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
字体: 16 + -

第十章

有人曾将语感视为演说质量和效率的杠杆,也有人将语感称为演说能力的“纲”,其他成分则退居成“目”,于是有纲举目张之说,演讲中纲既不举,目亦难张。语感的培养途径有很多种,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勤于诵读。

这里的诵读更强调“美读”,即在读的时候灌注于情感,抑扬顿挫,移情动容。演讲和日常交流存在区别,很多时候需要演讲者为自己的情感“着色”,这样才能够在众人簇拥的演说环境中凸显出自身的情感本质。勤于诵读,尤其是对优秀作品反复推敲方能够培养出输入型语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出做自己的想像、情感等美感要素,做到语气、语调、表情、体态的全方位柔美结合,这样便于激发起听众的内心共鸣。从审美角度去培养语感,本身就立意在一种高境界之上,语感效果不但能够流畅自然,而且更具敏锐性和直觉性。

二、把握整体。

语感和演讲的整体内容息息相关,不可将演讲内容嚼得支离破碎,即便是日常交流也非常忌讳断章取义,更不必说当众演讲。

首先,语感并非一瞬间的感觉,它是贯穿于整个演讲过程中的语言底蕴,形成于多次语言实践之上,也是各种情感功能协调深化的产物。说话讲究“言之有物”,完整的“物”是语感形成的外在物质材料,在此基础之上还会形成记忆、联想和想像等情感语言的动力源泉和情绪导向。其次,语感需要和语表、语里、语境、非语境、语素和非语素等多项内容相结合,这需要演说者有整体的把关意识,将语感尽可能融合在各种条件下。

三、能动参与。

语感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依靠当事人对演讲作品反复揣摩方能习得,语感总是与美感互生共存,所以在平日生活中演说者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调动自身创造美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可以参考以下训练方法:

心态训练,自我暗示,每日清晨默念:“我一定要做到最流畅的演讲”。

想象训练,每日至少十分钟想象自己站立于公众演讲台上,声情并茂地展开演讲。

神态训练,每日至少十分钟学习微笑、手势和形态,用外在行动带动内在语感。

朗诵训练,每日至少十分钟专心诵读,着重练习关键词的发音,并寻找技巧。

呼吸训练,每日至少十分钟训练气息,灵活掌握呼气、吸气和换气之法。

情感训练,留心在生活中发现情感细节,并放松情绪,阐明情感,锻炼亲和力。

自然流畅的语感能够为整个演讲增色不少,练习语感的培养是演讲者必行的一步,越早形成语感越能够俘获听众的心。

附:朗诵练习材料。试着将以下诗歌朗诵十遍以上,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语感,注意感**彩。

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

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

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

世界要是没有光

等于人没有眼睛

航海的没有罗盘

打枪的没有准星

不知道路边有毒蛇

不知道前面有陷阱

世界要是没有光

也就没有扬花飞絮的春天

也就没有百花争艳的夏天

也就没有金果满园的秋天

也就没有大雪纷飞的冬天

艾青诗歌:《光的赞歌》(片断)

抑扬顿挫的练习

语调即讲话时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停顿,在演讲中,富有节奏感的语调不但能让演说者朗朗上口,也更容易打动听众。抑扬顿挫的实现不仅需要演说者具备准确清晰的吐字能力,还需要随着演说内容的更迭而变化。可以说抑扬顿挫的语调是演讲中情感色彩的最直观表现,恰如其分地利用语调的节奏,仿佛瞬间为演说内容披上一套光鲜亮丽的外衣,让听众耳目一新。

意大利有一位音乐家,他非常擅于发觉不同音调带给听众的感受,在一次演奏中他生动地再现了抑扬顿挫的重要意义。这是一次没有任何音乐器具的舞台表演,他从容地、有节奏地、有变化地为场下听众数了一次数,从一到一百,每一个数字在他口中都有千变万化的发声效果,听众们无一不为之倾倒,有人好奇得洗耳聆听,有人则感动得泪流满面,然而最后都变成了热烈的掌声。由此可见,有节奏的语调在舞台上有着怎样的特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