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去
字体: 16 + -

断臂

    郭佑从凌三那里离开之后,没有回侯府,直接去了京兆府衙门。他吩咐手下的人,无论是谁来找他,他都不见。此刻,他需要一个人静静。



    他仔细地回想凌三最后所说的话。



    ‘归根结底,掀起这场凌王旧案的重点不在于究竟它死了多少人,谁死了。而是当局者无论是谁,都心怀鬼胎。无论是谁,都不知道当年的真相。他们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要他们看到的,所以,元载不一定就是凶手,反之……,我有一种感觉,这是一局下了很久的棋,你我都是棋子。’



    



    丞相府外的凌三已经等了好久。皇帝的避而不见,就给了元载见自己的理由,凌三对此坚信不疑。



    “凌大人,您快回去吧,今天老爷是不会见您的。”丞相府的下人出门说。



    “劳驾再通报一下吧,丞相一定会见我的。”下人只好无奈地又回去了。



    屋里的元载却不能像屋外的凌三那样淡然。天这么热,凌三也等了有两个时辰,一滴水都不喝,堂堂钦差大人要是倒在自己的门前,也是难办呀。还好这时宫里的线报传来,说是皇帝并没有见凌三,元载的心才放下来,整了整衣冠之后,吩咐下人,把凌三请进来。



    凌三一进门,元载就笑盈盈地迎上去。



    “老夫身体不适,有怠慢的地方,还望钦差大臣海涵。”



    “丞相言重了。小侄毕竟是晚辈”



    “钦差大人此来不知有什么问老夫的吗?”



    “丞相是明白人,小侄就直说了,老实讲,我并不会去查当年旧案。”



    元载心中暗惊,莫非先礼后兵?但表面上还是很镇定,笑道。



    “钦差大臣还想抗旨不成?”



    凌三也微微一笑。



    “我敢说这话自然是有办法让陛下收回成命。”



    “可是据我所知,陛下今日好像并没有见你吧。”



    “陛下不见我,我才有机会见到丞相,难道不是吗?”



    凌三停了下来,饶有趣味地看着元载变幻不定的脸色。此时,元载心里疑虑大增。          



    “只要我见到丞相,那么陛下就不得不见我了。”



    “为什么?”



    “因为我要从丞相这里带走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



    “丞相的信任。”



    “嗯?请贤侄明示。”元载不得其解。



    “您需要一个让天下人相信您不是当年旧案的始作俑者的理由,无论您是不是真正的凶手,这都将永远成为您心中一个过不去的坎,而我就是来给天下人这个理由的。”



    “你相信我是清白的?”



    “不。”



    “那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我需要一个让陛下见我的理由。”



    “那我要是拒绝呢。”



    “昨日,郭佑告诉我,崔大人一向清廉自诩,踏实能干,虽无大功于江山社稷,却比那些尸位素餐的人好的太多,难道丞相就眼睁睁的放弃掉这位尚书大人吗?”



    元载犹豫了。



    “你想怎么做。”



    “如果说昔日凌王之子于今日走出丞相府后,愿意自断一条手臂,也不愿再查丞相与当年旧案的关系。我想,这差不多就够了。”



    “一只手臂?”



    元载大惊失色,紧接着说。



    “贤侄,何苦如此呀!”



    “如此,方可消二十年之猜忌。”



    凌三眼神坚定,元载无话可说。



    “还需要我做什么吗?”



    “不用了,谢丞相。”



    说完,凌三转身离去,他知道剩下的就看郭佑的了。元昊从里屋出来,问元载。



    “父亲真的相信他吗?”



    “他不是为了我。”



    元载感觉到了一丝畏惧,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人们对皇帝的那种感觉。斜阳下,凌三的影子拉的特别长。



    ……



    郭佑把自己困在京兆府一天了,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他最敬重的父亲。他不懂长短纵横之术,心里多的只是孟老夫子的浩然之气。他以为天下君子之交皆如管鲍二人,凌三的一席话久久不能让他平静。昨夜。他看着窗外的寒月,心里下着狂风骤雨。



    “自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太史公记之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来。人们常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中以鸿鹄自比,来显示自己志向远大。可是似乎很少有人想过,鸿鹄难道就懂燕雀的志向吗?由此看来,将心比心,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你也要多体谅你的父亲,他有时也是身不由己。就像我们四兄弟一样,流水落花,终究是春又归去,老喽。”



    郭佑整了整思绪,知道自己不能再逃避了。



    定远侯府。郭义在书房里闭目养神,南越的事情让他费尽了脑子,也没想出个万全之策,只得看那边大哥的旧案能查到什么程度了。



    “父亲。”郭佑在门外叫道。



    “进来吧。怎么才回来?那边的事情,凌三怎么说?”



    “三哥并不想查。”



    “什么!”郭义暴怒,拍案而起,郭佑身体一颤。



    “血海深仇,难道不报?”



    “您和凌伯也有如此大仇吗?”很明显可以听出来,郭佑的底气并不足。



    “你,你说什么?”郭义向后退了两步跌坐回椅子上,一些尘封的记忆回来了。



    当年,先皇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清除凌王党羽。郭义看着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的血书,再看看凌王冷漠的表情,他的那种无奈,无助比当年行军被困,孤立无援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知道,要想避免更多的人死去,只有一个办法了。



    “父亲。”



    “凌三觉得是我做的?”



    “不是。”



    “不是?那他都说了什么。”



    “他说,陛下并不是真的想查凌王旧案,也不是真的想除掉丞相。”



    “为什么?”



    “南越。”



    郭义突然觉得这个儿子长大了,可笑的是,郭佑已经快到四十岁了。



    “南越王威胁陛下谋反,条件是‘清君侧’。”郭义知道瞒不住了。



    “为何不昭告天下?让天下人共诛之。”



    郭义又觉得郭佑还是个小孩子。



    “昭告天下?北边的燕人连日来不停骚扰我边境地区,因为晋王犒赏众将士,军心才稳。还有西边的后汉隔岸观火,再加上前秦虎视眈眈,昭告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晋内乱吗?”



    郭佑知道自己错了,不过,这正是他的脾气秉性。



    “凌兄说,如果真的是南越之事,他有办法可解。”



    “他能有什么办法?哦,我倒是忘了,他是南越王的贤婿。”郭义讥笑了一声。



    “父亲难道看不出吗?旧案只是个源头,如果元载最后真的倒台了的话,那么朝中就乱了,就算我们可以立即找到合适的补缺人选,那么您也会和当年的凌王一样成为众矢之的呀!父亲!”



    “这是凌三教你说的?”



    “是。”



    “我又何尝不知,可我别无选择,只能赌上一把。”



    “难道您也想谋反?”郭佑冷吸了一口气。



    “如果万不得已的话……”



    “父亲,您从小教孩儿要胸怀天下,心有苍生,可为什么您就忘了?”郭佑‘扑通’一声跪下来接着说。



    “您老是教我要善养浩然之气,我知道,我笨,我是个榆木脑袋,只学个皮毛,不懂和孟老夫子一样变通,所以这些年一直没有能帮上您,可您每日里在书房通宵达旦的工作,孩儿都看在眼里呀。父亲!”



    “想当年,您参军入伍到底为了什么,不就是精忠报国吗?怎么现在就将其抛之脑后了呀,父亲。”



    其实最开始每一个少年都有一个仗剑天涯,白衣胜雪的梦,只不过时间长了之后,就发现阳春白雪比起下里巴人来讲还是太过曲高和寡。郭义闭上了眼睛,那些吃不饱饭的日子,那些被噩梦惊醒的日子,历历在目。倒是‘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最初梦想,被牢牢地压在心底。



    “凌三有什么办法?”



    “陛下亲笔的一封信和一个使臣。”



    “信上写什么?谁去?”



    “我不知道,但眼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和元载联手把一意孤行的陛下拉回来。”



    “元载?他是个没什么度量的人,凌三回京,又引起百姓议论起当年的事,他不能怨恨皇上,如何要与我们合作?”



    “一只手臂。”



    “一只手臂?”



    “对,凌兄愿断一臂获得元载的信任。”



    “值得吗?”



    “为天下人就值得。”



    郭义不再说话了,他知道自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