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章 顺、恪、弘
韦幼青虽然仍让人继续去查,却没有惊动慎澄卫的意思。眼看此事一时半刻不会有结果,便将此事放过一边。他觉得雪娃一向有出人头地之心,只要她不做坏事,眼前的局面也不见得就是坏事。
眼下韦幼青最要紧的事是李桃夭不同意如意去珍珠岛做南人圣女。她觉得如意是汉人,去珍珠岛做圣女难免要遵守土人规矩,首先圣女那独特的婚俗便不是李桃夭能容忍的。
李承宇也不觉得偏远的珍珠岛上必须有一个圣女。珍珠岛全岛已经与内地相同的规制,只有南端一些古老的部落还尊崇圣女,保留着她们自己的习俗。
李承宇虽不会去强制改变这些习俗,可如今圣女病死且没有留下下一任圣女,焉知不是上天有意要改变珍珠岛上的这些老规矩?
这样拖延着到了珍珠岛上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此前珍珠岛在地方官吏的治理下一切井井有条,只是祭祀大典以前韦幼青不在时尚有圣女主持,今年韦幼青不回去显然是不行了。
珍珠岛南端一切都可以改变,唯有祭祀大典,却是不能中断。韦幼青要回南主持祭祀大典,李承宇在东明殿为他们一家五口人辞行。
章皇后与李承宇并肩坐在东明殿的大殿之上,两边分坐着李承宇的两个儿子和他们的母亲。
水狸和小豆子分站在李承宇的左右,从服色上来看,他们二人的地位已经不差毫厘。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水狸如今是内宦副管,虽比小豆子差着半级,可他在东明殿里的地位,却不仅仅只是内宦。
皇宫与辰王府的情形也是完全不同,这里的人是能包容甚至是乐于见到皇帝陛下有一些小小的癖好的。
李承宇也就不再担心会因此遭人非议,好在他也不是滥情之人,并没有弄一大堆的外宠来引人侧目,作为狐族的水狸性情温柔体贴,容颜娇媚,甚得李承宇的欢心,也就成了李承宇的专宠。
水狸也是个知进退之人,他深知李承宇为何宠信自己,故而从来不会持宠生骄,对后宫嫔妃也是礼数周全,曲意逢迎,后妃们对他甚是喜爱。
他也深知李承宇这份宠爱的底线在哪里,从不结交大臣,更不敢对朝政指手画脚。
对身边这些同样身为内宦的人,雪狸亦是遵守该有的礼数。虽然小豆子因心中不忿多有欺凌,水狸却一向是让小豆子一分,两人看起来也就相安无事。
只有韦幼青明白,与何既明等人相同,水狸身上的狐族血脉也已经苏醒,再不是以前那个唯唯诺诺任人欺凌的小戏子。不过水狸是狐族自己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一身淡粉色棉衣的如意虽然早就会跑了,可自从见到父亲那天起,只要有机会,就会一直赖在父亲的怀里。
韦幼青虽然有了小女儿珠珠,却不知为何依然最是偏疼大女儿如意,即便是去皇宫赴宴,依旧是抱着女儿与帝后见礼后,又揽着如意坐到自己的席位上。
大殿里其他人倒是没有什么,跟在各自母亲身边的顺王李云韬与恪王李云略却互相对望了一眼,转而窃窃私语起来。
两个小王爷均年方六岁,云韬比云略只大了一天,算是坐上了皇长子的宝座。只是李承宇的这两子虽然年纪轻轻便封亲王,可封号实在是耐人寻味。
“顺”是顺从安分,“恪”乃恪守本分。李承宇给两个儿子的这两个封号是对天下人的一个交待。反而是李承嗣的儿子李云遥,虽然眼下不知道去了哪里,却被李承宇封为弘王,明眼人都能明白皇帝陛下其意。
顺王李云韬歪头看着韦幼青怀里的如意,不以为然的像小大人一般摇了摇头道:“你看起来已经很大了,怎么要爹爹抱着,你还不会走路吗?”
韦幼青脸上隐隐露出不易察觉的不悦神情,别人没有看出来,却被一旁的张贵妃看在眼里。知道这韦侯爷护起短来是一点道理都不讲的,笑吟吟的对韦幼青笑道:
“幼青,如意长得这么漂亮,真是惹人喜爱,与她的娘亲长的倒是非常的相似。”
张若冰这句话显然是不仅在夸赞如意长得漂亮,又说如意长的像娘,自然是连李桃夭一起夸赞了。
这让韦幼青的心情立刻阳光明媚起来,顺带着连张贵妃那张从年轻就与“美丽”二字无缘的脸,在他眼里也顺眼了许多。
一旁的李桃夭见韦幼青父女的牛性发作,这样在皇宫的席位上抱着女儿的样子实在是不成礼数,更不要说李承宇与章皇后正端坐在大殿中央。
李桃夭轻轻的对如意责备道:“如意,你是做姐姐的,要懂得礼数,快些与贵妃娘娘和顺王殿下行礼。”
如意撇了撇嘴,不满母亲责备自己,将小脸深深的埋进父亲怀里,不肯依着母亲的意思行礼。
韦幼青见李桃夭皱起眉头,却又不忍心伤了女儿的心,正为难期间,只听大殿之上的李承宇轻笑一声,向着如意招了招手,呼唤道:“如意,长这么大了?到朕这里来。”
韦幼青担心如意执拗不肯前去伤了李承宇的面子,正要相劝,谁知如意竟然听话的放开韦幼青,娇滴滴如一枚欲滴的鲜果,跑上东明殿大殿正中的台阶,直接走到李承宇的跟前。
如意刚要如章皇后身后嬷嬷示意的那样蹲身行礼,却被李承宇笑眯眯的制止了。他招了招手,示意如意坐到自己的身边,摸了摸她顺滑的头发,笑着对韦幼青道:
“幼青,如意越来越像你当初的牛性了。只是你这般疼爱她,如何舍得将她自己送去珍珠岛?”
李承宇这番话说中李桃夭的心事。她万般幽怨的看了一眼韦幼青,眼看着被韦幼青宠溺的娇滴滴的如意,如何能够放得下心让她去那么陌生的地方?
她想了想,也不准备与韦幼青商量,毅然决然的说道:“陛下,若是如意必须前往珍珠岛,说不得妾身就要留在岛上照看她,让侯爷放心。”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眼下韦幼青最要紧的事是李桃夭不同意如意去珍珠岛做南人圣女。她觉得如意是汉人,去珍珠岛做圣女难免要遵守土人规矩,首先圣女那独特的婚俗便不是李桃夭能容忍的。
李承宇也不觉得偏远的珍珠岛上必须有一个圣女。珍珠岛全岛已经与内地相同的规制,只有南端一些古老的部落还尊崇圣女,保留着她们自己的习俗。
李承宇虽不会去强制改变这些习俗,可如今圣女病死且没有留下下一任圣女,焉知不是上天有意要改变珍珠岛上的这些老规矩?
这样拖延着到了珍珠岛上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此前珍珠岛在地方官吏的治理下一切井井有条,只是祭祀大典以前韦幼青不在时尚有圣女主持,今年韦幼青不回去显然是不行了。
珍珠岛南端一切都可以改变,唯有祭祀大典,却是不能中断。韦幼青要回南主持祭祀大典,李承宇在东明殿为他们一家五口人辞行。
章皇后与李承宇并肩坐在东明殿的大殿之上,两边分坐着李承宇的两个儿子和他们的母亲。
水狸和小豆子分站在李承宇的左右,从服色上来看,他们二人的地位已经不差毫厘。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水狸如今是内宦副管,虽比小豆子差着半级,可他在东明殿里的地位,却不仅仅只是内宦。
皇宫与辰王府的情形也是完全不同,这里的人是能包容甚至是乐于见到皇帝陛下有一些小小的癖好的。
李承宇也就不再担心会因此遭人非议,好在他也不是滥情之人,并没有弄一大堆的外宠来引人侧目,作为狐族的水狸性情温柔体贴,容颜娇媚,甚得李承宇的欢心,也就成了李承宇的专宠。
水狸也是个知进退之人,他深知李承宇为何宠信自己,故而从来不会持宠生骄,对后宫嫔妃也是礼数周全,曲意逢迎,后妃们对他甚是喜爱。
他也深知李承宇这份宠爱的底线在哪里,从不结交大臣,更不敢对朝政指手画脚。
对身边这些同样身为内宦的人,雪狸亦是遵守该有的礼数。虽然小豆子因心中不忿多有欺凌,水狸却一向是让小豆子一分,两人看起来也就相安无事。
只有韦幼青明白,与何既明等人相同,水狸身上的狐族血脉也已经苏醒,再不是以前那个唯唯诺诺任人欺凌的小戏子。不过水狸是狐族自己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一身淡粉色棉衣的如意虽然早就会跑了,可自从见到父亲那天起,只要有机会,就会一直赖在父亲的怀里。
韦幼青虽然有了小女儿珠珠,却不知为何依然最是偏疼大女儿如意,即便是去皇宫赴宴,依旧是抱着女儿与帝后见礼后,又揽着如意坐到自己的席位上。
大殿里其他人倒是没有什么,跟在各自母亲身边的顺王李云韬与恪王李云略却互相对望了一眼,转而窃窃私语起来。
两个小王爷均年方六岁,云韬比云略只大了一天,算是坐上了皇长子的宝座。只是李承宇的这两子虽然年纪轻轻便封亲王,可封号实在是耐人寻味。
“顺”是顺从安分,“恪”乃恪守本分。李承宇给两个儿子的这两个封号是对天下人的一个交待。反而是李承嗣的儿子李云遥,虽然眼下不知道去了哪里,却被李承宇封为弘王,明眼人都能明白皇帝陛下其意。
顺王李云韬歪头看着韦幼青怀里的如意,不以为然的像小大人一般摇了摇头道:“你看起来已经很大了,怎么要爹爹抱着,你还不会走路吗?”
韦幼青脸上隐隐露出不易察觉的不悦神情,别人没有看出来,却被一旁的张贵妃看在眼里。知道这韦侯爷护起短来是一点道理都不讲的,笑吟吟的对韦幼青笑道:
“幼青,如意长得这么漂亮,真是惹人喜爱,与她的娘亲长的倒是非常的相似。”
张若冰这句话显然是不仅在夸赞如意长得漂亮,又说如意长的像娘,自然是连李桃夭一起夸赞了。
这让韦幼青的心情立刻阳光明媚起来,顺带着连张贵妃那张从年轻就与“美丽”二字无缘的脸,在他眼里也顺眼了许多。
一旁的李桃夭见韦幼青父女的牛性发作,这样在皇宫的席位上抱着女儿的样子实在是不成礼数,更不要说李承宇与章皇后正端坐在大殿中央。
李桃夭轻轻的对如意责备道:“如意,你是做姐姐的,要懂得礼数,快些与贵妃娘娘和顺王殿下行礼。”
如意撇了撇嘴,不满母亲责备自己,将小脸深深的埋进父亲怀里,不肯依着母亲的意思行礼。
韦幼青见李桃夭皱起眉头,却又不忍心伤了女儿的心,正为难期间,只听大殿之上的李承宇轻笑一声,向着如意招了招手,呼唤道:“如意,长这么大了?到朕这里来。”
韦幼青担心如意执拗不肯前去伤了李承宇的面子,正要相劝,谁知如意竟然听话的放开韦幼青,娇滴滴如一枚欲滴的鲜果,跑上东明殿大殿正中的台阶,直接走到李承宇的跟前。
如意刚要如章皇后身后嬷嬷示意的那样蹲身行礼,却被李承宇笑眯眯的制止了。他招了招手,示意如意坐到自己的身边,摸了摸她顺滑的头发,笑着对韦幼青道:
“幼青,如意越来越像你当初的牛性了。只是你这般疼爱她,如何舍得将她自己送去珍珠岛?”
李承宇这番话说中李桃夭的心事。她万般幽怨的看了一眼韦幼青,眼看着被韦幼青宠溺的娇滴滴的如意,如何能够放得下心让她去那么陌生的地方?
她想了想,也不准备与韦幼青商量,毅然决然的说道:“陛下,若是如意必须前往珍珠岛,说不得妾身就要留在岛上照看她,让侯爷放心。”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