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锤震九州
字体: 16 + -

第1章 公元184年 武安国

    “武安将军,武安将军,不好了,出事了···。”一个身穿长袍的,头簪高冠的男子一脸惊慌的跑了进来。

    武安国呆呆的坐在椅子上,好似完全没有听到对方的叫喊。几个月前他还叫王珩,是一名即将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的企业主管。怨就怨自己一时春风得意,忍不住去喝了花酒。然后,然后自己就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了东汉末年,成了武安国。

    没错,你听得没错,就是那个在三国演义里刚一出场,就被吕布斩断手腕,然后迅速消失在历史的浪潮中的那个酱油党。别了我的祖国,别了我的主管之位,别了我刚招来的小···。

    穿越后的王珩还能怎么办?他也很绝望啊,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a···,回又回不去,只能绝望的当他的武安国喽。

    可是等他好不容易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新生活后,却悚然发现,马上就要进入光和七年,既公元184年了。什么,你不知道公元184年?那你知不知道黄巾起义?张氏三兄弟在这一年的三月掀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整个华夏十三州中足足有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发生了暴动,一时间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那么自己如何才能在这场世纪巨变中毫发无损的活下来,并且从中摄取最大的利益呢?经过了好几天的慎重考虑,武安国决定去找一方势力投奔,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不是?

    首先,孔融肯定是pass,去了会被砍断手,鬼才会去投靠他呢。首选之人,当然是未来的三巨头,曹操,刘备,孙权喽。

    不过武安国细一想,这三人中还是曹操稍微靠谱点。刘备初期可是号称老大杀手,跟谁谁死,自己也是妻离子散,几次险些玩完,他自己都这样了,他手下的人岂不是更惨?所以跟着他貌似不太安全。另外孙坚此时应该是在南方混,南方哎,水网纵横,要坐船···,哦···哇···。谁叫自己晕船呢?所以也果断pass。相比之下,还是曹老板靠谱点。起家的时候就有夏侯,曹氏四兄弟,还有慕名而来的李典,乐进等人,发家之后更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所以跟着这位,只要随意的混一混,等曹老板发达了,相信凭着他的从龙之功,也能混个好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此时的曹老板正在洛阳,和袁氏兄弟一起,万一曹老板不收自己,袁家两兄弟也能凑活一下不是。不像另外的刘备和孙坚,一个在涿郡,一个在南方。天南地北的,贸然前去投靠,万一人家不收,岂不两眼一抹黑?

    自以为考虑妥当的武安国当即就收拾东西,取道东郡往洛阳而去。千不该万不该,路过黄河的时候,看到有一帮子水贼在打劫,自己忍不住去帮了手。更不该的是,他还非常热情的向对方介绍了一番自己的身世,战国杀神武安君白起的后代。要知道东汉三国可是一个非常看出身的时代,所以自穿越后,他就一直声称自己是复姓武安,名国,武安君的后代,结果没想到竟惹来了意外的麻烦。都怪该死的刘老板,如果不是有他这个例子,自己怎么可能逢人就上去介绍自己的家世呢?虽然对方衣着华丽,而且仆从众多。但是武安国发誓,他只是觉得对方身份不凡,想和对方结个善缘来着,最多,最多在讨几个赏钱,没想到最后却把自己带上了贼船。

    被水贼打劫的这伙人,主家叫曹绍。大家肯定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中常侍曹节大家肯定不陌生,这家伙就是这个死太监的从子。除了曹节从子这个可以称道的事情外,曹绍唯一拿的出手的事情就是害死谢弼的事情了。

    谢弼,字辅宣,东汉东郡武阳人。以中正方直著称,为当地所推重。灵帝建宁二年,朝廷颁诏举有道之士议政,谢弼应诏对策,与东海陈敦、玄菟公孙度,同被授为郎中。后来熹平元年,发生了“青蛇见前殿,大风拔木”的事情,谢弼上书开支持士大夫官僚,反对宦官。后来被贬,谢弼深深不满于朝政,便没有上任,而直接辞职回家。也是巧了,东郡的太守就是曹绍,得罪了自己的伯父还想跑?遂借口谢弼在其他方面有罪,将其逮捕入狱,在严刑拷打下,谢弼含怨死于狱中。当时的人都因为此时而愤恨十常侍,并为谢弼而感伤。

    你说这么个坑货,武安国敢招惹吗?所以一听说是十常侍的儿子,武安国下意识的就像赶紧溜人。不提此时十常侍在士族,还有民间的仇恨,熟知历史的他可是知道,黄巾之乱平定之后,十常侍就给袁绍和曹操等人一锅端了。和这些家伙粘上,肯定没好。

    但是曹绍不这么想啊,作为东郡太守的他,刚刚从洛阳拜见他那个便宜伯父回来。会面的时候,曹节特意向他透露了太平教,张氏三兄弟马上要谋反的事情。告诉他接下来可能有一场大乱,要他回去修整兵甲,勤练士卒,小心应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保护好自己。

    回来的路上,他这正忧虑自己的安全呢,没想到就遇到了水贼的打劫。这光天化日的,贼人连他这一郡太守都敢打劫了,更不用想太平道的事情一旦爆发,这天下会有多乱了。正担忧呢,武安国这家伙就没头没脑的撞了上来。好家伙,战国四神将,杀神白起的后代,还有比这个更靠谱的保镖吗?于是立刻要征辟他为东郡的兵曹从事史。

    可是武安国哪敢当啊,立刻就婉言拒绝。见有人竟敢拒绝自己,曹绍就给他客气的介绍了一下他这么做后将要面对的宦官一党的压制,以及他个人雇来的杀手刺客的追杀。为了自己的仕途和人身安全,武安国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的跟着曹绍回了东郡,当了东郡的兵曹从事史。

    还好作为东郡的首府,濮阳城池坚固,且有驻军万余。曹绍也从曹节哪里得到了提示,一回来就叫武安国整顿军士,训练士卒,他自己则努力的囤积武器粮草。

    看到曹绍这一番动作,武安国才想起此时貌似唐周已经和朝廷举报过太平道将要谋反的事情了。而且这曹绍一定是从曹节哪里得到了更多关于太平道的消息,毕竟他前世从书籍上好像看到过,太平道起事之前,之所以能够不被官府察觉,完全是靠着对十常侍的贿赂才能做到的。因此他对曹绍的命令也是恪守不渝,刚一上任,就马上下大力气整治兵事,并且很快通过自己不凡的武力和统兵能力,获得了濮阳全军上下的追随,还有同僚的推崇。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很快就来到了三月五日这一天。虽然这一天武安国还是和往常一样来到自己的兵曹府,处理政务,但是稍微有点眼力见的人,都能看得出今天的武安国有点不在状态,一副非常紧张的样子。很快,夜幕降临了,一天时间又过去了。跪坐在公案之后的武安国刚想松一口气,就看到外面的传令兵一副惊魂失措的样子跑了进来。“报,在兖州境内爆发大规模的民变,濮阳四周侦察到不少叛军的踪迹,东武阳,阳平,乐平多地遭到攻击。同时还收到了冀州,荆州,徐州,扬州等多地的风火求救信号。”

    “事情,还是按照原来的样子发生了。”武安国暗自叹了口气,随即便命令士卒将这个消息报告给曹绍,还有东郡的郡丞,长史,以及其他的诸曹官吏。毕竟在他看来,早在两三个月之前,曹绍就已经得到了太平道即将造反的消息,然后就暗中开始做准备。时至今日,他应该早已经有把握应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对。

    然而令他吃惊的是,被他派去报信的士卒很快就会来告诉他,太守府的人找遍了整个府邸,都找不到曹绍。非但曹绍如此,就连曹绍的家人也一个找不到。根据太守府的侍者说,从昨天早晨起,曹绍一家就没再露过面了。他们虽然奇怪,但是曹绍事先吩咐过,说他们一家野游去了,叫府里的人不要张扬,也不要担心。

    听士卒这么说,武安国当即就被打击的一屁股坐到了地上。这曹绍明显是跑路了,哪里还能找的到?很快,武安国的猜想就被证实了。除了一个由本地人担任的仓曹史外,其他的郡丞,长史和诸曹,也一同消失了,紧跟着,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一脸惊慌失措的的仓曹史,跑到他的兵曹府来求救。

    “陈大人啊,不必喊了,我已经知道了,给你送信的人还是我派去的。”上任后,武安国没怎么费力就了解到,为了完全掌控东郡,除了他这个刚刚征召的兵曹从事史,还有一个本地人仓曹史赵恒外,太守府的其其余官吏,从太守到诸曹,都是十常侍一系,随曹绍从洛阳一同上任的。如今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除了他和陈恒这两个外人,其他的人都早已听到了什么风声,然后脚底抹油溜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太守他···。”陈恒惊慌失措的看着武安国道。

    “还能怎么办?趁叛军还没攻过来,赶紧跑路呗。”武安国耸耸肩,从跪垫上站起来,打算回去收拾收拾跑路。曹绍那帮人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怕他们那些人跑的不够快,被叛军追上,所以才特意留下他们两个,用来拖延时间的,他才不要做替死鬼呢。

    谁知刚刚从堂上走下来,就一把被陈恒抱住:“不能啊,下官是本地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弃家乡父老而去啊。而且以我大汉朝的律例,大敌在前,临阵脱逃者斩啊。”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