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魏良卿之子
字体: 16 + -

第182章 徐光启的决心

    “好咧,”小二抬起头答应道,然后笑茵茵的对徐光启他们说:“几位客官,你们先坐会,饭菜马上就来,我得去忙去了。”

    徐光启笑着摆了摆手,他也看出来了,这个饭店的帐房害怕自己的小二因为多说了不该说的话而惹祸。

    虽然他也可以利用自己这些人的身份要求小二继续讲下去,但他本来就是一个不愿意勉强人做这种事的人。毕竟现在这个时候,任何人都要做到非常的小心,况且这个无权无势的小人物呢?至于小二不想说的事,自己想了解的话,也可以找其他的人了解,比如说当地的官府。

    他现在只是对现实发生的事情感到震惊,毕竟新皇刚刚打倒阉党,这些士绅们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把粮价给涨上去了。这不是打新皇和东林君子们的脸吗?这些人会不管?

    他想着这些的时候,没有说话,而文震孟也没有说话,他们都表现得非常的平静。

    只不过他们俩平静,但跟随曹化淳从北京出来办事的那几个人听到这些话却是脸色大变。他们都是崇祯皇帝登基后曹化淳从原来的皇宫侍卫中挑选出来的对大明非常忠心的一些人。

    可以说现在这些人和原来信王府的侍卫一起都是崇祯皇帝的最信任的人,只不过,崇祯皇帝虽然信任他们,但也不会给他们额外的加薪,还是每月二两的月薪。本来按照原来的粮价,这个薪水能使他们全家过上很不错的生活。

    但现在,如果粮价真是涨了一倍还要多的话,那他们的生活水准就会大幅度的下降,再加上涨价的时候他们不在京城,没有办法趁着粮价还没有涨上去的时候多买一些存起来,那……。

    想到这里,几个人都是暗暗的后悔这次跟着曹化淳来出差,好处是一点也没有,相反自己家的财产等于是少了一半。只不过,这些大人们没有说话,他们也不敢说什么。

    几个人都一声不啃的坐着,好在他们要的饭菜很快就上来了,于是大家都拿起了筷子开始吃起来。正在这时,街上又是一阵的大乱,正在排队的买粮的人们是纷纷向前挤。更是有人高喊道,“又涨价了,又涨价了,现在是每担九百文。”

    这下子,后面本来不知道前面出了什么事的人们也乱了起来,有很多妇女都哭了起来。紧接着一些小孩也哭了起来。更有人边排队边哭喊道“天哪,你是不想让人活了吗?……”

    看到这种情况,饭店内还在吃饭的人都是纷纷的摇头,坐在徐光启他们临桌的一老一少小声的说着什么。好在徐光启离他们的桌子近,大概能听清楚他们说的是什么。

    就听老的那个:“小子,看到了没有,乱世要来了。”

    “爹,您别危言耸听,什么乱世来了。现在只不过是有些不良的粮商在涨价,相信皇上很快就会处理他们的。我们老师说了,从前阉党祸乱朝廷,欺压百姓。现在呢?皇上圣明,把阉党一举拿下,用的都是我大明的正直之士,相信盛世马上就会来的。”那个年轻人不满的说道。

    “你这小子,读书都读成傻子了,你爹我现在真是后悔送你去王先生哪读书了。盛世?你见过哪个盛世粮价飞涨的?你爹我读书不多,不知道谁是君子,谁是奸臣,但你爹我就知道一点,那就是无论哪个盛世的粮价都是很低的,相反,乱世到来的迹象就是粮价飞涨。”

    “就像我们大明这几年一样,尽管你们都说什么人家是奸贼,但人家执政时就起码粮价非常的稳定,而且是稳定在低价,这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就是盛世。现在好吗?这些人刚下台,粮价就呼呼的向上窜,这个时候你说的那些正人君子哪去了?圣君哪去了?”老人又说道。

    “爹,他们现在只是在忙其他的事,你看吧,粮价很快就会降下来的。”年轻人还是不服气的说道。

    “降,降你个大头鬼!这次粮价就是从北京城开始涨的,如果他们想管的话,在北京城就管住了,哪会造成到现在连山东都开始涨了,我看哪,这次大明所有地方的粮价都要向上涨。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乱世就真的要来了。”老人又说道。

    “爹,您说的太严重了,退一步说,就算这次粮价真的涨上去也不会象您说的那样造成乱世吧!现在的粮价才九百文一担,不算太贵。”年轻人继续犟道。

    “你个混小子,”老人气得用筷子一捣年轻人的脑门,“你以为大家都像咱们家一样呀!在我们大明,有很多的人一家人一年下来也挣不到二两银子,本来按原来的粮价他们就是仅仅能维持下去,你让他们以后怎么活呢?况且我听说陕西河南等地还有很多的灾民,他们一年下来因为受灾可能一点收入都没有,全靠官府的救济。”

    “现在好了,粮价涨了一倍还要多,这就等于让官府的救济粮直接少了一半多,你让他们这些人怎么活呢?”

    “爹,真有这么穷的人吗?”年轻人好奇的问道。

    “你呀!爹这些年真是把你给宠坏了,到现在成了个傻子。”老人没好气的瞪了年轻人一眼。

    “傻小子,无论是任何时候,都会有富人和穷人的,只不过盛世时穷人相对少点吧了。就说我们大明吧。前几年如果只看粮价那就是盛世,之所以不能称为盛世是因为有很多地方受灾。爹听说,整个陕西从天启五年到现在三年的时间几乎都没有下过一滴雨,河南和山西这些地方稍好一点,但也在受灾。可以说大明北方这些年都是在闹旱灾。”

    “爹,三年没下雨那里的人怎么活呢?”年轻人听到这里吃惊的问道。

    “你小子总算上了点道。”老人又瞪了他一眼说道。

    看到老人瞪他,年轻人嘿嘿的笑了笑。

    “还不是靠你们嘴里的奸贼们不断地从南方运粮到陕西赈灾吗?”老人继续说道。

    “这些奸贼们还救灾?”年轻人吃惊的问道。

    “人家不仅救灾,而且还能把粮价控制在低位,他们执政这几年里你听谁说过粮价的事?”老人又问道。

    “没有,”年轻人想了想后说道,“爹,还真是没有呀!那为什么那时的人们从来不提粮价这个事呢?”

    “为什么?因为粮价一直就没有动,大家提他干什么?到后来大家都感觉到这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于是,就有了你们这些人,一边吃着人家给你们提供的好处,一边骂人家是奸贼。现在好了,奸贼们不干了,粮价就涨上去了。”老人说道。

    “好像真是这么一回事呀?”年轻人想了想后说道。

    这时,老人猛的一扭头,看见徐光启一边吃饭,一边看着他们。马上冲着徐光启一笑,然后用脚踢了一下年轻人,然后冲他努了努嘴,之后两个都低下了头,迅速的吃完了饭,很快就离开了。

    徐光启看着他们离开,心里是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暗暗的下定决心一定要劝皇上把粮价也给控制住,自己这些人决不能做得不如阉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