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赖性太强,妈妈怎么办?
字体: 16 + -

第九章

9.家务活?我现在不想干了!——孩子不动手做家事,肯定要依赖父母

如今,很多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凡事都替他代劳,有的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倒水都由妈妈代劳,更别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了。我们这样做,真的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当孩子没有劳动意识,不动手做家务,肯定就会依赖父母,就更不会做家务,结果就会形成一个“不做家务—依赖父母—不做家务”的恶性循环。事实上,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

也许,我们还记得那个被誉为“东方神童”魏永康的故事吧!

魏永康4岁时,就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时,他进入了重点中学读书。13岁时,他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他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

但是,遗憾的是,当魏永康20岁时,却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以及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而被迫退学。

而一直以来,魏永康的妈妈都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有出息。于是,从魏永康小时候开始,妈妈就把家务活都包下来了。

自从魏永康退学之后,他的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并着手教他照顾自己的生活,教他学习做家务。目前,魏永康已经参加工作,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如今,在我们身边,像魏永康这种“高分低能”的孩子越来越多。事实上,造成孩子“高分低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单方面指责孩子依赖性强、太懒惰、动手能力差,而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是否出现了偏颇。

就拿魏永康的例子来说吧,他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是因为他的妈妈从小没有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导致他不知道怎样照顾自己的生活。不过,他的妈妈后来还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一点一点教他动手做家事。

可以说,不是孩子生下来就不愿意做家务,而是我们剥夺了他做家务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培养他热爱劳动的习惯,锻炼他的独立性,使他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让孩子明白,做家务是每个人的义务

有时候,有些妈妈总会这样鼓励孩子做家务活:“来,帮妈妈……”结果,孩子就会认为,家务活是妈妈的事,我是在帮妈妈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乏家庭责任感,可能会因为自己累、有作业或其他原因,而不愿意做家务。

另外,有的妈妈会用金钱去“激励”孩子做家务。这样方式可能会在短期内刺激孩子去做家务,却不能让他养成自愿做家务的习惯。因为,孩子做家务的动力是“钱”,当他不想挣钱了,他就不愿意做家务了。

对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做家务是自己应尽的一份义务,家庭是讲爱和付出的地方,而不是讲“用金钱回报”的地方。这样一来,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做家务,从而促使他建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

为孩子开辟一块“责任田”

一天,妈妈把8岁的小泽带到餐厅,对他说:“儿子,你已经长大了,妈妈决定分给你这块‘责任田’。”

“责任田?”小泽惊奇地说道。

妈妈笑着说:“从今儿起,餐厅就是你的‘责任田’了,你要对他负责,每天打扫,保持整洁,明白吗?”

听到妈妈这样说,小泽可高兴了,便答道:“明白了,您放心,我会做好的。”

接着,妈妈就开始教小泽如何打扫餐厅。

从此之后,每天吃过饭,小泽都会打扫这块“责任田”。

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做法,有意识地为孩子开辟一块“责任田”,让他分担一定的家务活。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他做家务的情况,而家务的内容应该从简单到复杂慢慢过渡。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可以鼓励他倒垃圾、擦桌子、扫地、洗洗小件衣物等等;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鼓励他收拾房间、洗衣服、做饭、饭前摆放碗筷、饭后收拾餐桌、洗碗等等。这样,孩子的自我价值才能从中体现出来,他才会从家务劳动中获得乐趣。

手把手教给孩子做家务的方法

有时候,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可能会越帮越忙,比如,洗碗的时候,不但没把碗洗干净,反而把水溅得到处都是。这时候,我们要容忍这种混乱的场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手把手教给孩子做家务的方法。

一开始,我们要带着孩子一起做,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最好把每一件家务分解成几个小步骤来教他。比如,我们教孩子洗碗,可以分成四步,第一步:把洗涤灵放入清水中,使之溶解;第二步:一一清洗碗筷,把洗好的碗筷放在另一边;第三步:再用清水洗一遍碗筷;第四步,把碗筷放在橱柜里,桌面擦干净,地面拖干净。

当我们如此细致地教给孩子做家务的方法时,他才能学会做家务的正确步骤和技巧,才会更愿意去做。一旦孩子掌握了做家务的方法,我们要放手,让他独立去做,从而让他不再依赖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