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杨坚(二)
一 时隔不久,周取代了西魏,杨忠自然是周的开国元勋,地位日隆,官至柱国大将军、大司马,爵封隋国公。
按理说,杨坚出生在如此显赫的家中,他的前途一定是一片光明。
可事实上,杨坚出生后的日子却颇不好过,这一切都源于他那与众不同的容貌。
杨坚的夫人吕氏生下杨坚时,“紫气充庭”,有个从河东来的智仙尼姑对吕氏说:“这个孩子不是凡人,不能在凡间养。”
于是,尼姑把他抱到庙里一个别院躬自抚养。
吕氏有一次来到寺院,抱起小孩,发现小孩头上长角,身上长鳞,又惊又怕,把小孩丢在地上。
杨坚出生后不久,父亲杨忠就又踏上了南杀北战的征途。
自从那次受了惊吓之后,吕氏每想起儿子头上长角、身上起鳞的样子,浑身就止不住起鸡皮疙瘩,虽然智仙尼姑说过儿子将来是龙凤之人,但吕氏总驱逐不去内心的惶恐惊惧,如果不是想念得实在受不了,她很少去寺院别宅中看望儿子。
从哇哇落地,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杨坚都是在智仙尼姑的一手抚养下慢慢成长,很难见到父母一面。
没有双亲温暖、没有儿时玩伴的童年生活对杨坚来说是非常孤独、落寞而无趣的。
每天面对的是清冷的佛寺、泥塑的菩萨、脸色呆板无情的尼姑,每天听到的是毫无生趣的晨钟暮鼓声、枯燥晦涩的诵经讲道声、以及单调乏味的洒水扫地声,很少有人与他逗乐,很少有人与他玩耍,哪怕是做一个简单的游戏。
这种童年生活,养成了杨坚沉默寡言、深沉孤僻的性格。他身边唯一亲近的人也就是智仙尼姑,除了她,很少有人能与杨坚亲昵狎玩。
杨坚五岁那年,父亲杨忠为他请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博学杂家来给他当师傅,教习杨坚念书识字、琴棋书画、骑马射箭,一心想把杨坚也培养成文武全才之人。
杨坚最为热衷的还是骑马射箭等武技学习。
也许是从父辈那里遗传下来的军人血统,杨坚在武术和军事方面不仅具有极高的天赋和领悟能力,总是一点就破、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而且他在这方面还有特别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肯下功夫。
老师每传授一招一式,他都反复揣摩,不断演练,真说得上是孜孜不倦。
因此进步也非常快,就连老师也经常夸杨坚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
杨坚最佩服最崇拜的就是他那高大魁梧的父亲,每当父亲从战场归来到寺院里看他,杨坚都会无比兴奋,总是不厌其烦地缠着父亲,让他讲战场上的杀敌场面,听到父亲在万马军中所向披靡的惊险故事,杨坚不但不觉得害怕,反而感到特别刺激。
父亲走后,他还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不停回忆父亲讲述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想象父亲血染战袍、驰骋疆场、挥刀杀敌等英姿勃发的情景,并经常不断地向身边人打听父亲的情况。
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就是,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像父亲一样横刀立马、冲锋陷阵、叱咤风云,做一个疆场杀敌的英雄好汉。
因此小小年纪的他,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开始模拟父亲的威仪,仿效父亲的威严。
天长日久,还真有了效果,这就让本来就相貌肃穆的他变得更是不怒而威,令人惊惧。
在众人的眼里,杨坚长相奇特骨子里却有着一种让人胆战心惊、凌然不可侵犯的肃杀之气,他的相貌固然因为奇形怪状让人不敢多看一眼,多看一眼就会鸡皮疙瘩满地乱掉,他那暴突的眼睛更是让人不敢正视,偶尔接触他眼睛里射出来的两道尖刀般锐利的零凌目光,就会让人浑身发抖、不寒而栗,会连续做上半年噩梦。
外面世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切都没有对寺庙中的杨坚产生太大的影响,他每天依然是暮鼓晨钟,吃斋礼佛,按时吃饭,到点睡觉,定期修剪脚趾甲。
安静的环境,无边的孤独,让年少的杨坚形成了深沉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的内向性格。
清苦的生活,刻板的作息,让年少的杨坚形成了坚忍不拔、不向困难低头的刚强意志。
父亲的激励,智仙的鼓励,让年少的杨坚形成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万丈雄心。
但是,令人不敢接近的童年生活总是孤独的,杨坚看到别人见了自己都远远地躲着走,心里感觉特别不是滋味。
或许是感受到了杨坚内心的这些痛苦,杨坚七岁那年,智仙尼姑与他有了一番交心之谈。
智仙尼姑说:“孩子,你知道吗?你和所有这些人都不一样,你是天生的贵人,而贵人都是寂寞的。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你没听说过吗?”
杨坚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问:“那么我是怎样一个贵人呢?是不是像我父亲一样的尊贵?”
“你比你父亲还要尊贵,你是大贵之人,贵不可言,你懂吗?天机不可泄露,我不便跟你说太多,只能告诉你,你的好运将来要来自两个女人的帮助。”
智仙尼姑本来也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之人,但她经常对身边人预言吉凶之事,凡是她预言过的事情,没有一件不应验的。所以对她所说的话,杨坚不敢多问,但也不由不信。
虽然杨坚的外表看起来像湖水,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但他的内心却像雄鹰,时时都渴望一飞冲天!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念头像雨后的青苔一样不停地疯长,这个念头像雨后的池塘一样不停地泛滥,这个念头不停地勾引着他,让他的心里无比痒痒!他无时无刻都渴望早日离开佛寺,去闯荡,去打拼,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这一天终于来了,十三岁的杨坚走出了佛寺的大门,进入太学读书,迈向了他日夜期盼却有些陌生的那个世界。
按理说,杨坚出生在如此显赫的家中,他的前途一定是一片光明。
可事实上,杨坚出生后的日子却颇不好过,这一切都源于他那与众不同的容貌。
杨坚的夫人吕氏生下杨坚时,“紫气充庭”,有个从河东来的智仙尼姑对吕氏说:“这个孩子不是凡人,不能在凡间养。”
于是,尼姑把他抱到庙里一个别院躬自抚养。
吕氏有一次来到寺院,抱起小孩,发现小孩头上长角,身上长鳞,又惊又怕,把小孩丢在地上。
杨坚出生后不久,父亲杨忠就又踏上了南杀北战的征途。
自从那次受了惊吓之后,吕氏每想起儿子头上长角、身上起鳞的样子,浑身就止不住起鸡皮疙瘩,虽然智仙尼姑说过儿子将来是龙凤之人,但吕氏总驱逐不去内心的惶恐惊惧,如果不是想念得实在受不了,她很少去寺院别宅中看望儿子。
从哇哇落地,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杨坚都是在智仙尼姑的一手抚养下慢慢成长,很难见到父母一面。
没有双亲温暖、没有儿时玩伴的童年生活对杨坚来说是非常孤独、落寞而无趣的。
每天面对的是清冷的佛寺、泥塑的菩萨、脸色呆板无情的尼姑,每天听到的是毫无生趣的晨钟暮鼓声、枯燥晦涩的诵经讲道声、以及单调乏味的洒水扫地声,很少有人与他逗乐,很少有人与他玩耍,哪怕是做一个简单的游戏。
这种童年生活,养成了杨坚沉默寡言、深沉孤僻的性格。他身边唯一亲近的人也就是智仙尼姑,除了她,很少有人能与杨坚亲昵狎玩。
杨坚五岁那年,父亲杨忠为他请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博学杂家来给他当师傅,教习杨坚念书识字、琴棋书画、骑马射箭,一心想把杨坚也培养成文武全才之人。
杨坚最为热衷的还是骑马射箭等武技学习。
也许是从父辈那里遗传下来的军人血统,杨坚在武术和军事方面不仅具有极高的天赋和领悟能力,总是一点就破、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而且他在这方面还有特别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肯下功夫。
老师每传授一招一式,他都反复揣摩,不断演练,真说得上是孜孜不倦。
因此进步也非常快,就连老师也经常夸杨坚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
杨坚最佩服最崇拜的就是他那高大魁梧的父亲,每当父亲从战场归来到寺院里看他,杨坚都会无比兴奋,总是不厌其烦地缠着父亲,让他讲战场上的杀敌场面,听到父亲在万马军中所向披靡的惊险故事,杨坚不但不觉得害怕,反而感到特别刺激。
父亲走后,他还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不停回忆父亲讲述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想象父亲血染战袍、驰骋疆场、挥刀杀敌等英姿勃发的情景,并经常不断地向身边人打听父亲的情况。
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就是,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像父亲一样横刀立马、冲锋陷阵、叱咤风云,做一个疆场杀敌的英雄好汉。
因此小小年纪的他,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开始模拟父亲的威仪,仿效父亲的威严。
天长日久,还真有了效果,这就让本来就相貌肃穆的他变得更是不怒而威,令人惊惧。
在众人的眼里,杨坚长相奇特骨子里却有着一种让人胆战心惊、凌然不可侵犯的肃杀之气,他的相貌固然因为奇形怪状让人不敢多看一眼,多看一眼就会鸡皮疙瘩满地乱掉,他那暴突的眼睛更是让人不敢正视,偶尔接触他眼睛里射出来的两道尖刀般锐利的零凌目光,就会让人浑身发抖、不寒而栗,会连续做上半年噩梦。
外面世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切都没有对寺庙中的杨坚产生太大的影响,他每天依然是暮鼓晨钟,吃斋礼佛,按时吃饭,到点睡觉,定期修剪脚趾甲。
安静的环境,无边的孤独,让年少的杨坚形成了深沉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的内向性格。
清苦的生活,刻板的作息,让年少的杨坚形成了坚忍不拔、不向困难低头的刚强意志。
父亲的激励,智仙的鼓励,让年少的杨坚形成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万丈雄心。
但是,令人不敢接近的童年生活总是孤独的,杨坚看到别人见了自己都远远地躲着走,心里感觉特别不是滋味。
或许是感受到了杨坚内心的这些痛苦,杨坚七岁那年,智仙尼姑与他有了一番交心之谈。
智仙尼姑说:“孩子,你知道吗?你和所有这些人都不一样,你是天生的贵人,而贵人都是寂寞的。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你没听说过吗?”
杨坚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问:“那么我是怎样一个贵人呢?是不是像我父亲一样的尊贵?”
“你比你父亲还要尊贵,你是大贵之人,贵不可言,你懂吗?天机不可泄露,我不便跟你说太多,只能告诉你,你的好运将来要来自两个女人的帮助。”
智仙尼姑本来也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之人,但她经常对身边人预言吉凶之事,凡是她预言过的事情,没有一件不应验的。所以对她所说的话,杨坚不敢多问,但也不由不信。
虽然杨坚的外表看起来像湖水,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但他的内心却像雄鹰,时时都渴望一飞冲天!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念头像雨后的青苔一样不停地疯长,这个念头像雨后的池塘一样不停地泛滥,这个念头不停地勾引着他,让他的心里无比痒痒!他无时无刻都渴望早日离开佛寺,去闯荡,去打拼,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这一天终于来了,十三岁的杨坚走出了佛寺的大门,进入太学读书,迈向了他日夜期盼却有些陌生的那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