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字体: 16 + -

第二章 不懂得分享与爱,缺少感恩的心

我国的感恩教育渊远流长,自古就有施恩图报的古训,有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的处世信条,更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美德。但是,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对目前处在娇生惯养环境中的中国孩子来说,却成为一种奢望。一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家人、老师、朋友的真情帮助,认为得到别人感情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很难适应社会。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融入每个孩子的心灵,让感恩行动成为孩子终身受益的一种习惯与美德是当前家长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孩子为何不知感恩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苏联作家高尔基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自古就有知恩图报的美德,并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说。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更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是这一基本的道德准则却在中国孩子身上逐渐迷失。

一对打工夫妻将儿子带到深圳读书,省吃俭用费尽心血送儿子进入重点中学。每次遇到儿子学校开家长会,母亲特别想去参加,但每一次都被儿子阻止了。一次,母亲正准备参加家长会,儿子急了,对妈妈说:“你长得丑又没化,去了只会给我丢脸!”这席话让妈妈半天没吱声。

儿子还常责备和怨恨父母无能,不能给他提供像同学一样的学习条件。有一年的中秋节晚上,儿子掀翻家里的一桌团圆饭,对父母痛斥道:“既然你们没能力给我一个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生我?我烦你们,我恨你们!”坠在地上的碗盘碎片扎伤了母亲的脚,鲜血直流,儿子却视而不见,摔门离去。那震耳欲聋的摔门声,摔碎了父母的心。

当我们面对年轻一代的冷漠和不懂感恩、不懂得爱别人、体谅别人时,很多人都在反思:为什么我们的青少年会这样呢?很多家长都在痛哭:为什么我给他的一切他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呢?为什么我们一切都为了孩子,最后他们却不领情呢?

专家分析,一个人有没有感恩的心,通常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认知因素。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怎么可能产生感恩之心呢?

第二,要亲身体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了家长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家长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这种过分疼爱和过分保护弱化了孩子的亲身体验。

第三,感恩的想法是否受到过鼓励。父母为孩子做事,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孩子你不用这样”……这就把孩子自发的感恩之心给扼杀掉了。

第四,家庭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

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所以,唤醒孩子的感恩意识家长们都责无旁贷。

2孩子的一颗冷漠的心

冷漠标志着孩子心灵的麻木和责任感的消失。父母们要意识到:冷漠的孩子,他的人生难有幸福;对于他人,冷漠可能是伤人的利剑;对于国家,由冷漠者组成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

知名教师严新财

记得看过这样一篇章:寒假孩子在家写语作业,半天没写一个字,只望着白纸发呆。母亲在儿子身边经过偷偷瞄了一眼,发现儿子正在冥思苦想题为《生活让我懂得感恩》的作。

儿子想了半天,不知该从何写起,便抬头问妈妈:“妈,你说生活有什么值得感激的?”母亲反倒觉得应该感激的人和事很多很多,就让儿子认真想想。

儿子却觉得老师是在故意难为学生,便没好气地说:“我从来没有接受过谁的施舍,也没有要求过别人的帮助,我为什么要去感恩别人呢?”

儿子的冷漠,让母亲出了一身冷汗。想想自己的家境并不算好,但尽量不委屈儿子,儿子要什么几乎没有拒绝过。当她对父母有所求,想要东西的时候,甜言蜜语,跑前跑后,一旦目的达到,就对父母爱理不理。

儿子说:“在我心里,朋友是第一位,亲戚是第二位,父母是最后一位。”这句话让母亲很是伤心,一想起儿子变得如此绝情,她就忍不住直掉泪。

丈夫几年前下岗,只好另谋出路,在附近开了家小商店。儿子却完全体会不到父亲失业后家里所面临的困境,依然大方地伸手向爸妈要钱买手表、自行车,仿佛爸妈就是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只要他想花钱,随时都可以被满足似的。

一次,儿子看见周围同学好几个都有名牌手机,回到家就向老爸要2000元买个比同学档次更高的,老爸训斥儿子:“不比学习,只知道比吃比穿,没那么多钱供他买没用的!”儿子就急了:“别的同学的爸妈都有钱,都买得起,你们为什么就没钱买?”并和家人进行了一场两个星期的冷战。

母亲觉得老师出这个题目,正好是对儿子进行感恩教育的机会,她告诉儿子说,每个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便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他人无形中的关爱,小到一支铅笔、一滴饮用水都凝结着他人的劳动,都值得我们去珍惜。

儿子不明白地问:“这些都是花钱买来的啊,又不是白用这些东西,为什么还要感恩戴德的?”

“可是,儿子,你以为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风刮来的?都是家里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不要花着一点不心疼。”母亲继续引导孩子,还给儿子讲述了他一次得了疾病,需要住院,面对昂贵的治疗费,本因生活重担变得瘦弱的父亲偷着用卖血换来的钱交治疗费一事,想让孩子明白身边的人默默地付出和牺牲。儿子却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对自己的父母也要感恩。

造成孩子冷漠的原因之一,在于家长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在家长眼里,永远都是成绩第一、排名第一、升学第一,有关孩子的人性教育,有关道德、伦理、爱心等等的人生教育内容,被疏忽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家长对孩子付出,并不是为了索取,也没有指望他们今后会如何报答自己,但孩子由此形成的冷漠之心的确让家长难以接受。

浙江一个名牌大学研究生,平时根本不写家信,打电话就是要钱。为了买房子和女友同居,他不顾家里生意赔本,张嘴要30万元,父亲借高利贷给了他。几个月后他又要钱,父亲拿不出,他一拳砸在桌子上,说要脱离父子关系。这位疼爱儿子几十年的老父亲当场就哭了。

未来的人才不能是知识的巨人、感恩的矮子,情感的落后比知识和动手能力的落后更可怕。过半孩子不知何为感动是教育的情殇。孩子们的眼睛不能缺少蕴涵做人美感的感动的泪水。流不出泪花的眼睛再明亮,也不生动,无法打动自己,更无法打动别人,也无法打动世界。

3逆子弑母,谈何感恩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

2000年2月25日,多家中央级媒体曾大规模报道了浙江金华第四中学17岁高中生徐力弑母事件。

徐力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由于父亲长期在异地工作,基本上是由母亲一人一手养大。母亲是县城某公司的普通职工,薪水微薄,工作之余还要靠给别人打零工赚钱,来让儿子一心一意地读书。

徐力上高中之前,学习成绩很优秀,也很用功,一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但是,升入高中后,学习状况直线下滑,第一次考试考了个全班倒数第二。母亲开始对儿子严加管教,限制儿子踢足球、看电视等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儿子无法忍受母亲的束缚,不久后的一天悲剧终于发生了。压抑了很久的徐力心中怒火一瞬间爆发,不知哪里来的胆量促使他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吴凤仙后脑勺上砸去,直到致死。打死母亲后,徐力感觉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接下来,为防止杀人事件外泄,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移尸灭迹的手段,还给父亲留下纸条,撒谎说“妈妈去杭州看病了”。但是,此事件很快败露,徐力被警方逮捕。

在问讯中,一位一位办案人员告诉徐力,他的行为危害了社会,徐力却说:“我杀的是我妈,是家里人,怎么会危害社会?”其言行的冷漠着实让人难以接受。

然而,徐力弑母事件并非个例。北京市一名高中生朱宇因不满母亲曹红管教,也曾弑母以故意杀人罪被逮捕。他先是骗母亲喝下放有镇静剂的感冒冲剂,等母亲睡熟后,和同学一起用绳子猛勒母亲曹红的颈部,造成曹红机械性窒息死亡。

这还不算,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朱宇又和同学一起用菜刀将曹红的尸体肢解,并装入事先备好的旅行包内,于次日上午抛至湖内。

这些令人不能相信、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类似事件无不刺激着世人的神经。这些作案的逆子如此心狠手辣,冷血凶残,且不计后果,更不要奢求他们对给了自己生命的父母抱有感恩之情了。

这些少年杀母案,让人们不禁思索,为什么父母给孩子那么多爱,孩子却不领情,甚至还做出了败坏人伦的事情?分析这种弑父或弑母案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案的行为人有着极为严重的人格扭曲和严重的性格偏离,根本不知道感恩为何物。

有调查资料显示,在经调查的1148名北京初、高中学生里,有143(百分号)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问题,虽然他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成熟,但是在另一方面,却又极不成熟。作案者根本没有感恩之心,只知道向父母索取,他们认为父母生下我,就得一切为了我;如果父母不为我,他们便恨父母如仇敌,在这种偏激意识指导下向父母行凶。

古人说:“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为人子女理应回报父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今天的独生子女中,这一美德几乎泯灭殆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当然,子不教,父之过。子女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弑父弑母,也与父母给了孩子窒息的爱有关,许多中国父母患上了“关怀强迫症”!所谓“关怀强迫症”,即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别人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为此,有的孩子才发出感慨:“我爸爸妈妈爱我爱得我都想去死!”所以,父母们应该给孩子切实需要的帮助和爱,而不是用无边的爱让孩子窒息。

4让孩子学会给予

更需要的是给予,不是接受;因为爱是一个流浪者,他能使他的花朵在道旁的泥土里蓬勃焕发,却不容易叫它们在会客室中的水晶瓶里尽情开放。

印度诗人泰戈尔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大多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求必应,只知索取,不知给予,大人也不计较这些,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就处处顺从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心理上都会有一定的缺陷,他们会认为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是别人应该给我的,几乎没有给予别人的概念,甚至在他们没有得到时,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抱怨甚至仇恨。

但是孩子将来早晚要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到那时,如果孩子只“受”不知“给”,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危机,却不知该如何处理,因为社会不可能“无条件”给予任何人想要的东西。

有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从小就喜欢别人给他买的吃的玩的东西,每次爸妈带他到朋友家玩,小嘴巴甜甜的,叔叔阿姨给什么就要什么,甚至直接跟叔叔阿姨说想吃什么,玩什么,叔叔阿姨就把家里有的东西“奉献”出来,她的爸爸妈妈也不教育女儿这种“随便索取”是不对的,由此孩子逐渐形成了伸手索取、随便接受馈赠的习惯,对他人的给予没有了感觉,感激之情渐渐泯灭,这为小女孩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大学时,这位女孩因为长得漂亮,受到好几个男生的青睐,纷纷给她买礼物,甚至有的男生每月给他几百块钱,她都随随便便接受,她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后来,与男朋友发生了矛盾,不知道被哪个男朋友剐了一刀,被毁了容。

这就是教育孩子不到位,只知索取、不知给予带来的后果。教育孩子给予,就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感恩之心。人不可能一辈子顺顺利利,永不求人的人很少。学会接受时感谢人的孩子,将来是一个有情的社会人;学会大方给予的孩子,将来是一个有义的人。有情有义的人,在社会上才受欢迎!

让孩子学会给予,首先要让孩子懂得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不允许孩子自己主动去向别人要东西吃,告诉孩子这样没礼貌;别人给自己东西时不要挑选贵重的,陌生人的馈赠不能接受;熟悉的邻居的馈赠先婉言谢绝,实在盛情难却时,要孩子真诚地说声“谢谢”,并在恰当的时候报之以李,等等。

教给孩子明白,帮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是一种给予。“给予”和“接受”是两个方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帮助他人。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无私的。那就是自己快乐,也为别人创造快乐,这快乐必将扩大十倍、百倍、千倍……

这一点中国家长的意识比较弱一些。举例来说,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家长就问:宝宝,在幼儿园里老师给你喝牛奶了吗?饼干给你吃几粒……而外国家长问自己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孩子从幼儿园或学校回家,家长会问孩子,在学校帮助老师与同学做了几件好事?孩子假如说没有,家长第二天会继续问同样的问题。一直到孩子有做为止,而且会加上一句,你做得很好,请继续做。

对孩子的给予行为家长要给予及时的表扬。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看见孩子吃东西时逗孩子,但孩子给他东西时,又不吃,这样是在教育孩子“就是给了爸爸妈妈他们也不会吃的”思想。所以孩子主动给东西时,一定要吃下去,虽然孩子的食品少了,但他的精神“粮食”多了。

此外,言教的过程中应伴随身教。身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家长不但要用语言告诉孩子给予的道理,还要用自己的行动示范给孩子看,成为孩子的榜样。

5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爱心是美德的基础,也是美的最直接的表现。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

爱心这个词不仅让人联想到许多善行,而且它还能帮助人们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爱心使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一个孤立的人是难以达到目标的,正是爱心把人与人联系起来,才有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从古至今,爱心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是以爱为核心的。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

孩子的童心是很柔软的,稍不注意就会被岁月磨得粗糙而坚硬,父母要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小事上不失时机地培养和保护孩子善良的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当孩子不是从理智上,而是从内心里体会到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说我们在他们身上培养出了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人们的爱。”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激发儿童产生积极的心理,使他们从小就能对符合社会道德的助人帮困行为产生愉快自豪并向往的情绪体验。

一个男孩父母早逝,他与自己的妹妹相依为命,妹妹就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这个小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不幸的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了,男孩根本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的话妹妹仍会死去。

男孩的血型和妹妹完全相符。当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时,男孩开始犹豫了。这个10岁的孩子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的时候,男孩安静地没有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临**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颤抖着问道:“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瞬间就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这个10岁的孩子的心目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把血输给了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多么勇敢,他甚至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紧握着男孩的手,感动地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都能再活50年!”

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幼稚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爱心,是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暖人的一缕。没有爱心,没有人与人之间发自肺腑的关爱,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进步。拥有爱心不仅会使世界变得美好,而且也会更有助于人自身的身心健康。

对于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传播者。因此,孩子有没有爱心。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

(1)做孩子的道德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父母的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想自己的孩子有爱心,父母就应该率先做出有爱心的行动,言传身教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教育方法。

平时在家里,如果父母把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视为必做之事,逢年过节以孝为先,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还请孩子参谋该送什么礼物……如果父母做到了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果父母做到了夫妻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时不忘提醒孩子给妈妈或爸爸也留一份……如果父母平时做了这些,相信孩子也会耳濡目染,从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关爱是一种后天强化的行为,只有父母提供了榜样,孩子才会去模仿,进而转化为自发的行为。因此,父母更要以身作则,在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孩子,起到示范的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

(2)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

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时,你可以启发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是你摔倒了,是不是感觉很疼?小弟弟一定也摔疼了,我们快去扶起他。”这样,孩子的爱心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

大多数人都在家庭、学校、职员中生活、学习和工作,与家人、朋友、集体处于密切的联系中。人们所处的这种范围,就像水池中的涟漪一样,会不断扩大,而家庭在这种关系之中是中心,孩子也正是在他生长的家庭中最初学到怎样关心他人的,从而使他们能在周围的环境中生存。

爱心的培养需要进行移情训练,即让孩子把自己痛苦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父母可以孩子谈谈残疾以及残疾人,可以帮助孩子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对处于痛苦状态的人产生同情,进而培养他的爱心。

和孩子一起读描写残疾人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故事。最好让孩子与身有残疾的同学、友人、亲戚、邻居朋友相处,亲眼目睹这些人的生活、亲身体验与他们在一起的内心感受,用这些残疾人的事迹激励孩子,并使孩子树立起尽可能帮助残疾人的思想。

众所周知,取笑那些与众人不同的人是幼稚无知的,但如果有人怕麻烦,而不首先向孩子们指明这一点那可能更是幼稚无知的。

(3)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如果缺乏爱心,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孩子是可怕的,而有爱心的孩子往往比较会关爱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从侧面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关心动物,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出现动物弱肉强食的画面,不妨趁机对孩子说:“多恐怖呀,我们人类可不能这样子!”

有相关调查表明,幼年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冷漠。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粗鲁,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

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和植物,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允许他去养,并且自己只在一旁进行必要的指导,而让孩子亲自动手,可以在家中养一些小狗、小猫、金鱼等小动物,或者养一些花花草草,让孩子去照顾,这样往往会培养孩子的爱心。

(4)让孩子知晓生活的真实

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头,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尽管我们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我们有许多不快乐和情绪不稳定,但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不要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而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心态的平稳,似乎生活中没有什么艰难,其实这是错误的。

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让孩子从小就学着与父母一起分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知道关心体贴别人。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应该包办,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里的一些事情,如果孩子可以做的,也应该尽量让孩子去做。

只有知道生活的真实,孩子才会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懂得关爱自己的家人,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成为朋友,让孩子适宜地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有些父母总是自己累死累活,但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却无条件地满足,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缺乏爱心。

6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温暖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英国作家萨克雷

据有关媒体报道:

蒋光在大学期间,家里生意亏损、负债累累,可父母仍不肯亏欠他,每月给他1000元。蒋光考上研究生之后,平均每月有四五百元的津贴,父母每月扔给他1000元;即便这样,蒋光还隔三岔五打电话跟家里要钱,理由是需要应酬。每次要完钱,他都匆匆挂掉电话,从不问家里情况。后来,他以交女朋友、要买房子为由,向家里索要33万元,其后又找其弟索要15万元,未得满足后他大发脾气,扬言要踩死老父,并声称要脱离父子关系。

看到这样的故事,想必为人父母者都会心寒。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孩子却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图报。但留意一下当前的社会现实不难发现,有许多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对于得到的爱和关心不懂得感激和回报,甚至还去伤害。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狠心了,可不是:中小学门口,孩子一出校门就把书包扔到了家长手上;每年新生入学,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扛着行李的家长和洋洋得意的孩子……

其实这样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自己造成的,他们往往一味地付出,不奢望得到回报,结果误导了孩子,使之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去花心思体会和回报了。

教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以知足的心珍惜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去体验身边的人和事,去发现生活原来如此丰富和美好,孩子就会懂得关爱和回报,从而成为一个有爱心的、积极进取的人。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已成为当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2005年8月3日正式颁布的新版上海市《中学生守则》中首次将学会感恩列为中学生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之一。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做懂得感恩的父母

一个懂得感恩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具有感恩心的孩子。

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悟。这个世界,有我们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水和食物,也有能带给我们美妙感受的月光、星斗、花、音乐,还有世间的真情,等等。面对如此的生命馈赠,为人父母的你怎能不怀抱一颗感恩之心呢?

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无论富足还是贫贱,无论平淡无奇还是历经沧桑,都别忘了对生活感恩。在顺境中可以体验幸福,播撒关爱,在逆境中也要心存快乐,积极向上。

感恩能带来很多良性的变化,因为感恩,我们会获得心灵的安宁与纯净;因为感恩我们会获得人脉与机遇。更重要的是,因为父母懂得感恩,孩子才能学会感恩。

(2)让孩子懂得孝道,感恩父母

让孩子孝敬父母,这不是做父母的自私,而是通过这种途径来强化孩子的感恩之心。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感恩和孝道是紧密联系的。孩子只有感恩之心,然后才能化为对父母实实在在的孝顺。反过来说,孝道体现出的是孩子的感恩心。

首先,引导孩子孝敬自己,也是父母的责任。

因为只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父母应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体味生养和哺育的艰辛。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着有关生育图片或录像,让孩子感受一个人从无到有、到胚胎、再到成形的胎儿,再到出生、长大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其中渗透了父母难以计算的心血和财力。这种直观的影像会让孩子切实地体会父母的恩德。

让让问妈妈:“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啊?”妈妈说:“你原先是我肚子里的一个小肉球,后来你憋不住了,就跳出来了。”“啊?这么简单啊?生孩子也太容易了。”妈妈一下愣住了。

第二天,妈妈对让让说:“儿子,咱俩来玩个游戏吧。你把你的足球绑在肚子上试试。”让让一听,觉得很稀奇,就照办了。可是,当让让真的绑上去以后才发现,走路变累了,弯腰也不行了,非常难受,嚷着:“不玩了,不玩了。”妈妈说:“我当年怀你的时候也是这么累。你现在还觉得生孩子简单吗?”让让说:“不,妈妈,我终于理解了你的辛苦,妈妈,我让你受累了。”从此以后,让让对妈妈孝顺有加。

其次,应该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

有个孩子在学校里自豪地对小伙伴说:“我妈妈爱吃鱼头,爸爸爱吃鱼尾巴,所以常常一条鱼的鱼肉都被我吃了!”其实,哪有只爱吃鱼头和鱼尾的父母呢?这个孩子的父母只是为了让孩子多吃鱼肉而已。父母如此善意地欺骗,孩子不仅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以为理所当然,自然不会产生感恩之心。

其实,这位孩子的父母完全可以坦诚告诉儿子:“其实,爸爸妈妈都很喜欢吃鱼肉,但是爸爸妈妈不舍得吃,爸爸妈妈希望留给你吃,让你营养充足,健康成长。”孩子听了此语,没有不产生感恩之情的。

第三,适当地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艰难。

有的父母自己在工作中摸爬滚打,任劳任怨,但给孩子的总是一张笑脸,一副轻松自如的样子,他们的本意是好的,怕艰难的生活现实会给孩子压力;殊不知其结果可能导致孩子根本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

此外,教孩子懂得孝道,也离不开父母的自身示范。身为父母对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的态度和行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对中央电视台的某个公益广告印象深刻妈妈在给婆婆洗脚,一转身,看见孩子也摇摇晃晃地端了一盆水过来,要给妈妈洗脚。父母自身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务必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感恩之心弘扬孝道。

(3)教导孩子尊敬老师,感谢师恩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但现在有的孩子却不懂得感谢师恩。

暑假里,北京有位老师带着一个学生团去夏令营,团员都是学校里的优秀学生。因为人数比较多,乘坐的大巴座位不够;等学生们都上车后,老师发现没有自己的座位了,她只好坐在车门边的台阶上。没有一名学生主动站起来给老师让座,或者表达关切之情。在持续几天的活动中,凡在乘车时间里,她都一直坐在台阶上。

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是值得大家尊敬的人,更值得求学期间的孩子们的尊敬。老师丰富了孩子的大脑,充实了孩子的知识,提高了孩子的智慧,孩子要成长,绝对离不开老师的教诲。所以对老师,孩子都应该怀有感恩之心,可上面例子中的孩子太冷漠了。且不论老师有多么辛苦,且不论要不要让座,最起码一句关怀一句问候总该有吧!可惜没人想到。

感恩不是矫情,也不是虚伪,更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学得来的。必须让孩子从小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家长言传身教的示范,使之耳濡目染,让感恩的因子在灵魂中逐渐酝酿、发酵,内化于孩子的人格之中。

7留给孩子感恩的机会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佚名

现在许多孩子感恩意识淡薄,不知道师爱、父母恩是什么,似乎老师传授他们知识是应该的,父母辛苦养育他们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孩子天生冷漠、性格孤僻等原因有关,但也与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现在很多家长习惯了付出,只要孩子幸福,不图孩子能给予他们什么回报,孩子的成长一直都在“得到”中渡过,这常常使孩子失去了感恩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学会了享受,就会对他人付出的辛劳无动于衷。

有媒体做过一份有关孩子感恩的调查问卷,考察内容包括孩子对父母的了解程度,如“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妈妈平时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你最爱、最尊敬以及对你最有影响的人是谁”;父母为孩子做了哪些付出,如“父母每天下班为你做什么?”“你生病时父母通常怎么做?”;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及感恩行动,如“天冷了,你给父母拿过衣服、围过围巾吗?”“父母劳累了一天回来,你是否买菜、做饭、洗碗?”“父母生病时你为他们买药、熬药吗?”意在引导孩子认真感受父母无私的爱。

调查问卷结果令人大为惊异,很少有孩子了解父母的年龄、生日、父母的希望和烦恼等基本情况,大多孩子回答“不知道”“不清楚”,要不就是不知道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对于“你最爱、最尊敬以及对你最有影响的人是谁”这个问题,35(百分号)的人选择体育、影视明星,甚至有29(百分号)的人选择黑势力老大,只有15(百分号)的人选择自己的父母。

看了这一调查结果,有些家长甚至会悲伤地感叹“我们的孩子怎么了?”“现在的孩子怎么不懂得感恩了?”“我连孩子几点几分出生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有一点点喜怒哀乐都牵动我的心,没想到孩子对我却这样不在意。”

家长们在感叹、抱怨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同时,想一想你是否给予了孩足够的感恩机会?父母如果只是无私地给与孩子关爱,不知道给孩子知恩图报的机会,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长此下来,孩子对父母之爱的感知能力就会降低,缺少对父母的关爱、缺少责任感。

给孩子创造表达感谢之情的机会,应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当家人过生日、节日时,提醒孩子说祝福的话,鼓励孩子为亲人准备礼物,如自制的贺卡、用自己的零用钱购买小礼物等来表达祝福和谢意,让他感受到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是快乐的。

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多跟孩子谈谈工作上的烦恼和辛劳,让孩子主动做些能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事。多数家长自己有了烦恼或者需要帮助时,不主动告诉孩子,更不要说请孩子帮忙了。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明白大人的烦恼;还有的家长平时很少和孩子进行平等地沟通交流,孩子和家长有很大隔阂,造成孩子无法身同感受地体会父母的辛劳。其实,父母很有必要停下来与孩子交流交流感情,当孩子懂得了父母的不易之后,孩子会主动寻找机会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帮助孩子回忆曾经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他帮助的人。平时,家长可以借某个事件引导孩子回忆别人曾经为自己做过哪些事,付出过怎样的辛劳,更好地感受当时他人对自己的关爱。这个人可能是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无私奉献的、可亲可爱的老师,可能是自己生病时,帮助自己温习功课的同学,可能是对自己的学业起到非常重大作用的亲朋好友;也可能是下雨,把雨伞递到自己手中、不求回报的陌生人。

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集体活动,如深入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组成志愿者定期上门为孤寡老人照顾生活起居,与山区贫困的孩子开展助学活动等,以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行为,从而使孩子逐渐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8让孩子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

我们希望把人们培养成生活上强有力的、能耐劳苦的和积极的人。因而我认为体育在学校中应占较大的地位,这不是口中说说而已,而且事实上如此。

苏联早期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加里宁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应该说每一个父母关爱自己的孩子,呵护自己的孩子都是毫无保留、无怨无悔的。但是,我们的孩子能体会得到父母的这一份浓浓的爱吗?有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每天的工作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父母的收入是多少,不了解父母生活的艰辛,又怎么能主动有感恩的意识呢?

有不少孩子的父母薪水很微薄,他们或者是跑摩托的,大冷天在外载客,而两只耳朵常常被冷风冻得通红;有的家长在菜市上卖蔬菜,每天都要很早起来进货,起早贪黑地为生计忙碌;还有的家长做烤鸭,租的房子集作坊、住宿于一体,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来供养孩子,但是,孩子一点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一边大手大脚地花钱,一边埋怨自己的父母没有本事。

吃晚饭时,桌子上没有他们爱吃的红烧鳝段,他们便把小嘴噘得老高,满脸的不高兴,任爸爸妈妈怎么劝说,就是以不动筷子提出抗议。

这让我们感慨颇深,也让不少家长反思,父母含辛茹苦地承担整个家庭的重担,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辛苦?为什么对亲生父母没有感恩之情,从没有为家长想一想、为家中尽一份力的心思?

或许现在的孩子生活得太好了,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了。

在这个经济空前活跃和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幸福的孩子们再也不会像他们的父母或者父母的父母们,为了买一本字典,要遍扒垃圾箱搜集几十支牙膏皮;为了买一套自己喜爱的小人书,要在课余割上一个夏季的青草;为了一支棒冰,要顶着太阳捡满一草帽壳的麦子。他们需要什么,父母总会尽量满足,而不管自己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殊不知,孩子的感恩之心就慢慢地在家长的过度关爱中泯灭了。

要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感恩之心,父母不仅要对孩子进行口头上的教导,更重要的是要孩子适度“贫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不管父母有着多么高的收入,也不管家庭的物质条件多么的富裕。

有一个10岁的儿童,家庭条件并不宽裕,而且母亲最近下岗了,而他一点不知道父母挣钱的不易,盲目与别的孩子攀比,别的孩子吃什么好吃的,穿什么名牌,他一定让父母给买。父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对孩子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让他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马路上卖报纸。

这位皮肤白皙、衣服整洁、长期生长在温室里的“小花朵”,成为大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孩子开始规规矩矩站在路边卖报。小男孩顶着炎炎烈日,站了一上午站不住了,只卖出去了4份报纸。

傍晚回到家,妈妈给孩子算了一笔账,除去本钱一共赚钱了2元4角。

通过这次实践,孩子亲自体会到了挣钱的不易,明白了他所独享的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用劳动汗水换来的,父母为家庭付出了太多,为自己付出了太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逐渐打心底里对父母产生了一种感激和敬重之情,这样感恩的种子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悄悄萌芽了。

有一天晚上,妈妈将脱下的袜子扔进了垃圾桶,儿子见了,诧异地问:“妈妈,你怎么把袜子扔了?”当妈妈告诉他那双袜子已烂了洞,无法再穿只能扔掉时,儿子将他的储蓄罐捧到妈妈面前,将里面的所有硬币倒了出来。“妈妈,我只有这7元钱,也不知够不够给你买双袜子?”

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过去不懂,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的同时,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