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长安城下
字体: 16 + -

第331章 萧嵩其人

    但是,吐蕃显然不是一群只要失败就会俯首称臣的种族。

    虽然这么说有点灭自己家的威风,倒是不得不说,他们确实屡败屡战、越挫越勇。

    王君毚被杀以后,不仅吐蕃人觉得大唐有机可乘,周围的小国家都觉得当结合吐蕃自己的力量是可以攻打大唐。

    王君葵——其实他记载史册的名字叫王君毚——被杀之后,萧嵩继任河西节度,试图力挽危局。

    可是这原本就个烂摊子,再加上萧嵩原本就不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但是他准确地分析了一下时局,发现和他们硬碰硬特别不理智,于是他想了一个招儿。

    吐蕃大将悉诺逻——就是率兵攻打凉州的那个人——因为屡次率兵进攻唐朝,反而在番国之间声名鹊起。

    萧嵩于是想了一个主意,他派人打入敌人内部,有意无意的给吐蕃赞普透露一些悉诺逻在外面的名声。

    一开始只是夸赞他,后来慢慢的开始散播一些悉诺逻已经臣服于唐朝的消息。

    原本悉诺逻功高盖主,吐蕃赞普就有些忌惮,再加上听到了他和唐朝秘密合作的消息,当场气了个半死。

    于是把当时正在外征战的悉诺逻召回了吐蕃,把他给杀掉了。

    等到把悉诺逻杀掉之后,才发现这是萧嵩等人的反间计;悉诺逻死后,吐蕃士气遭到了重创,战斗力锐减了一半儿。

    萧嵩唯一拿得出手的功绩就是这个了。

    萧嵩是梁武帝萧衍之后,后梁明帝玄孙。

    最开始的时候,他在洺州担任参军,后得到宰相陆象先的提拔与宰相姚崇的赏识,累迁尚书左丞、兵部侍郎——值得一提的是,陆象先是他的连襟。

    因为打败吐蕃,入朝为宰相,进封中书令、徐国公。

    这和吕玄璟(安一冉)、杜暹是一样的套路。

    因为在边疆有功,所以会被调入内地。

    不过萧嵩这个人当了很多年宰相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工具,而且他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不擅长交际、也没什么主见。

    但是萧嵩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优点,那就是相貌英俊。

    听他们形容,他胡子很漂亮——我不知道为什么胡子很漂亮会是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

    估计是因为胡子长在脸上,比较明显吧!

    他和娶会稽贺氏之女结为夫妻,变成了陆象先是连襟。

    当时,陆象先担任洛阳尉,又是宰相之子,士人争相结交。

    而萧嵩尚未出仕,无人关注于他。后来,一个叫夏荣的人善于相术,对陆象先道:“您十年之后能位极人臣,但不如萧郎一门尽贵。”

    没多久,萧嵩科举及第,被任命为洺州(今河北永年)参军事,深受刺史桓彦范的器重,后被河北黜陟使姜师度表奏为判官。

    景云元年,因为在职期间没有什么大的过错——虽然也没有什么政绩,萧嵩改任醴泉尉,被已经成为中书侍郎的陆象先引为监察御史。次年,陆象先拜相,便引荐萧嵩为殿中侍御史。

    开元元年,萧嵩擢升中书舍人,与崔琳、王丘、齐浣同列,虽学识浅薄,但却受到紫微令姚崇赏识,历任宋州刺史、尚书左丞、兵部侍郎。

    萧嵩这个人能考上科举纯粹是因为好运气,他这个人除了会背死书,什么都不会,如果要是去考比科举难上好几个等级的明经的话,肯定名落孙山。

    当然,他这个人的好运气,不仅仅体现在这里。

    开元十五年,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生擒刺史田元献,夺取城中辎重,而回纥也杀死河西节度使王君毚,河西陇右震动。唐玄宗便任命萧嵩为兵部尚书、河西节度使,让他去平定凉州祸事。

    他这个人虽然没什么见地,但是智商是没问题。

    萧嵩立刻给自己的一众幕客裴宽、郭虚己、牛仙客等人分配任务,又任命建康军使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安定河陇地区。

    不久,使用反间计,挑拨悉诺逻恭禄与吐蕃赞普的关系。最终,悉诺逻恭禄被赞普诛杀,吐蕃国力从此衰弱。

    虽然说他全靠好运气,但他这个人还是有一点真才实学的,虽然和其他人比确实略逊一筹。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现在担任河西节度使。

    因为吐蕃屡屡入侵大唐边境,跟边境周围的老百姓造成了心里无法磨灭的创伤。

    玄宗当机立断,立刻开始扩充兵将。

    政府开始大肆的屯兵,这些新入伍的将士都被输送到陇右和河西,同时,关中和朔方兵也在积极扩充,为了抵御吐蕃入侵。

    陇右道(治鄯州)和周围军团屯兵兵五万六千人、河西道(治凉州)及周围军团屯兵四万人。

    关中兵调拨了一万人汇集在临洮,朔方兵调拨了一万人汇集在会州(甘肃靖远)。

    大量的兵力被集中在了西部、西北地区,形成了包围之势。

    看得出来,玄宗已经忍无可忍了。

    这应该是一个分水岭,从此外部军事力量远高于外部;军事力量全都集中在边疆地区,估计玄宗预见到了自己在位期间肯定会不太平。

    同时也把吐蕃当成了最大的威胁,压根儿没想到叛乱会从内部开始打。

    安西这边儿,自从把吐蕃赞普和苏禄可汗的联军打退之后,他们倒是消停了两天。

    我之所以远在安西,还会对其他地方的事情了如指掌,正是得益于一种叫做“报状”的传播物。

    差不多在开元十年左右,大唐境内开始出现了一种类似于报纸的传播物,这应该算是世界上对报纸最早的记载。

    报状由朝廷(如中书省)主办,主要内容是关于希朝廷的时政,包括一些外疆域的记载。

    报状大概a4纸大小,上面逐日逐条抄录,和报纸几乎没什么两样。

    不过这个报纸只在京兆地区发行,而且是免费赠阅的。

    但是因为唐朝的时候识字的人并不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教育没能像现世那样普及——如果能搞成义务教育的话、这个报纸的利用率应该能翻好几倍。

    于是这个报纸成为了官宦弟子专属的一个东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