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路沧桑
字体: 16 + -

321借事夸奖

    tue sep 06 08:00:00 cst 2016

    “你做得很好,所谓细节无小事,很多大错误都是因细节引起的,由宣传部写信皮子,把邑水县报社写成邑水县信息报社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有人说邑水县报社应该叫邑水信息报社,但只是一个建议,报社并没有更名,由宣传部在信封上写明邑水信息报社就证明邑水县报社已经更名了,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也叫报社笑话咱,报社更名得由报社自己来办,不是宣传部来办,人家报社自己都没办你宣传部怎么能就给更名了呢?这是一个非常糊涂的做法,如果你不检查一下,这个错误就铸成了,如果人家报社来问你,你还得调查,你还得给人解释或者说是道歉,你看那样多被动啊,你检查出来了就把错误消灭在萌芽里了,拿市委宣传部的话说是消灭在摇篮里了。”

    他笑着说。

    “看来什么事还都地加小心,谁知道他会把信皮子写错了啊。”

    她有点感慨地说。

    “所以说细节非常关键。去年机关工委出了这样一件事,党校的一个女同志到机关工委来办事,一进门的时候正好门上方的一块墙皮子掉下来了,正好砸在女同志的鼻子上,造成鼻梁骨骨折,机关工委花了两千多块钱给人治病,机关工委本来就没有钱,花这两千块钱也很无奈,表面上看这个事是个凑巧的事,怎么就偏偏赶上她进屋的时候墙皮子掉下来了呢?对于这个女同志来说就是太背了,喝凉水都塞牙,吐门都点炮,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对于机关工委来说就是防范工作没做好,其实那墙皮子已经掉下来一次了,上边还有欠茬子,上一次没有打到人,那么上一次以后他们就应该对墙皮子进行处理,他们没处理所以这一回把人打了,这不是天灾,这是人祸,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是一个细节问题,墙皮子裂了纹,本来是有危险的,但谁也没往心里去,结果铸成大错。

    我自己也出了一件悬事,我这个楼在装修的时候在北面卧室引进了电源线和有线电视线,都是埋在墙里的,就是在踢脚线里边,当时的想法是在北卧室也能看电视,躺在被窝里看电视,但实际上都是在客厅里看电视,所以北屋那两条线就一直也没用,线头就从那甩着,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这两个线头有点碍事,我就想把它掐掉,我就拿起钳子去掐线头,等我剪下去的是时候线头突然冒了一股火,这时我才知道自己记错了,这条线不是电视线而是电源线,是掐的过程中电线通过钳子短路了,所以才冒了一股火,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幸亏我的钳子是标准的,都是有橡胶套的,不然我就过电了,这件是给我的教训特别深,干什么事都不能马虎,都得认真,我掐电线的时候根本就没怎么考虑,就以为它是有线电视线呢。”

    他象讲故事似的说,其实他是在用这个故事来夸奖章楚涵。

    “你也有马虎的时候啊?我以为你没马虎的时候呢?”

    她笑了,象是对他的一点小讽刺。

    “我又不是神仙,神仙是能算,但也不一定不马虎。”

    他做出了一个委屈的表情,心里想,我知道你是在善意的讽刺我。

    “吐门也点炮是什么意思啊?我没听说过呀。”

    她乐呵呵地问,饶有兴致的样子。

    “这是你王姐给我讲的,她说有一天他们打麻将,有一个人牌特别背,好几圈也没和一把,连门都开不开,有一把牌她想开门,但就是开不开,吃不上叉不上,可下有了一个吐门的机会,她终于松了一口气,说我开门了,其实她是吐门,这时上家说了,我和了,她说我吐门你怎么会和呢?这是你自己打的呀,上家说,这是我抽了一个夹。你说这牌背不背,人家抽夹她吐门,所以我觉得吐门都点炮比喝凉水都塞牙更能说明背的程度。”

    他也兴致勃勃地说。

    “好。我也学来一句。吐门都点炮。”

    她很满足的样子,重复着这句话。

    田川回去了,章楚涵还坐在那里想他俩谈话的情景,跟田川唠嗑就是长见识,他总是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性的东西,一个有教育意义的东西,他脑里也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但他从来不主动讲他的故事,都是有一个话题的引起,他才会讲他的故事,和他在一起会觉得非常充实,非常有意义。

    政法委的陈书记给章楚涵来电话,说政法委缺写材料的人,他看崔洪亮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所以他有心把崔洪亮调到政法委,他想征求一下章楚涵的意见,一个是这个人的写作水平究竟怎么样,另一个是宣传部能不能放,因为报社在编委那是属于宣传部的下属单位,没有宣传部的盖章,人是调不出去的。

    章楚涵说她对崔洪亮这个人不是太了解,但是她可以给他了解一下,至于能不能放,主要是看报社的意见,报社说放她不管。

    章楚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对崔洪亮的印象不是太好,她恍惚觉得崔洪亮是报社最没水平的一个人,因为田川和她说起过崔洪亮,既然陈书记征求她的意见了,她想为陈书记负点责任,如果她说崔洪亮挺好挺好,这倒成全了崔洪亮,但坑了政法委,坑了陈书记,也降低了自己的威信,怎么这样一个人还被她章楚涵说成是挺好挺好呢?章楚涵的用人标准也太低了吧,她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的。

    她觉得她了解崔洪亮太方便了,田川是最了解崔洪亮的人,因为他经常给他改稿,崔洪亮的写作水平如何,田川是最有发言权的。

    她把田川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当然还是她亲自去请,而不是打电话。

    “政法委的陈书记有心调崔洪亮去政法委,他向我了解情况,我说我给你问问,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啊?”

    落坐以后,她对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