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魏良卿之子
字体: 16 + -

第142章 逃跑

    综上所述,在崇祯皇帝开始清洗阉党之前,大明的形势还是在沿着天启皇帝制订的路钱向前走,从大明内外都在向好的方面转变。

    南方基本上就是一个盛世的局面,北方虽然灾害不断,但也没有因此而造成大的动乱,反映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指标粮食的价格就是在灾年也很低。而在对外方面,建奴几乎就要被困死和饿死了,根本无力再对大明进攻。

    但刚过十二月,感到自己已经又忍了一个月的崇祯皇帝在请教了赵南星后,迫不及待的抛出了他们商量出来的最后一个对魏公公的试探手段,那就是下旨让魏公公去凤阳守墓。

    他们想看看魏公公和阉党对于这个圣旨的反应,如果还是如他们所料的那样顺利的实施了,那他们对于阉党的清洗就要开始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第一天崇祯皇帝下旨让魏公公去凤阳守墓,看到魏公公和阉党都没有反应,崇祯皇帝马上在第二天就下达了把魏公公捉拿回京城的命令,紧接着阉党的众官员一个个的被拿入监狱,再紧接着就是把阉党定为逆案来处理。

    只不过崇祯皇帝从来没有想过他做的这一切为什么会这样顺利,要知道当时的内阁成员都是阉党的人,他们完全可以封还他们任何圣旨,但这些人却什么也没有做,就让他给拿下了。恐怕也是这些人从来没想过他崇祯皇帝是要把大明这座近三百年的老房子给拆了吧!

    当然,这个时空就不一样了。十二月一日的上午,当崇祯皇帝让魏公公去凤阳守墓的圣旨发到魏公公府上时,早就已经知道此事的魏公公很平静的接了圣旨,对来传旨的王承恩说,他马上就走。

    紧接着,为了把戏演得真实一点的魏公公还是和历史上的那个时空一样,带着他手下的一众人等浩浩荡荡的出了北京城。只不过,和那个时空走陆路的选择不同,他带着人直接就来到了通州的厂卫专用码头,然后再众人的注视下坐上船南下了。

    与此同时,希孟的父亲魏良卿也下了朝,然后去到他管辖的兵器厂装模作样的转了一圈,就和下面的小吏交待让大家各忙各的,而他就离开了兵器厂回到了他的国公府里。

    此时的国公府里,早就准备好了几辆马车,魏良卿带着一帮家丁就出也门,在城门处,魏良卿告诉守城的军官,由于魏公公要被皇上派去凤阳守墓,他要去给魏公公送行,然后就出城赶往通州。

    其实他的这个理由也不错,因为崇祯皇帝给魏公公下的圣旨就是让魏公公马上就走,不准在北京城里多待,因此,知道魏公公被发配到凤阳的守城军官对于魏良卿的行动是没有任何的怀疑。因为他也知道,魏公公是这位宁国公的亲叔叔,而且如果不是魏公公,这位宁国公说不定还在农村种地呢?

    在这种情况下,去给自己的亲叔叔送行也是人之常情。再说,他也听说了圣旨不准魏公公在北京城里多停留,因此,两人在北京城外道别也是很正常的。

    就这样,魏良卿顺利的出了北京城,赶到了通州,然后坐上早已经准备好的快船向南行驶而去。

    至于田尔耕,由于他是锦衣卫指挥使,出城根本不用向任何人交待,而且守城的官兵也不敢检查锦衣卫的人,况且还是指挥使本人呢?因此,他就是正大光明的带着人出了北京城。

    当然,跟在他后面的还有几辆马车,只不过,和守城官兵以为的不一样。这里面坐着的不是田尔耕的家眷,而是挤着几十个大男人。他们分别是左都御史崔呈秀,兵部尚书田吉,工部尚书吴淳夫等一众阉党官员。

    为什么这帮人都坐在田尔耕后面的马车上装女眷出北京呢?因为他们没办法一个个的出去。

    就说魏公公吧,那是皇帝让他出京城的,而魏良卿呢?他是魏公公的侄子,出北京给叔叔送行,那也是能说过去的。但这帮文官就没有理由了。

    因为现在的时间早朝才刚散朝不久,各个衙门都在办公呢?你做为一个衙门的主官怎么要出北京城呢?当然,你也可以说,我想偷下懒,自己或者带着家人出北京去游玩一番,这也是可以的。

    但一个人这样行,要知阉党的文官可不少,在北京的京官就有三四十个,而且还有象魏广徽、顾秉谦这样的内阁首辅和次辅,这么多人一起出城,那无论是谁都知道是出事了。

    所以,在当初商量此事时,众人都想不出办法,最后还是魏公公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利用锦衣卫的权力,让田尔耕带他们出城,当然,这些大人只能坐在后面的马车上装女眷。好在这些人的家眷早就撤走了,否则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让这么多人一起秘密出城。

    其实说起来,这些人能偷偷溜出来,找到与田尔耕的会合之处,还是挺不容易的。其他的官员还好说。毕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想出去办个私事那是没人敢过问的。而且他们的主要职责也在于给下面的人分配任务,然后督促下面的人把事办好就行了。

    明朝的文官也一样,因此,大家在下朝后,都是先回到自己的衙门巡视一番,然后告诉下面的小吏好好办事,自己呢?就顺利的溜了出来。

    但这是对一般的衙门来说的,内阁与这些衙门显然是大不相同。因为按照制度,内阁必须得有一个阁员值班,因此,内阁的大学士们都是在下朝后,就开始按照平时的排班开始值班。

    本来在明朝一般内阁是有五名阁臣,但在天启七年的时候,五个阁臣中,因为天启皇帝下的那个指出晋商走私的旨意涉及到了韩爌,因此,他就向天启皇帝辞官了,而另一个阁臣徐光启也因为对魏公公的政策不满而辞职不干了。

    因此,后来就只剩下了三个阁臣,而这件事出了没多久,天启皇帝就落水了,之后由于天启皇帝病中也就没有精力再去挑选阁臣了,而崇祯皇帝继位后,为了让阉党的人放心,也没有动内阁的人。

    因此,到现在为止,内阁就只有黄立极、顾秉谦和魏广徽三个人,而他们三个都是阉党的人,也都在希孟提供的崇祯皇帝的清洗名单上。

    但他们三个都不想死,都想着去台湾和已经到达那里的家眷汇合。而内阁又必须留下一个人,那么留下谁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