安国如果知道那才奇怪呢。于是他也接着介绍第二位道:“第二人名为满宠、满伯宁,山阳昌邑人。其人为人清廉严法,年仅十八就已经在郡中担任督邮之职。时郡内有李朔等人各自拥有部曲,为害百姓,太守遣满宠前去纠察,李朔等人闻讯后,自负双手前来请罪,表示不敢再作恶。此人不但精通政务,在军事上也颇有造诣,是一位出将入相的大才。昱昔日游历山阳时,幸与其相交,故此推荐与主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