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说历史
字体: 16 + -

第9章 江河日下

    盛衰,是每个王朝都避免不了的话题。它是历史永恒的规律。

    武丁死后,祖庚即位。他积极进取,懂得体恤民情。这一点对刚刚经过长期战争的商朝来讲是个福音。他死后,弟弟祖甲即位。这个操作显然有违武丁确立的父子继承制。但在当时没有人提出异议。因为这个祖甲也是一个武丁式的人物,他在位期间还击败了不听命令的蚕丛氏。

    这三帝在位时期,商朝处于巅峰状态,是中华民族辉煌的时刻。

    接下来的三位君主叫:廪辛、庚丁、武乙。这三帝在位时期,商朝国势有所衰弱,但也取得一定成就。商朝的看家产业--青铜业继续发展。农业上,商朝有了井田制的雏形。井田制的本质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商朝出现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商朝这一时期的问题有三个。

    第一大问题就是外族崛起。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之前的三帝不是很能打吗?外族应该受重创了啊?这个矛盾的现象的归结于武丁的政策。武丁曾在外族领地建立城邑,意图同化他们。这样,这些外族就有了向商朝学习的机会。很快,一批半商化的部族发展起来,特别是陕西那一区域的部族。陕西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文明程度较高。羌方一直在此地活动,他们也得以开化。他们强大以后竟大规模攻商!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三代商君都曾亲征过羌方。紧接着,东夷人再度崛起,他们也不断骚扰边境。这些侵扰让商朝不得安宁,任凭三帝上蹿下跳也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

    商朝面临的第二大问题就是制度的僵化。社会在不断发展,但商朝却以奉行祖宗成法为荣。经过长期发展,商朝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严重腐化,大量虚耗国力,统治阶级和人民严重对立。这个问题让商朝无法从人民手里获得足够的力量,还得防止人民造反。

    商朝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是一个比较隐含的问题,也是商朝唯一解决了的。它就是宗教问题。商朝信奉鬼神,武丁就曾利用这点拜傅说为相。到庚丁时期,情况更甚,神权居然和王权争夺最高领导权。这下子,政出多门,朝政立刻就混乱了。好在武乙将这个问题解决了。

    这三帝在位时期,商朝依旧强大,但它已不在是超级大国。

    三帝死后,文丁即位。文丁朝的历史不同于以往,因为这个时期,中国文明的明星是周国!

    在武乙时期,古公亶父被赐“岐邑”,正式建立周国。这个周国就是封神榜中的那个周。武乙赐给他们岐邑,就是要让周人替他们打少数民族。在他看来,周和戎狄无异,这是“以夷制夷”的高明做法。古公亶父也知道周族落后,因此大力学习商文明,创建一系列文明制度。这一时期,周国的国策就是“东和殷商,西抗戎狄”。他死后,季历继续执行这一国策。

    季历是周朝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没有他,后来的周文王、周武王不可能取得多大成就。季历十分重视农业,为了学习先进技术,他还和商朝贵族任氏通婚。在他的带领下,周国进入文明国家的行列,生产力获得长足进步。

    季历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他对商朝大献殷勤,博得他们的信任,同时对山西的戎狄发起凌厉的攻势。在武乙时期曾创造“俘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的辉煌战绩。

    文丁打即位后,亲眼看着他打败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还有义渠等许多戎狄。换了谁当王,看到这个情况都会害怕。文丁先是为了笼络他,封他为“西伯”。后来,季历俨然是西方霸主,对商朝威胁太大!因此,文丁假借封赏为诱饵,召季历到商都将他杀死!

    面对着一手,周国那边会怎样应对呢?且听下回分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