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通国学典故
字体: 16 + -

6

后生可畏青年人前途无量不可小视

一次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孩子在打闹,另一个孩子却没有加入打闹的行列之中,而是站在边上观看。孔子觉得很是好奇,就问站着的孩子为什么不和他们一起玩啊。小孩很认真的回答:“激烈的打闹会危及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会伤及人的身体,即便是撕破了衣服也没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意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好奇的呢?”

过不久,小孩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不肯出来。孔子忍不住的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给车子让路?如此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于是赞叹他说:“你如此小的年纪,懂得事理还真不少啊!”小”小孩回答说:“我听说过车子要绕城走,还没听说城堡要回避车子的。”孔子非常震惊,觉得孩回答说:“我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之后就可以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的呢?”孔子不由感叹的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啊!”

感悟:知识与智慧的多少是不能简单以年龄来衡量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曾参们需要学习舜的孝行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因为种瓜误点,父亲十分生气,便开始对曾参进行**上的惩罚,而老实的曾参任凭父亲如何的打他,他都在原地不走,父亲更是生气,父亲在怎样生气也不至于要狠狠的打儿子,父亲对儿子还是很心疼的。可是曾参却不知父亲的用意,父亲也只不过是要吓吓儿子而已,警告他下次不要再误点。正是由于曾参不懂得灵活变通,傻傻的在那里等着父亲对他实施惩罚,曾参本可以走,父亲也不会怪罪于他,儿子如果走了,他还免于挨这皮肉之苦,父亲当然是很愿意这样的。而曾参却迟迟不动,父亲越打越生气,直到父亲实在没有力气继续对他进行惩罚。而曾参则被父亲打得不省人事,后来经过好长的时间才渐渐苏醒过来,又过了很长时间才一点点恢复健康。

后来孔子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生气,甚至不认他这个弟子。当然孔子还是对曾参教育一番,告诉他如何做才能孝敬父母。孔子举舜做为例子,当年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杖责受,大杖则走。既使自己免于太重的责罚,又不至于因为父亲将儿子打得过重而使父亲陷入不义的深渊,总之,这种做法是两全其美的,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同时也彰显了儿子的孝心,又何乐而不为呢?

感悟: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尊敬,时刻以一颗孝心来对待父母,即使受到父母的无故的指责也要采取合理恰当的方法,使彼此都不受到伤害。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孔子墨子心怀天下筑就辉煌化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物,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二人在我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人代表着不同的化思想,有着不同的政治主张。孔子主张仁政,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二人的思想对历代的君主的影响也是颇深的,或多或少都吸取了一些适合自己政权巩固的思想。

孔子和墨子都出生在多祸多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作为那个时代的在思想巨人,同时也都是拥有者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希望天下能够太平,百姓能够过上安康的日子。为了达到他们的这一理想,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游说各国君主,希望君主们能采取他们的主张。正是因为他们心怀一颗心怀百姓,身及天下的心,用他们独特的眼光去思考人生,思考世界,他们远走他乡,周游列国。他们每到一国都很匆忙,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到别处去了。正是这样也才有了“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的传世典故,也才有了辉煌五千年的中华明,以及如今不断强大的中国。

感悟:成功的背后,常常铺垫着奋斗的艰辛,常常伴随着默默的坚持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去羡慕别人的才华和能力其实当我们有了和别人的一样的坚毅的意志和决心时,并且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也可以达到别人的高度,甚至可以超越别人,慢慢向人生的顶峰走去,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府宴吸取饮食化精髓全国闻名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向被奉为中国饮食化之精髓,饮食化之与孔子故里,历史渊源悠长可见一斑。

“膳食孔府宴,胜过活八仙”、“不食孔府宴,枉来曲阜游”,是中外佳宾对孔府菜的高度赞誉。在游客眼中,圣城曲阜不仅以悠远深邃的儒家化享誉世界,更以其博大精深的饮食化,吸引八方游客心驰神往瞻仰儒圣、欣赏古迹之余还可大饱口福,成为饮誉中外的一大金字招牌,更成为孔子故里化产业领域的一张独特名片。

寿宴、花宴、喜宴、迎宾宴、家常宴……传统佳肴古色古香,既有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可谓集中国宴席之大全,东方圣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独特饮食化韵味。

孔府宴,是历代衍圣公府内的宴席,是当年孔府接待贵宾、袭爵上任、祭日、生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分为寿宴、花宴、喜宴、迎宾宴、家常宴等多种,既有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可谓集中国宴席之大全。

孔府宴烹调手法多样,以炸、烧、炒、蒸为主,选料严格,制作精细,以北方菜为基础,集全国各地之精华,汇鲁菜之大成,是山东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来,经广泛吸取全国各地烹调技艺,不断充实创新而逐渐发展形成一套独具风味的宴系。

感悟:饮食化是中国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的特色。中国人的细致,对健康的重视,都能从饮食化中有所反映。

悦近远来叶公请教孔子如何治理地方

叶公,春秋时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公元前524年,沈诸梁受封于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于是他自称为“叶公”。

当时,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和陈国、蔡国,又辗转来到当时属于楚国的叶邑,希望能得到叶公的重用。叶公热情接待了孔子,此后二人多次谈论为政之道。叶公曾向孔子请教:“怎样做好一个地方的政治呢?”孔子答道:“近者说(悦),远者来。”

对于这么个大问题,孔子的回答只有六个字:“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说:要使近处的、境内的人民感到欢悦,没有怨恨;要使远处的、境外的人民心向往之,也愿意到这里来。其实,也就是告诉叶公要普遍关心人民的生活,不管是叶邑的,还是其他地方的,这样就能使得不论远近的人都对自己心悦诚服。

感悟:人们就把这六个字简化为“近悦远来”,用来形容国家或地方治理得好,不管远近人民都表示很欢迎。凡是富强安定的国家,无不使人民安居乐业、心悦诚服。这样,那些居于远方的民族和民众,必然逐渐归附,有志之士就会自愿为国家献身。

明哲保身仲山甫既明且哲既保全自己又顾全大局

西周周宣王在位时期,朝廷上有两位大臣,一位是尹吉甫,一位是仲山甫。他们共同辅佐周宣王,立下汉马功劳。两人也结下深厚的友谊,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仲山甫很有见识,敢于直谏,受到周宣王的赏识。周宣王为了防御西北各部族的进攻,命令仲山甫到齐地去筑城。在临行之前,尹吉甫写了一首题为《烝民》送给仲山甫以表对其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烝民》共八章,每章八句。其中第四章有两句写道:“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它是赞美仲山甫的优秀的品德和才能。第一章的大意是老天生下众生灵,万事万物有法则,芸芸众生有常情,大家都爱好品德,上天看到我周朝,真心诚意在祈祷,为了保佑这天子,特意生下仲山甫。第二章称赞仲山甫的德行,说他是一个柔和美善的人,是一个可以作为典范的人。第三章介绍仲山甫的职务。第四章写仲山甫的表现,仲山甫严格执行周王的命令,有争议的时候他加以辨明。第五章写仲山甫的性格。第六章写仲山甫的作为,在周宣王施政有错误的时候,只有仲山甫能站出来对君主的不足之处来加以指正。第七章写仲山甫奉命修筑长城。第八章是尹吉甫对仲山甫的送别之辞。

感悟:真正有智慧的人,既能在危难之时保全自己,又能同过其他手段达到保全大局的目的,能做到既明且哲的人是少数的,他们既是有智慧又是责任感极强的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需要这种睿智而又负有高度责任感的人。

宝价十万人心胜过千万黄金

从前,有个姓胡的西域商人,他有一种叫“斓”的宝玉,他十分喜爱这块宝玉,每天都对它爱不释手。这块宝玉颜色是纯红色的,就像樱桃一样,看起来晶莹透亮,可以说是人见人爱。这块玉大约有一寸长,价值超过数十万。一次,他拿着它出来卖,正好碰上了龙门子。龙门子就问道:“你的这种宝玉能用来充饥吗?”他答道:“不能。”“那可以拿来治病吗?”他又答道“也不能。”“那能驱瘟疫吗?”他还是答道“不能。”“难道能使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吗?”他依然答道“不能。”那龙门子就觉得很奇怪,又问道:“既然它什么用都没有,你却说它的价钱超过数十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商人答道:“是因为它产在艰险僻远的地方,想要获得它是十分艰难的。”

龙门子笑了笑就走开了。后来,他告诉弟子郑渊说:“古人曾说过:‘黄金虽然是贵重的宝物,可要是人吞服了也会死的,一旦金粉进了眼睛那就会瞎了。’我和宝物已经很久没有关系了,现在我身上有最珍贵的宝物,它的价值可不止数十万。这种宝物淹不了,烧不坏,风也吹不走,太阳也烤不坏,一旦有了这种宝物,整个天下都会安定的。有的人竟然不知道,日夜地去追求财富,也把获得珠宝看成是唯一的要事。这难道不是舍近而求远吗?这种宝物就是人心啊,可惜人心已经死了很久了啊!”

感悟:精神财富胜过物质财富,要深入挖掘人自身的内心财富。要将自己培养成品德高尚,头脑充满知识和智慧的人,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安稳的过好每一天。

自暴自弃孔子教育弟子要追寻仁义之路

孟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此书是孟子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完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政治观念以及政治行为的著作。孟子主张仁政,并游说各国,传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抱负。

一次,孟子教导他的学生不要做自暴自弃的人,学生们不是很明白。孟子说:“自我残害的人是不能和他谈出什么有意义的话来;自我抛弃的人,不可能和他共事而有所作为。出言就毁坏礼义,这就叫自我伤害。自己不能树立仁义的思想,不能服从仁义的规范,就叫做自我抛弃。仁,是人们心灵最好的寄托;义,是人们正确的人生之路。让人的心灵空虚无所寄托,放着正确的人生之路不去追求,这是多么的可悲啊?所以,我的学生们,你们切不可做自暴自弃的人,要追寻仁和义的规范来行走人生之路,这样的人生才是有着光明前途的啊!”

感悟:人生要有所追求,不但要有所追求,还要追求正确的东西。何为正确的东西,那便是人类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可以称之为放任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准则,遵循这样的准则,我们才能行走在光明的大路上,寻找属于自己梦想得到的东西。

与民同乐孟子以夏桀为反面例子劝梁惠王与民同乐

一次梁惠王正在花园中休闲散步,孟子又去拜见他了。梁惠王一边左顾右盼地观赏园林池台中的珍禽异兽,一边漫不经心的问:“你们这些不言利的贤人先生们觉得这园林风光,这珍禽异兽怎样啊?你们也会以次为乐吗?”语辞间满含奚落的味道。想不到孟子聪明人装糊涂,就像没有觉察出什么来似的,反而将话就话,接过他的话就亮出了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沿着这一正一反两条线索展开,以周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从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

孟子想要对梁惠王表达的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应当与民同乐,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尽享荣华富贵。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楼,宋徽宗筑艮岳,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乐。

感悟:政治领导者应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不能只想着执政者的利益,而不顾百姓死活,这样的政权是不可能稳固的。

学而优则仕学有所成应为国家效劳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圣人”。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主政仁政,这是他的主要政治思想。为了实现这一政治抱负,他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主张自己的思想,然而却屡遭碰壁,可以说孔子的仕途不是很顺利,但他依然不曾放弃他的梦想。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自己的众多弟子去周游列国,但是到处碰壁,几乎没有君主想要采纳他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停留在郑国,因为孔子生病了,可能是因为受到许多挫折和打击,心情不是很愉快。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樊迟栽种的树下乘凉,同时也谈论这从政之事。孔子的一个弟子名字叫子夏的便对孔子说:“如果学习优秀,并且还有余力,是不是应该去做官,否则留着这么多的学问有什么用呢?”孔子很是赞同他的观点,他也认为并且一直都未改变对这个观点的坚持,他认为学习优秀的人就应当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去从政,为君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去实现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为百姓造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感悟:作为一国之民,要尽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做什么都能为社会发光发热,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一定每个人都要从政,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做好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成功。

大旱望云百姓忍受夏桀的暴政渴望救兵到来

大旱望云出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这个成语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陷入困境中的人渴望有人能来解救,这种心情是极其迫切的。

战国时期,齐国出兵讨伐燕国取得胜利后,久久不撤军,其他诸侯商议要联合出兵援燕。齐宣王也拿不定主意,不能决定是否出兵援燕。所以齐宣王求助于孟子,向孟子请教是否应该出兵。孟子得知此事后,便对齐宣王说:“当年商汤率仁义之师讨伐夏桀,百姓盼望商军的到来就像大旱望云霓一样,因为百姓已经受够了夏桀的哭,夏桀的暴君昏庸残酷,对待百姓更是残酷,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再也受不了他的暴政,渴望有人能起来反抗夏桀,推翻他的统治。而如今您又要联合出兵援燕,如果不这样做,诸侯担心你会像对待燕国那样去对待他们。

感悟:处于困境的人们是渴望被救助的,这是人之常情。对处于困境的人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发扬助人为乐的品德,被你曾经帮助过的人始终会记得你对他的帮助,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用爱心相互扶持。

一片冰心王昌龄以一片冰心在玉壶来明志

唐朝诗人王昌龄,字少伯,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性情淡泊,不求名利。他曾在《芙蓉楼松辛渐》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大意是说,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他嘱咐朋友,如果远在洛阳的亲友问起我,请你把我冰清玉洁、清廉正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但是把朋友之间的离情别绪写的很淡,却重笔写出了做人应有的高风亮节。

王昌龄在这首诗中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自勉。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人世间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厚意。他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这种失意之时并不失志的坚贞品德非常令人钦佩,后来人们则经常引用“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示高洁的志趣。

感悟:做人要有一颗冰清玉洁的心来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社会,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虽然很难做到,但如果做到了,便是对人格的很好的锻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古今风云

洛神赋曹植洛河边恍见甄宓断肠作赋话凄凉

洛神,又称宓妃,传说她是伏羲氏的女儿,因在洛河边游玩时,不慎落入水中,溺水而亡,故后被封为洛神。有关她的传世之作《洛神赋》出自三国才子曹植之手。《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据传此赋是曹植为纪念自己的嫂嫂甄宓所作。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援有官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且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对她渐生爱慕之意。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是为魏帝。但甄氏却遭到冷遇,始终未被封后,最终郁郁而死。甄后死的那年,曹丕还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竟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中曹植假借赋洛水之神来暗赋自己的心上人甄宓。后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遂改为《洛神赋》。

感悟:曹植借《洛神赋》充分抒发了他那种对爱情、对理想渴望而不可及的悲哀和苦闷之情,他本有机会继承王位,却终因行为放任而输给了看起来笃厚稳重的曹丕,曹植是充满浪漫主义的人,却始终成不了成功的政客,这可能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吧。

鸿门宴楚霸王设局诛刘邦留残念铸成大错

人们常说“宴无好宴,会无好会”,意思是说对方很可能会借酒宴之机挟持或暗害自己。这种说法源自于项羽大摆“鸿门宴”的典故,后人用鸿门宴来喻指暗藏杀机的宴会。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首先攻入秦都咸阳,并封关不许其他的反秦部队进入,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此事,极为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率领大军进驻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张良劝刘邦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并送信给项羽说要把在咸阳所得一切,送回项羽营中,还愿让项羽称关中王。项羽的谋士范增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建议项羽设下“鸿门夜宴”诛除刘邦,但此事被张良的朋友项伯知悉,连夜通知刘邦,刘邦明志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却只得无奈前往。

鸿门宴上,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席间他一再示意项羽发令杀掉刘邦,但项羽却始终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为乐,意在刺杀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刘邦。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横眉冷对,怒陈理由,暂时为刘邦解了围,于是刘邦赶紧借如厕逃遁而去。

感悟:鸿门宴中,楚霸王因为其妇人之仁、刚愎自用的性格而放走了自己的劲敌,最终落得个十面埋伏、自刎乌江的下场,这说明做事情一定要善于抓住机遇,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射石饮羽飞将军李广射箭入石隐尾石中

传说古代有四个人的箭术相当精湛,他们能够把箭射到石头里,并隐没了箭尾的羽毛,也就是有射石饮羽的本领。它们分别是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将养由基,他能够百步穿杨;春秋时期楚国的熊渠子;汉朝的大将李广;以及北周大将李远。在这四人当中,李广更是颇负盛名。

唐代诗人卢纶曾写了一首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就源于飞将军李广误将石头当老虎拔弓射箭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李广的箭术高超、神勇无比。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且非常有胆略。在任右北平太守时,李广曾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示服猛也;铸铜象其形为溲(排泄小便)器,示厌辱之也。后又有一次他出门打猎,昏暗的树林中,附近的草从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路边草间藏有一头老虎,于是临危不惧,迅速张弓搭箭,射中那只老虎的脑袋。天亮后,他命令手下的士兵去把老虎抬回来,结果士兵们发现射中的竟然不是老虎,而是块坚硬的大石头,李将军的箭已经深深地扎在石头里面了。

感悟:飞将军李广神勇过人,一生为大汉出生入死、拼杀疆场,虽然战功赫赫,却始终未被封侯,这让我们在为李将军惋惜和不平的同时,也为古代那种任人唯亲,凡事凭皇帝喜好定夺的用人制度感到悲哀。

水漫金山法海以拿妖为名涂炭生灵

水漫金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的一个经典故事。相传千年蛇精白素贞,偕同自己的好姐妹青蛇来到人间,爱上了有救命之恩的许仙,并与许仙结为百年之好。不料此事被法海和尚知悉,法海以替天行道为名,誓要要拆散许仙和白娘子,先是使诈逼迫白素贞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后又趁白素贞盗仙草救许仙之际,连诱带骗把许仙囚禁于金山雷峰寺。

白娘子和小青得知许仙被囚在金山后急忙赶到那里,苦苦哀求法海放回许仙。无奈法海执迷不悟,硬要拆散他们夫妻。白素贞见法海拒不放人,只得施展自己的全部法力引西湖之水漫向金山寺,以求能攻破法海的邪魔歪法,救出自己的夫君。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没能进得了金山寺,却冲向了周围的村落,致使附近的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最终白娘子因有孕在身没有打败法海,却被法海使诈压在了雷峰塔下,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就这样被活生生地拆散了。

感悟:法海为了所谓的斩妖除魔而强行拆散一段好姻缘,逼得白娘子水漫金山,牵连百姓,其实造成这场劫难的罪魁祸首正是法海。现实生活中,像法海这样借正义之名行不义之事的大有人在,殊不知终会落得个害人害己的下场。

煮豆燃箕曹植七步作诗问弟兄相煎何急

曹植是三国时期的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因才华横溢,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因行为放任而失宠。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既忌曹植之才又担心弟弟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就想找理由害死他。

有一次,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既伤心又愤怒,所幸的是,曹植学富五车、出口成章,当即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便是七步诗的由来,它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出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曹植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勿用说,这是曹植的控诉书,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使得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感悟:千百年来,帝王之家的子孙为了争权夺利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人性早已经被权欲所掩盖,这可能也是封建制度的一种悲哀吧。

夸父追日锲而不舍终成仁

传说,我国北部,曾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夸父,身材高大、力大无穷,并且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荒凉不堪,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使本部落的人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族人跟洪水猛兽斗争。

有一年,天气大旱,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几乎无法生存。夸父见到这种情景,便发誓要把太阳捉住,好让它为人们服务。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转眼就是几千几万里。他一直追到禺谷,当又红又大的火球就展现在夸父的眼前时,他激动不已,想立刻伸出巨臂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顷刻间就喝干了,还是没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他死时扔下的手杖,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后来,天帝被夸父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夸父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他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繁衍后代,幸福地生活。

感悟:夸父追日虽然失败了,但他这种执着、坚持和不屈的精神却让我们由衷地敬佩,并激励着许多有志之士不断进取。

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空遗恨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拜韩信为元帅,经过几番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将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同时张良又命汉军中传唱楚歌,以动摇项羽楚军军心。楚军将士听到家乡的歌曲,产生了思乡之情并误以为刘邦已占领他们的家乡,再无心恋战,一夜之间,楚军尽行解散,只剩下八百余人,及周兰、恒楚二将。

项羽无可如何,惟思冲出重围,以图再来。于是,他进入帐中,与自己的妻子虞姬告别,项羽心中感伤,置酒与虞姬共饮,泣下数行,作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听后悲伤欲绝。黎明时,周兰、恒楚,催促赶紧动身。虞姬知道外面有百万敌军,凭自己一个弱女子很难脱身,况且还会连累霸王,于是她当机立断自刎于项羽的马前,以消除项羽的后顾之忧。项羽逃至乌江口,乌江亭长驾船相迎,可此时的他已是英雄末路,万念俱灰,认为是“天之亡我”,不愿渡江,。盖自起义有八千子弟相从,至此无一生还,实在无颜江东父老。最终项羽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感悟:项羽空有力拔山兮的气概却因刚愎自用,落得个四面楚歌的下场,最终演绎出这场霸王别姬的悲剧。所以,在人生历程中,无论出于何种阶段,我们都应该踏实做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以免同样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

怒发冲冠蔺相如英雄胆略完璧归赵

据说,赵惠王曾得到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悉,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池来换这块璧。

赵王既担心秦王有诈又害怕秦王会大兵压境,朝中群臣对此事也是一筹莫展。正在此时,有人推荐了蔺相如,说可以担当出使秦国的重任。蔺相如对赵王说:“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所以我们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失信的责任。”

于是,蔺相如带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正式的朝廷礼仪接见蔺相如,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临时宫室里召见他。接过璧后,秦王爱不释手,后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对交换城池的事情却只字不提。蔺相如见秦王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退后几步并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成语“怒发冲冠”的出处),义正严词地指责赵王的轻慢且根本没换玉的诚意,并说若赵王威逼,他宁愿和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担心和氏璧被毁,只得暂时妥协。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了赵国。

感悟:在面对强权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退让,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战胜对方,遇强则强,方显英雄本色。

逐鹿中原奴隶英雄傲视群雄敢问鹿死谁手

古人擅于狩猎,鹿是最常见的被捕猎对象,因为鹿十分温训,从来都不反抗,就像封建社会的百姓一样,任统治者宰割,谁得到就归谁。所以史学上的“逐鹿”将鹿引伸为国家或集团的利益,逐鹿中原也就是争夺天下的意思。

东晋时代,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石勒出身卑贱,年轻时曾做过奴隶,但石勒从小就善于骑射,胆识过人,且他富于军事才能,政治上也颇有识度,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石勒终于登上了万乘之尊的宝座,傲视天下。他经常自比在刘邦、刘秀之间,鄙视曹操、司马懿欺负孤儿寡妇以取天下。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席间他问大臣徐光他能与历史上哪位皇帝相提并论徐光奉承道:“您的神武谋略高于汉高祖刘邦,您的雄才博识高于魏武帝曹操,自古以来,只有轩辕黄帝可以和您相媲美。”石勒听后笑着摇摇头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爱卿你说的也太过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应当面北向他称臣;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逐鹿中原,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感悟:从奴隶到皇帝,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历程,但石勒却完成了这一奇迹般的跨越。他的经历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人身上的潜能,所以即使是再难逾越的鸿沟,只要有信念、肯努力,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跨越它。

势如破竹杜预借高涨士气终灭吴

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他统一中华的愿望。于是他召集武大臣们商量灭吴大计,多数大臣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且此时正是酷暑天气,暑热难挡、很容易发生瘟疫,这对于不适应在沼泽地打仗的北方士兵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不如等时机成熟了再说。

大将杜预则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及时灭掉它,不然等到它元气恢复再想吞并它就难了。晋武帝也赞同杜预的这种观点,于是,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上,部队连连取胜,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命令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剩下的竹子也会迎刃破裂),很快就可以一举消灭吴国,这种时候绝不能功亏一篑!”就这样,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迅速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感悟:有时候战争的成与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中士气是否高涨。一个成功的将领不应仅仅是一个运筹帷幄或身先士卒者,更应该善于瞅准最佳战斗时机并调动起全军的战斗勇气去戮力同心消灭敌人。

先发制人西楚霸王杀殷通登上历史舞台

公元前209年,项梁和其侄子项羽为躲避仇人的报复,逃到吴中,在当地广结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两人本身熟悉兵法且英勇无比,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

当时正值秦朝未年,各地人民为了反抗暴政,纷纷起义。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农民起义声势最为浩大。会稽郡守殷通也蠢蠢欲动,想趁机推翻秦朝,因为他素来敬重项梁,便派人把项梁找来,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出路,项梁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先发动的可以制服人,后发动的就要被别人所制服,所以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殷通听了却始终犹豫不决,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优柔寡断,难成大事,不甘心做他的下属,便动了杀他之心。于是他借机要将项羽叫进来,并在门口轻声叮嘱项羽准备好宝剑,好伺机杀死殷通。殷通见项羽进来,正站起身,想要接见项羽。说时迟那时快,项羽拔出宝剑刺死了殷通,随即砍下他的脑袋。接着项梁一方面自立为会稽太守,并收服了殷通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打出灭秦的旗号,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正式宣布起义反秦。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感悟:先发制人,后法制与人,做事情一定要当机立断,把握先机,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马革裹尸铮铮男儿志在四方终偿夙愿

东汉时期,朝中有一员虎将马援,骁勇善战,曾经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他又先后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并于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返京后,乡人赞叹,他的朋友孟冀也向其表示祝贺。马援却说,“功薄赏厚,何能长久乎?”,他还说,“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作一个有志的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等着躺在**,死在儿女的身边呢?”盂冀听了,为马援满腔的报国热情所深深感动,不禁感叹道:“将军真乃大丈夫也!”

在马援六十二岁那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有人再率军前往,马援听说后主动请缨出征武陵。但光武帝考虑到马援年纪大了,恐怕已不能担当这样的重任。马援见自己的请求没被批准,便直接去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放心让我带兵。”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精湛的骑术。光武帝风他精神矍烁,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马援终因长期辛劳,罹患重病,死在了军中,从而实现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感悟:马援一生为报效国家,舍却了儿女私情,驰骋疆场,视死如归,这才是真正的将军本色,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后世之人崇敬和追随。

终南捷径卢藏用借终南山为官引骂名

唐代的时候,有位叫卢藏用的人,早年求官不得,便故意跑到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去隐居,因为他认为隐居在终南山上,可以得到很大的名声,并可借此引起皇上的注意,从而达到他做官的目的。后来也果真如此,他被皇帝破格提拔入朝做官,并常常担任重要的职务,而其他人做官则必须通过一层层的科举考试。

后来,有个天台上的道士司马承祯因为学识渊博、品性高、脱俗而闻名。唐玄宗知道他的名声后便请他为官,被他断然拒绝。玄宗于是命人在终南山给他盖了一个院落,请他在里面抄写、校正《老子》这本书。司马承祯在完成任务要回去时,碰到了当时仍在朝廷为官的卢藏用。闲谈之中,卢藏用指着前面的终南山,开玩笑地说:““这是个大好的去处,里面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又何必到远处去?”司马承祯本来就不想做官,这点与卢藏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他想起了卢藏用的入仕之路顿时了然,于是他趁机讽刺卢藏用说:“不错,依我看来,那里何止是有趣,简直就是做官的“捷径”嘛!”卢藏用听后知道他是在挖苦自己,露出了惭愧的脸色。所以后人就用终南捷径来喻指逐名求利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感悟: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达某种目的,不是去寻求正常的方法,而是使用用特殊的门路,这其实不仅仅是对别人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兵不血刃解兵权终无后顾之忧

宋太祖赵匡胤自其皇袍加身,夺取政权之后,时常担心有朝一日他那些武将会恃功拥兵自重,从而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又加上在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才把他们平定。这件事更使他深深明白军权的重要性,于是宋太祖下定决心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以防止他们日后作乱。

公元961年,宋太祖安排酒宴,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酒酣之际,突然说出怕别人夺其皇权而寝食难安的忧虑,诸将均惊恐不安。于是太祖借机提出让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并颐养天年的方案,,次日诸人即“上表称病,乞罢兵权”。之后,宋太祖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待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自此,唐末以来藩镇独霸一方、割据称雄的局面即告结束。这就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宋太祖的这种做法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但这种做法却使部队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也却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

感悟: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对功臣宿将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不义之事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于皇权至上的封建制度来说,统治者这样做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和平地处理了这件事,足以说明他宽厚的风度。

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用计不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国时,荆州地处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窘迫时,曾向东吴“借”荆州以栖身,休养势力。后东吴为取回荆州,几次派鲁肃跟刘备讨还荆州,都被诸葛亮用计谋搪塞过去,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十分气恼,于是给鲁肃献计“假招亲扣人质”:“刘备不久前丧妻,可以让孙权许诺将他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故将此为名,赚刘备来拘囚在此,要他把荆州来换;若其不从,先斩刘备。此是计策,非实意也。”

但是此计谋被诸葛亮识破,他安排赵云陪伴前往,并传授了三个锦囊给赵云,让他依计行事。

刘备到了东吴后先去拜会周瑜的岳父乔玄,让乔玄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接见刘备,后吴国太果真将孙尚香许配给了刘备。周瑜一计未成又生一计,想用锦衣玉食软化刘备的志向,让他贪恋享乐,不思回荆州。结果赵云按照诸葛亮的计谋假称荆州军中危急,让刘备速回荆州,刘备听说后不敢耽搁,在孙夫人的帮助下离开了东吴。周瑜率领大军围追阻截,被孔明布置好的军队打败,急忙登船逃跑。这时,岸上蜀军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羞辱周瑜一番。气得他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

感悟:做人、做事一定要光明磊落,如果老是想着暗算别人,很可能会落得个偷鸡不成反而蚀把米的下场。

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韬武略羡煞曹玄德

孙权,字仲谋,蚀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

孙权自幼便跟着父亲和哥哥转战各地,经历过世面。18岁那年其兄孙策遇害,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孙权年轻有为,他善于笼络人才,并注意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很快赢得了部下的支持,使江东名士张昭、周瑜、鲁肃、程普、太史慈等对他"委心而服事焉",从而稳定了东吴局势。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联合,大败曹军,与魏、蜀成鼎足之势,后孙权索取荆州,袭杀蜀国大将关羽,次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229年他在南京称吴王。孙权具杰出的领导才能和独到的政治眼光,东吴在孙权统治时期,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实力,成为三国中延续时间最长,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顽强抵抗了一个多月,曹操见对面将士严明整肃,不仅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今天的镇江面对滚滚长江曾写下一首著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也是对孙权的高度评价。

感悟:英雄出少年,孙权自幼随父兄征战四方,最终成为具有韬武略的一方霸主。所以说,残酷的历练也可以使一个人迅速的成长。

身在曹营,心在汉关云长为兄长忠肝义胆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慌乱中投奔了袁绍。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被曹操围困在吞吐山上。曹操爱才有加,不忍杀害他,在曹操属下张辽的极力劝说下,关羽不得已投了曹操,并与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

在曹操帐中,关羽为报答曹操的的不杀之恩,曾于在万军之中诛颜良、斩丑,帮助曹操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大喜,更是对关羽礼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加爵,但关羽都不为所动,心中始终忠于刘备,日日盼望能有朝一日可与兄长团聚。曹操见关羽没有久留的意思,便让张辽去劝关羽,试图感化他。等张辽说明意思后,关羽叹道:“我知道曹公待我不薄,然而我曾受兄长厚恩,桃园结义,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我终究还是要去投奔兄长的,但走之前吾定当尽全力效忠报效曹公的。”曹操听说了这番话,更加钦佩关羽的义气。后关羽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就想去投奔,但曹操始终不允,无奈关羽只得挂印封金,不辞而别,途中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曹操的部下曾经想去追截关羽,曹操却说:“他是各为其主,即使心在曹营心还在汉,就放他去吧。”

感悟:为人处世,一定要坚持义字当先,为了朋友或是向往的事业,能够坚持节操、忠贞不二、不为美色所左右,不为权势所胁迫,这样才能无愧于天地之间,甚至连自己的敌人也会钦佩不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孔明“借”东风助公瑾火烧赤壁

公元208年,曹操率80万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绝对优势。于是刘备急忙联合吴军共同抵抗曹操。

孙权的大将周瑜准备用火攻打败曹操。可等一切就绪,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周瑜眼看火攻不能实现,急得病倒在**。

诸葛亮早就看出了周瑜的计谋,就笑着对他说:"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颇懂天气象,他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雨的法术,借结你三天三夜的东南风,你看怎样?”周瑜素知道他有大才,于是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只等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做呼风唤雨的样子。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果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周瑜连忙下令发起火攻。

周瑜的部将黄盖假装带船投降曹操,当火船靠近曹军水寨时,士兵们顺风放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顿时曹操的连营成了一片火海,兵马损失不计其数。在烟火弥漫中,曹操仓惶逃命,从小道逃回许昌。

感悟:要想做成功一件事,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都必须得考虑周全才行。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熟谙兵法极善用兵终成“王侯将相”

楚王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他起初并未受到刘邦的赏识,只是个小粮官,但其友丞相萧何却很器重他。汉王赴汉中后,未受重用的韩信与汉军中思乡将士一道出走,萧何闻讯,来不及报告刘邦,就星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并跟刘邦说,韩信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杰出人才,要想在天下争雄,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了。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被任命为大将。

据说有一次刘邦偷偷来到韩信的兵营察看,并盗了他的兵符。后来在营帐中问韩信:“你觉得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很干脆地回答说十万。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臣带兵多多益善!”刘邦听了有点不满。韩信接着又说“臣是将兵之将,大王您乃将将之将!”刘邦听了很高兴,于是又把兵符给了韩信。

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韩信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灵活用兵,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他在拜将时的言论,直接奠定了后来楚汉战争的胜利;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纵横驰骋,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此外,他还著有兵法三篇,堪称奇才。

感悟:韩信是中国历史山的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和指挥家,但他的成才之路却也历经艰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苏代三寸不烂之舌化解秦国借力打力

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强势去侵略别的弱国。而那些弱国之间不仅不善于联合,反而经常起冲突,从而给了秦国可乘之机。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有个名士苏代,他是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的弟弟,也是极擅言辞之人,他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苏代见了赵惠王,跟先他讲了个故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出来晒太阳,但有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世上又会多一只死鹬。”河蚌河鹬鸟就这样僵持着谁都不肯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他们,就把他们俩都捉住了。”

苏代讲完故事,接着话锋一转,严肃地对赵惠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是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惠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感悟: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而不应当勾心斗角,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树将军失利不自馁重整旗鼓终破贼

冯异,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他素好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并冯异为人谦虚谨慎,居功不傲,他作战勇敢,善用谋略,料敌决胜,治军严明,关心百姓,为东汉创业立下汗马功劳。每当论功行赏的时候,其他人都拥到皇帝面前表功,只有冯异远远地站在一棵大树下。后来,他便有了“大树将军”的称谓。

当时,赤眉、延岑三辅发动暴乱,郡县大姓各拥兵自众,大司徒邓禹已不能平定这场暴乱,光武帝于是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代替邓禹铲平赤眉军。并下敕令于冯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冯异叩头领命。战斗中,赤眉佯败,曾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又派人混入赤眉军,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光武帝刘秀下诏嘉奖,说冯虽然开始时虽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由来),应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感悟: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失败更是在所难免,关键是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路上有意外的收获。

倾国倾城妲己、褒姒空有美色却引千古骂名

唐代著名诗人胡曾写有褒姒倾国诗篇:“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一笑倾城,再笑倾国,即所谓“倾城倾国”是倾覆邦国的意思。这就是“倾城倾国”或“倾国倾城”典故的出处。历史上,纣王得妲己,因而葬送了成汤数百年的基业。倾国的妲己,落了个千古骂名,但其美色却也被传颂了数千年。周幽王烽火戏诸候,只为了搏褒姒一笑。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虽然这全是周幽王的荒谬无诞所至,却也只因为褒姒太美之故,因而褒姒也得了个倾城之名。所以,后人用倾国倾城形容女人有如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关于倾国倾城的成语还有一个出处,相传,汉武帝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李延年,曾经作诗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而诗中的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武帝闻此曲后,遂纳其妹为妃,即史上所称的“李夫人”。

李夫人貌美如花,通音律,善歌舞,很受武帝宠爱,后因病重,武帝时常前往探望,而李夫人始终背对武帝,不以正面侍君,说是病颜憔悴,怕有损在武帝心中的美好形象,李夫人死后,武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对她怀念不已。

感悟:一个人的美貌,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要好好的珍惜,并要用美好的品德来更好地烘托,而不是利用自己的美色来行不义之事,惹得千古骂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心怀天下感动世人

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后来范仲淹在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里把孟子的话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是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这句话充分表达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传输给后人一种博大的情怀和高远的境界,并且这种精神一直感动和激励着世人。

范仲淹是是宋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先忧后乐”的思想,绝对不是一句空言,正是作者毕生的理想,他曾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他曾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可见范仲淹正是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自己心目中理想化的人物来,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感悟:能够做到以天下为己任,并将自己毕生都献身于这种事业,拥有这种精神的人是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也因为秉持着这种精神,他们的人生也变得意义了。

坛撷趣

狗尾续貂司马伦任人唯亲乱家祸国留笑柄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但司马衷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凶狠狡诈的贾后手里。后来,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篡夺了王位。

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竟然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按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须戴用珍贵的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相似的狗尾来代替。但是这些官员既无有真才实学,又不思为人民办事,只知道欺压百姓,胡作非为,老百姓对他们深恶痛绝,就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狗尾续”。清代蒲松龄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里也有这个典故:“庇舆盖中,仍添昼行之锦;从缙绅后,张惭尾续之貂。”

后来,成语“狗尾续貂”一般会在两个方面使用,一个是形容乱授官爵,低贱无能之辈也可列入尊位;另一个是比喻写章或是办事情拙劣,实在有愧于接续在高明者之后。此外,此成语也常用于自谦,表明自己章还欠火候,或是行事拙劣,比不上自己的前辈。

感悟:如果一个朝廷或政府,选任官员不是看他们有无资质,而是不加选择的任人唯亲,以滥充好,长此以往,必将会落得个国将不国的下场。

掩耳盗铃蠢贼盗铃耳塞棉花自言不闻铃声

春秋时期,范氏被晋国的贵族智伯所灭掉。于是有个人就跑到范氏家里,想趁机偷点东西。忽然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这口钟是用上等的青铜铸成,造型观,图案精美。小偷觉得是个宝贝,非常高兴,想立刻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的家里去。可是这口钟又大又沉,他无论怎么挪都挪不动。他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这口钟钟砸过去,结果钟发出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顿时着了慌,心想这可怎么办好,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突然间他发现,钟声竟然变小了。这个发现让小偷兴奋不已,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可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地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给捉住了。

感悟:生活中,有很多愚蠢的人,明明做了坏事却想极力掩盖,以为这样别人就会不知道,殊不知这他们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掩耳盗铃,纯粹只是在那儿自欺欺人,心虚的表现罢了。

叶公好龙表面上的喜爱不是真爱

叶公,字子高,是春秋时期的楚国贵族。据传这位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他身上佩带的钩剑、凿刀等武器上都饰有龙纹,家里的梁柱、门窗上、碗盘、衣服上也雕着龙的图案,甚至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于是叶公爱好龙的名声传扬四方。上界的天龙听说人间有这么一位叶公对它如此喜爱,便从天上来到了叶公家里想拜见一下他。它把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顿时吓得面如土色,魂飞魄散,夺门而逃。可见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罢了!

后来,子张去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了鲁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仆人去,说:“传说你喜欢人才,因此我才冒着风雪尘沙,不远千里来拜见你。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觉得你根本就是叶公好龙。你不是真的喜欢人才,你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罢了。诗经早说过:‘心中所藏,什么时候可以忘!’,所以我要离开了!”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爱好某样事物,其实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欢!

感悟:其实现实生活中不乏叶公式的人物,他们只喜欢唱高调,真到了关键时刻却不务实际,表里不如一,这不仅式他们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