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谁主江山
字体: 16 + -

第三十章 官渡之战

公元两百年,建安五年九月,袁曹两军相持与官渡已经两三个月了,曹操几次出击袁绍,都被袁绍打回,曹操虽说兵精将勇,但是袁绍的兵力却是曹操的四倍有余,曹操无奈,只得退回营寨坚守。

曹军占据险要之地,袁绍大军一时间也难以推进,袁绍在审配的建议下,在曹操的营寨之前构建土山、筑造楼橹,用箭俯射曹营,一时间曹军慌乱不已,曹军只能顶着盾牌防御袁军,曹操聚集众将商议,在小将曹休的提醒下,加上曹操身边有一个精通墨家机关的,两人一合计,创作出了一种抛石车,取名“霹雳车”,虽然没有方谦制造的石炮威力巨大,但是也不容小视,至少在对付袁绍的土山的时候还是很有用的,这是曹操第一次感激自己远在西北的那个对手,也将高干与方谦这两个名字印在了心里。

曹操的霹雳车将袁绍军打得四散而逃、死伤众多,土山计策失败之后,审配又献一计,用铁锹挖暗道,想借此攻入曹营内,却被曹军得知,曹操绕营掘堑,又破了审配的计谋,曹操大军自七月起一直到九月中旬,军士渐感疲惫、粮草缺乏,又泛起了退守许昌的年头,于是将官渡的情形写清之后送往许昌的荀彧,荀彧回信说道:袁绍举大军聚于官渡,欲与明公逐鹿中原,主公以若击强,本就维艰,主公当静待袁绍军变,趁势击之,袁绍兵粮虽众却不能用,但是以主公之英明神武,画地自守,扼险要以制敌,犹如楚、汉之于荥阳、成皋也,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

得到荀彧的回信,曹操的心里安心了不少,传令士兵谨守营寨以待天时。果然,十月初,袁绍军中谋士相争,出现变动,当时许攸巡营之时截获曹操发往许都求粮的书信,许攸将信第一时间呈报袁绍,并献计分兵袭击许昌,袭扰曹操的粮道,而此时审配也得到冀州邺城逢纪的书信,说是许攸的家人在冀州贪污纳贿,逢纪已经将许攸的家人下狱,原本袁绍对许攸的计策还在犹豫,得到审配的书信之后,袁绍勃然大怒,差点杀了许攸,许攸走投无路之下,打算前去投靠曹操。

而袁绍军内的举动也很快有人报告给了高干,此时高干正率军在延津驻守,固守袁绍的后方,得到细作的回报之后,高干连忙召集陈宫、赵云二人商议。

“诸位,细作回报,军师许攸因家人在冀州犯罪已经投靠曹操,许攸深知我军虚实,必定献计曹操袭击乌巢,乌巢乃是我军屯粮之所,那里可是囤积着我军数十万大军所用的粮草,如果曹操得逞,我军必败无疑,不知各位我军该当?”

“若如此,我军当立即禀报袁公,调拨大军严防乌巢。”赵云连忙说道。

“舅父不会听的,乌巢守将乃是淳于琼,舅父对他十分信任,且乌巢有两万精兵,如果舅父觉得重要,就不可能只怕两万兵马驻守了,他一直觉得乌巢地处后方,曹操不可能到达那里,却不知历经数月的大战,将士疲惫,守备松懈、懒怠,曹操要想袭击乌巢,完全有可能的。”高干说道。

陈宫想了想,进言道:“我料主公早已成竹在胸,还请主公名士!”

高干愣了愣,大笑道:“公台果然心智非凡,不是我成竹在胸,而是天佑早已经料到战事的结局,这里有天佑的书信,五日前收到的,你们看看吧!”

高干从怀里掏出一份书信,递给陈宫观看,陈宫看的是目瞪口呆,书信上写道:袁公兵马虽众,却不能用,手下谋士各怀心思,迟早为曹操所趁,曹操所趁之机,必然袭取乌巢,乌巢兵马精良,袁公得知曹军袭击乌巢,必不会举大军驰援乌巢,却会率军攻取曹操大营,曹操大营必有准备,到时两路皆败,袁公大势去矣,袁公一败,气血攻心,必命不久矣。袁公三子必相争嗣位,河北之地休矣,主公仁义,为河北百姓计,需在此时收拢残兵败将,退守牧野,我自会率大军于牧野接应。

陈宫看完方谦的谋划,拍手大赞道:“天佑真是奇才啊,料敌于千里之外,如今事态发展,完全不出差错,奇哉!奇哉!”

高干笑了笑,没有说什么,只有他心里清楚,这封信是当初在长安与方谦分手的时候,方谦交给他的,但是他也不能说出来,所以说是五日之前收到的。

“天佑虽说料敌先机,但是不在此间,如今该如何做,还得我们商量着办啊,公台有何计策教我?”高干询问道。

陈宫说道:“按细作所说,许攸已投靠曹操,曹军袭击乌巢将在明夜,如今快天亮了,事不宜迟,曹操必然明夜率部袭击乌巢,到时候乌巢粮草尽失,曹军必定大肆反扑,袁军溃败之势不可避免,我军当趁此之时也效其法,当曹军反扑袁军之际,袭击曹军的后军粮草之地。”

“公台之言甚善,那就由公台与子龙率军一万秘密绕道进军曹操后方,以待时机。我自领大军收拢残军,明日白天饱餐酣睡,入夜之后分兵而行。”高干下令道。

陈宫、赵云二人领兵而去。待二人走后,一名亲卫进入帐内,拜首道:“主公,甘宁将军已经率军秘密到达延津北岸,请主公示下。”

高干从怀里掏出一块印信和一个锦囊,交予亲卫说道:“你将这两个东西交给甘将军,让他依照锦囊里面的计策行事,不得有误。”

亲卫接过印信,拜首离去,甘宁在半月之前接到方谦的书信,让他秘密率军前往延津等待高干的命令,甘宁是方谦引荐的,所以对方谦的密令并不怀疑什么,当下依计而行。待亲卫走后,高干又唤来一名青龙卫,对其说道:“你立刻前往牧野,告知军师,明夜大局有变,请军师即刻率军前来接应,。”

大战一触即发,连空气中都透着淡淡的肃杀之气,时已初冬,空气更加寒冷了,各路人马都在备战,甘宁在得到高干的密令之后,立即率领手下一万兵马前往乌巢大营,当甘宁到达乌巢大营之时,已经是申时了,再有一会就要天黑了,甘宁到达营前,拿出高干交予他的信物递给守卫交予大营的守将淳于琼,印信是袁绍的贴身玉佩,淳于琼跟随袁绍二十年,一下子就认了出来,淳于琼连忙出账相迎,对着甘宁问道:“将军好生脸生,不知将军尊称?”

甘宁抱拳行礼道:“小将原是并州刺史帐下甘宁,先前被征调前往官渡任职,负责后勤粮草,蒋奇将军驻守大营,所以派遣在下前来押运。”

“原来是甘将军,不知甘将军到此何干?”

“奉主公令,运送粮草二十万石前往官渡,欲与曹军长久而持。”甘宁答道。

淳于琼疑惑的问道:“二十万石?乌巢不过四十万石粮草,一下子要运走一半?”

甘宁拿出一份锦帕,上面写着袁绍的命令,运送二十万石粮草前往官渡,淳于琼察看了一下,上面盖着袁绍的大印,不会有错,当下也不怀疑,安排人员搬运粮草。甘宁手下的一万士卒分为两队,一对负责搬运、一对负责装车,加上乌巢守军的帮助,二十万石粮草不消两个时辰便全部撞车完毕。

在士卒搬运粮草的时候,甘宁从后对车中搬下五十坛好酒,送与淳于琼,淳于琼看着甘宁送上的美酒,顿时眼睛一亮,连忙命人将美酒搬入帐内,待一切事情准备妥当之后,甘宁便告辞而去,但他却不是向官渡进发,而是往延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