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锤震九州
字体: 16 + -

第40章 军师

    程昱的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其中的意思已经很明显,如果接下来武安国的回答不和他的心意,那么两人肯定就拜拜了。毕竟对于程昱这个曹操的五大谋士之一,武安国还是很想拉拢的,所以仔细的思考了一阵后,方才开口道:“当今的形式嘛,虽然荆、冀二州的黄巾逆贼仍然是十分的猖獗,但是这群逆贼人心已失,又以一隅之地对抗全国,被剿灭只是早晚的事情。至于黄巾乱平之后嘛,我认为是表面平静,时局却是更加的险恶。经过这黄巾之乱,士族的势力空前膨胀,对陛下的权威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陛下势必会想方设法削弱士族的力量。偏偏圣上扶植起来的大将军何进却是个草包,非但没有帮助圣上,反而隐隐的被士人给拉拢了过去。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恐怕朝堂之上会经历一次巨大的血雨腥风。而我的想法,就是趁着这次的叛乱,积攒足够的战功,然后向圣上求一个边关守将的职位,远离朝堂,坐观洛阳的风起云涌。如果风波平息之后,有圣天子在位,我自然要像那霍骠骑一样,为我大汉开疆扩土,扬我汉家神威。如果朝堂上仍是一片混乱,我也就只能继续积攒实力,适时而动了。”

    武安国当然不会傻子一样,把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告诉程昱,那样不被对方当成疯子才怪呢。所以武安国只是结合当前的局势,然后在根据原来历史发展的趋势,说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当然,顺道也小小的透露了一番野心,毕竟三国的历史上,好像有才华的人,都不喜欢没有野心的主公,譬如刘璋、刘表之类。

    果然,听了武安国的话后,程昱面色微喜,不住地点头:“将军此言甚和吾意,不过昱还有一些问题,刚刚将军说大将军已经被士卒拉拢,且黄巾乱平之后,将军要向圣上求一边郡守将的职位,不知此事可有把握?”

    武安国点点头:“大将军已经靠向士族之事却是千真万确。”此事最大的证据就是黄巾乱平之后,袁绍这个四世三公的世家子竟然应了何进的征辟,进了其大将军府。还有就是灵帝设西园新军,分何进兵权。从这两件事就可以得知,何进已经与灵帝渐行渐远,转而投入了世家的怀抱。“至于边郡守将之职嘛,不瞒先生,先前离开洛阳之时,陛下已经应了我,只要此次帮陛下办好一件事,那么陛下不但答应了我的要求,还将在我的辖区内新置一乡名曰“武安”,并封我为武安侯。”

    听武安国说的这么肯定,程昱顿时是疑惑大去,直接从跪垫上站起来,跪倒武安国面前:“将军果然明主,不但对时局开的如此清楚,还已经安排好了未来的道路,当真是高瞻远瞩。如此,昱愿拜将军为主公,助将军实现自己的目标。”

    “哈哈,那真是吾之大幸,有先生之谋,何事不能成?先生既愿投效与吾,那我当拜将军为军师,先生之计谋,我定然慎重采纳,定不辜负先生的信任和期望。”武安国赶紧站起来,将程昱扶了起来,然后十分兴奋的说道。直到此刻,他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挖了曹老板的墙角。

    程昱在武安国的搀扶下站了起来,然后深深的鞠了一躬:“多谢主公信任,昱愿竭尽所能,为主公出谋划策,查漏补缺。”

    军师,虽然只是个掌监察军务的官职,且只有五品,但是对于他这个白身的寒门士子,已经算是一步登天了。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军师除了监察军务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谋划,要一直跟在主官身边的,只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武安国对他的看重。因此对于武安国的安排,程昱还是很感激的。

    互相确定了关系后,两人用谈论了一些时事天下,然后就各自休息去了。第二日,他们就统军跟着皇甫嵩出发了。经过半个月的行军,他们终于进入了冀州,来到了董卓屯兵的曲周县。

    “罪臣董卓,拜见左中郎将皇甫嵩将军,拜见平寇将军武安将军。”此时的董卓,已经是戴罪之身,所有的官职都被撸掉,要不是朝廷还需要他在皇甫嵩等人统帅大军,他早和卢植一样,被装进囚车,押回洛阳了。因此听闻皇甫嵩等人进入曲阳县的境内后,他就很自觉的带人早早的等在这里。

    武安国仔细的看了这个未来将会祸乱天下,埋葬大汉最后一丝光辉的家伙一眼。发现他身长八尺,腰大十围,面阔口方,四肢孔武有力,一点都不是想象中的那副肥头圆脑,肚大流油的样子。

    “你起来吧,我们既然已经到了,你就赶紧回洛阳领罪去吧。”相比于武安国,皇甫嵩却是对董卓没有丝毫的兴趣,看也不看董卓一眼,只淡淡的吩咐了一声,如同对待下人一般,随即就打马进了曲阳县城。

    看到皇甫嵩如此举动,站在一边的董卓顿时双眼通红,拳头紧紧的握紧,一瞬不瞬的盯着皇甫嵩的背影,一副择人欲噬的样子。武安国则是在微笑着对其点了点头,也跟着皇甫嵩进了城。如果不是考虑到这家伙以后会掌控大汉,自己有可能会从他那里捞到好处,武安国也会如皇甫嵩一般无视他。毕竟这家伙以后的名声太臭了,任何和他沾边的人都要倒霉。

    接管了军权,并且打发了董卓之后,皇甫嵩就迫不及待的带着手下的将领从曲阳城出发,前往广宗。

    “你们谁与我说说,如今这曲阳城内逆贼的情况如何,我们接下来应该如何做,才能破敌?”站在一处山坡之上,俯视着远方的曲阳城,皇甫嵩回身对身后的将领们问道。

    “禀将军,根据可靠的信息,贼首张角已死,现在这城中统帅贼军的人为张角之弟张梁。至于我们该如何破敌,这下官实在不知。以前卢植将军的做法无疑是最为正确的,靠着围困,我们不仅耗尽了城内的粮草,更是耗死了逆贼张角,如果在给我们一个月的时间,城内的逆贼就会因为粮尽而不攻自破。谁知卢将军突然获罪,新任的东中郎将董卓又是个草包,一来就全盘否定了卢植将军的战法,急于求成,结果不但给城内的贼军打了个大败,还让城内的贼人乘机获得了粮草补给,如果在想要靠围困取胜,又不知道要耗到何年何月了。”说话的人是钜鹿太守郭典,听得出来,他对朝廷无故罢免卢植,并任董卓为新的统军将领有很大的怨言。

    皇甫嵩点点头:“既然围困不行,那么郭太守觉得我们强攻有没有机会呢?”

    郭典摇摇头:“恐怕不行,这广宗城城池高大,且粮草守军极多。如果是野战的话,我们尚有把握剿灭他们,但如果是强攻城池,必然是死伤惨重,弄不好,还会给这些贼人翻盘。”

    皇甫嵩皱了皱眉头,又开口问道:“那依你的意思,想要破贼,我们只能把他们引出来了,但是我们要怎么把他们引出来呢?”

    诸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答话。开玩笑,城里的黄巾军又不是傻子,如果这么轻易就能引出来的话,这些人早就被剿灭了,那还能等到今日?

    见没人开口答话,皇甫嵩将自己的目光看向了武安国:“平寇将军自黄巾乱起之后就屡次击败各路黄巾逆贼,为朝廷立下了无数功劳,如今的情形,你有什么办法吗?”

    武安国没有答话,反而是将自己的目光看向了程昱:“末将暂时还没有什么办法,不过将军倒是可以跟我的军师问问。”

    “军师?武安将军何时新征辟了一位军师?”皇甫嵩好奇的问道。

    武安国指了指程昱:“此乃程昱,程仲德,东郡东阿人,末将的故人,少时便以才名晓喻整个东郡。后来黄巾军谋反逆天,他还曾在县官守将皆逃的情况下阻止乡党阻挡黄巾贼,可惜寡不敌众,因此被俘。之前末将侥幸剿灭了逆贼卜己,收复了东郡,才从县牢之中将他释放了出来。前些日子他听说末将要跟随将军前往冀州,剿灭逆贼主力,所以才特意前来相助。”

    “哦,既然武安将军如此的推崇予你,那么就请这位程昱先生来说说,你有何妙计呢?”皇甫嵩一脸好奇的看着程昱道。

    “郭太守的话不错,想要对付广宗城内的这股逆贼主力,只能将其阴出城外,围而歼之。据下官所知,这张角虽死,但其弟张宝,张梁犹在,且这三人自小相依为命,感情甚好。如今正张宝率四万贼军,屯与下曲阳,而这张梁则接替了张角,掌管了广宗城内的贼军主力。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给他们来个两贼互引之计呢?”程昱感激的看了看武安国,其实这破敌之策是路上他和武安国一起商量出来的。而此刻武安国却假装无策,将他推了出来,这明显是要让功给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