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加点料——明朝要完
字体: 16 + -

第6章 末日将临

    正史很枯燥,总得加点料。

    客氏的出宫让崇祯觉得每个汗毛孔都说不出来的舒服,这种舒服的原因是安全,宫里安全了。感觉到安全的崇祯也第一次尝到了权力的快感。那个曾经在后宫只手遮天的人,如今自己一句话就灰溜溜地走了,当皇帝,爽!年轻的崇祯开始享受他的安全,也开始享受他的权力。但是他发现,他的权力受阻了,这个阻力就是魏忠贤。这个时期崇祯与魏忠贤的交流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崇祯说,我觉得这件事应该这么办。魏忠贤说,我回去想想。过一阵,魏忠贤找到崇祯说,你的想法不行。崇祯说,为什么?魏忠贤说,我找人告诉你。过一阵,一个文官来给崇祯解释他的想法为什么不行。如此循环。

    这还真不是魏忠贤欺负崇祯,而是他真的不行。崇祯当年才16岁,放在今天也就初中毕业,更何况崇祯还没上过学,连老师都没有。就这么个闲散小青年,头一天还在街头闲逛呢,第二天突然当上****了,他怎么可能懂治国?他对军国大事的想法要是有可行性,非洲那些酋长国早就都成发达国家了。但是魏忠贤的水平也强不到哪去,所以每次崇祯提出自己的想法,魏忠贤都得去跟大臣们商量,崇祯问他想法为什么不行,他是真不知道,还得找大臣来解释。但是在崇祯眼里,你这就是瞧不起我!我都当皇帝了你还敢限制我的权力,我给你点颜色看看。圣旨下,调魏忠贤到凤阳府看祖坟,钦此。这道圣旨导致朝廷地震了。东林党的残余和阉党的反对者们嗅到了机会,开始了对魏忠贤的落井下石。同时,阉党成员开始为魏公公求情,理由之前说过,朝廷离不开他。青春期的崇祯正好是心理叛逆的年龄,你们说朝廷离不开他,我就非得离开他,而且永远离开他。崇祯派出锦衣卫抓捕魏忠贤,并且把这个消息提前告诉魏忠贤。魏忠贤很识趣,自尽了。一带权臣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大明朝的,是一个阉党。

    阉党虽然叫阉党,其实就是一伙政治势力,跟阉不阉没啥关系。所以,魏忠贤死了,阉党还在。他们跟崇祯的交流方式和魏忠贤一样,继续否定崇祯的意见,因为他们还要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崇祯失落地发现,弄死了魏忠贤,他的权力依然受阻。这些阉党大臣们还是像魏忠贤活着的时候一样,一样说他这想法不行,那想法不行。崇祯还没法跟他们说,你们行你们上啊。因为他们就是行,而且他们上了。但在魏忠贤事件中,崇祯发现了一伙人,那些对魏忠贤落井下石的人。崇祯觉得,这些人是支持自己的,他们给了崇祯信心,就算把阉党都干掉了也不愁没人干活。于是崇祯开始和这些人接触,计划除掉阉党。除掉一个党和除掉一个人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一个把持了大部分朝政的党。可以说,想平稳除掉阉党,是个系统工程。然而,那些反对阉党的人以愤青居多,崇祯又正好是在愤青的年龄,这两拨人一拍即合,管他三七二十一,撸起袖子开干吧。明朝的皇权的是非常可怕的,当初魏忠贤、客氏看似无所不能,其实全靠皇帝的支持。因此,皇帝想除掉阉党,其实阉党毫无机会。借给东林党翻案,二百多阉党成员获罪,盛极一时的阉党就此灰飞烟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次行动中崇祯选择了一个好盟友,就是那些对魏忠贤落井下石的人。这些人是当时的主流文人,在阉党倒台之后彻底掌管了话语权。崇祯扫除阉党客观上帮助了这些人,因为阉党腾出来的官位都是他们的。所以,阉党倒台之后,作为回报这些人开始了对崇祯的胡吹。什么英明神武、真知灼见,都不足以形容这位年轻天子,他以雷霆手段扫除了一手遮天,为祸多年的阉党,使朝廷吏治清明,内外一新,大明中兴指日可待,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然而,实际情况是,扫除阉党之后,政府停摆了。阉党是当时朝廷的核心成员,所以朝廷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这些人,至少一时半会离不开这些人。这个道理阉党成员看懂了,魏忠贤看懂了,连木匠哥都看懂了,但是崇祯没看懂。木匠哥自己不行,自己知道,所以治国要靠魏忠贤。他给崇祯留下两句遗训,当个好皇帝,重用魏忠贤。第一句是客气客气,第二句才是干货。而崇祯自己不行,自己不知道,所以他把木匠哥的两句遗训理解反了,第一句当成了干货,第二句当成了客气客气。理解反了遗诏,处理掉了阉党,崇祯开始抓瞎了。这时候国家面临三大问题需要处理,第一,北方大旱,第二,后金威胁,第三,东南海盗。要处理这三大问题,前提是恢复政府的运转。崇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新内阁,然而他不会。十六岁的崇祯对于人事任免毫无经验,也毫无见解,就像他不明白把阉党都开了会发生什么一样。于是,他只能跟大臣们商量,让大臣们推荐内阁人选。结果是,大臣们推荐的人数多于内阁编制。崇祯的问题来了,让谁入阁不让谁入阁,谁胜任阁臣中的什么位置,完全两眼一抹黑。讲道理是不行了,那就不讲道理好了,崇祯产生了一个脑洞大开的选人方式——抓阄。抓阄,就是靠赌博决定内阁人选。说起赌博,这可是魏忠贤先生的毕生爱好。两个人的区别是,魏忠贤决定大事靠和人商量,娱乐的时候靠赌博,而崇祯娱乐的时候和人商量,决定大事靠赌博。于是,崇祯统治下的第一场闹剧拉开了序幕,十几位饱读诗书的国家级领导人开始撸起袖子,往掌心吐唾沫,拼手气。要是周围在站上一圈人,伸长脖子,等起眼睛,高喊:有了!有了!气氛就彻底赶上赌场了。最后,抓到的人兴高采烈,没抓到的人垂头丧气。没抓到的人不服也没用,崇祯可以用一句愿赌服输把他们都打发了。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内阁,的成员就这么确定了。

    抓阄产生的内阁终于上任了,开始解决国家的问题。拖了这么久,之前说的三大问题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北方大旱,受灾最严重的陕西因为朝廷没有作为,已经发生农民起义了。第二,后金方面,因为政府停摆,预防后金的辽东边军欠饷,已经发生哗变了。第三,东南海盗,已经做大了,开始大量吸收东南沿海老百姓加入。面对这样的局面,新任内阁展现出来了独特的智慧——把责任推给阉党。于是历史上出现了这样的论断,崇祯接手的国家就是个被阉党折腾得千疮百孔的国家,官员腐败民不聊生,内有起义外有强敌,所以亡国不怪他,怪阉党。但是实际情况是,阉党当政时期,官员腐败肯定是有的(历史上从来都有),是否民不聊生就不可考了,至少没有大规模起义,而且对外战争基本都是胜利(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而以上说的种种亡国之相,都是在阉党倒台之后才出现的。把锅甩给已经倒台的人就这点好处,他们已经没有辩解的机会了。这件事让崇祯产生了一种思维模式,大臣们对他的胡吹他信了,他相信自己就是圣明天子,自己的想法都是可行的,出了问题责任都是别人的。

    吹归吹,黑归黑,皇上再圣明,阉党再不是东西,国家的问题也还是得处理。新任内阁虽然是抓阄产生的,好歹也是大臣们推举出来的,客观来说还是有点水平的。针对朝廷面临的三大问题,他们推荐了三个人。那么,这三个人到底是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