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来自边关的捷报
数日之后,当呼延瓒的派遣的送信之人到达抵边城,言呼延瓒和“种家军”正在归来的途中,预计三日之后到达。本来因为大胜异族部落联军的喜悦慢慢消褪,不过这一次柴宗训并没有在隐瞒什么,向众抵边城和百姓说明了异族部落联军会就此退去,与呼延瓒和“种家军”的胜利归来关系不小。
抵边城再次陷入了狂欢之中,柴宗训、种放和呼延瓒久别重逢,自然有一翻叙旧暂且不提。而抵边城的捷报也汇集成册,不快不慢的出现在了身为大宋皇帝的赵匡胤的几案之上,奏章之上并没有太多的描述,唯有聊聊数语。
“我抵边城军民与异族联军血战月余,侥幸胜之。”奏折是柴宗训提笔所写,关于战争的描述就只有这么简单一句。而封奏折带给赵匡胤的震撼却远远不是这么一句话就能表达的,赵匡胤自己亲自为柴宗训设下诸多限制,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他实在想不明白柴宗训在缺兵少将的情况下究竟是怎么打赢这一战的?
边关三州边军精锐几乎都被他调回开封了,难道说他柴宗训仅仅是依靠抵边城城高墙厚,还是说那些异族联军实在太没用了些?
可是不管怎样,赵匡胤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在赵匡胤的内心之中未必看得起那些所谓的异族联军,因为赵匡胤也清楚他们不过和辽国耶律氏争权失败的失败者罢了,并不是辽国的主力。但赵匡胤同样也明白柴宗训这一战打得有多么的艰难,因为他在赵光义的口中得知了抵边城的现状。
抵边城面临的不仅仅是缺兵少将的问题,当初赵光义空降边关三州的时候,竟然在短短的时间内几乎搬光了抵边城中的一切。换句话说也许抵边城中未必有足够守卫城池的粮食和其他的军需物资。
赵匡胤很难想明白柴宗训是如何一一应付这些的,因为在柴宗训的奏折上并没有提。赵匡胤甚至做好了重新失去边关三州的准备,作为他本人并不看好这力量悬殊的一战,但是他经已在为明年争伐南唐做好一切准备。
不论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得为之退让,如果明年他能一举拿下南唐,定然先声夺人,南方诸国在知道作为曾经最强大的国家在自己禁军强攻之下不堪一击后,自然会少了抗争的勇气,到时候战败或者投降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虽然说赵匡胤暂时的牺牲了边关三州,可赵匡胤认为这还是值得的。
边关三州新附,民心是否真正归顺大宋在赵匡胤看来这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其实在赵匡胤想来最好的打算,就是柴宗训依旧边关三州的城池逐一抵抗,最好能拖到他大军战胜南唐挥师回援的一刻。可是战争走向,却是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甚至连身为他智囊的赵普也很是意外。
因为异族部落联军发现通往抵边城的捷径,而战争一开始就在抵边城打响,甚至在第一天的时候就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这一切的一切都出乎赵匡胤和赵普的预料,赵普还向赵匡胤说过自己的推测:如果异族部落联军对抵边城围而不攻,将战事拖入冬季,也许这场战事甚至会晚于赵匡胤争伐南唐结束。
显然!不论是阿不台还是柴宗训都没有赵普这样的耐性,或者说倒也不是二人这样的耐性,只是二人面临的实际情况都逼得二人不得不做了速战速决的策略来。草原“打秋风”本来就是为了劫掠整个过冬的粮食储备,只是这一次草原各部落由于对抵边城的错误估计,一个个都是下了血本。
而抵边城不乐观的情况,他唯有逼得柴宗训不得不挺而走险,派出了呼延瓒和“种家军”行昔日霍大膘骑居狼封胥之事。只是这一次呼延瓒由于手中力量的关系,并不是像霍去病一般堂堂正正的杀上门,而是玩起了浑水摸鱼的手段。
两边都有不得不战的充足理由,赵普的猜测只是双方都在粮草充足的情况下才会作出的策略。只可惜赵普深居开封皇宫,并不清楚柴宗训还和异族部落联军的真实情况,他给赵匡胤的建议还是待以迅雷不及掩而之势击败南唐之后,挟大胜威挥兵北上,到时候异族部落联军围困抵边城自然不战而解。
赵普所想的这些乃是最理想的状况,可是摆在赵匡胤几案上的那封安安静静的奏折,却是把这一切都打破了。赵匡胤在见到这封奏折的第一时间,便让人以最快速度将赵普请了过来,这封奏折赵匡胤已经细细读了不下数十遍了,可每次看了都是沉默不语。为了进一步了解边关的情况,他甚至还让人请来了已经被他贬为庶民的赵光义。
不过多时,赵光义和赵普都到了,赵匡胤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将几案上奏折先递给二人看了。赵光义身为赵匡胤的亲兄弟,虽然被贬为了庶民,但赵普也没有这个胆子和他去争去抢,在赵光义看完奏折的第一时间,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却是,“没有道理啊,这样的情况他还能打赢,难道这些异族骑兵当真都是纸糊的不成?”
跟着赵普接过奏折读完,读完之后也是脸色大变。赵匡胤似乎不愿折自了自家的威风,补充了一句,道:“这些所谓的异族部落联军,说到底也不是辽国的主力,也不过是一些散兵游勇兵罢了。不过!这个晋王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能打赢这一战,还是有几分本事的,可见当初寡人的目光还是不错。”说完赵匡胤笑了起来。
赵光义心中却是有几分颇不是滋味,他曾经在盐城和柴宗训才站在了对立面,成为了敌人,而且在他手下还是吃了不小的亏。以赵光义睚眦必报的性格,自然见不得柴宗训如此风光,想到奏折上“侥幸胜之”四字,不仅酸溜溜的回了一句,“我看也就是这小子运道好罢了,你不见连他自己也说了是胜得侥幸?”
对于赵光义的话,赵匡胤回头看了一眼,却是一笑置之。不想这个时候,赵普却是拜倒在了地上,以头拄地向赵匡胤请罪道:“赵普有罪,还请陛下责罚,前些日子微臣向陛下推断的情况没有一样实现,还请……”不待赵普把话说完,赵匡胤却是主动将之从地上相扶了起来,并没有怪罪之意思。
“其实在那日听到你那般推论的时候,寡人已然觉得你有些想当然而,战场之事瞬息万变,又岂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赵普不敢接话,虽然他也清楚的记得赵匡胤当时对于他的这般推断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如今出了茬子,问题只能了出在自己这个臣子的身上,至于皇上圣明,自然是不会错的。
“不过!大家也不必太过灰心,抵边城之事虽然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但无论怎么说他柴宗训乃是我大宋晋王,这边关三州交于他之手,却是好过落于异族之手。”赵匡胤既然对此事下了定论,就谁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只有赵光义撇了撇嘴,不论是眼里还是脸上皆是一幅不服气的样子。
似乎赵匡胤已然早把赵光义这幅模样看在了眼中,头也不回的问赵光义道:“廷宜(赵光义字),如何?如今边军训练得如何了?”
赵匡胤似乎问得漫不经心,而赵光义却是不敢怠慢,这却是关系到他东山再起的本钱,却是不敢有丝毫大意。“回禀陛下!”赵光义亦分得清楚什么时候该和赵匡胤之间以兄弟相称,什么时候只能恪守臣工的本分,“自陛下边关三州精锐召回开封,再次将之交于臣弟之手,廷宜不敢有丝毫大意。
“日日苦练而不敢有任何懈怠,好在边军三军将士似乎也知道他们跟陛下丢了脸,陛下召回他们,将之重新编练为‘定边军’,算是给了他们一次重生的机会,所以每个人都憋着一口气,只是盼望着在每年争伐南唐之役中能为陛下尽一分心力。”赵普听过赵光义这般话,却是连头也不头。
赵普在内心之中却是暗自诽谤:憋着一口气的只怕是你这个平民皇帝吧?只怕还盼着这一战能打个翻身仗,甚至一登天,能坐上大宋王爷之位。
当然也些话赵普也只能在心里说说,不敢宣之于口, 赵匡胤却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评价道:“知耻而后勇,寡人相信这此次你和‘定边营’无论如何都不会让朕失望的。”赵匡胤想了想,又加一句,“这次你把廷美一起带上,从军中分一支偏师予他,毕竟都是自家人,能帮忙的又岂能不帮?”
赵光义口上虽然应了下来,但在心中却是藏了团火,完全是口不对心,赵普自然明白赵匡胤将赵廷美插将进军中,完全是为了让之镀金,毕竟在以前赵廷美完全未接触过军营,又岂能帮得上什么忙?但赵光义已然视“定边营”为自己的禁脔,那怕是自己亲兄弟插足其中,也让他心中极为不痛快。
抵边城再次陷入了狂欢之中,柴宗训、种放和呼延瓒久别重逢,自然有一翻叙旧暂且不提。而抵边城的捷报也汇集成册,不快不慢的出现在了身为大宋皇帝的赵匡胤的几案之上,奏章之上并没有太多的描述,唯有聊聊数语。
“我抵边城军民与异族联军血战月余,侥幸胜之。”奏折是柴宗训提笔所写,关于战争的描述就只有这么简单一句。而封奏折带给赵匡胤的震撼却远远不是这么一句话就能表达的,赵匡胤自己亲自为柴宗训设下诸多限制,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他实在想不明白柴宗训在缺兵少将的情况下究竟是怎么打赢这一战的?
边关三州边军精锐几乎都被他调回开封了,难道说他柴宗训仅仅是依靠抵边城城高墙厚,还是说那些异族联军实在太没用了些?
可是不管怎样,赵匡胤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在赵匡胤的内心之中未必看得起那些所谓的异族联军,因为赵匡胤也清楚他们不过和辽国耶律氏争权失败的失败者罢了,并不是辽国的主力。但赵匡胤同样也明白柴宗训这一战打得有多么的艰难,因为他在赵光义的口中得知了抵边城的现状。
抵边城面临的不仅仅是缺兵少将的问题,当初赵光义空降边关三州的时候,竟然在短短的时间内几乎搬光了抵边城中的一切。换句话说也许抵边城中未必有足够守卫城池的粮食和其他的军需物资。
赵匡胤很难想明白柴宗训是如何一一应付这些的,因为在柴宗训的奏折上并没有提。赵匡胤甚至做好了重新失去边关三州的准备,作为他本人并不看好这力量悬殊的一战,但是他经已在为明年争伐南唐做好一切准备。
不论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得为之退让,如果明年他能一举拿下南唐,定然先声夺人,南方诸国在知道作为曾经最强大的国家在自己禁军强攻之下不堪一击后,自然会少了抗争的勇气,到时候战败或者投降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虽然说赵匡胤暂时的牺牲了边关三州,可赵匡胤认为这还是值得的。
边关三州新附,民心是否真正归顺大宋在赵匡胤看来这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其实在赵匡胤想来最好的打算,就是柴宗训依旧边关三州的城池逐一抵抗,最好能拖到他大军战胜南唐挥师回援的一刻。可是战争走向,却是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甚至连身为他智囊的赵普也很是意外。
因为异族部落联军发现通往抵边城的捷径,而战争一开始就在抵边城打响,甚至在第一天的时候就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这一切的一切都出乎赵匡胤和赵普的预料,赵普还向赵匡胤说过自己的推测:如果异族部落联军对抵边城围而不攻,将战事拖入冬季,也许这场战事甚至会晚于赵匡胤争伐南唐结束。
显然!不论是阿不台还是柴宗训都没有赵普这样的耐性,或者说倒也不是二人这样的耐性,只是二人面临的实际情况都逼得二人不得不做了速战速决的策略来。草原“打秋风”本来就是为了劫掠整个过冬的粮食储备,只是这一次草原各部落由于对抵边城的错误估计,一个个都是下了血本。
而抵边城不乐观的情况,他唯有逼得柴宗训不得不挺而走险,派出了呼延瓒和“种家军”行昔日霍大膘骑居狼封胥之事。只是这一次呼延瓒由于手中力量的关系,并不是像霍去病一般堂堂正正的杀上门,而是玩起了浑水摸鱼的手段。
两边都有不得不战的充足理由,赵普的猜测只是双方都在粮草充足的情况下才会作出的策略。只可惜赵普深居开封皇宫,并不清楚柴宗训还和异族部落联军的真实情况,他给赵匡胤的建议还是待以迅雷不及掩而之势击败南唐之后,挟大胜威挥兵北上,到时候异族部落联军围困抵边城自然不战而解。
赵普所想的这些乃是最理想的状况,可是摆在赵匡胤几案上的那封安安静静的奏折,却是把这一切都打破了。赵匡胤在见到这封奏折的第一时间,便让人以最快速度将赵普请了过来,这封奏折赵匡胤已经细细读了不下数十遍了,可每次看了都是沉默不语。为了进一步了解边关的情况,他甚至还让人请来了已经被他贬为庶民的赵光义。
不过多时,赵光义和赵普都到了,赵匡胤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将几案上奏折先递给二人看了。赵光义身为赵匡胤的亲兄弟,虽然被贬为了庶民,但赵普也没有这个胆子和他去争去抢,在赵光义看完奏折的第一时间,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却是,“没有道理啊,这样的情况他还能打赢,难道这些异族骑兵当真都是纸糊的不成?”
跟着赵普接过奏折读完,读完之后也是脸色大变。赵匡胤似乎不愿折自了自家的威风,补充了一句,道:“这些所谓的异族部落联军,说到底也不是辽国的主力,也不过是一些散兵游勇兵罢了。不过!这个晋王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能打赢这一战,还是有几分本事的,可见当初寡人的目光还是不错。”说完赵匡胤笑了起来。
赵光义心中却是有几分颇不是滋味,他曾经在盐城和柴宗训才站在了对立面,成为了敌人,而且在他手下还是吃了不小的亏。以赵光义睚眦必报的性格,自然见不得柴宗训如此风光,想到奏折上“侥幸胜之”四字,不仅酸溜溜的回了一句,“我看也就是这小子运道好罢了,你不见连他自己也说了是胜得侥幸?”
对于赵光义的话,赵匡胤回头看了一眼,却是一笑置之。不想这个时候,赵普却是拜倒在了地上,以头拄地向赵匡胤请罪道:“赵普有罪,还请陛下责罚,前些日子微臣向陛下推断的情况没有一样实现,还请……”不待赵普把话说完,赵匡胤却是主动将之从地上相扶了起来,并没有怪罪之意思。
“其实在那日听到你那般推论的时候,寡人已然觉得你有些想当然而,战场之事瞬息万变,又岂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赵普不敢接话,虽然他也清楚的记得赵匡胤当时对于他的这般推断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如今出了茬子,问题只能了出在自己这个臣子的身上,至于皇上圣明,自然是不会错的。
“不过!大家也不必太过灰心,抵边城之事虽然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但无论怎么说他柴宗训乃是我大宋晋王,这边关三州交于他之手,却是好过落于异族之手。”赵匡胤既然对此事下了定论,就谁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只有赵光义撇了撇嘴,不论是眼里还是脸上皆是一幅不服气的样子。
似乎赵匡胤已然早把赵光义这幅模样看在了眼中,头也不回的问赵光义道:“廷宜(赵光义字),如何?如今边军训练得如何了?”
赵匡胤似乎问得漫不经心,而赵光义却是不敢怠慢,这却是关系到他东山再起的本钱,却是不敢有丝毫大意。“回禀陛下!”赵光义亦分得清楚什么时候该和赵匡胤之间以兄弟相称,什么时候只能恪守臣工的本分,“自陛下边关三州精锐召回开封,再次将之交于臣弟之手,廷宜不敢有丝毫大意。
“日日苦练而不敢有任何懈怠,好在边军三军将士似乎也知道他们跟陛下丢了脸,陛下召回他们,将之重新编练为‘定边军’,算是给了他们一次重生的机会,所以每个人都憋着一口气,只是盼望着在每年争伐南唐之役中能为陛下尽一分心力。”赵普听过赵光义这般话,却是连头也不头。
赵普在内心之中却是暗自诽谤:憋着一口气的只怕是你这个平民皇帝吧?只怕还盼着这一战能打个翻身仗,甚至一登天,能坐上大宋王爷之位。
当然也些话赵普也只能在心里说说,不敢宣之于口, 赵匡胤却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评价道:“知耻而后勇,寡人相信这此次你和‘定边营’无论如何都不会让朕失望的。”赵匡胤想了想,又加一句,“这次你把廷美一起带上,从军中分一支偏师予他,毕竟都是自家人,能帮忙的又岂能不帮?”
赵光义口上虽然应了下来,但在心中却是藏了团火,完全是口不对心,赵普自然明白赵匡胤将赵廷美插将进军中,完全是为了让之镀金,毕竟在以前赵廷美完全未接触过军营,又岂能帮得上什么忙?但赵光义已然视“定边营”为自己的禁脔,那怕是自己亲兄弟插足其中,也让他心中极为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