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
字体: 16 + -

第二十三章

有内容连环触发:语言的生成与表达

话语源源不断的秘密问题链思维

发散思维与放飞想象

想象力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人们通常用“创新思维的翅膀”来形容想象力,在想象力的影响下不仅可以构想新的事物,还可以构想新的思维情景,将人们的内心世界延伸到崭新的境地之中。

演说者为了让自己的演说变得生动有趣,可以尝试着在演说中增添想象的成分,一则有利于将演说丰富起来,吸引听众的兴趣;二则能够为听众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任由他们放飞想象。倘若演说者能够发散自身思维,放飞听众想象力,那么演说就避免了生硬刻板的命运,听众也不必在台下一味奉行“拿来主义”,演说者与听众之间有了思维层面上的互动交流,听众在“吸收”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成分,让演说的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那么,演说者如何发散自身思维,展开听众想象呢?以下方法可以供演说者进行参考使用。

一、善待“生成”,即席点拨。

演讲实际上是一种双边乃至多边的交际活动,尽管演说者可能在登上讲台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演讲进行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演说者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生成”应当报之以善待的态度,因为这些随即的“生成”往往是听众们丰富的想象、奇妙的发散性思维的结果。

听众们可能在一些环节上心存疑惑或有感悟、欲思考,这时,演说者应当十分机警地在“第一时间”顺势展开。这些无法捕捉的变数正是演说者发散思维的良机,恰当利用,演说者则可以变身为听众思考的促进者,双方若能耐心融合交会,思维和感情的交锋定能够让演说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例如,在以“女性独立”为话题的演说中,演说者举出了《玩偶之家》“娜拉出走”的案例,并尝试分析娜拉出走这一举动的意义和性质,这时候场下有质疑之声,演说者则可以示意质疑者起立发言。“就娜拉个人因素来说,她已经形成了个人的自我意识,但是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当时形成的社会主流意识就是‘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是家庭的附属品’,因此社会是无法接受娜拉的出走的。因此我想知道娜拉出走后的命运。”

演说者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听众故意“找茬”或刻意提出的反驳意见,实际上,这个质疑被提出的那一刻,在场所有人发散思维进行想象的机会已经来临。演说者完全可以抓住这次“生成”的时机,让在场听众对这个问题进行共同思考和讨论,最后进行即席点拨。

二、设置悬念,顺势开展。

演说者为了让演说进行中散发出想象力的光辉可以事先刻意“预设”一些想象环节,首先打开自己的思路,然后尽可能地巧设些能够促进听众想象的成分,顺势展开。

例如,某演说者在演说中加入了“神笔马良”的故事,并随后对听众说道:“我记得我的小时候总是在做马良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此时此刻给你一支神笔,大家又会拿它画出什么呢?”听众对这样的问题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答案,演说者可以顺势找出个例进行提问,其他的听众在倾听被提问者的回答时,也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答案,在平淡的演说中短暂的想象起到了调味剂的良好效果。

再比如,演说者在准备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演说稿件时,为了贴近主旨,也为了避免科技类演说的枯燥乏味可以穿插一些发散想象力的内容:“我记得上学时有一篇章叫做《新型玻璃》,该中提及了四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我当时就在想既然有新型玻璃,为什么只有四种呢?应该还有第五种、第六种、甚至第一百种,比如说变型玻璃、隐型玻璃、空调玻璃等等。在科技领域中,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们不妨就以新型玻璃为例,大家还能够想出哪些目前尚不曾被研制出来的玻璃呢?或许你的提议,就是科学家明天努力的方向。”

三、语言启发,创设情境。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演说者可以利用语言基调来为演讲内容做渲染,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而进入想象。一般基调悲伤的演说,它的语言形式应该是低沉的,反之应该是高扬的。不难想象,如果演说者在讲述一个动人的场景时,加上了声泪俱下的动情演绎,听众们也很容易进入那个令人动容的想象空间。

除了语言启发,演说者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为思维发散提供条件。创设情景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演说者可以利用实物、图画、问题、游戏,也可以利用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等,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听众的情感和想象。在意识中创设有情有形的情境,能够打造一场情知交融的演说。

另外,演说者也可以将黑板或者幻灯片作为场景展示的场地,例如,在以“词语的灵性”为题的演说中,演说者开始尝试用举例子来引导听众发散思维前,可以首先进行提问:“大家觉得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冷。”场下听众不约而同地回答道,这时,演说者可以在黑板上写上“冷”这个字,接着,演说者可以启发道:“看来大家都深有感触啊,如果我们想要表达今天的‘冷’却不能出现‘冷’这个字眼,那么大家还能想到什么?”“寒风凛冽”、“北风呼啸”、“衣衫单薄”、“瑟瑟发抖”……大家开始陆续给出答案。

演说者在调动起众人对“寒冷”想象的思维后可以逐渐将“词语的灵性”引出,如此一来,听众对演说主旨的理解就更为透彻,因为其中也夹杂了他们想象的成分。

在演讲中,演说者思路打开,能够为听众带来发散想象力的机会,让听众紧紧跟随着演说者一起感受并探索这个可爱的未知的奇妙世界,让演说变得活跃而有意义。

演讲思维的发散

在登上演讲台后,很多人会出现张口结舌或语无伦次的情况,除了情绪紧张之外,还有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思路的堵塞,没有办法让思路敞开就没有办法让演讲变得流利。倘若演说者在没有思路或思路混乱的情况下继续演讲,则还有可能出现偏离中心,失去演讲的意义。

我们平时所听到的讲话,其实只是信息输出的过程,而在信息输出之前或者输出的同时,有一个内在的信息加工过程同步在进行,这个过程就是思维。

大家都知道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种,演说者无论是更倾向与哪种思维,其结果都必须以语言的形式体现于外,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路再清晰如果无法让它为演说铺路搭桥,那么,在听众看来,这也并非是最好的思路。所以说,演说者在没有把事情考虑清楚的时候切忌进行语言的表述,否则有可能会混淆听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