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
字体: 16 + -

38.1

又到了风扫落叶的日子,又是一个秋天。

一条消息出现在《新华大时报》的头版。这是一个关于某中央级报社倒闭的清算公告。

这则消息,似乎使这个秋天,变得比以往更加萧瑟。这是首家中央级媒体的倒闭,兔死狐悲的心理,使同为中央级报社的《新华大时报》,上上下下,充满了忧虑。

这天出版的《新华大时报》,在报社内部格外受关注,几乎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一份。但是与此同时,一种奇怪的现象也出现了,面对这样一则震撼人心的消息,整个报社显得很反常,没有议论,没有提问,也没有争执。实际上,内心的咀嚼一刻也没有消停,就是这样一个寥寥数语的消息,却被每一个人,悄悄地在心里反复地啃咬着。

消息中有几句关键词语,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眼睛。“没有通过新闻出版部门的年检”、“主办单位主动申请停办清算”、“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无法继续正常出版”。

看上去,大家都很平静,并且悄无声息,没有相互议论,表现的似乎事不关己,但是,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每个人心里都在翻江倒海般地折腾。一家创办了二十年的报社,发行量曾经达到十几万份的报社,有个牛皮哄哄主办单位的报纸,就这么走到了终点,真的就这么没了?

报社一位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说,那家报纸办不下去的直接原因,其实是挣钱的专刊被砍掉了,结果导致经营状况急转直下,员工四五个月没有领到一分工资。

办报的人都知道,专题专刊是行业报独有的报道模式,你为一些企业和单位作集中报道,人家给你支付费用,因为人家不是做广告,所以你拿的就不是广告费,人家不是搞慈善,你拿的也不是救济钱,人家没说要买新闻,所以你拿的更不是卖新闻的钱。俗称软广告。

这种钱拿的,多多少少,有些骑在新闻职业规范的墙头上,如果稍不留神,就可能一头栽下墙来。

显然,那家宣布倒闭的报纸,就是一头栽下墙的第一个中央级报纸。

紧接着,一篇关于这家报社停办的详尽报道见了报。报道中一方面说,专家说此报停刊就是报业改革的先声,是好事。另一方面,报道也详细描写了倒闭报社的真实场景,说人们抱在一起痛哭。《新华大时报》的人,都注意到了报道中的一句话,那句话是那家倒闭的报社职工说的,他们反复地说:“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这份报纸,一直没有放弃!”这句话有点戳人心窝子。

谁愿意放弃呢?不愿意放弃的人,似乎有着相同的挣扎经历。

在大家眼里,那张报纸为什么倒闭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真的倒闭了!

一段时间以来,“退出”一直是报业的一个**话题。所谓“退出”,就是按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查处一批、调整一批、停办一批”的原则,对严重违规或整改不合格、不具备出版条件的报刊试行退出。此外,为了完善实施报刊退出机制的各项制度,积极推进报刊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有关部门,也已经制定了《报纸出版综合指标评估表》、《期刊出版综合指标评估表》、《报刊退出环节评估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指标体系应用、规范退出流程、制定善后政策。

大家都知道,这说好听是“退出”,要是说不好听,就是倒闭,就是关门,往哪儿退呢?有地方退才可以退啊。这家中央级大报的倒闭,还是自己选择的倒闭,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了断,因为他们已经无路可退了。

事实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以停刊的方式自我了断,这家报纸并不是第一家。

早在年初,就有一家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同时诞生的足球专业报纸,在走过十六年的历程,出版了九百多期报纸后,终因网络媒体的不断冲击,加上自身的经营不善和投资方的撤资,宣布暂时休刊。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

就在同一个月,一家创刊三十年的知名报纸,也被迫停刊。这份报纸,曾是新闻行业改革的先驱之一,是当年中国仅有的,不报道政治新闻,而是专注于报道消费者生活,并且是第一家刊登征婚广告的报纸。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众多财经类报纸后来居上,尤其是一些凭借资本支撑的新锐报纸迅速崛起,没有跟上改革步伐的这家报纸,最终停刊。尽管它曾经非常著名。

《新华大时报》的人,之所以对眼前这家报纸停刊清算的关注度远远超越了前两者,只有一个原因,它的主管部门是“中”字头的身份。这无疑给大家敲了一声警钟,在中国报业改革逐渐拉开大幕的背景下,会有更多的报纸退出历史舞台,这也包括有着“国”字背景的《新华大时报》。

直到真实地面对这起真实的“退出”事件,大家似乎才注意到,某新闻出版的高官,早就已经说过,要完善新闻出版业的退出机制,使得新闻出版单位“有生有死”。他还说,生死由业绩和市场决定,通过市场的方法,淘汰长期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报社、刊社、出版社,解决“优不胜劣不汰”而造成的出版资源难以集中的问题。

到了此时,《新华大时报》的人,仿佛终于恍然大悟。“退出”机制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一句遥远的预言,更不是别人家里的事情,这个结果距离他们,已经很近很近。有一个问题,也在他们心中萦绕不绝,《新华大时报》到底算优?还是算劣?生的算不算好?离死有多远?

在这种恐慌下,一个事实在大家的眼前逐渐变得清晰,那就是,尽管目前报刊退出还停留在“一事一议”的状态,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很快,就将会在全国全面推开。

一些恍悟的人,开始搜查有关政策,他们发现,有关方面已经提到了三项退出的渠道,其一是休刊制度,明确了报纸休刊超过一百八十天仍不能正常出版,期刊休刊超过一年的,就要撤销出版许可证;其二是建立报纸出版质量评估制度,对报刊出版单位的出版质量进行全面评估,报刊出版质量没有达到标准,或者不能维持出版的,要撤销出版许可证;其三是要通过年度核验制度,未通过年度核验的报刊出版单位,第二年起,就停办报刊。

咀嚼着政策,恍悟的人们开始对照,一对照,对照出一身冷汗。《新华大时报》也是一家中央级大报,也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也正在经历经营状况不理想、调整报纸内容的改版、人员竞聘上岗等报业改革面临的种种窘况。休刊、评估、年检、撤销、停办,这其中的每一条,都曾震颤过他们的神经。虽然事情曾经发生在《假日》周刊,可《假日》周刊是《新华大时报》的孩子,他们是有血缘关系的。

无路可退的那家倒闭报社,还有暗藏杀机的“退出”机制,成了《新华大时报》无法回避的一个大背景。经受着同类报纸“退出”的压力,整个报社,上上下下笼罩在一片抑郁的气氛中。对此,个人的理解和表现,千差万别。

有的人忧心忡忡,说,要生存就得有生财之道,就那么几条道还给堵死了一条,不能办专刊,这让我们今后怎么活呢?有的人反而雄心膨胀,说,看见没有,这就叫“饿死胆小的”,怕违反新闻职业规范,怕担风险,就不敢办专刊,就把专刊停了,结果怎么样?活不下去了吧!少数的人不那么担心,他们认为报社离死还远,要是堂堂《新华大时报》都活不下去了,那整个报业,就没几家能活着了。

不管怎么说,人心为此而惶惶。乔华邦再一次召开了报社全体人员参加的大会。

乔华邦在大会上说,《假日》周刊的办报模式,目前看来,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过去那种依赖广告,依靠专刊的生存办法,是不那么牢靠的,是勉强维持的,要想生存并且求得长久发展,必须有多种手段,一定要开拓思想,寻找更多更有效的运营和盈利模式,东边不亮西边亮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