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大唐帝国
字体: 16 + -

第6章 逍遥

    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说的是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而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相传曾有人牵线横割而过,由此可以证明两石并未相接,但以后试者皆未成功。磐陀石险如滚卵,如果你站在面前,可能会担心一阵大风,将上面巨石吹滚下来。但却安稳如盘,亿载未动,万劫不摇。磐陀石顶巅平坦,常见有二三十个游客在其顶上嬉戏,它却纹丝不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大奇观。

    磬陀石相传是观音大士说法处,石上有“磐陀石“(候继高书)、“大士说法处“、“金刚宝石“、“西天“、“天下第一石“等题刻。磐陀石上凿有石阶,可缘梯而上到石顶。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大海,洋洋大观,景色壮奇,“磐陀夕照“,便成为普陀山之一大奇观。

    莲池夜月

    ?

    “莲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池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

    “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一切之法。海印池面积约十五亩,始建于明代。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将池一分为二,成为东西莲花池。池周围设有古色古香的石雕栏。

    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衬映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日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更是一番良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法华灵洞

    在几宝岭东天门下。出洪筏房左拐登小径拾级而上,过芳草茅篷(现为民房),便是普陀十二胜景之一的“法华灵洞“。这里方圆巨石自相垒架,形成洞穴数十处:有的嵌空刻露,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丰下削,泉涓漓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虽多,层复出奇,唯此洞为最,洞外有“青天福地“、“普陀岩“、“东南天柱“等题刻。

    游普陀山不可忽略法华洞的奇特景观。前人认为即使选景,法华也属佳境,如明洪陈斌诗云:“游山须选峰,峰峰必造极。试问何处佳,法华最奇特。“

    古洞潮音

    ?

    潮音洞在岛东南紫竹林庵前,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怪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潮音洞“勒于洞壁。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若遇大风天,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令人叹为奇观。

    朝阳涌日

    ?

    过仙人井,登几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象岩上侧,犹有驯服似兔的兔岩。象岩以东临海处,复道转折,层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广不逾丈,却幽邃窈冥。洞外巨石参差,积叠入海。洞面朝东洋,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每当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景色壮丽,堪叹观止。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所以人们给它起名为“朝阳洞“,并把“朝阳涌日“列为普陀十二景之一。

    朝阳洞也是听潮音的好去处。朝阳洞上原有朝阳庵,据书载,身处此庵,浪涛轰鸣其下,如千百种音乐交响迭奏,别有情趣。朝阳洞毁于民国初年,1992年在原址修建观日阁、揽霞亭、六观亭等,并附设有茶室、购物商场。古色古香的观日阁,又称朝阳阁,建在朝阳洞之西上方,濒临瀚海,飞檐翘角,金碧辉煌。阁高18米,长宽各12米,依山起势,蔚为壮观。阁内分上中下三层,设购物、休息、观海三个大厅,周壁陈列“三十三观音“画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中下二层设根雕艺术馆,展示大、小根雕观音佛像百余尊,为海天佛国新增一独特景观。登阁观日出,眺望东海,更是景上有景。

    揽霞亭又称朝阳亭,建在朝阳洞左平台上,近崖濒海,每当旭日东升,霞光辉映,景色奇丽。

    千步金沙

    ?

    千步金沙习称千步沙,在普陀山的东部海岸,南起几宝岭北,东北至望海亭。普陀山东侧的一条循山道路名“玉堂街“,街右沿海即为千步沙,南面过朝阳洞为百步沙。千步沙长1270余米,故此得名。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纯净松软,宽坦软美,犹如铺茵设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此处海浪日夜拍岸,涛声不绝。浪潮嬉沙,来如飞瀑,止如曳练。每遇大风激浪,则又轰雷崩雪,动人心魄。倏忽之际,诡异无常,奇特景观,不可名状。千步沙沙坡平缓,海面开阔,且水中无乱石暗礁,如在夏日里来的游客,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景观。

    千步金沙并不只是白天很美,每临月夜,婵娟缓移,清风习习,涛声时发,其清穆景色更为诗意盎然。故有人曾将其与壮丽的朝阳涌日,合称普陀山双绝。

    光熙雪霁

    光熙峰在佛顶山东南,一名“莲石花“、又名“石屋“。从远处望去,翠绿丛中,峰石耸秀,似莲花,如白雪积峰。

    “光熙雪霁“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后景色,为普陀十二大景观之一。普陀山难得下雪,冬天显得宁静而奇妙。但如果你运气好,赶上一场大雪,登上佛顶山,俯瞰光熙峰,犹如碧玉塑就,银装素裹,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色混一,海天低与冬云齐平。此时此景,你会觉得犹如身临洁白无垢的佛国净土,舒畅无比。

    光熙峰的雪景,是不大容易见到的,但普陀是佛家圣地,佛门弟子常来常往,或常往静修,就有缘赏识普陀山的“雪霁“风光。

    茶山夙雾

    茶山位于佛顶山后,自北而西,蜿蜓绵亘。山势崆旷,中多溪涧。据中载,此处历产茶茗,山上僧人每每于谷雨前采摘,药用价值较高,可治血痢肺痈。山上还生长山茶花树,树高数丈,每到冬春之交,丹葩被谷,璨若珊瑚林,别是一番景致。茶山多雾,白色的云雾常自得地随风浮荡,所到之处无不为佛国山川添色。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树林夙雾缭绕,如丝似缕,如梦如幻,令人遐思无限。

    天门清梵

    天门清梵,说的是普陀山最东端梵音洞的景观。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若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历来被人们叹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

    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凡欲观览梵音洞者,先要从崖顶迂回顺着石阶而下,然后来到观佛阁。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其奇异。此地又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佛阁下曲窟通大海,海潮入洞,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如龙吟虎啸,日夜不绝,闻之者无不惊心动魄。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的现身法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是地藏菩萨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九华山又称九子山,烟云氤氲,巍峨兀立,气吞江河。唐代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层峦叠翠,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将九子山比作九朵芙蓉,故后人改称之为九华山。

    九华山群峰竞秀,景中有景。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别具一格,并以金地藏王菩萨讲法道场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存放真身(肉体)和尚的名山。自古以来朝山拜佛的香客不计其数。

    唐开元年间,新罗国(今韩国境内)国王近亲金乔觉卓锡九华,潜心修持75年,99岁圆寂,佛门认证他是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由此被辟为地藏道场,明、清鼎盛时期,寺院多达360余座,僧尼四、五千人。“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香火之盛甲于天下。现存古寺庙94座,佛像1万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

    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佛教气氛融为一体,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山前景区

    甘露寺

    ?

    是游人上山见到的第一座庙宇。甘露寺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二圣殿至九华街上山的途中,距“定心石”不远。前后两殿,建在两个台基上,一暗一明,一高一低,布局新颖有趣。甘露寺的来历,有一传说:清康熙皇帝的玉林国师受康熙之派遣,曾两次来到九华祭拜地藏菩萨。第一次来到半山腰的定心石时,见这一带苍松傲穹、幽篁蔽天,东有龙瀑天池之景,西有龟山晓雾之悦,就认为此处很适宜建一座大的寺庙。第二次来,听说卧虎洞主禅僧洞安愿遵此意建庙。便亲自去卧虎洞探访洞安,鼓励他建庙。说来奇巧,就在破土动工的那天清晨,天空普降甘露。众人大悦。朝廷闻之,赐名“甘露寺”。甘露寺现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九华山佛学院”就设在寺内。

    泉口

    从五溪桥出发,经云鹤峰下,再洞溪南行,出峡谷不远便到六泉口。所谓“六泉”,是一口浅井,井内有六个泉眼。这里的环境宁静而幽雅,居民勤劳好客。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很相似。古人曾说:“来到六泉口,疑入武陵源。”然而,此处很久以前却是一个古战场。这里离池州不远。过去池州是江南的“郡城”之一。

    唐永泰年间(765),池州城被拆除,直至明正德年间才重新筑造城墙。所以从九华山麓至池州这一段山路,被兵家视为“险固四塞,为用兵之地”,战争频仍。这里留下了“钱元帅寨”、“江元帅寨”及朱元璋的强将常遇春的“常开平寨”等遗迹。

    龙池

    又名龙潭池,为两股巨大溪流的会合处。千尺泉自东蜿蜓而来,九华溪由南滚滚而下,两水汇流而为龙溪。龙池居上华池与下华池之间,池呈正方形,和弄珠潭紧密相连。弄珠潭也是方形。池、潭都是四壁光滑如镜,四时碧水不竭。水大时,淹没了龙池和弄珠潭的岩壁,浑成一体,故而把池潭统称为龙池。

    龙池庵

    居于龙池之上的古庙。原名清隐庵,为唐代诗僧神颖所建。神颖在此写下大量描绘景色、抒发情怀的诗篇,常和一些文人雅士盘桓于此。现存古老的殿堂数椽,殿后可眺山景,寺前可俯瞰龙池深涧,是游人途中小憩、观赏“龙池飞瀑”的佳境。

    观池台

    在龙池畔有一柱形岩石,突兀而立,就是“观池台”。台下寒气逼人,逗留时间稍长,便有凛冽之感。天气晴朗时,青山为壁,蔚蓝的天空和红日映入池潭,层层波浪闪耀着金光,像一幅极美的图画。若是多雨季节,即使是晴天,一旦池里冒出一缕白烟,天必然要下雨。袅袅白烟忽而浓密,忽而细淡,或急或缓,变化奇妙。被称为龙池“吞云吐雾”的奇观。

    鹰石

    在龙池庵前的古道东边山峰上,有一巨大岩石,从古道上看去很像苍鹰,故名。此岩石高两丈多,上宽下窄,四边整齐,顶部约三丈见方,平滑如镜,又很像是人工垒砌而成的棋盘,故而又称“棋盘石”。石下有卧虎古洞、燕子洞、观音洞等景观。

    二圣殿

    ?

    二圣殿是一幢江南明代民宅式的建筑,殿门面临上山古道,龙潭溪从东南而来,绕寺而过,环境幽雅。今住持僧觉益。过去一些善男信女到九华山朝拜,见庙烧香,见菩萨磕头。二圣殿是他们朝拜的起点。

    殿里供奉的“二圣”,头戴乌纱,身穿朝服,腰束玉带,足蹬粉底朝靴。身高七尺,面庞丰润,黑色的胡须齐胸,明亮的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两尊金色塑像酷似孪生兄弟。这里所谓“二圣”,其实仅是金乔觉的两位舅父。

    山门

    ?

    离甘露寺,经龙池庵,略行片刻,可见大型牌坊式山门,由山门可进入群山环抱的九华街,来到九华山腹地。山门上有“九华圣境”四字。这是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赐予九华山的御书。

    九华街景区

    九华街

    ?

    九华街为九华山之腹地。海拔700米。街中心有金地藏菩萨创建的第一座古化城寺。

    九华街北有十里好汉坡(即盘山公路),南有千仞芙蓉峰,西有密林藏秀的神光岭,东有高耸山顶的东崖。这里集中了诸多著名的佛寺和名胜古迹。传说这里还是金地藏菩萨转世修身成道的地方,佛教界多把九华街称为“莲花佛国”。九华街上寺院与民居、旅社、商店相间,是旅游接待中心,也是游人行宿集散地。此处瓦舍鳞次栉比,多为两层皖南民居式的小楼,分列在化城寺东、南、西三方,呈门形封闭式街道,有两三条小巷横穿东西,东可去天台峰,西能上月身殿。夜宿九华街,可观看做佛事,夜间可听庙宇的钟声幽幽,清晨可观僧尼拂弹灰尘、念经跪拜的早课,感受佛家情态。

    五百罗汉堂

    与百岁宫相映生辉的是新建的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堂总建筑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为宫殿式结构,与百岁宫配套协调,形成一个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城堡式建筑群。五百罗汉堂供奉五百尊罗汉,整个堂内于姿百态,气势壮观。百岁宫五百罗汉堂是目前我国四大佛山所仅有,它的兴建,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新景观。

    龙女献泉

    东崖峰顶上原有一座东崖禅寺,寺后有古老的地藏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乃僧人为祭祀地藏,纪念其苦修于东崖而建。殿侧峭壁上有地藏洞(又名堆云洞),是金乔觉初至九华山时的栖身之所。在峰的西麓有一山泉,名为“龙女泉”。相传龙女泉是龙女奉献给金乔觉的甘泉。此即著名的“龙女献泉”神话故事、被列为“地藏圣迹”之一。

    百岁宫

    ?

    又名万年寺,可从祗园寺后攀石级上该寺。登上百岁宫,凭窗远眺,磨盘峰、五老峰、太古岭、凤凰岭历历在目。寺内供奉的是明代万历年间于九华山坐化的无瑕和尚贴金肉体坐像。据《万年禅林历代流碑记序》载:“明万历年间,河北宛平县(今北京芦沟桥)僧人海玉,字无瑕,24岁时由五台山步行到九华山东岭岩洞中,结茅为庵,不出山,不带弟子,以野果为食,并刺出身上的鲜血写成《华严经》81卷。他在山中住了102年,126岁时坐化圆寂。”明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兵部尚书王大人被遣为钦差大臣到九华山敬香,晚间有白光一道从山头射出,他觉得神奇,遂连夜带人上山,寻到发光地点,发现在山沿里有一位已经坐化的老人。周围遗物,都已腐烂,唯坐化老人肉体还保持原样,只是已经干缩,检视老人身旁的身世自传,才知道坐化归天已有3年了。王钦差禀报朝廷后,崇祯皇帝即敕封为“应身菩萨”,钦赐建造百岁宫。现殿宇上下五层,房屋百间,依山修建,曲折相通,最下一层即肉身殿。正门外高悬崇祯皇帝御题“护国万年寺”,钦赐“百岁宫”匾额。据寺僧传说,百岁宫于清朝咸丰末年曾遭火灾,众僧向禅师肉体跪求救火。正当火势猛烈的时候,禅师的双手忽由坐禅姿势变做遮火状,当即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浇熄大火,自此禅师双手便继续保持着遮火之状。

    闵园景区

    慧居寺

    ?

    原名“慧庆庵”。坐落天台山西麓、中闵园东。始建于清代,清末住持僧仁琳扩修。1938年住持僧普明募化重建大殿,扩充寮房,安单接众,始具丛林规模,易名“慧居禅寺”。1982年重修殿宇。1984年所有佛像上漆、贴金。该寺背倚高山,面临竹海,环境十分幽美。建筑面积541平方米。寺内十八罗汉及菩萨塑像造型优美,神态逼真。为全国重点寺院。

    华严洞

    华严洞,位于中闵园,深藏在峭壁下的幽壑之内。巨岩北端上翘,呈窝掌形。傍临小溪,幽篁遮天。洞前筑墙成屋,进门见古洞,深丈余,高七尺,宽二丈五尺左右,隔成内外两间。外间供佛像一尊,内间筑成小楼,下铺地板,窗明几净,幽静异常,别有洞天。

    西侧相连的是华严海慧寺。寺外是远山、近壑、山泉、幽涧,宛如世外桃源。

    华严洞周围的高峰深谷,嘉木繁盛,灵草丛生,有石斛、石耳、灵芝、黄精、首乌、丹皮等贵重的野生药材,是著名的“药谷”。

    在药林、灵草之间,飞鸟众多,舌簧悦耳。其中以捣药鸟为珍禽之一。它又名“丁当乌”,与金钱树(即青钱柳)、娃娃鱼并称为“九华三宝”。其喙红色,羽毛有黑白两色,尾巴略长,体略大于画眉。晓伏夜出,多在夏季出现,其声“克丁当”,如杵臼药。

    天台景区

    天台寺

    ?

    位于海拔1306米的天台峰巅,坐北朝南,木石结构,硬山顶。全寺由3组民居式殿堂组成。该寺横卧岭凹间,东面以峰脊(青龙背)为屏障,南以玉屏台作为墙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岩为连接点,在凹陷地上筑高8米的石台基,构成平整的平面。殿宇的底部架空,下置蓄水井。整个建筑借高耸的悬崖峭壁来隐蔽,既防风寒,又十分坚固。它的山门在大殿山墙南面,是一直径3.4米的卷拱石洞,进深4.2米,其东、北两则为对峙的悬崖,径直可入大殿2楼;转折向南,沿墙外过道往“捧日亭”或“青龙背”。大殿(亦称万佛楼)宽10米,深13米。殿后有偏门通往观音殿、客房和云水堂。寺周景点众多。该寺是九华山最高的建筑,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属全国重点寺院。

    天台峰

    天台峰,又称天台正顶。海拔略低于十王峰,因天台是教徒朝拜地藏“圣迹”之所在,所以往往将天台称为九华山的主峰。坐落在峰顶的地藏寺(即地藏禅林),古名天台寺。来九华山的佛教徒大多到此朝拜,称之为“中天世界”。这里也是游客游九华必到之处。

    至寺前回首一看,左有龙头峰,右有龙珠峰,对面十王峰。龙头峰下为青龙背,因骄立如屏,故名玉屏峰。龙珠峰,又名天台岗,上有一颗巨大滚圆的岩石,名“龙珠石”。传说九华是“活的龙脉”,青龙即居此高处,这颗“龙珠”,则是它戏耍的宝物。十王峰迎面而来,谓之“十王朝地藏”。寺前岩壁上,有“非人间”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门在龙头峰、龙珠峰间的渡仙桥下,由桥底登石阶十余步,即进入寺内。拱形桥上的横梁镌“中天世界”4个大字。

    花台景区

    天门清凉台

    这里深幽高峻,气势惊人,晴时烟云袅袅,雨日声震空谷。真是:“云从脚下起,风酥凡人肌,来时峰影郎,去时成孤岛。”身处此地,犹如来到童话世界,可以与清泉嬉戏,与奇石相拥;可同群猴逗趣,伴鸣鸟唱和。什么季节来到这里,都能领略无限情趣。

    登上大花台,别有天地。向南望,有十王峰在前,东、西、北边,却一望无垠,俯瞩九华街,宛如在画中;群峰如林,莲花、碧云、云门、天柱诸峰,全在脚下;凌空绝顶,海阔天空,令人心旷神怡。

    佛洞???佛洞,此处泛指古佛洞、无底洞、文殊洞、老虎洞等众多与佛或佛事有关的洞穴。

    古佛洞?在罗汉峰西北、太极洞北。新辟石板道通此。两洞相连,一大一小,一名古佛,一名圆通,总面积38平方米。代有苦行僧居之。顶垒高台,怪石乱生,洞前有面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菜畦、花木,天籁不绝。

    无底洞?在太极洞西南。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亚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峻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裂缝,纵横密布,阴森森然。洞中有朝天洞口,凝视碧空,有坐井观天之趣。

    文殊洞?在书箱峰西,去下闵园途中。两洞相连,上小下大,内供文殊像。主洞面积36平方米,小洞16平方米。从洞南一条长7米的巨岩裂缝中穿行洞内,扑朔迷离。立洞顶远眺,中峰、会仙峰高瞩云天。洞南有清泉一口,流量大,味甘美。

    老虎洞?又叫伏虎洞。相传南朝梁武帝时,伏虎禅师曾在此与虎同修。洞旁峭壁上,有“九龙一虎”、“别有天地”石刻,崖下路旁有龙虎泉。

    甘泉石(甘泉书院遗址)

    甘泉书院,当年小有名气,明末后,书院失修,清咸丰年间又遭战火。至今湛若水手书勒石的“甘泉”碑尚在,余皆荡然无存。书院遗址,已成一片葱绿茶园。因“甘泉”石刻犹存,故而称此地为“甘泉石”。

    当年,甘泉书院倚山面溪,崇山峻岭环峙左右。相传书院有讲堂、书斋等三进房舍。湛若水亲笔书写的“甘泉”二字刻石悬嵌门额。是湛若水聚众讲学之地。

    明代理学家们把讲学的风气刮上了九华山顶。王阳明倡仪在九华建书院讲学于前,湛若水在九华聚众讲学于后。湛若水是明代哲学家,官至礼、吏、兵三部尚书,属明儒理学的白沙学派,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的理论,而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学说。两人虽各立门户,但交往甚密,互有酬唱。王阳明在国史馆讲学,湛若水与王阳明等人为伍,声望日重,世称“甘泉先生”(湛字甘泉)。他叮嘱弟子江学曾等人在九华筹建书院,并修书给地方官员,请予鼎力协助。

    弟子们遵嘱在九华营建书院,不久竣工,以老师雅号命名为“甘泉书院”,恭候师尊驾临。后来湛若水母亲去世,湛即离京去职三年,赴九华讲学。湛若水讲学时,学生济济一堂,十分兴盛。

    后山景区

    双溪寺

    双溪寺位于九子泉东南僧家山,最初由陕西安康县双溪寺吉通和尚创建。后因羡九华山秀美,便在此置地建寺。寺背山面水,寺旁岩石下有“洁泉”。昔日该寺以农禅为主,四周充满田园风光。寺内供奉着大兴和尚的肉身像。大兴和尚1918年学佛,曾在百岁宫数年,1958年来到九华山后山双溪寺度过了后半生。1985年农历二月十七日圆寂,享年91岁。在世时给人治病有奇效,被人称为地藏“三世”、“九华济公”。

    九子岩与七步泉

    九子岩景观和七步泉瀑布天然融合而成的“九子泉声”是九华山十大名景之一。九子岩,又名九子峰。峰壁是一整块的光滑岩石,像一座城头堡,只有一条山路,从又溪寺通向峰顶。路越走越窄,险陡异常。峰顶有古寺一座,名为九子寺。在殿后谷口,有四面峭壁倚天而立,古木参天,云雾缭绕。一个光滑而巨大的岩石下,有深涧,涧水如巨龙一般从10米高的云谷中奔腾而来,吼声如雷,此名为“垂云涧”。附近还有“七步泉”,每当暴雨之后,瀑布从七条冰裂的狭缝中倾泻而下,七转七折,惊心动魄。

    沿涧口石板山道往上,一咱上有“斗鸡石”、“三斧石”、“象鼻石”、“龟兔赛跑”等巧石。尤以“金鸡石”最引人入胜。它形同一对好斗的雄鸡,在山头相互对峙。古人有“未游走马泽,先看斗鸡峰”之说。相传,金地藏曾在这九子庙后谷口岩石上打坐过,他虔诚的修行,感化了峰顶上的这一对金鸡,于是,金鸡每天为他报辰。山顶幽谷中,有一石雕古塔,塔前还有石佛一尊,石狮一头。按民间习俗,石狮都是成双成对的,何以此处石狮孑然一个?有人说,它的同伴,去了狮子峰。确实,狮子峰确有一尊状如狮子的怪石。

    ?

    崂山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山东省东部青岛市崂山区境内,西距青岛市区约40公里,总面积446平方公里,绕山海岸线长87公里。

    崂山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著名高山之一,主峰称“巨峰”,又名劳顶,海拔1133米,是山东省境内仅次于东岳泰山的第二高峰。山上溪谷幽深,泉瀑众多,古树名花,布满山间。崂山地处中纬度暖温带滨海地区,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山南坡接受南方暖湿气流较多,更为温润,有“小江南”之誉;山北坡易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冬季比较温凉,有“小关东”之称。全山植被丰盛,从北方的桦树到南方的樟树、棕榈都有生长。因此山上古木奇树郁郁葱葱,名花异草满山遍野。既有珍稀的汉柏唐榆,又有名贵的宋代银杏、元代耐冬。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叶如丹,冬季松柏青翠。一年四季,整座崂山犹如一幅色彩鲜艳的天然画卷。

    崂山古名劳山,又称牢山、辅唐山、鳌山等。劳山之名,因其山势峻险,攀山越岭不胜劳累,故名。牢山之名,取自《清凉疏注》,意即牢固不拔之山。唐玄宗时,曾派人在此炼丹,以求长生之药,并下令改名为辅唐山。至元代,名道邱处机来此,见此山形似巨鳌,改称为鳌山。后人还编造了“鳌鱼变高山”的故事,使它便披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直至清代才正式定名为崂山。至今还保存着十多座道观,在全国道教名山中仍有一定的地位。

    崂山风景名胜

    流清河景区

    流清河景区以壮丽的山海胜景为主。北望巨峰高插云天,群山层叠,气势巍峨,沿海平沙一片,是优良的天然裕场。山谷幽邃深奥,海上岛屿散布,在此游览海山胜景,乐趣无穷,现已辟为旅游度假区。附近建有“聊斋故事宫”。

    龙潭瀑

    ?

    龙潭瀑位于八水河中游,瀑分两股,从三十多米高的悬崖上飞驰而下,落入下面潭中,激起片片水花,至雨季水大时,其势更加壮观。此即“崂山十二景”中的“龙潭喷雨”。现在瀑下正在建设龙潭水库,待竣工之日,在这深山幽谷中又多一处高峡平湖,更增加它的秀美风姿。

    潮音瀑

    ?

    潮音瀑又名“鱼鳞瀑”。分别以水声似潮、水形像鱼鳞而得名。在崂山十二名景中称为“岩瀑潮音”。在瀑布旁陡壁上镌刻着“潮音瀑”三个大字,是30年代叶恭绰的手书。

    属挂瀑类的潮音瀑发源于崂山之阴的源泉。泉水从海拔900多米的巨石下喷涌而出,流经约10公里长的凉清河涧谷,集大小百余条山溪之水,冲开峻岭的阻拦,自悬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下;第一折,从崖顶巨石下的洞口喷射而出,流进一个“斗”形的深深石窝里;第二折,水从“斗”形石窝溢出,洒向悬崖半腰簸箕形石壁上,波光闪闪,恰似鱼鳞;第三折,簸箕形石壁泼下的水,织成一幅宽约5米,长约20米的水帘,以排山倒海之势,浪推潮涌之声,跃进一个靛蓝色的缸形水湾;夏秋多雨季节,水多而深,直径约22米,深约5米,清澈见底。古人照此形状和水色,命名“靛缸湾”。

    潮音瀑旁建有石砌仙舫一座,西崖顶上还有“观瀑亭”一座,游人坐在亭中观瀑听潮音,别有风味。难怪古人题诗赞道:“九水九曲走潺,险峰对出一线天,更有佳景奇绝处,珠帘三叠落碧潭。”

    棋盘石景区

    棋盘石景区在太清宫以北,有华严寺、鱼鼓石、那罗延窟、八仙石、棋盘石、明道观等景点。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部的华严山下,是崂山上唯一现存的佛教寺院。初建于清代顺治年间,占地2000平方米,规模较大,有十多座殿宇。山下公路旁有砥柱石,上刻“山海奇观”四字,每字高2米余,为崂山石刻之冠。寺周名胜很多,有鱼鼓石、那罗延窟、天波池、华严洞、望海门、寂光洞、松抱塔、石头望海楼等,称为“华严八景”。基中那罗延窟是“崂山十二景”之一。

    从华严寺上山,即至棋盘石,这是座奇特的山峰,三面凌空陡峭,仅东面有石级可上,顶上平坦,约60平方米,可容五六十人站立。传说古代有一樵农在此遇仙对弈的故事,故称“棋盘仙弈”。从棋盘石再上半公里,即是明道观,位于海拔800米高的招同岭上,崂山地势最高的道观,初建于唐代,四周高山耸立,层峦叠嶂,气势雄伟,遥望黄海,海阔天高,无限壮观。

    仰口景区

    ?

    仰口景区濒临仰口湾,湾内沙滩连片,滩平沙软,是崂山最大的海水浴场,岸边宾馆饭店林立,是一个理想的旅游度假区。有索道可从麓直上上苑山顶的太平宫。太平宫虽规模不大,是宋道人刘若掘所建三宫中最小的一座,但建筑秀美,周围景色奇丽,依山面海,故有“海上宫殿”的美誉。太平宫东南的一山头上,有白云洞,洞内常有云雾飘出,四周多树,“崂山十二景”中的“云洞蟠松”即在此。附近还有大仙山、小仙山、九曲莲花洞、观音岩等胜景。近年来在上苑山上又发现了一个觅天洞,洞分五层,曲折幽奇,进洞游览,颇有趣味。洞口有玉液泉,水质也优。出了洞口,可乘索道下山。

    北九水

    北九水是人们对白水河上游河段的称呼。白水河发源于崂山绝顶巨峰的北麓,曲折西流,经北九水村至大崂,河道如九曲回肠,故称北九水,以区别于巨峰南面的南九水。其中北九水村以上称内九水,以下称外九水。这里山青水碧,古人谓之:“水作龙吟,石同虎踞,峭壁危崖,触目皆是,音乐图画,兼而有之。”前人有诗赞曰:“九水水九曲,曲曲穿幽谷,四周山色青,两岸树松绿。”这是崂山风景最秀丽的区域。“九水明漪”是崂山一大胜景。

    巨峰景区

    ?

    巨峰景区是崂山地势最高的景区,奇峰汇聚,气势雄伟,这里不但有崂山绝顶巨峰,还有与茂峰高度相差无几的比高崮以及自然碑、虔女峰、五指峰等。登高远眺,群峰呈秀,碧海连天,景象无限壮观。在这里还可观赏到云海、绣球和旭照三大奇观。绣球是出现在雷雨交作之时,当山下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而山顶却是阳光普照,晴空万里,在此看脚下只见一个个火球在云雨中翻滚,惊心动魄,但亦回味无穷。旭照是在日出之时,晨曦初开,天光一线,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洒遍全天。“巨峰旭照”被列为“崂山十二景”之首。此外,据史书记载,崂山上还有百年难遇的“佛光”和“海市蜃楼”奇景出现。

    华楼宫景区

    ?

    华楼宫景区位于崂山西北,是离青岛市区最近的一个风景区,古代游崂山者大都从这里出入。这里以峰奇、岩秀、泉优、洞美见胜,景物集中,古称有十四景之多。建国后在其北面修建了崂山水库,湖光山色,又为此增色不少。

    华楼宫是景区内主要建筑,规模不大,但环境幽丽。宫建于元代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由卸处机再传弟子名道刘志坚所创建。相传刘在此结庐修练时,有一次不慎打盹而跌下深涧,可是安然无恙,被当地传为“神人”,纷纷捐资出力,为了修建了这座道观。共有三殿,东西排列,面临夕阳涧,背依碧落岩,茂林修竹环绕四周,景色十分宜人。院内有两株古银杏,古朴清雅。

    华楼宫背后是碧落岩,这是一座不高但较为奇特的山岩。岩上翠竹丛林,岩下清泉甘美,大旱不涸。泉名金液泉,是崂山名泉之一,传说常饮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碧落岩旁有一岩,名翠屏岩;翠屏岩西有仙岩,仙岩西北坡上有一天然石坑,直径约2米,抗内终年有水,相传为玉皇大帝女儿的洗澡盆,故名玉女盆。仙岩西南有凌烟崮,亦是一处名胜。高仅20余米,以险有名,无看如巨石堆叠而成,风吹欲坠。近年来在石上凿了一些脚窝,人们才能手足并用,花上很大气力,攀登崮顶。顶平如台,上有十多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天然石坑。崮下有三阳洞,因开山道人刘志坚埋骨于此,刘自号云岩子,故改称云岩子洞。其南还有五祖洞。

    华楼宫向东不远,过七真洞,即是巍然壁立、拔地而起的华楼山。山高360米,远看如高楼摩天,故名。因形似华表,亦称华表峰。顶如平台,四壁陡峭,高不可攀,民间传说八仙过海时先在此聚会,故名聚仙台。又说何仙姑在渡海时曾在此梳妆打扮,故人们称其为“梳妆楼”,被誉为“崂山第一奇峰”。“华楼叠石”胜景即指此。

    华楼宫南面有“南天门”,这是一座不高而顶平的石峰,与巍峨高大的泰山南天门不能相比,但它耸立于群山之中,站在顶上,北看华楼山,西眺石门峰,南观五龙洞,东望不其山,历历在目,美景如画。

    ?

    武当山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原为均县),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丰富的旅游胜地。武当山是鄂西主要山脉之一,在汉水南岸,属大巴山东段分支。起自陕鄂边境,止于襄樊市南,呈西北——东南走向,长260余公里,海拔1000米,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它背依神农架,面对丹江口水库,奇峰嵯峨,溪谷幽深,植被繁茂,道观林立,景象万千。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又名玄岳、太岳,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有“道教第一名山”之称。山上祭奉“真武大帝”,称为“非真武不足当之”,故名“武当”。全山方圆400公里,故有“八百里武当”之称。

    群山逶迤的武当山,是集幽、奇、秀、美为一体的道教名山。胜景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池、9井、10石、9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如金铸玉雕的宝柱雄刺苍天,素称“一柱擎天”。

    武当山四季风光不同,景色各异,春天山峦滴翠,繁花似锦;夏日风雷激荡,云飘雾绕;金秋林疏叶红,满目清新;冬季银装素裹,冰柱撑天。这些胜景古人称之为“动八景”和“静八景”。登峰远眺,群峰犹如繁星点点,丹江水库犹如一面明镜。

    武当山人文景观宏伟壮丽,素有“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之说。在古均州城至金顶70公里的建筑线上,建成了8宫、2观、36庵堂、72岩庙、39桥梁、12亭台等建筑群,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这些建筑均镶嵌在峰峦岩洞和奇峰幽谷之中,布局巧妙,规模宏伟,技艺精湛。

    武当山主要经典

    琼台三观

    琼台三观位于武当山天柱峰东南麓大约8公里处。三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又修葺扩建,有道院24座,庙房数百间。至光绪时曾重建过部分庙房。

    三观建筑物均利用地形特征,各以中轴线进行对称布局,显得合理而严谨。琼台上观今存遗址,占地3600平方米,尚存石雕玄武像和明雕。琼台中观现存石殿、正殿、配房14间,建筑及遗址占地1.5万平方米。石殿建于元代,坐西朝东,石墙厚近1米,面阔进深一间,建筑面积18平方米。正殿建于清代,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硬山顶,清式屋架,前为廊,后封檐,面阔3间13米,进深近10米,通高11米。琼台下观现存正殿、配殿等13间,建筑面积571平方米。

    琼台周围群山排云如幡盖之状,松竹梳风有琴瑟之声,峰岩藏幽似游仙之宅,确是人间仙境。

    玉虚宫

    在武当山主峰的西北,离武当山的大门——玄岳门约4千米,是当年大规模营造武当山的大本营,故俗名又称老营宫(一说是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在此扎营)。“玉虚”之名则来自玉帝封真武的“玉虚师相”。此宫在八宫二观中是规模最大的一个,拥有大殿、启圣殿及一大批堂、祠、坛、庙等建筑2200多间,前后崇台迭砌,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宫城由外乐、紫禁、里乐三城组成。外乐城有城门三道,居中的紫禁城则有城门六道,门前有碑亭两座,内立鳌碑,碑高达9米以上,鳌身长约6米,碑额雕有蟠龙,重约80吨。宫内果园,曾有当年五百道兵的校场。再往前行便是里乐城门。城内殿宇邻联,有前殿、正殿、父母殿。出里乐城东门有龙井,现存龙雕开栏依然完好。清乾隆十年,玉虚宫惨遭火灾,1935年又逢洪灾,宫内淤泥积压达10万余立方米。1994年以来,在经过大规模的淤泥清理工作后,里乐城、外乐城、十方堂等一批文物遗址得以重见天日,昔日淤积的宽8米的古玉带河现已流水潺潺。

    玄岳门

    玄岳门位于武当山北麓,丹江口水库的南侧,是登山神道的起点,俗称“仙门”。是一座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雕牌坊,高20米,宽13米,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上刻“治世玄岳”四字,系明嘉靖帝亲书,意为“以武当玄岳之道来治理天下”。石坊刻有仙鹤游云、八仙迎宾等图案,雕工精细,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精品。

    磨针井

    磨针井是传说中真武太子在此遇老妇感化,重新入山苦修而成正果的地方。相传当年净乐园太子真武来此修道,起初因意志不坚,欲下山返俗,行至此,遇一老妇在井旁磨铁杵,甚感好奇,问其何为?老妇答道:欲磨成针。真武更是不解,问道,如此粗的铁杵如何磨成细针,老妇乘此点化道:“铁杵磨细针,功到自然成。”太子听后顿悟,遂返身上山,重新修炼,最后终于得道升天,成为“真武大帝”,磨针井也因此而得名。它初建于明代,后毁,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主建筑为三间正殿,内供真武青年时坐像,四壁饰以真武修道故事为内容的壁画。殿前竖有两根铁杵,约碗口粗,高半米余,象征老妇所磨之杵。殿旁有方亭一座,内有一井其上龛置铁铸的老妇磨杵像。此亭重檐雕饰,造型秀雅,别具一格。

    玉虚岩

    玉虚岩为武当山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岩庙之一。据元代碑文记载,此岩为玄帝(即真武帝)修炼之处,后得道飞升,被封为“玉虚师相”而得名。现存建筑系晚清重修,**真武像及左右侍从、五百灵官,均为清同治年间重修。

    太子坡

    相传真武在磨针井受老妇点化后,重新入山修炼,曾在此居住过,故观名“复真”,为武当八宫二观之一。初建于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清康熙时重修,1985年修复原貌。道观建于陡峻的山坡上,故又名“太子坡”。现有殿宇2000平方米,是武当山上较大的建筑群,这里背山临谷,风景优美。门额上刻有“太子坡”三字,进门后有长里许的云墙依山而筑,沿着山势逶迤起伏,名“九曲黄河墙”,经过四道“天门”,才进入院中,院内有祖师殿、龙虎殿、皇经堂、五云楼、太子殿等建筑。五云楼结构奇特,一根木柱支撑十二根横梁,故有“一柱十二梁”之称,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绝作,全国未见有相同的构造。最高处为太子殿,内供真武童年塑像,殿前有观景廊,在此可远眺金殿,纵览群山。

    ?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为邛来山脉的分支,北接岷山,连峰北绝,山林青翠,景色青幽。人们解释青城山名称由来,所用最多的说法是“青翠四合,状如城郭,故名青城”,这显然与青城山的自然植被、山体形态有密切联系。

    青城山是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地质构造复杂,奇峰叠嶂、幽谷深潭、古洞苍岩纵横其间。这里属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量多,湿度大,常为云雾笼罩,满山林木葱茏,四季青翠。山上花卉资源丰富,观果、观叶植物繁多,盛产野生药材,在追求质朴、崇尚自然的道家眼中,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是一处洞天福地。这里的道观亭阁多藏于绿荫丛林之中,或隐或现,意境幽深。青城山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幽古清雅博得“青城天下幽”的美称。

    2000年11月在正于澳大利亚凯恩斯(cairns)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会上,青城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前后山景点

    建福宫

    ?

    建福宫位于青城山丈人峰下,原名丈人祠,因宁封丈人而得名。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据说这个名字典出古谣“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今天的建福宫为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门额“建福宫”三个大字,是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两旁有联曰:“一楼和气看山笑,半榻禅心印月明。”进入山门,正殿有宁封子及杜光庭塑像,两侧是清代壁画。后院有两棵百岁古松,枝繁叶茂,老态龙钟。后殿内供有太上老君、东华帝君及王重阳塑像。楹柱上,还悬垂着长达394字的长联,为青城一绝。

    天然图画

    ?

    从建福宫拾级而上,经雨亭、天然阁、怡乐窝、引胜亭,便来到了天然图画坊。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清代亭阁,雄伟的牌坊矗立于长长的石级之上,地势极为险峻。天然图画坊,建于清光绪年间,为重檐歇山式木穿斗建筑,面阔三间8.35米,进深2.8米,高6.3米。天然图画坊贵在天然,放眼望去,远处龙居、天仓、乾元诸峰堆绿叠翠,葱葱茏茏,近边白鹭戏水,云雀翻飞。卢光表在《游青城》一诗中这样写道:“孤峰峻极插苍穹,出处惟余一径通,树色万重山四面,游人都在画图中。”

    玉清宫

    ?

    丈人峰后,有两座小山连袂而立,形成一个马鞍形,就在这马鞍形中间的山沟里,座落着一座道观,这就是玉清宫。殿有两重:纯阳殿供奉的是吕祖、丘祖;下殿供奉的是宁封丈人和药王孙真人。孙真人即医圣孙思邈,相传他晚年曾居青城,并在此完成了《千金方》。

    圆明宫

    ?

    丈人峰后有两座拔地而起的山峰。一称元宝山,因形如元宝而得名;一称木鱼山,山坡上建有供奉圆明道母天尊(即斗姥)的圆明宫。这里孤峰独秀,石径通幽,一年四季,纤尘不染,较其他道观更显宁静。道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宫门两侧,翠竹作篱,青松相伴,有楹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进入山门,中路有三重殿堂。依次为灵祖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斗姥殿,供奉北斗众星之母——圆明道母天尊;后殿,供奉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御神。殿堂布局依山走势,错落有致,重檐叠阁,独具风韵。

    五洞天

    ?

    五洞天位于朝阳洞到常道观之间的路上,是青城山又一幽静去处。

    天师洞

    天师洞又称常道观,是青城由最主要的道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相传东汉末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今四川省灌县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修炼布道,俗称天师洞。原观早毁,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

    三清殿是主殿,建于192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殿前铺设通廊石阶9级,前檐排列大石圆柱6根,殿堂横列5间,正中高悬清朝康熙皇帝的御书匾额:“丹台碧洞”。殿前高悬几副对联,其中一幅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联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传,又暗含“一气化三清”的深刻寓意。三清殿**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即居于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于上清仙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道教认为,这三位尊神正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天师洞的另一座主要殿堂乃三皇殿,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造像各1尊,高约1米,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雕造,皆为坐像。道教以黄帝、老子为祖师,相传黄帝曾在青城山跟随仙人宁封子学道,宁封子还协助他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功德圆满,乘龙升天成仙,宁封子被封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黄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仅三皇殿供奉黄帝,并且还单独为他修了一座黄帝祠。

    黄帝祠初建于隋代,是天师洞最早的殿宇之一,故而宋代又曾以此来称呼天师洞。其正门横额上有于右任先生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大字。

    黄帝祠左侧有一洞,相传乃张道陵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洞窟的最上层有一石龛,其**奉着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师镇山之宝:“阳平治都功印”。洞外还有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虚靖天师张继先的塑像。

    天师洞附近景色幽丽,东有三岛石,巨石矗立,上有两条裂隙,故名。民间传说,张天师降魔时,见此石挡路,遂拔剑劈之,裂成三块,石上刻有“降魔”两字。石旁泉水环流,浓荫蔽天。沿着石隙所凿石阶,拾级而下,可下至海棠溪边,涧深壁陡,藤萝垂挂,无比幽静。天师洞西侧有掷笔槽,这是个六十多米深的幽谷,民间传说是张天师降魔时,作符掷笔而成的,景色奇幽。

    上清宫

    ?

    在青城第一峰东坡,伫立着一座始创于晋代的宫观,它就是著名的上清宫。在漫长的岁月里,它既是传说中神仙道士的洞府,也是帝王下榻的行宫,还作过农民起义的大本营。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殿宇,大都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至民国年间重建的。正殿供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及张三丰塑像。东配殿名文武殿,供奉孔子和关羽。殿右有鸳鸯井,二井一方一圆,象征男女,尽管二井一源,却一清一浊,一深一浅,一温一凉,充满玄机。此外,观旁还有观日亭和观灯亭。前者在宫前,是观赏日出的好去处;后者在殿后,夏日之夜,可以欣赏“青城神灯”。宫后不远,就是青城第一峰峰顶,上有呼应亭,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上清宫地势高旷,气候时与山下不同。往往山下雨雪纷飞,山上却星斗满天,范成大有诗云:“但觉星辰垂地上,不知风雨满人间。”

    朝阳洞

    ?

    在混元顶北岩间,传为宁封真君栖真之所。朝阳洞为大小二洞,相距五米,大者洞深24.2米,宽32.13米,高4.36米。小者洞深5.3米,宽11米,高3.2米。这里,苍岩壁立,山道盘迂,老藤古树,奇峰怪石,常没于山岚雾障之中,唯洞口豁然开朗,每逢睛霁,旭日东升时,岩壁金光灿烂,象撒了一层碎金;俯视平原,田园村舍历历在目。

    祖师殿

    从龙桥栈道前行,过访宁桥左行2里,便到了祖师殿。祖师殿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祖师殿,原名真武宫、清都观,也称洞天观。建于晋朝。

    现存祖师殿建筑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修建,整个建筑似小巧玲珑的四合院,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和三丰祖师像。

    张三丰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道士。史书中称他不修边幅,号张邋遢。读书过目成诵,寒暑只一袖一蓑,一餐能食升头,或数日不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明朝初年入山修行,被明朝皇帝封为“通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后人奉为武当派祖师,建观塑像供奉祖师殿内。

    祖师殿还有浴丹井、读书台等古迹。浴丹井是唐天宝七年(748年),道教薛昌居炼丹留下的遗迹。读书台为唐代道学家杜光庭的读书处。

    出祖师殿山门,经浴丹井、云松塔,沿小道行半华里,可达轩皇台绝顶。相传这里是黄帝授道处。登临顶峰,孤峰耸立,独秀霞表,松涛盈耳,天风浩浩,俯览江水如带,群山相拥,风光无限。

    下轩皇台,经三险,可到金鞭岩。岩石呈黄色赭色,一凹处有三石排列,相传为赵公明藏金鞭处。这一路奇峰峭壁,千岩竞秀,万睿争艳,十分壮观。

    老君阁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一千六百多米。老君阁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

    泰安寺

    泰安寺始建于唐,寺旁有一座舍利塔、三通古碑和数十株十分粗壮的古银杏、桢楠和红豆树,寺前有古驿道,是灌县通往金川的必经之路。相传明末泰安寺僧人了空与蜀王残部勾结,与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的部属为敌。张的部属请到土人带路,偷袭泰安寺,大获全胜。寺焚僧逃,了空触岩而亡。对此,《青城山记》中有记载。1986年该寺重修,随后香火不断。泰安寺一带五溪合流,五峰环聚,风光幽美。传说古蜀王杜宇在此将土人所献米酒倾于味江中,与将士共饮。

    神仙洞

    神仙洞仙气浓郁、林深幽暗。洞口的浴仙岩处,一字排开48个石潭,光滑无苔,水清宜人,传说青城神仙常在此沐浴。天台寺遗址周围,散布着几十座宋代、明代的古墓,其中一座明墓上刻着对联:“山前山后溪水响,云内云外涧鸪啼。”洞深约千米,洞景奇异,内有色彩斑斓的石潭一百多处,水清如镜。洞内常年有两股清风流出,右是暖风,左是冷风,从不相混,遇到气候变化,洞中还会飘出白雾,囊清香,故人们称此洞带有“仙气”,名“神仙洞”。洞外林

    水晶容洞

    这又是个奇异秀丽的岩洞,洞长1000米,分上、中、下三层,规模宏大,堪称“川西第一洞府”。洞内由钙化作用形成的各种景象,千姿百态,绚丽多彩,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洞口高悬于白云之上,洞外流泉成瀑,如天降银河,十分壮丽迷人。

    龙隐峡栈道

    从泰安寺北上可至五龙沟,因沟谷处在白龙、黑龙、青龙、赤龙、黄龙五峰之间,故名。这里又是一处胜景荟萃之地,进入沟口五龙坊,沿沟北上,经绿风亭、海漫亭、鞠躬亭、金娃娃沱、龙隐峡栈道,可至又一村。金娃娃沱又名三潭雾泉,一股泉水经三折下落三潭,逐级而下,水大潭清,周围群山环抱,绿荫蔽日,雾气迷濛,景色奇佳。龙隐峡栈道修于半山上,紧靠峭崖,旁临深壑,蜿蜒曲折,绝壁处还凌空架板通行,是个观山赏景,避暑探幽的好地方。

    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的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境内,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此地群峰绵延数十里,为象山(应天山)一支脉西行所致。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上清溪自东远途飘入,依山缓行,绕山转峰,似小憩,似恋景,过滩呈白,遇潭现绿,或轻声雅语,或静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尽取水之至柔,绕山转峰之溪水,遍纳九十九龙之阳刚,山丹水绿,灵性十足。不久,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自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 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此外,龙虎山景区应天山象山书院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顿悟心学”派的发源地;金龙峰马祖岩是禅宗史上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马祖道早期参禅悟道的场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国葬俗史上的奇观;“仙女现花”为道教第一绝景、世界第一绝景,等等。《龙虎山志·艺文》载:“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艳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传递一千余载。”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遗产,和它在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发展所作的贡献,被人公认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重在加强对道教文化内涵方面的发掘建设,推出了以了解道教概况,领略道教祖庭的威严的“瞰道教全貌”的“身”游线路;推出了以领会道教崇尚“无为、自然”核心思想的“览道教仙境”的“心”游线路;还推出了以探考张道陵创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神线路,完善各项设施,采取多种措施,使“百神受职之所”、“洞天福地”的龙虎山抖落尘埃,紫气升腾,纳迎四方宾客,替天行道,禳灾降魔,造福于民,被旅游界誉为“道教朝圣游和第一游”。

    唉,飞了这些名山,元初可不在玩他在找合适的教学的地方,做为一个名师,堪当圣师,不可能连个仙地都没有吧。找了中国许多名山,满意的是有但离长安太远,对元初自己来说不远,自己可以说飞不是。但是对平常的人不是一般的远啊!古代可是交通不便的,两年后,怎么样收徒弟。

    离长安不远的地方,没有本座可以造一个嘛!都糊涂了。说完话元初便飞进云海。

    起,合,成了。元初看着鸟语花香人间仙境有似隐士风流的地方。元初便在入口石碑上写着龙飞凤舞逍遥两字。

    (本章完)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