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交际心理学
字体: 16 + -

第一章 练就交际口才:能言善辩的语言艺术9

从人的心理而言,被说“是”总比断然说“不”字要愉快得多。因此,为了友好地拒绝他人,有必要先用“是”来获取对方的好感。如:“我知道你的困难,但是……”,“我明白你的意思,也赞成你的看法,不过……”,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先肯定对方,使对方获得重要感,即使再听到“不”字也不会引起反感。

12.降低自己以满足对方的自尊心,借此缓和拒绝造成的心理冲击

主要是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用含蓄的方式让对方感到你对他的要求不感兴趣。在对方提出要求之后,给以笼统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答复,或者寻找其他理由进行拒绝,如一位妇女去买东西,受到卖货者的纠缠,可以说,“这件衣服确实是很漂亮,但不知道我丈夫是否喜欢,我们商量好了再来买吧!”“这次涨工资虽然没轮上你,但我相信,只要你好好干,下次一定能轮上你的。”这样,让对方在心理上获得某些满足,不至于产生绝望感。

13.让对方明白,此次被拒绝,以后还有机会

在日常交往中,有时我们会认为许多要求很难完全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退步拒绝法,也就是不直接拒绝对方,而是作出某些退让,答应对方的一些请求,从而达到在总体上拒绝对方的目的。如一位熟人找到教育局干部,请他帮忙让孩子转到重点中学,这位干部可以说:“我试试看吧,不过在这方面的规定很严,如果办不到的话,其他普通中学可以吗?”这样的回答,让别人觉得你是尽力的,不会产生抱怨情绪。

总之,否定和拒绝的艺术有一条原则,就是在不误解意思的情况下,尽量少用生硬的否定词,把话说得委婉一点。

说服他人的技巧

1.措辞要恰当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地方含有不同的意思。在我国,诸如“天气冷,多穿点衣服,别着凉了”之类的话在同事朋友之间说是很正常的,它显示着关心与友好。但如果你这样对一个美国人说,他可能会很反感,认为你把他当成了一个小孩子,连多穿衣服的事情也不知道,还要你来教训他。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类话还有很多,对于他们都是应该避免的。

中国人重视朋友之间的互相体贴,而在欧美,人们则强调自己的独立个性,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者与听者相去甚远的情况的根源所在。因此,与西方人交往时,应特别慎重地对待建议或劝告。

在措辞上,欧美人的建议与劝告也与我国不同。中国人用词比较直接,常常是“应该”、“不应该”、“要”、“不要”一类词,尤其是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这在西方人看来,未免太粗鲁,也太多教训味了。在同样的情况下,他的措辞更加委婉,比如“我要是你的话,我就……”、“我恐怕不会认为……”、“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希望……”、“你如果能……我将会非常高兴”等。

2.使用善意的谎言

大家也许看过刘青云、张柏芝主演的电影《忘不了》,其中有些镜头很值得回味。影片中女主角在男友因车祸去世后,仍然信守“一生一世”的承诺,对她的去世的男友念念不忘,没有开始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男主角为安慰女主角,告诉她其男友在临死前没有任何痛苦,并鼓励她一定要开心地活着。女主角听后很受感动,逐渐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其实,男主角说的全是谎言,因为她的男友在死前根本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更不用说那些挂念她的话。但这些“谎言”却给了女主角继续生活的勇气,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我们称类似的谎言为“善意的谎言”。

所谓善意的谎言,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为减轻他人痛苦、不幸,给别人以生活的勇气、信心和力量;或者为避免不必要的、非原则性的摩擦;或者只是单纯地让别人心情愉快而说的谎言。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在不经意之间,你或者他都有可能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下面这篇章是善意谎言的经典。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她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尽管那是骗我的话。”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章里的母子故事真是让人感动,这是位可敬的母亲,这是位可敬的儿子。在这里,母亲善意的谎言给了儿子多大的鼓舞,多大的信心与多大的力量啊!

让语言的魅力助你成功

谈吐是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成长背景和可信度的有效工具之一。谈话的内容和技巧也是一把衡量人的品格的尺子。通常人们能从交谈中了解你的思想脉络和个人修养,你的言谈有声有色地描述着你的故事,一笔一笔地勾画着你的形象。

美国人约翰·布鲁斯克在《格调》一书中精辟地指出:“一个人的言谈永远是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告示牌。”“语言最能表现一个人。你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美国人本·琼生在17世纪真知灼见地总结了在交谈中的秘密。哲学家葛拉西安在他的《智慧书》中危言警告:“没有一种人类活动像说话一样需要如此谨慎小心,因为没有一种活动比说话更频繁、更普通,甚至我们的成败输赢都取决于此。”我们中国的先人也含蓄地告诉我们:“听其言,知其人。”

许多人都愿意与谈吐不凡的人交往,因为与熟练掌握说话艺术的人交谈,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娓娓道来的声音就像音乐一样,钻进我们的耳朵,打动我们的心灵,或让人精神振奋,或给人安慰。

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你能够表达清晰、用词简洁,再加上抑扬顿挫、娓娓道来的语调,就能够吸引听众、打动别人。这是你的秘密武器,可以在不经意中助你事业成功。如果你善于辞令,再加上周到的礼节、优的举止,在任何场合,你都会畅通无阻、受到欢迎。人们都喜欢与这样的人交往。

在非洲有个传道的牧师,有一次他在给非洲热带的土著居民宣讲《圣经》时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当他念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白”这句话时,他一下子愣住了。这时牧师就想,这些常年生活在热带的土人,他们怎么会知道雪是什么样子和什么颜色呢?而他们经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我何不用椰子肉来比喻呢?于是,机灵的牧师便将《圣经》改念为:“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的,但也可变成像椰子肉一样的白。”

“雪白”虽然很形象,但“椰子肉的白”也很形象。而这位机灵的牧师只用了后者,却把这个信息已经有效地传给了土著居民。这就使他的讲话有了戏剧性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愿意穷其一生去学习科学、学和其他各种知识,却完全忽视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常常使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在社交场合却羞于开口,沉默不语,像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还有比这更令人沮丧的吗?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在公众场合滔滔不绝,自己却静静地坐在一旁,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心里能平衡吗?你们的区别在于,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他已经让自己养成了一种良好表达的习惯,而你却没有这样的习惯,甚至没有这样的意识。

从今天开始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吧!也许你不能成为律师、医生或商界精英,但你每天都要说话,也就必然要运用语言的独特力量。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时,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研究修辞,留心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使自己的用词更丰富、谈吐更优。还要尽力增加自己的词汇量,随时查阅工具书,注重平时的积累。这本身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

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人,应该掌握谈话的技巧,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能够在各种场合做到谈吐优,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让别人对自己感兴趣,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素质,值得每一个年轻人努力。提高自我表达能力,会使你受益无穷,可以称得上是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