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愿修仙记
字体: 16 + -

第一章:我就是拓跋愿

    我是拓跋愿?



    北詹部洲在一个繁华的北魏国中部有一个浮华的东市。东市分南北两部分,北方是商贾,贵族聚集地。南方是贫民区。北区和南区很少有往来,贫富贵贱不相交,老死不相往来。



    破瓦寒窑,这里是贫民区,暮色四合,晚风乍起,眼前的小院又添一份萧瑟。流年易逝,岁月如歌,小院的回忆,最美。一片矮小的平房衣衫褴褛地立在城边,不堪入目的旧颜,写尽了它的沧桑。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烂不堪,炊烟袅袅。破烂不堪的茅草屋和破旧的瓦房,屋顶上的瓦片东一片,西一片。有的好,有的坏。一到下雨天,房子里到处都是雨滴。一到冬天,寒冷的风吹到屋子里,使人感到寒风凛冽刺骨。极少人住砖房,从屋顶中冒出的黑烟笼罩在天空,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



    一座破旧的茅草屋跃入眼帘,几位年龄相仿的孩子围着门口,嬉戏耍闹着什么。凑近一瞧,原来是在逗玩着几只小狗!那些小狗被链索拴着。汪汪,小狗也乱跳着,相仿的孩子都在雀跃着。当中有一个约十五六岁的少年个头跟十一二岁差不多,衣衫褴褛,一看就知道明显营养不良造成,也加入嘻嘻当中。



    “愿儿,在不在?”茅草屋内传来一个病妇人的声音。十五六岁的少年听到了,猛回头,“娘,我在外面玩,马上就进来”。十五六岁的少年无姓氏,只知道自己的娘叫自己叫愿。他很后悔,光顾着玩了,忘记娘生病了。他知道着十多年了,就跟娘相依为命,不知道爹是哪一个。问过很多次他娘李氏,李氏总是支支吾吾,不说。这么多年,娘靠帮别人做针线活养活他,多不容易啊。想着想着,少年愿跑着进屋。



    破旧的泥草屋,屋内空空如也,少年愿心酸酸的,极不是滋味。病榻上躺着妇女,眼里充满慈爱。一脸病色让她心力憔悴。一股药味冲向鼻子。



    “怎么了娘?身体好一点没有?”少年愿急忙坐当床边,急切问候。“娘时日不多了,你生火,倒杯水来,娘有事跟你说。”李氏声音比较凄凉。“好的,我马上去。”少年愿急匆匆跑去土灶,看看锅里的水凉了没有,中午也烧过水了,现在应该凉了,急忙点上火,往土灶里放材火。“娘,材火少了,明天我去山水打点回来”少年愿点上火,跑到李氏边上,害怕娘担心,外面世道乱,“放心,娘,



    我跟本村云根一起去,有什么事有个照应。”“我的儿愿长大了,知道小心了,现在胡族人都在烧杀抢掠,世道不太平。”李氏摸摸愿的头,感觉自己儿子的确长大了,也会照顾娘跟照顾自己,有必要告诉他身世,好让他面对这个烦乱不安的世界。李氏知道自己快离开这个世界了,最放心不下这个儿子了。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会坦然面对生死,面对自己没成年的儿子,她就心如鹿撞,就是放心不下。眼泪一直流。“我的儿啊,你以后怎么办”李氏喃喃道,隔着门看着夕阳。思绪万千。少年愿不知所措傻乎乎站在。。。时间好像凝滞,一切都变得微细。



    “啪”的一声,锅盖被煮开的水撑开,打乱了她的思绪。少年愿忙着拿碗跑过去,盛水过来。李氏回过神来。少年愿把一碗热水轻轻放在床边破旧桌子上。



    “愿儿啊,你不是一直想知道你的父亲是谁吗”李氏理了一理头绪。“是啊,娘,我们一直住在这里,没外人来看过我们,我也想知道我的父亲是谁啊。别的孩子都有爹的疼爱,唯独我没有。没有父亲,你看你这么多年撑下这个家,很艰辛,招到很多人的冷眼。”少年愿沮丧到。“儿啊,你坐过来,到娘身边来,娘告诉你,你也别心惊。”李氏招招手。



    “好的,娘,我听着”少年愿急忙跑到李氏身边,老老实实坐着等李氏说他的身世。



    “愿儿,你有姓,你的姓是国姓,你姓拓跋”李氏说着就哽咽了。“娘,你说我姓拓跋,是当今皇族姓拓跋?为何我们这么落魄,东市虽然不是京师,贵族都住在北区,我们就生活在南区贫民区?”少年愿睁大眼睛,不敢相信。



    “愿儿,你的确姓拓跋,你的祖父是拓跋珪,你的父亲是拓跋邵,你的堂兄是拓跋焘就是当今我们大魏皇帝。”李氏想说出真相,又害怕说出真相。说出真相就是让自己儿子不要自卑,自己儿子不是野种,多少年来,多少人当面背面都说自己儿子是野种,没有父亲。这种心痛无法治愈。所以李氏一直学佛,读佛经,减轻这种痛苦的煎熬。李氏也自小让愿跟他读佛经,般若心经,阿弥陀经,涅槃经,宝网经等。母子两都在痛苦挣扎,心灵总有说不出的痛。岁月就像一个尖刀,刀刀刻在心上。李氏现在说出真相,又怕儿子性命不保,每每想起这事,都是心如刀割。



    



    拓跋绍(394年-409年),鲜卑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次子,明元帝拓跋嗣异母弟,母贺夫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宗室。天兴六年(403年)十月二十五日,北魏道武帝封拓跋绍为清河王,加任征南大将军。拓跋绍开大将军府邸时候,风光一时。李氏就是这个时候进入将军府邸当婢女。李氏年轻时候美貌,丫鬟打扮也无法遮掩她天生丽质,蕙质兰心的气质。北魏崇尚佛经,拓跋绍也是从小喜欢佛经,当时北朝动荡不安,各诸侯都在混战,拓跋绍作为拓跋珪的儿子东征西讨正常,他知道杀业过重必有恶报,又长大兄长是太子,对他很不利,故作癫狂,作为之用。李氏家门也是佛教徒之家,从小就佛经的熏陶,跟大将军邵就有共同话题。



    某一天,李氏与几个婢女闲着没事做,在将军府内花园内玩,李氏在看花园石头缝的蚂蚁搬,感叹自己想蚂蚁一样性命卑贱,看得入神。这天邵公子也无聊,路过花园,看得婢女们都在玩,无聊之际看得李氏在看石头,有点不同,径向过来看看。其他婢女都看见邵公子,都竞相下跪,李氏不知,只是呆呆有所思,不下跪。邵公子悄悄到李氏跟前,突然问到:“姑娘好雅兴,在看什么入神,在想什么呢?”李氏突然醒过来,回头一看是邵公子,急忙下跪,“奴婢不知道大将军来到,未能下跪,请赎罪!”要知道,在北魏是等级分明的世界,看见主人来,不下跪的婢女,必死无疑。“不知道无罪,我想知道估计在看什么这么入神?”邵公子好奇问。所以婢女都大气不敢喘,害怕得罪这个公子,小命不保,这个公子名声狼藉,杀人出名了的。李氏一时心急,如果说应对不好,必死。说看蚂蚁就是不务正业。不能说蚂蚁。



    李氏汗都出了:“回禀公子,奴婢在看花。”邵公子有点生气:“你看明明在看石头发呆,石头上又没有花?”李氏硬着头皮:“看花非看花是名看花!”邵公子听了一阵心跳:“此女子可以啊,冷静有主见,再考考看看。”邵公子笑到:“此花可有典故?”李氏看得公子笑了,就知道自己小命可保:“回禀公子,佛经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邵公子听了,赞叹:“才女啊才女,站起来回话。



    ”李氏看到主人邵公子允许自己起身,变慢慢站起来。邵公子仔细端详李氏,真是幺幺淑女,婀娜多姿,又有才气,有冷静,果敢,机智。喜欢上了,就命李氏为贴身婢女。当时大魏讲究门当户对,一个婢女不可能为皇子妻妾。邵公子无奈这种制度。任何失误都是夺帝位的大忌,都遭到对手的无情打击,就此作罢。李氏屡屡位为邵公子保命出招,邵公子非常喜欢李氏。



    夺帝之争在皇家一直都存在,也是很残酷。



    天赐四年(407年)至天赐六年(409年)间,拓跋珪先后诛杀了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题父子。



    拓跋嗣当时为太子,感觉自己牵扯到这个案件中,储君之位不保不说还有性命之忧。就手下商量,借故出城避难,买通宫中守兵及宦官涉及陷害公子邵以及邵的母亲贺夫人。宦官告密,邵的母亲贺夫人司空庾岳有染。拓跋珪幽禁她于宫中,准备处死。到黄昏时仍未决。目的就是等邵公子入宫,守兵及宦官杀害皇帝,并且诬陷邵公子。贺氏不知道情况秘密向拓跋绍求救。李氏一眼看出这个阴谋,这时候,李氏这个时候怀孕3个月了,苦苦哀求邵公子别入宫。邵公子也知道是个阴谋,但是不救母亲不行啊。将领们也不同意入宫。邵公子是个孝子,没办法啊,母亲一定救,父亲一定要救,眼看太子嗣就要对父亲以及自己母亲动手了。于是邵公子分兵两路,一路有两个心腹将领,吕将军和张将军带领100精锐护送有身孕的李氏出走,下南走远离京师。自己带领其他将军以及100名精锐入宫保护皇帝跟自己母亲。可是邵公子刚打入宫门,里面就传来皇帝被杀,而且还是拓跋邵杀害皇帝的消息。太子拓跋嗣在宫内外卫士的拥戴下杀了清河王拓跋绍,太子拓跋嗣在同年十月十七日(11月10日)登基,改年号“永兴”,为北魏明元帝。



    魏明元帝不断派兵追寻李氏以及腹中小孩,吕将军和张将军带领100精锐不断战死,维护公子邵唯一的血脉。李氏在北魏最南的边上就是东市东江边跳河了自尽了,魏兵看到李氏已经跳河必死无疑,在东江边上搜寻一个月后,没找到尸体,害怕皇帝杀自己,谎报李氏已经沉入江底,被水冲走了。就回报李氏投河已经死。还拿一个孕妇尸体作为证据。魏明元帝深信不疑,以为李氏和腹中胎儿必死,就此不再追究。



    



    李氏急泪流满面叙述往事,无法言语。少年愿听完几乎不相信:我就是拓跋愿?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