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正文第二百八十六章陶谦管亥太史慈
幕僚们都散去,贾诩齐周两个没走,但,不是朱广留的什么。
怪的是,既留下,必有不方便公开的话要讲,但此时堂上只剩三人,却谁也不开口。
朱广笑问道:“先生,士安,你们看谁先说?”
齐周头一点:“自然请和先生请讲。”
贾诩心里也明白自从那件事情之后,齐都尉对自己一直是有些看法的,遂也不与他争执,对朱广道:“主公,还是通知一下张中郎?”
“你的意思是……”
“诚如田使君所言,有备无患嘛,先知会一声,万一真有不测,张中郎也不至于乱了分寸。”
说到分寸,贾诩就是那个极懂分寸的人。除了在与甄家联姻这个问题上他有“擅作主张”的嫌疑之外,其他任何事情,他都做得好像是用尺子量出来的一样,不会多,也不会少。
现在他说这个话,就表明他对河北局势有所担忧,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
世上本无料事如神的谋士,但对于他的意见,朱广从来不会忽视。思前想后,铺开布帛,拿起毛笔,亲自写了一道命令给张辽,封好这后交给贾诩,让他派人立即快马送往河间。
齐周一直“目送”贾和的背影消失在刺史衙门口,这才转过来。
“说,怎么了?”
“这话,恐怕得下官来问将军。”
朱广让他这没头没脑的一句弄得怔了怔,随即回过神来:“妹妹情况如何?”
“总算跟我说了一句话。”
“你是说……从我那天……”
“没错。”
“说什么?”
“说如果我逼她,她就死给我看。”齐周道。见朱广神情暗淡,沉默不语,他道出了心中的疑虑。“将军当日为何对她说那些话?”
朱广走在他跟前,闷了好大一阵才开口:“士安兄,你打从记事起,有什么志向么?或许说想当什么样的人么?”
“木匠啊,我不过是告诉过你么?”
“哦,想起来了。你知道我小时候想干什么?”
“杀人犯?”齐周猜测着。
“怎么可能是杀人犯?”
“这才符合你的风格。”
“尽扯!我打小就立志要当个好人。”
朱广这话绝对是实情。小时候跟小伙们看电视也好,电影也罢,先就问谁是好的,谁是坏的?其实也不用问,那时候影视作中的坏人都挂相,一眼就能看出来。从那时起,前一世的朱广,哦,不提或许他自己都忘了,班学升……就立志当一个好人。因为好人不但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而且总是伟光正的。
齐周一琢磨,点头道:“谁都一样,没谁生下来就说我将来要杀人放火。”
“可问题是,好人不好当。尤其是你我这种处境,你真要说当好人,只怕都死八回了。但那天面对齐棠,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能不能再当这一回好人,只一回!让我诚实地告诉她前因后果?”
齐周无言以对。这段时期以来,朱广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以至于齐士安尽忙着高兴,都快忘了他原本就是如此特别的一个人。他脑子里的想法,似乎跟这个时代所有人都不一样。
“唉,我那晚拼死灌你酒,可不是为了这个……”
“我明白。”朱广拍着他的肩膀。“但我也希望兄长记住,这世上再没有其他情感,能够比得上你我出生入死缔结下来的情义。齐棠性子烈,她既然下定了决心,我接受。”
七月下旬,徐州,东海郡治,郯城。
乐土翻作修罗场,对于佛教发展迅速的徐州来说,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情景再合适不过了。
郯城作为东海郡的郡治所在,作为徐州刺史的办公地所在,其繁华富庶仅次于徐州另一大城市,广陵。尤其是陶谦振兴徐州以后,郯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别的不说,光是郯城“城市居民”的人口就达四万之多!
你觉得四万是个小数目?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也就是公元一四零年,整个徐州的人口数据是二百七十九万,东海郡当时有七十万人口。但你知道东海郡辖多少个县?十二个县!
过了五十年,在经历了一系列可导致人口锐减的动乱,尤其是史有明载的“青徐黄巾复起”之后,郯城城里的居民居然还有四万!这不是一个奇迹么?
可惜的是,那繁荣的场景,已经不见了……
整个郯城四郊,已经化作一片焦土,你看不到一间房屋,一片树林,青州军一到,将城外所有的民宅全部拆毁,树木全部砍伐,至于庄稼,不用担心,全踩没了。
你能看到的,就只有孤零零的郯城被包围在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军营之中,好比怒海狂涛中的一叶扁舟。不,说扁舟都抬举了它。它就好比怒海狂涛中的一块冲浪板,而且上面没站人……
袁术带着他的残暴之师刚刚开进东海郡时,陶谦也组织兵力阻击过。并不远,就在几十里外的缯山下。可根本没用,青州军排山倒海地冲过来,徐州军兵力又有限,人家就是伸长脖子让你砍,你还没砍完就已经累死了。
目睹了袁术兵力之盛,陶谦打消了亲自领兵出城与之对决的念头。下令紧闭四门,坚守不出。而“还乡团”一般的青州军虽然深恨当初陶谦将他们逐出徐州,但攻坚实非这些黄巾余党所长,面对郯城的高墙宽壕,一时也无可奈何。
袁术遂分遣兵马,往东海郡内其他各县劫掠,企图等进攻彭城的桥蕤和梁纲会师以后,再作计较。
郯城城头,一头顶进贤冠,身罩玄衣,腰束大带且配着印绶的老者被卫士环侍着着,一手捉剑柄,一手按在城头,正眺望城下。
花白的须发,浓重而下垂的眼带,还有那因为近来缺乏休息而布满血丝的眼睛,无一不透露出这位老人家的不堪重负和心力交瘁。
因为天气热,城下的尸体开始变质,阵阵恶臭实在让人难以忍受。旁边的部属和士兵,就算不便掩着口鼻,至少也作痛苦状。独他例外。或许是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旬月之间便付诸东流,已经无暇顾及官感上的愉悦。又或许,是因为累年来征战四方,见惯了尸山血海,已经麻木了。
这位老者,就是徐州刺史陶谦陶恭祖。
“通知袁公路,我给他一个时辰,让他派人来把城下尸体搬走。”陶使君的声音有些哑,但那股威仪还在。说罢,眼一眯,折身下城去。
郯城里,秩序还算井然。虽然外头号称有几十万暴兵围困。
陶谦马车回府时,路上竟还有孩童在追逐嬉戏。
回到刺史衙署,幕僚们都劝他休息,他却道:“方才道上,顽童追逐我的马车为戏,你们知道为什么?”
这还能为什么,小孩儿嘛,就是贪玩。
当时堂上有别驾从事麋芳,对道:“孩童岂知艰险?”
“不!”陶谦断然否决。“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相信我能够保住城池。现在你们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幕僚们面面相觑,全都束手无策。这分明就是一场阴谋,袁家兄弟剪除异己的阴谋!先是袁绍以朝廷的名义强令徐州出兵,而且指名要丹杨的精兵。好,我们把兵给他,结果他的弟弟立马就率青州军南下!让咱们徐州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可没办法,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从便是违逆。而以陶使君的处境,怎敢背这罪名?
“公等都是饱学足智之士,竟无一策?”陶谦深感失望。
下首第一人,仪表不凡,捋须叹道:“唯今之计,除坚守孤城之外,别无他途。”此人姓赵名昱,在徐州也算是名士,陶谦两次征召他都被拒绝,最后以暴力相胁,这才入了徐州刺史幕。
“守?能守得云开?”
赵昱见状反问:“不然?使君还能向谁求救么?方今天下,敢与袁氏抗衡者唯冀州朱子昂一人而已!如今袁本初进军河北,他也是自顾不暇。”
“是啊,袁绍攻河北,袁术取徐州,这兄弟二人一南一北,志在天下啊。”
“哼,袁绍讨伐朱广,总算还有个由头。袁术呢?竟连掩人耳目也省了。”
“确实,眼下除坚守外,实在没有其他办法。”
这群人灰心丧气,自知难保,但却无一人提出开城投降。道理很简单,袁术的这支暴兵,就是当初被他们赶出徐州的黄巾贼。他们太清楚这些贼寇的作风了,你就算主动献城,也保不住身家性命。
这,大概是陶谦现在唯一能够依靠的: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使君,城中存粮足够敷用一年,兵力虽然出战不足,但守城有余。袁术兵势虽盛,但若久攻不下,粮尽必返。退一万步说,就算他不撤,以如今天下之乱,一年的时间,足够生出太多变数了。”
陶谦摇头道:“朱广若败,天下还有谁敢反抗袁绍?又哪还有什么变数?”
“使君怎知朱广一定败亡?”
“这么说你看好他?”
“看好倒说不上。但幕下琢磨过这个人,梳理其发迹的脉络,幕下发现他居然还没有败过。”
“嗯?”陶谦虽也关注朱广,但还没有这么细致地研究过。
“众所周知,朱广发迹之始,是剿灭黄巾。再后,就是保卫范阳,协助故大将军伯安公经略幽州,再就是带兵进京,营救天子,西征董卓,坐镇河北。这桩桩件件,朱子昂是一步一台阶,从来没失过手。这难道是天幸?怕也是人谋?鉴于此,幕下情愿相信,这一关,他也能过。”
陶谦苦笑一声:“我倒真诚地希望他能过了这一关,为此,我甚至可以在佛前为他祈祷。”说到这里,一声长叹,将目光逐一扫过部属们。良久,沉声道:“诸公,生死存亡之际,务虚的话我也就不说了,精诚一心,共渡难关。”
“愿效死命!”这一句,徐州幕僚们倒是说得整齐,甚至还有几分悲壮。
会议散后,陶谦拖着疲倦的身躯向后堂走去。过一个走廊拐角时,他似乎有些体力不支,扶着柱子站了一阵。
“你要说什么?”
一直跟在他身后那人,这时才道:“明公难道信了赵昱的话?”
“信又怎样?不信又怎样?”
“以明公之智,当不至如此?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今袁氏兄弟窜通一气,徐州已是难保。与其在此坐以待毙,不如……”
陶谦急忙制止了他,环顾左右无人,这才折过身,探过头:“继续说。”
“公籍丹阳,素来都是出精兵的地方。徐州既然不保,明公何不早作决断?徐州乃噤喉之地”,兵家必争,袁氏怎容明公坐拥?不如退往江东,以明公之声望,或有可图也未可知?”说话这人叫作曹宏,看他能出入内外,当是亲信之人无疑。
陶谦听了,久久不语。最后嘱咐曹宏道:“这话出你之口,入我之耳,再不叫第三人知晓。”
“诺。”
此后一直到七月底,青州军或围或攻,也没个章法。倒是把东海郡下十余县祸害得不轻。此时从彭城传来消息,言说桥蕤梁纲攻彭城甚急,破城可期,料想着至多下月上旬便可前来会师。
那些黄巾余党,本无纪律可言,满心想着郯城富庶,待城破之后大肆劫掠岂不快哉?因此,纵无前将军命令,每日也想尽办法扣城。奈何城防坚固,守军又应对得法,他们那些手段无异于隔靴搔痒,难以凑效。
拿不下城池,这些从前的“流寇”越发狂躁,时常内讧寻衅,往往一天之内发生数十起殴斗,袁术也懒得约束。
八月三日这天,青州军某处营地。
这里所谓“青州军”是指袁术的正规青州部队。从营帐的搭建,士卒的举止便能与那些乱七八糟的黄巾降军区分出来。
十数名腰悬环首刀的壮汉簇拥着一骑马的汉子来到此处。那人年在四十上下,极为壮硕。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他高挽着袖子,敞露着衣襟,两条胳膊竟有常人小腿般粗,胸口一团黑毛,脸上煞气逼人。
跳下马后,他一手扣着腰间那条分外扎眼的兽头带,一手压着刀柄,扫了一眼那些看着他的青州士兵,洪声问道:“太史慈何在?”
袁术麾下的正规军士兵,一直是看不起这些“蛾贼”的。而后者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两者之间泾渭分明,一般不会有什么交集。
可这汉子不但来了,看样子还挺能咋呼?
换作旁人,只说敢到正规军营地来,早被打得抱头鼠窜了。可那些青州士兵们知道他是谁,没人愿意招惹,当时便有几人伸手指了指不远处的河边。
汉子伸长脖子望了一眼,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
河滩上,插着一条长枪,地上扔着铠甲和衣服,两条短戟就放在铠甲上。那汉子对枪没什么兴趣,俯身抓起两条戟:“还挺有分量!”
这话惊动了河中那个人。
这世上有那么一种人,光看外表就让你明白,他不是普通人。河中这位恰属此类。肩宽腰细,身长近八尺,十分结实。光着上身,挽着裤腿,站在河水中,正替一匹雄骏的战马刷洗。
听到身后有人说话,他一转头,嗬!好个相貌!浓眉大眼,棱角分明,鼻梁又挺又直透着一股子刚毅!尤其惹人注意的,就是他颌下几缕胡须。不密,也不长,可衬着他下巴就刚刚好!怎么看怎么顺眼!
“兵器和坐骑,这两样不得主人允许不能碰,放下。”
岸边那汉子冷笑一声,双手一扬,两条短戟“扑哧”土里。复又拿起那张弓,口中道:“你不记得我了?”
太史慈这才打量起他来。
那汉子见状,将弓一扔,一把扯开了衣襟。
“你是想让我看你毛多,还是……”话至此处,他注意到对方肩胛处有一箭疮。“算你运气好,没射在你脸上。”
“嘿嘿。”那铁塔般的汉子狞笑着。“你说咱们这笔账该怎么算?”
这时候,双方的弟兄都察觉到了不对头,纷纷围了上来。太史慈牵马上岸,把缰绳交到一名士兵手中,回头问道:“你想怎么算?”
那汉子环视四周,声如洪钟:“管某从前是作贼的,你们都知道。如今承蒙袁将军看得起,咱也是汉军了。既然是汉军,那凡事就得有个体统!太史慈,你现居何职?”
太史慈,字子义,青州东莱郡人。当初陶谦将徐州黄巾逐入青州,首当其冲的就是青州北海国。而北海相,就是那位青史留名的孔让梨。
北海挨着东莱,孔融对太史家有恩,所以太史慈为报答,赴他军前效力。这位自称“管某”的汉子,便是当时引军犯北海的黄巾贼首管亥。两军争战,太史慈一箭将他射落马,如果不是部下抢得急,早踏成肉饼了。
梁子,就是这么结下的。“帐下督。”“帐下督?嘿嘿,管某蒙袁公抬举,如今官拜校尉。朝廷这一套我还不太熟,这校尉是不是比帐下督大啊?”。。。
(本章完)
幕僚们都散去,贾诩齐周两个没走,但,不是朱广留的什么。
怪的是,既留下,必有不方便公开的话要讲,但此时堂上只剩三人,却谁也不开口。
朱广笑问道:“先生,士安,你们看谁先说?”
齐周头一点:“自然请和先生请讲。”
贾诩心里也明白自从那件事情之后,齐都尉对自己一直是有些看法的,遂也不与他争执,对朱广道:“主公,还是通知一下张中郎?”
“你的意思是……”
“诚如田使君所言,有备无患嘛,先知会一声,万一真有不测,张中郎也不至于乱了分寸。”
说到分寸,贾诩就是那个极懂分寸的人。除了在与甄家联姻这个问题上他有“擅作主张”的嫌疑之外,其他任何事情,他都做得好像是用尺子量出来的一样,不会多,也不会少。
现在他说这个话,就表明他对河北局势有所担忧,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
世上本无料事如神的谋士,但对于他的意见,朱广从来不会忽视。思前想后,铺开布帛,拿起毛笔,亲自写了一道命令给张辽,封好这后交给贾诩,让他派人立即快马送往河间。
齐周一直“目送”贾和的背影消失在刺史衙门口,这才转过来。
“说,怎么了?”
“这话,恐怕得下官来问将军。”
朱广让他这没头没脑的一句弄得怔了怔,随即回过神来:“妹妹情况如何?”
“总算跟我说了一句话。”
“你是说……从我那天……”
“没错。”
“说什么?”
“说如果我逼她,她就死给我看。”齐周道。见朱广神情暗淡,沉默不语,他道出了心中的疑虑。“将军当日为何对她说那些话?”
朱广走在他跟前,闷了好大一阵才开口:“士安兄,你打从记事起,有什么志向么?或许说想当什么样的人么?”
“木匠啊,我不过是告诉过你么?”
“哦,想起来了。你知道我小时候想干什么?”
“杀人犯?”齐周猜测着。
“怎么可能是杀人犯?”
“这才符合你的风格。”
“尽扯!我打小就立志要当个好人。”
朱广这话绝对是实情。小时候跟小伙们看电视也好,电影也罢,先就问谁是好的,谁是坏的?其实也不用问,那时候影视作中的坏人都挂相,一眼就能看出来。从那时起,前一世的朱广,哦,不提或许他自己都忘了,班学升……就立志当一个好人。因为好人不但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而且总是伟光正的。
齐周一琢磨,点头道:“谁都一样,没谁生下来就说我将来要杀人放火。”
“可问题是,好人不好当。尤其是你我这种处境,你真要说当好人,只怕都死八回了。但那天面对齐棠,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能不能再当这一回好人,只一回!让我诚实地告诉她前因后果?”
齐周无言以对。这段时期以来,朱广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以至于齐士安尽忙着高兴,都快忘了他原本就是如此特别的一个人。他脑子里的想法,似乎跟这个时代所有人都不一样。
“唉,我那晚拼死灌你酒,可不是为了这个……”
“我明白。”朱广拍着他的肩膀。“但我也希望兄长记住,这世上再没有其他情感,能够比得上你我出生入死缔结下来的情义。齐棠性子烈,她既然下定了决心,我接受。”
七月下旬,徐州,东海郡治,郯城。
乐土翻作修罗场,对于佛教发展迅速的徐州来说,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情景再合适不过了。
郯城作为东海郡的郡治所在,作为徐州刺史的办公地所在,其繁华富庶仅次于徐州另一大城市,广陵。尤其是陶谦振兴徐州以后,郯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别的不说,光是郯城“城市居民”的人口就达四万之多!
你觉得四万是个小数目?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也就是公元一四零年,整个徐州的人口数据是二百七十九万,东海郡当时有七十万人口。但你知道东海郡辖多少个县?十二个县!
过了五十年,在经历了一系列可导致人口锐减的动乱,尤其是史有明载的“青徐黄巾复起”之后,郯城城里的居民居然还有四万!这不是一个奇迹么?
可惜的是,那繁荣的场景,已经不见了……
整个郯城四郊,已经化作一片焦土,你看不到一间房屋,一片树林,青州军一到,将城外所有的民宅全部拆毁,树木全部砍伐,至于庄稼,不用担心,全踩没了。
你能看到的,就只有孤零零的郯城被包围在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军营之中,好比怒海狂涛中的一叶扁舟。不,说扁舟都抬举了它。它就好比怒海狂涛中的一块冲浪板,而且上面没站人……
袁术带着他的残暴之师刚刚开进东海郡时,陶谦也组织兵力阻击过。并不远,就在几十里外的缯山下。可根本没用,青州军排山倒海地冲过来,徐州军兵力又有限,人家就是伸长脖子让你砍,你还没砍完就已经累死了。
目睹了袁术兵力之盛,陶谦打消了亲自领兵出城与之对决的念头。下令紧闭四门,坚守不出。而“还乡团”一般的青州军虽然深恨当初陶谦将他们逐出徐州,但攻坚实非这些黄巾余党所长,面对郯城的高墙宽壕,一时也无可奈何。
袁术遂分遣兵马,往东海郡内其他各县劫掠,企图等进攻彭城的桥蕤和梁纲会师以后,再作计较。
郯城城头,一头顶进贤冠,身罩玄衣,腰束大带且配着印绶的老者被卫士环侍着着,一手捉剑柄,一手按在城头,正眺望城下。
花白的须发,浓重而下垂的眼带,还有那因为近来缺乏休息而布满血丝的眼睛,无一不透露出这位老人家的不堪重负和心力交瘁。
因为天气热,城下的尸体开始变质,阵阵恶臭实在让人难以忍受。旁边的部属和士兵,就算不便掩着口鼻,至少也作痛苦状。独他例外。或许是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旬月之间便付诸东流,已经无暇顾及官感上的愉悦。又或许,是因为累年来征战四方,见惯了尸山血海,已经麻木了。
这位老者,就是徐州刺史陶谦陶恭祖。
“通知袁公路,我给他一个时辰,让他派人来把城下尸体搬走。”陶使君的声音有些哑,但那股威仪还在。说罢,眼一眯,折身下城去。
郯城里,秩序还算井然。虽然外头号称有几十万暴兵围困。
陶谦马车回府时,路上竟还有孩童在追逐嬉戏。
回到刺史衙署,幕僚们都劝他休息,他却道:“方才道上,顽童追逐我的马车为戏,你们知道为什么?”
这还能为什么,小孩儿嘛,就是贪玩。
当时堂上有别驾从事麋芳,对道:“孩童岂知艰险?”
“不!”陶谦断然否决。“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相信我能够保住城池。现在你们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幕僚们面面相觑,全都束手无策。这分明就是一场阴谋,袁家兄弟剪除异己的阴谋!先是袁绍以朝廷的名义强令徐州出兵,而且指名要丹杨的精兵。好,我们把兵给他,结果他的弟弟立马就率青州军南下!让咱们徐州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可没办法,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从便是违逆。而以陶使君的处境,怎敢背这罪名?
“公等都是饱学足智之士,竟无一策?”陶谦深感失望。
下首第一人,仪表不凡,捋须叹道:“唯今之计,除坚守孤城之外,别无他途。”此人姓赵名昱,在徐州也算是名士,陶谦两次征召他都被拒绝,最后以暴力相胁,这才入了徐州刺史幕。
“守?能守得云开?”
赵昱见状反问:“不然?使君还能向谁求救么?方今天下,敢与袁氏抗衡者唯冀州朱子昂一人而已!如今袁本初进军河北,他也是自顾不暇。”
“是啊,袁绍攻河北,袁术取徐州,这兄弟二人一南一北,志在天下啊。”
“哼,袁绍讨伐朱广,总算还有个由头。袁术呢?竟连掩人耳目也省了。”
“确实,眼下除坚守外,实在没有其他办法。”
这群人灰心丧气,自知难保,但却无一人提出开城投降。道理很简单,袁术的这支暴兵,就是当初被他们赶出徐州的黄巾贼。他们太清楚这些贼寇的作风了,你就算主动献城,也保不住身家性命。
这,大概是陶谦现在唯一能够依靠的: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使君,城中存粮足够敷用一年,兵力虽然出战不足,但守城有余。袁术兵势虽盛,但若久攻不下,粮尽必返。退一万步说,就算他不撤,以如今天下之乱,一年的时间,足够生出太多变数了。”
陶谦摇头道:“朱广若败,天下还有谁敢反抗袁绍?又哪还有什么变数?”
“使君怎知朱广一定败亡?”
“这么说你看好他?”
“看好倒说不上。但幕下琢磨过这个人,梳理其发迹的脉络,幕下发现他居然还没有败过。”
“嗯?”陶谦虽也关注朱广,但还没有这么细致地研究过。
“众所周知,朱广发迹之始,是剿灭黄巾。再后,就是保卫范阳,协助故大将军伯安公经略幽州,再就是带兵进京,营救天子,西征董卓,坐镇河北。这桩桩件件,朱子昂是一步一台阶,从来没失过手。这难道是天幸?怕也是人谋?鉴于此,幕下情愿相信,这一关,他也能过。”
陶谦苦笑一声:“我倒真诚地希望他能过了这一关,为此,我甚至可以在佛前为他祈祷。”说到这里,一声长叹,将目光逐一扫过部属们。良久,沉声道:“诸公,生死存亡之际,务虚的话我也就不说了,精诚一心,共渡难关。”
“愿效死命!”这一句,徐州幕僚们倒是说得整齐,甚至还有几分悲壮。
会议散后,陶谦拖着疲倦的身躯向后堂走去。过一个走廊拐角时,他似乎有些体力不支,扶着柱子站了一阵。
“你要说什么?”
一直跟在他身后那人,这时才道:“明公难道信了赵昱的话?”
“信又怎样?不信又怎样?”
“以明公之智,当不至如此?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今袁氏兄弟窜通一气,徐州已是难保。与其在此坐以待毙,不如……”
陶谦急忙制止了他,环顾左右无人,这才折过身,探过头:“继续说。”
“公籍丹阳,素来都是出精兵的地方。徐州既然不保,明公何不早作决断?徐州乃噤喉之地”,兵家必争,袁氏怎容明公坐拥?不如退往江东,以明公之声望,或有可图也未可知?”说话这人叫作曹宏,看他能出入内外,当是亲信之人无疑。
陶谦听了,久久不语。最后嘱咐曹宏道:“这话出你之口,入我之耳,再不叫第三人知晓。”
“诺。”
此后一直到七月底,青州军或围或攻,也没个章法。倒是把东海郡下十余县祸害得不轻。此时从彭城传来消息,言说桥蕤梁纲攻彭城甚急,破城可期,料想着至多下月上旬便可前来会师。
那些黄巾余党,本无纪律可言,满心想着郯城富庶,待城破之后大肆劫掠岂不快哉?因此,纵无前将军命令,每日也想尽办法扣城。奈何城防坚固,守军又应对得法,他们那些手段无异于隔靴搔痒,难以凑效。
拿不下城池,这些从前的“流寇”越发狂躁,时常内讧寻衅,往往一天之内发生数十起殴斗,袁术也懒得约束。
八月三日这天,青州军某处营地。
这里所谓“青州军”是指袁术的正规青州部队。从营帐的搭建,士卒的举止便能与那些乱七八糟的黄巾降军区分出来。
十数名腰悬环首刀的壮汉簇拥着一骑马的汉子来到此处。那人年在四十上下,极为壮硕。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他高挽着袖子,敞露着衣襟,两条胳膊竟有常人小腿般粗,胸口一团黑毛,脸上煞气逼人。
跳下马后,他一手扣着腰间那条分外扎眼的兽头带,一手压着刀柄,扫了一眼那些看着他的青州士兵,洪声问道:“太史慈何在?”
袁术麾下的正规军士兵,一直是看不起这些“蛾贼”的。而后者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两者之间泾渭分明,一般不会有什么交集。
可这汉子不但来了,看样子还挺能咋呼?
换作旁人,只说敢到正规军营地来,早被打得抱头鼠窜了。可那些青州士兵们知道他是谁,没人愿意招惹,当时便有几人伸手指了指不远处的河边。
汉子伸长脖子望了一眼,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
河滩上,插着一条长枪,地上扔着铠甲和衣服,两条短戟就放在铠甲上。那汉子对枪没什么兴趣,俯身抓起两条戟:“还挺有分量!”
这话惊动了河中那个人。
这世上有那么一种人,光看外表就让你明白,他不是普通人。河中这位恰属此类。肩宽腰细,身长近八尺,十分结实。光着上身,挽着裤腿,站在河水中,正替一匹雄骏的战马刷洗。
听到身后有人说话,他一转头,嗬!好个相貌!浓眉大眼,棱角分明,鼻梁又挺又直透着一股子刚毅!尤其惹人注意的,就是他颌下几缕胡须。不密,也不长,可衬着他下巴就刚刚好!怎么看怎么顺眼!
“兵器和坐骑,这两样不得主人允许不能碰,放下。”
岸边那汉子冷笑一声,双手一扬,两条短戟“扑哧”土里。复又拿起那张弓,口中道:“你不记得我了?”
太史慈这才打量起他来。
那汉子见状,将弓一扔,一把扯开了衣襟。
“你是想让我看你毛多,还是……”话至此处,他注意到对方肩胛处有一箭疮。“算你运气好,没射在你脸上。”
“嘿嘿。”那铁塔般的汉子狞笑着。“你说咱们这笔账该怎么算?”
这时候,双方的弟兄都察觉到了不对头,纷纷围了上来。太史慈牵马上岸,把缰绳交到一名士兵手中,回头问道:“你想怎么算?”
那汉子环视四周,声如洪钟:“管某从前是作贼的,你们都知道。如今承蒙袁将军看得起,咱也是汉军了。既然是汉军,那凡事就得有个体统!太史慈,你现居何职?”
太史慈,字子义,青州东莱郡人。当初陶谦将徐州黄巾逐入青州,首当其冲的就是青州北海国。而北海相,就是那位青史留名的孔让梨。
北海挨着东莱,孔融对太史家有恩,所以太史慈为报答,赴他军前效力。这位自称“管某”的汉子,便是当时引军犯北海的黄巾贼首管亥。两军争战,太史慈一箭将他射落马,如果不是部下抢得急,早踏成肉饼了。
梁子,就是这么结下的。“帐下督。”“帐下督?嘿嘿,管某蒙袁公抬举,如今官拜校尉。朝廷这一套我还不太熟,这校尉是不是比帐下督大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