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魏良卿之子
字体: 16 + -

第130章 黄老爷的打算

    因此,他现在办什么事都是非常的小心,就拿今天这件事来说吧,本来像这样的人命官司属于推官的管理范围,让推官来处理就行了。

    但黄和一听来自南方的读书人打死了六个孩子,了解现在京城动静的他就知道这些读书人肯定是东林党的人。而且这个案子又发生在一个由锦衣卫管理的集市中。

    听到这个消息,他在心里就开始骂这些东林党的读书人了。心说在这个时候,你们这些混蛋怎么能做出这些事呢?

    同时,他也有些冒汗了。因为这个案子虽然听锦衣卫人的描述可以说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应该是一个很好处理的案子。但这些人物和发生的地点在这个朝廷的气氛非常微妙的时候就让人非常的难办了。

    因为首先,行凶的是东林党从南方调来为他们摇旗呐喊的读书人,自己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得罪东林党人。就东林党人的小心眼,一旦他们上台的话,那就会因此报复自己的。

    其次,这个事还牵扯到了锦衣卫,在现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他也不希望给这些锦衣卫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因为他也知道锦衣卫中的很多人都是来自这些他们眼中的贱民,这些锦衣卫肯定会同情那些贱民的。

    第三,这个案件发生在一个集市中,也就是说当时在场的人数众多,这也使他要非常的小心,因为一旦这些贱民感到判的不公,引起骚乱就不好了。那样的话,等待自己的就是丢官罢职。

    因此,他反复考虑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亲自跑一趟。毕竟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他是不放心的。

    本来读书人打死普通百姓在他们这些文官老爷们看来没什么了不起,因为这种事经常发生。

    黄和自认为还是比较有良知的官员,不像有的文官,遇到这种事就和读书人合起伙来欺压普通百姓,他认为那样做对普通百姓来说太过残忍,当然身为读书人的一员也不会为了这些贱民去让犯事的读书人去给这些贱民抵命。

    于是,他就经常采用一种在他看来比较合理的办法,那就是让这些犯事的读书人拿钱给这些贱民的家属,以此作为补偿。因为在他看来,既然能读起书,那说明这个人的家境就不错,那么拿出一些钱来补偿给他打死的贱民家属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对于那些贱民家属来说,人死不能复生,既然不能让这些读书人给他们抵命,那么能拿到一些钱也能使家属的日子过得好一些。

    而且黄和认为他比别的官员强的地方还在于他认为打死人家一条人命,就赔给人家十几两银子也太过分了。虽然说他也认为这些是贱民,但毕竟是一条人命,一条人命就值十几两银子吗?

    因此,他经手的这类案件一般来说,他都会让行凶者家里尽量多出一点银子,这样的话,他也能在中间落一点,在他心里,一条人命最少也得补偿家属一百两银子。

    当然这个标准也是有区别的,比如说死者是一个老人或者妇女的话,他一般都会向行凶者家要二百两,这样他落一百两,赔给受害者家属一百两。

    而如果死者是壮年的男子的话,那他就要向行凶者家里要四百两,当然,也是他得二百两,受害者家属得二百两了。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的一个死者一般来说都是家庭的支柱,当然要多赔一些钱了。

    最后,如果死者是孩子的话,他心里就会对行凶者感到厌恶,因为在他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读书人能做出来的事,你再怎么不把那些贱民的命当回事,也不能对一个孩子下手呀。

    但尽管如此,他也不会让这个读书人为这个贱民的孩子抵命的,只不过他会多罚行凶者的,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标准一般就是一条孩子的命要赔四百两,也就是说这个行凶者家里要出八百两银子,并且他也会就此对这个行凶者特别的“关照”。

    比如说,如果这个读书人是在他的治下的话,那只要他还在那里当官,这个行凶的读书人是永远也别想通过任何由他主持的科举考试。

    在去往案发现场的路上,黄和先是把自己这些年来处理这种事的经验给梳理了一下,最后他又摇了摇头。这个案子发生的地点太特殊,如果按先前的做法,肯定会引起这些贱民的众怒,那样的话,自己的前景就不妙了。

    但要他把这几个读书人给判死刑来给这几个孩子抵命,他又不敢,那样的话,他在士林中的名声就臭了。因为那些士绅文人们可不会管案发的地点,他们只会说他黄和让读书人给这些贱民抵命了。这样的话,不光是他的前途没了,而且他也会被人骂成士林的叛徒。

    坐在轿中的黄和是左思右想,最后决定还是按他从前的做法判案,只不过,案件处理要尽量向后拖,而在此期间,他要多与受害者家属沟通,采用多给银子的办法来说服受害者家属,他不相信这些贱民能当着那么多的银子会不动心。

    据他了解,这些贱民一年的收入也不会有几两银子,每个孩子给四百两银子,这些钱可以说是这些贱民一辈子也见不到的。甚至他最后还想到,真不行的话,他就再多给银子,四百两不行,那就八百两、一千两。反正银子又不是他出的,他又何必为了别人的银子给自己找麻烦呢?

    在这种情况下,他相信没人能顶得住,何况这些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多少银子的贱民呢?况且据他所知,这些南方的读书人家里都是巨富,对他们来说,拿出一两千两银子也不算什么。

    黄老爷正在轿中想着事情的时候,轿子突然停住了。

    “老爷,有人求见。”还没等他问话,外面他的师爷就在外面禀报道。

    “不见。”黄老爷气呼呼的说道,心说这个王贵今天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咱们正在干什么吗?这个时候怎么能见客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