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笑个性列传
字体: 16 + -

第79章 白帝奉诏挑大任

    第79篇白帝奉诏挑大任

    刘备占领益州后,依靠诸葛亮的治理才能,强军富民,力量得到加强,于在在法正等人的谋划下,发起了汉中争夺战,而留诸葛亮在cd镇守,负责后方治理、兵员补充、粮草征调等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来回争夺,刘备军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夺得汉中争夺战的主动权。曹操随后亲身到汉中指挥,也是回天无力,很快就撤兵回长安。刘备夺得汉中,取得了进军关中兵指长安的前沿地。

    在荆州,关羽率军大败曹仁,围困襄樊,紧接着又水淹七军,许县附近许多地方民众积极呼应。曹操刚在汉中被刘备打败,荆州这边关羽又如此强盛,吓得找众人商量是不是要把都城从许县迁到邺城去,免得关羽夺下许县,把皇帝给抢走了。

    眼看着隆中三分对策荆益互动中兴汉室的大业正一步步走向现实,人生理想实现有望,诸葛亮自然心中乐开了花,不想盟友孙权突然翻脸,袭取荆州,关羽转眼兵败身亡,双拳出击顿折一臂。

    荆州被夺关羽身亡,这让刘备痛不欲生,终日里以泪洗面,众多将领谋士也是深受打击,满腔豪情却遭闷头一棍,而且还是来自盟友!摊上这事,没有几个人能迅速从失落中摆脱出来。

    诸葛亮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中──原来隆中对策竟然还有这么大一个漏洞,过于轻视占招荆州对孙权政权的影响了,其实从当初他们敢强行出兵侵占三郡时就应该高度警醒的啊,本想着双方互相,共对强敌曹操,如今竟然变成曹孙两方联合,共同对付我们了!当初那么完美的战略策划,竟然只是我一厢情愿?

    事情都已经这样了,不能只顾着悲伤后悔,毕竟路还要继续走下去,益州不能因为众官员失落而陷入混乱,兴复汉室的大业需要大家埋藏悲痛,重新振作,继续努力!诸葛亮作为刘备手下众官之首,及时处理政务,保证各级机构正常运行。

    一年后,考虑到曹丕已经强逼汉献帝禅位,以魏代汉,众汉室忠臣失去了政治根基,于是诸葛亮率领众官员劝刘备继大汉皇帝位,以聚集天下反曹之志。

    刘备登基后,便要举倾国之兵攻打孙权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许多官员觉得如今刘备只拥有益州一州之力,在当今天下已经是实力最弱小的一方,还要一面对抗曹魏,一面出兵攻打孙权,只怕承受不起。刘备不听,执意要下江东。

    一些官员向诸葛亮进言,希望他能够劝住刘备。诸葛亮心里是五味俱全:荆州啊荆州,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谋划经营多年的地方……而且如果真的就这么让人耍阴谋白白夺取一州之地,我大汉将士士气也将大受挫折,

    刘备留下诸葛亮镇守cd,亲自带兵与陆逊相持一年,却被陆逊火烧连营,夺路逃回白帝城,东征将士死伤大半,蜀汉元气大伤,不但失去了与曹魏抗衡的能力,短期内连与东吴交战的能力都没有了。

    刘备羞愤成疾,一病不起,加上上了年岁,自知时日不多,将诸葛亮召至白帝城,嘱以后事:“想当初于隆中草庐向先生请教大计,先生三分对策洞悉天下,谋划长远,奈何刘备德薄,无缘和先生共复汉室,成就霸业,枉费先生一番心血了。

    “当今国家内外交困,可能需要先生力挽狂澜于既倒,我就把国家和嗣子交付于你了,丞相才能比曹丕强过十倍不止,如果我家不成材的阿斗值得辅助,请丞相帮助他治量好国家,如果他实在不成才,就请丞相自己主政吧。”

    诸葛亮拜倒在地:“受主公如此重托,我一定沤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对不敢有二心。”

    将刘备棺椁护送到cd安葬,诸葛亮带众臣奉刘禅登基即皇帝位,由于刘袢年仅十七岁,所有国政大事都由诸葛亮代行。

    如今虚弱的蜀汉经不起折腾,诸葛亮实行韬光养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稳定国治,然而先主新故,还需要及时和东吴加强同盟,赢取发展时间空间,虽然孙权早就向先主请和,刘备也派人出访过东吴,可现在不知孙权听到先主驾崩的消息,是不是会有别的想法呢?虽然双方刚交战不久,可如今如果不联合起来,只会被曹魏一一吞并了啊。

    邓芝前来参见:“现在我们皇上年少,刚刚即位,国家正处于飘摇之际,是不是应该派个高级别的官员去和东吴重申盟好呢?”

    诸葛亮松了一口气:“我早就想这么办了,只是一直没有想到派谁去为好,今天终于找到合适人选了。”

    邓芝问:“不知道是哪位?”

    诸葛亮难得一笑:“那就是你呀,你能主动提出要和东吴结好,说明你清楚当下双方结盟的必要性,那你一定能办好这件事了,我怕别的官员都只记着双方仇恨,不能尽心完成任务啊。”

    除了与吴结盟的任务,诸葛亮还有一件事要邓芝去办:“当初张裔被反贼绑送东吴,你看能不能找机会跟孙权说说把张裔要回来?如今百业待兴,像张裔这种人才可是急需的。”

    邓芝奉命出使东吴。孙权想到英雄刘备已死,如今益州当家的是那个听说比较胆小懦弱的阿斗,觉得蜀汉已经没什么搞头了,如果明着和曹魏翻脸而跟蜀汉结盟,到时曹魏来攻蜀汉能不能帮上忙啊?得不到明确利益的事孙权不干,迟迟不接见邓芝。

    邓芝早就和诸葛亮讨论过这种情况,自有打算,于是呈上表书:“我今天到这里来并不完全是为了我们蜀汉的利益而来,更是为了东吴的将来着想而来的。”

    孙权倒想看看他怎么为东吴着想,对邓芝说:“我当然想和你们结盟,可是你们现在主公弱小,国家又刚刚兵败,只怕很快不能自保而被魏国侵吞。”

    邓芝解释道:“吴和蜀加起来也有四个州的地盘,吴王您是当今英雄,然而我们诸葛亮丞相也是世之任俊杰啊。我们西蜀地势险要,而东吴也有三江为凭,如果互相联合起来,互为犄角,曹魏也奈何我们不得,我们还可以找机会打出去和他们争天下呢。

    “吴王您如果一直向曹魏称臣,那他们如果要求您去魏朝庭上朝,或者要您送儿了过去当人质,您要怎么办?如果您不答应,他们就会说您是抗命不遵而出兵讨伐您,而既然我们不是盟友,那到时候我们也可以从长江将兵顺流而下,趁火打劫占点地盘,只怕东吴两面受敌,江东难保。”

    孙权相信人家说得对,如果真的魏军来攻,蜀国与东吴有荆州之恨,不趁火打劫才真没天理了,当下佩服邓芝说得直:“你说得对,我们从自身实际利益出发,结盟才是真选择。”于是正式和魏断绝关系,与蜀汉结盟。

    邓芝没忘记自己的第二项任务,向孙权请求道:“张裔被绑送到东吴多年了,如今他家里人非常想念,不知吴王可否放他回家?”

    孙权对张裔没印象:“哦,这要查一下,我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呢,等找到了我就放他回去。”

    等找到张裔,孙权决定会会他,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值得诸葛亮这么惦记,于是置下酒菜,接见张裔,要和他探讨一番。

    毕竟如今自家势力比西蜀大,孙权刚被邓芝言语不太客气地指点了一番,就想拿张裔杀杀威:“你们蜀国卓家女子文君连老爹都不要,跟着司马相如私奔,看来西川女子不是一般的开放啊。”

    张裔在异乡流浪几年,也是憋了一肚子气,当下立马接口道:“我觉得卓文君为情私奔,虽然有违妇德,但是比起吴地会稽朱买臣的老婆嫌丈夫没发达竟敢写休书休了丈夫还是要好那么一点点。”

    孙权被人家含蓄反击,有苦说不出,却想找回面子:“你这一回西蜀,肯定会被重用,你准备怎么谢谢我?”

    张裔及时反应过来:“我在益州太守任上被地方叛臣绑送,是失职之人,当年还和诸葛亮大打出手呢,这回去最少也会被追究责任了,只要不死就谢天谢地了,以后的生命都是拜你所赐,我一定给你天天上香。”

    张裔告别孙权,出门上了船连夜赶路,还一边打自己嘴巴:“叫你装!叫人逞口舌之能,要是人家不放你看你怎么活?”

    孙权仔细一琢磨,这邓芝张裔确实是人才,嘴巴皮子都这么厉害,一点都不比当初诸葛亮来对我和刘备大战赤壁时差啊,哎呀,可不可以骗诸葛亮说找不到了。把张裔留下来给我使用?

    孙权想起去追张裔时,张裔的船都已经进入蜀地多时了,哪里还追得上,不由感慨道:“刘备虽不在了,蜀地还是有大把人才在啊。”

    结好东吴,为西蜀赢得了相对缓和的外部环境,同时,诸葛亮又积极发掘抢救人才,训练士兵,为蜀汉再次崛起积蓄力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