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开杀戒1
一节、徐达一失
再智慧的人,虽经千般考虑仍有失败。经常成功,偶遇失败,并不能说这就是笨。关键在于智慧的人,能从失败中收获到走向胜利的经验,这是睿智的表现。
清晨,朱元璋坐在皇宫的平台上,眺望着远方。夏日的骄阳已经离去,转眼已过了立秋。屋外的绿树还是那么深翠逼人,宫里的红墙绿瓦显得比往日更庄重,逶迤连绵的青山,似乎就在宫墙的外面。如今,朱元璋事情太多,无论是乐事、国事、家事,还是天下事,都够他忙得了?他已经很少有时间,象许多年前那样,一个人爬上高山,快乐地四处眺望,海阔天空地、不着边际地遐想……那时候似乎非常的苦,现在回想,却又感到是多么的有趣,多么的值得留恋。
朱元璋分明地感到,遐想虽然是人生开始、或者可以说是人生潦倒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却也是一种乐趣,而且是一种回味无穷的乐趣。如今的朱元璋,已不在有遐想,因为凡是他想到的,都已经做到,没有想到的,许多也都做到了。遐想没有了,剩下的就是要去做,去做一些捍卫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事情。这,实在是一件最枯燥,最容易让自己感到无聊的事。刘伯温回了老家,李善长与汤和又忙着给他建造新的京都,建造他朱元璋喜欢常住的新的家。徐达在远远的北平为他守护着大明王朝的天下。马秀英老了,郭丽也没有以前那么受用,茹兰又死了。看来,当皇帝的人,也并不是那么的快乐。朱元璋这么想着,不由得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又想到了濠州,想到了小时的玩耍,想到了那里的故人。“濠州的建设不知怎样了?这两天,怎么不见李善长来汇报?”朱元璋刚想到这里,就听人报:李善长求见!
“快让他来!”朱元璋说。
说话间,李善长进来。几日不见,竟然瘦弱了许多。往日里总是一张红光满面的笑脸,此时不但没了昔日的光彩,而且变得又黄又瘦起来,脸上的皱纹,陡然地增加了许多,人一下子仿佛老了十岁。朱元璋见了,大吃一惊,忙问:
“怎么!病了?”
“臣确实病了。”李善长苦笑着,有气无力的回答。
“快唤御医!”朱元璋吩咐道。
“谢皇上厚爱,臣的病,已经看过医生了,眼下正在服药。”
“病多久了?”
“差不多有半月。”
“唉,你这个人,病了也不给朕说一声。现在感觉怎么样?”
“头痛、胸闷浑身乏力。”
“人总是要生病的。老了,病会更多一些。既然是这样,濠州的事情就让汤和暂时多理一理。你好好地休息,安心养病。”
李善长听了,拖着带病的身躯,强撑着起身向朱元璋谢过隆恩。朱元璋令人搬来把椅子,让他坐下,然后又说:
“你病得这样重,应该早告诉朕,有些事情,朕也好作个安排。”朱元璋责备他说。
“我……”李善长喘着粗气。
“好,朕知道你是怕朕为你担心。唉?刚才我还真忘了问你,在你病休期间,谁替你暂理丞相的事情?”
“这……胡惟庸。”李善长坚持说完最后这三个字,不停地猛咳嗽起来,一边咳一边不忘了用眼睛去留意朱元璋。在大明朝廷内,李善长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毕竟是上了些年纪,不由得使他想得更远一些。他知道作为臣子不可能永远在宰相的这个位置上。为自己的今后着想,只有赶紧培养一个忠实于自己的人。所以,他想趁自己生病期间朱元璋能重用胡惟庸,为现在增强自己的力量,为今后自己也好过一些。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李善长万万没有料到,朱元璋偏偏对这事反感起来。又是胡惟庸!朱元璋在心里说,不由得皱了皱眉头。他爱怜地盯着李善长,等他咳嗽稍缓,说:
“朕知道了,你去好好养病,快一点养好,回来主持大局。这段时间谁来替你,容朕考虑一下再定。”
胡惟庸与朱元璋、李善长都是地道的老乡,在朱元璋起兵不久就跟随了,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如今已做到了太常太卿之职。如果他跟李善长不靠得这么近,肯定是朱元璋的丞相首选人物,可经李善长这么再三推荐,朱元璋反倒是有些犹豫了,因为一旦任用胡惟庸,就意味着加强了李善长的势力。李善长的势力已经很大了,再大一些未免对自己的皇权有威胁,这可是做皇帝的大忌。经过再三斟酌,朱元璋想起了汪广洋。在朱元璋眼里,汪广洋是个能谋善断、廉明持重的人,在平定山东之后,朱元璋曾亲自命他理行省。
李善长听了朱元璋的话,知道胡惟庸不能暂理他的丞相事务,心中很是担心,却又毫无办法。他疲倦地望着朱元璋,说:“臣告退!”
朱元璋点点头,目送他离开后,开始考虑暂理丞相之事的人选。这时的朱元璋,已经养成了个很好习惯,凡在重大决策之时,总要多问几个人。如今朱元璋的身边,虽然又多了许多奇人、高人,但不少事情,他还是希望能听听刘伯温的意见。
“对,刘伯温走了些日子,现在可以让他回来了!”朱元璋对自己说。
李善长做梦也没有想到:原本是趁自己生病之时,推荐胡惟庸来暂理丞相之事,借以增强自己在朝中的势力,结果反倒让刘伯温又回到皇城,使自己多了一个最强有力的对手。
在浙江的东南处,欧江的中下游,北与丽水相邻、南同瑞安接壤、西临景宁、东濒温州处,有一个小小的郡县。这里气候温和,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正是刘伯温的故乡。早在唐睿宗景云二年,因这小小的县城北面有一座青田山,故而得名为青田县。
刘伯温因李善长的排挤,朱元璋的不满,回到青田之后,倒也逍遥自在,每日里不是与人饮酒弈棋,就是同亲人团聚叙旧,享受天伦亲朋之乐,倒也有一番乐趣。这日,刘伯温约了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刘运、龙云等几位好友,泛小舟于丽水之上,悠悠然任其飘流。朋友几个,一边观赏沿途好山好水,一边把酒品茶,尽兴闲聊。
“人生如驹马过隙,转眼就过去了五六十年。遥想当年,我等都还只是十来岁的少年,也曾泛舟在这山水之间。我曾记得那时谈到未来,数伯温志向最大,说什么啊?”刘运笑嘻嘻地故问龙云。
龙云从小性格豪爽,遇事不会转弯,几十年过去了,任然如此,指着刘伯温说:“国之中流砥柱,栋梁之才!”
“还是龙云老弟记性好,伯温确实是这么说的:我长大之后,一定是国之中流砥柱,栋梁之才!”刘运比龙云大三个月,所以这么称呼他。
龙云听了,说:“伯温是这么讲的,结果还是做到了,我们当初没那么大的志向,就一直守在这青田里了。”
“只是,伯温去了,事情也做成了,结果又回来了。我看,这人生真如上戏台一样,演一回又下来了,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刘运感叹地说。
在朋友们谈他的时候,刘伯温一声不吭,只是静静地听着。朋友们的谈话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他的思絮早回到了自己刚刚走过的这大半生中。刘伯温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就非常聪颖,天赋又极高。他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好学深思,热爱读书,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都读得非常之熟。对于天、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兴趣尤甚,几十年来,都在潜心研究,颇有心得。早在刘伯温十七岁时,就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受到世人的瞩目。元统元年,刘伯温考取进士,从此踏入仕途。由县丞做到元帅府都事。他希望能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国效力。只可惜,他的建议不但得不到朝廷采纳,反而不断地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失望之余,曾先后三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后在南京钟山灵谷寺得朱元璋相邀,决定出山辅助朱元璋,希望通过帮助他打下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在打天下的时候,朱元璋视刘伯温为心腹和军师。刘伯温自然拼死效力。先灭友谅,诛士诚,北向中原,一统天下,这诸多的战略方针,奇谋良策,大多为刘伯温定下。到公元1368年,终使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作为开国元勋,刘伯温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可怎么也没想到,为了杀一个该杀的李彬,为了维护他朱元璋制定的法律,结果竟然被迫转回故里。唉!还真如刘运所言:这人生,真如上戏台一般,演一回又下来了。还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