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演讲法则:当众讲话的艺术
字体: 16 + -

第二章

然而,当众讲话真的值得你被恐惧左右吗?当众讲话难道会伤及身体甚至危及生命?还是会使我们的财富遭遇损失?亦或是破坏我们现有的生活秩序?当这些问题被提出,你或许会嗤之以鼻,发掘其中恐惧的荒谬性,但是,哄堂大笑后的你成为下一个被推上公众讲台的主角,一个不争的事实又会清晰起来:恐惧是真的。追究这种当众讲话的恐惧来源,我们会发现,它绝大部分并非来自现实层面,而是人们的心理层面,是一种被人们潜意识认为放大了的恐惧。

当众讲话产生恐惧的原因主要有五大方面:

一、角色期待带来的压力。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固定的社会成员,若想扮演好自己承担的各种角色,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如此或能达到公众对这一角色期待的高度。当众讲话开始的时候,讲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会不约而同地将这一角色期待的高度作为评判演讲优秀与否的标准,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评判的标准,这种角色期待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众讲话者造成心理压力,容易形成诸如“讲不好”、“怕出丑”、“不能一一满足”等尴尬与无奈,最后导致踌躇不前,加上场上的气氛,演讲者内心的恐惧容易蔓延。

二、以往挫折经历的阴影。

坎坷磕碰的挫折经历会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人们所具备的气质类型和价值取向各异,以往的经历对一些人会产生正面的激发力量,迸发出愈挫愈勇的能力,但对另一些来说则可能形成挥之不去的阴影盘结于心,会在与人沟通或公众演说的时候产生下意识的自我保护情绪,为了回避挫折,而将受挫的情绪藏匿到内心。藏匿只能使得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得到暂时的“遗忘”,一旦遇到紧张、慌乱的类似的情况或场景,挫败的感觉便会迅速苏醒,恐惧心理再次占上峰,其积极主动的行为会遭到遏制。

三、因无知而诱发的自卑。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着或强或弱的自卑感,即使是名人伟人也概莫能外。“我曾是病病歪歪而又蠢拙的孩子。年轻时,起先既紧张且对自己的能力无信心,我不得不艰苦而辛劳地训练自己,不只是身体,还有灵魂和精神。”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自传中记录的感受。

容貌、地位、家庭背景都将成为自卑情绪的诱因,有自卑心理参与的公众演说,讲话者常担忧自身的思想见解、语言组织和声音仪态等与演讲有关的条件不如他人,容易产生手足无措,张口结舌等情况,最终被恐惧包围,甚至将逃避讲话作为出路。

四、未知恐惧带来的惊慌。

心理学家罗宾生教授曾说:“恐惧皆衍生于无知与不确定”。不确定的时间、易变换的地点、难控制的现场环境和思维跳跃的听众都会给讲话者带来一种难以掌控的无奈,这种无奈会衍生出压抑、胆怯的心理。

同样一段话,在小范围内当众讲出就比较流利,或有轻微的紧张也易于克服。例如,在熟悉的办公室中面对朝夕相处的同事发言,不但能够口若悬河,甚至可以适度调整控制交流的整体氛围,然而跨越出熟悉的“小范围”,置身在陌生的环境中,讲话效果就常常大打折扣了。原因何在?因为当事人口语交际的场景发生了变化,不可控因素忽然增多,他们没有足够的把握驾驭这种新的、未知的局面,恐惧便会随之而生。

五、情绪传染持续蔓延性。

“恐惧流感”也被称为“维特效应”,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面世后,一度出现很多读者效仿主人公维特开枪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杀行为一时间成为当时的“流行性疾病”。与“维特效应”相仿,当众讲话的恐惧也会成蔓延状呈现。

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与其他的情绪一样它也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于人群中传染、蔓延。演讲中的恐惧蔓延,即当大多数人对当众讲话抱有恐惧情绪,各种传播恐惧的载体或渠道也会悄然形成,继而传染、影响到当事人,情绪传染持续蔓延性会将恐惧的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当事人脑海。所以说,一个人当中讲话是否会被恐惧左右,与他所处的群体有紧密关联,这种诱因下的典型表现就是:本来自身不怕当众讲话,不明所以地就被恐惧包围了。这时候他可能就已经感染了“恐惧流感”。

尽管恐惧已经成为当众演讲中的常见词,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恐惧是可以化解的,因为恐惧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胆怯,而是企图摆脱困境而苦于无力摆脱的矛盾情绪,一旦寻觅到摆脱困境的途径,那么,恐惧也将会向自信方向转移,甚至迸发出巨大的超常力量。

讲话情景中如何消除紧张

在当中讲话中应当正确对待情绪紧张,实际上,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应付不同寻常环境压力的能力。生理上的紧张不可避免,诸如脉搏加快、呼吸急促、手脚发抖,这是紧张情绪的外在体现,但是如果当事人能够将这种生理上的紧张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中进行,紧张反而能够成为促使思路清晰、言语流畅的催化剂,甚至比普通状况下的言辞更加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