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交际心理学
字体: 16 + -

第八章 办公室交际3:用魅力征服下属2

第一,德才兼备。由于领导者大都掌握一定权力;所以要耍一耍权威大概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一般来说,单凭权力只能吸附那些趋炎附势之徒,而广大贤才并不“买账”。贤才对那些权威型上司虽然也能够服从,但对领导者个人却总是敬而远之的。他们对于上司,固然不能无视他手中的权力,但是更看重他的思想和人格。因此,只有那些本身道德高尚,有较高声望的领导者,才能成为众望所归的干部,大家才愿意跟着他干工作。如果一个领导者缺乏道德修养,号召别人大公无私,自己却个人利益第一;教育别人要“五讲四美”,自己却不讲明道德,别人怎么会服气呢?如果再严重一点,排斥异己,打击报复,下级便会有“伴君如伴虎”之感。贤才即使不能“弹劾”他,也会纷纷要求调离,还谈什么魅力吸引力!

第二,宽宏大度。春秋时期,齐桓公要去征服宋国,路过貂山,遇见一个牛倌,名叫宁戚。桓公对此人很欣赏,哪知宁戚当面指责了齐桓公许多的过错,惹得齐桓公要“绑出去杀了”。宁戚面无惧色,桓公觉得此人是个有本领的人,赶快命左右松绑,并说:“我只不过试试你的胆量而已。”这时,宁戚才拿出管仲的荐举信,原来他是来投奔齐桓公的。桓公埋怨他不该不早拿出信件来,宁戚笑着说:“国君用人得挑选挑选,还得试试他的胆量,我要帮助国君也得挑选挑选,试试他的度量啊!”度量确实是衡量一个领导者有无魅力的重要因素。“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作为领导者,大度容人,首先要容人小过,容人小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于他人的小过,需要有点“糊涂”。“宽小过,总大纲”,“以纲行律己,不以纲行取人”,这些都是值得记取的经验。相反,吹毛求疵,就会失去恢弘气象,这样是最容易失掉人心的。另外,领导者大度容人还要善于容纳异己。容人的要害之点在于“容异”,就是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人。特殊地位决定了领导者最容易犯的一个缺点,就是喜欢顺耳之言,甚至喜欢阿谀奉承之辞。历史上许多英雄、伟人,在这个问题上铸成大错者也不乏其例。所以领导者只有做到对人宽宏大度,容人以德,才能感人肺腑,令人敬重,也才能吸引大批贤才。

第三,博古通今。领导者的魅力不是上司权力带来的,而是凭其本身学识才干赢得的。没有学识才于,有了权力也不会产生多大魅力。比如红军时期,共产国际曾一度把王明及其追随者推到了党和红军的最高上司岗位,但由于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不懂军事指挥艺术,在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战略战术上都死搬教条,使根据地越打越小,红军越打越少,很快失去了红军将士的信赖感和上司资格。由此看来,一个领导者只有具备所管业务的具体知识和上司工作的规律等方面学识才干,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拥戴,贤才才有可能向你靠拢。

第四,礼贤下士。所谓“礼贤下士”,意为降低身份,敬重贤人,延揽群士。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尊贤思才、礼贤下士的轶事掌故,至今仍被人们传为美谈佳话。除了众所熟知的王渭水访子牙、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请孔明、孙策登门拜“二张”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外,一些政治家思贤、论贤、礼贤的记载更是史不绝书。周公姬旦“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楚庄王经过申侯之地时,一心思贤而“口中忘食”。魏帝“思贤甚于饥渴”,他对陈群“待以交友之礼”。这些有作为的帝王将相之所以获得了大批治国安邦的贤才能士,使之在政治舞台上能够大展宏图,正是由于礼贤下士的结果。作为封建阶级的政治家尚能如此,那么我们无产阶级领导者就更应该“礼贤下士”。在这方面,周恩来总理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全国各个层次的领导者中也不乏其例。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领导者放下架子,求才若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实践中树立礼贤下士的形象,你的身边就会吸引大批人才。

练好自己的训话口才

面对公司的大众,训话通常是鼓足下属士气的最好办法。出色的领导人,对自己的训话口才都具有很高的自信,而他们正是通过下列方法练好自己的口才的。

1.做好准备

训话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这包括起草讲稿、熟悉讲稿和确定讲述方式等项工作。领导得要亲自写讲稿。讲稿内容和讲述方式一定要从听众的特点出发。讲稿的观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的词语,也要反复推敲。

2.注意表达

有这样一则笑话:某厂长准备为职工干点实事,安排一次参观博物馆和洗澡。于是召集所有男女职工训话。“大家注意,明天,上午女同志洗澡,男同志参观。下午男同志洗澡,女同志参观。要遵守纪律,啊,只准看,不许摸,是绝对禁止拍照的。”台下哗然。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领导训话时,要表达的清晰有条理。说理要观点分明,理由要充分;推理要合乎逻辑;叙事,要线索清晰,首尾完整;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要交代得清清楚楚。讲述应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采用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方式进行。讲话要有足够的音量,使到会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速度要适当,语调的轻重缓急恰如其分。

3.姿态大方

要端庄大方地站在或坐在讲话的位置上,让每个听众都看得见你的表情,听得见你的声音,使他们感到你是和他们讲话。心理要镇定,表现出亲切与坦诚的神情,不故作姿态。眼睛要柔和地看着听众,但不能做不礼貌的凝视。手势和表情的运用要大方得体,不可做作,还要控制不良的习惯动作。

4.注意话风

领导讲话的目的无非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部署工作、解决问题等几个方面。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在听众“听得进”上下工夫。因此,领导讲话讲什么、怎么讲,就有一个技巧和艺术的问题。如果总是干巴巴、绉绉的,官气十足,官话连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哪里都行的大道理,肯定没有愿意听。因此,领导干部讲话时应尽量做到尊重听众,不对听众摆架子,打官腔,要讲真话、实话,不故弄玄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忌拖拖拉拉,冗长繁琐;讲明,讲礼貌,不说粗野庸俗的话;不大嚷不叫,不拍桌子瞪眼睛;避免使用招使听众反感的言词;不训斥人,不恶语伤人;用得体的语言维持秩序;遵守时间,不迟到,不无故拖延时间。

做到用人不疑

“用人不疑”的谋略,仔细分析起来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真的知人而不疑;第二是以不疑的态度或表现去对待下属。事实上,许多用人者,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都不能够做到真正的不疑,他们始终都还是在观察手下的人才,时刻抱一份警惕之心,一旦发现下属有不轨行为或动向,便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先发制人,将其扼杀在摇篮里。所以,我们所言的“用人不疑”,并不是要求用人者完全放心、完全坦然,对任何人都以诚相待、投之以一片真心,而是要求用人者在谨慎的前提下,能够看准人,然后再大胆使用;在用人的过程中,不听信谗言,不乱生怀疑;别人没有过错,没有异己之心,就应该对别人怀有信任,在事情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千万不可乱怀疑别人而仓促采取行动,否则后悔莫及。

领导者在用人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人的信任。尤其是当有人故意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的时候,谗言听得多了,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做到用人不疑确实很不容易。

春秋时期,魏国太子要到赵国去做人质,魏王派庞恭陪同太子一起去。

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人跑来对您说街市上跑来一只虎,您相信吗?”魏王说:“简直胡说,街市上哪来的老虎。”庞恭又问:“假如又有人来报告,说街市上跑来一只虎,您信不信呢?”魏王迟疑一下说:“不相信。”庞恭再问:“假如又有第三人来报告,说街市上跑来一只老虎,您信不信呢?”魏王说:“大家都这么说,大概就真的有虎吧?”庞恭说:“街市上本来不可能有老虎,这是谁都知道的,然而三人言而成虎。说的人多了,假的也就变成真的。邯郸离魏国比离街市远多了,议论我的人远远不止三个,愿大王详察。”魏王让庞恭放心前去,宽慰他不会相信谗言,但是后来还是有不少人说庞恭的坏话,魏王听得多了,受了影响,庞恭从邯郸回来,魏王竟然见也不见。信任能让下属对上司更忠诚,能促使他们死心塌地为你努力工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但是,能做到用人不疑是非常困难的。当领导者交代部属做事时,心中总会存在着许多疑问,比如说:“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一个人处理,能负担得起吗?”或者想:“像这种**度很高,需要保密的事,会不会泄露出去呢?”所以,用人者常会有这种微妙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