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魏良卿之子
字体: 16 + -

第234章 面临的周边形势(大明篇)

    “对于这个情况,我现在不想多说,毕竟现在咱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很多,根本没有精力去研究和探讨这样的事,等以后我们面临的局面稳定下来后,大家再来探讨和研究。”

    “现在我说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我们都是从大明逃过来的,想必也知道崇祯皇帝对于大家的恨了。现在我就说一下我们得到的最新的大明的情况。就在大家从北京城离开后,崇祯皇帝已经任命了东林党人组成了新的朝廷,而京城中所有的非东林官员全部被以阉党的名义给拿下。”

    “而在这其中,有得罪过东林党人或者平时与我们这些人关系有点密切的官员都被这位崇祯皇帝给灭了九族,而剩下的那些官员则是被抄了家。”

    “甚至有些官员实在是没有借口来处理了,东林党人竟然告诉崇祯皇帝说他们只是怀疑此人与阉党有关联,因此要先把他给抓起来调查一下,如果真的没有与我们这些人有联系,那再把他们给放出来。”

    “大家都知道,由于大明给官员的俸禄极低,因此没有哪个官员能经得起调查的,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想拿下这个官员。这样做对东林党人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顺势夺取这些官员的财产,以弥补他们这些年在野少挣的那部分钱财;二就是能给东林党人腾位置,以达到东林党人独霸朝堂的目的。”

    “这个借口可能在大家看来是十分的可笑,但就是这个可笑的借口,却能令崇祯皇帝同意,并且使北京城所有的非东林官员都被拿下,北京城整个被东林党人给控制。”

    “因此,如果我们这些人现在没有逃出来的话,可以相像大家的结局了,就连不是我们这些被崇祯皇帝称为阉党的官员都有些被他给诛了九族,那我们这些正宗的阉党能逃得过诛九族的命运吗?”

    希孟说到了这里,下面坐的几乎所有的阉党官员都变了色。黄立极毕竟当个那么多年的首辅,因此比较能沉得住气,在大家还都在后怕不已的时候,他已经在问了:“都督,难道这个崇祯皇帝真的不可算要这个大明朝了吗?”

    “你说对了,从他的种种做法来看,他是真的不想要这个大明朝了。”魏希孟说道。

    听希孟说过这句话,下面的这些阉党官员都露出了痛恨的表情。要说这些人可都是在大明官场历练出来的,基本上都已经成了扑克脸了,但现在这些平时脸上根本看不出表情的人都露出了表情,可想而知他们心里是多少的痛苦。

    看到这些,希孟也能理解,毕竟这些人生于大明,长于大明,甚至一辈子都奋斗在大明,而且在他们这些人的努力下,大明的情况已经好转了,但现在崇祯皇帝这个卖崽的人竟然一下子要把他们所为之奋斗的的这一切都给葬送掉,每个人都是痛恨不已。

    尽管现在他们已经逃出来的,但大明毕竟是他们的家乡。希孟估计如果现在给他们一个在当初的选择,他们中有很多人一定不会选择现在的这一条逃跑的路,而是会选择把崇祯皇帝这个要葬送掉大明的皇帝也学东林党人对天启皇帝那样偷偷的给做掉,然后换一个皇帝上去。

    但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错过了那个时候,他们就再也不能做那样的选择了,只能选择面对现实。

    好在这些人都是历练多年的人,尽管心里很痛苦,但他们很快就平静了下来。

    看到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希孟就继续介绍情况,他说道:“大家有的人应该也清楚东林党人后面都是些什么人,但可能了解得也不全面。而有的人可能就不清楚,只是模糊的认为东林党人不会如他们表面说的那样好。”

    “现在我就来告诉大家,东林党人的后面有四大势力,分别是海商、盐商、晋商以及部分被他们表面蒙蔽的一些正常的官员。”

    “而东林书院的资金主要就来源于这几大商帮,其中晋商的眼光最长远,在东林书院刚成立时,他们就为东林书院提供了大笔的资金,即使到了现在,晋商所提供的资金仍然占东林党以及各地东林书院所需资金的一半。”

    “因此,尽管晋商出来或者说扶持的官员不多,但仍然在东林党人有极大的话语权,毕竟人家出的钱多。再说了晋商其实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我们都知道很多大商人都会提供资金来帮助一些读书人,然后这个读书人在当官后就会照顾这个商人,这样官场勾结共同为双方谋取利益。“

    ”这个模式的开始阶段这些商人一般都会资助本族的读书人,后来发展到资助本地的读书人。而晋商则直接就资助了东南地区的读书人,毕竟那个地区是大明中举率最高的地区,而他们资助的这些读书人如果能结成党的话,那就会提高他们在朝中的话语权,在这个问题上,东林党人和晋商是一拍即合。“

    ”当海商和盐商看到晋商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后,就马上也参与了进来,三方共同资助东林党。只不过由于人家晋商动手的早,所以所点的份额也就大,因此到现在为止,晋商在东林党内的话语权也是最大的。“

    ”由于这些商人都做的有粮食的生意,毕竟对于大明人来说,吃的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粮食生意在任何时候都是最赚钱的生意。于是,在把京城官场都换成他们东林党人后,北京城的粮价就开始上涨了,第一天从八百文上涨到了九百文,算是试探了一下北京市民的反应,然后在第二天就从九百文直接涨到了二两银子一担,到现在为止,我得到的消息是北京城的粮价是二两二钱一担。“

    听到这里,黄立极又忍不住了,他问道:”都督,粮价涨成这样,难道没有人告诉这个崇祯皇帝吗?他难道就不管吗?“

    毕竟他有这样的问题也很正常,尽管大家刚才嘴上说崇祯皇帝想把大明的葬送掉,但这样明显有违正常人思维的事使得大家在心里仍然不愿意相信。而粮价在任何朝代那都是朝廷最关心的事,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容许粮商一天之内把粮价翻倍这样事的发生。

    即使说,受了大灾,粮价要向上涨,那也得慢慢的向上涨,慢到甚至皇帝和官府根本感觉不到,否则的话,这个粮商就等着被皇帝或者是官府给抄家灭门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