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王朝二十帝
字体: 16 + -

第15章 唐太宗李世民(“光荣”下岗)

    随着李世民一天天的老去,这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越来越令他老人家头疼。

    自己刚登基就策立的太子李承乾是越来越不听话了,崇洋媚外道德低下就不说了,竟然还搞基,真是丢人呐!

    在李承乾种种劣迹的逼迫下,李世民开始有了更换太子的想法,也恰恰在这时,魏王李泰表现的也十分抢镜。

    这看似很顺利成章的事情:太子不务正业,那就搬出东宫给别人腾个地儿吧!李泰表现积极,各方面都表现良好,那就进住东宫吧!

    但这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李泰比李承乾听话那是不假,但谁能保证李泰当太子就一定比李承乾当的好呢?

    也正是由于当时的这种情况,信心满满的李泰也没有闲着,他明面儿上在李世民面前尽力的表现,暗地里也在偷偷地笼络人心,为自己拉选票,而且不惜耗费大量的财物。

    我如果是李泰我也这么干,钱是个啥嘛,等当上一把手后,要啥没有,根本就不差钱儿。

    李世民虽然对李承乾的表现很不满意,但毕竟他也没做出什么天理不容的事(比如逼宫),再加之还有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一批国老的反对(他们不支持换储君),这废立太子的事也就一直没提上议事日程。

    可是李泰他急啊,万一老头子得个啥急症突然就走了,或者他那不争气的太子哥哥一夜之间悔悟,从此步入了正途,自己不就被晾在那了吗?

    所以李泰一刻也没闲着,一边讨好老爸,一边在朝中发展自己的势力。

    李世民是个聪明的皇帝,他对于李泰本人的才华那是相当欣赏(李泰曾编过一本书,李世民很喜欢),但对于他私底下结帮拉派很反感,不光是他,几乎所有的皇帝都看不惯。

    李泰的这种画蛇添足,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聪明反被聪明误,古往今来有多少数不胜数的案例呀!

    这种争风吃醋的场面让人屡见不鲜,而且终归要有一个了断。

    故事的结局要从一个人说起,纥干承基,这应该是个少数民族的人,他是太子李承乾的侍卫,并且他与齐王李佑关系也挺好。

    说起来李世民总共有14个儿子,但超过一半以上都是浪荡公子,不值一提。

    但这位齐王不得不说说了,他是李世民的第五子,长大后被封为齐王,但这位爷也是个顽主儿,不思进取,净结交些狐朋狗友,不务正业。

    李世民给他派的管家(长吏)自然也管不住他,而且经常性更换。话说这次换了个硬茬,这位新来的长吏大人很是严厉,看见李佑如此的不成人样,怒气就不打一处来,一气之下竟然要去长安告李佑的状(干得漂亮)。

    此时也就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李佑他也火大呀,心想:你算个什么东西,竟然敢和我叫板,我爹那可是李世民呐!(此话不亚于“我爸是李刚”)

    出于这种良好自我荣誉感,李佑一不作,二不休,派人将这要告自己状的长吏大人给咔嚓了(官二代就是牛)……

    自以为是的李佑认为这也不算个什么事,不就死一人嘛,父皇还能把我杀了不成?

    哎!您别说,这齐大王爷就是因此送了命。

    按理来说,皇子杀人是很不对的,应该予以处罚,但大多都不应该偿命,封建社会嘛!人与人是不平等滴。

    这李佑也不例外,只要他认罪态度良好,李世民顶多就是罚他点儿工资,然后让他去死者坟前鞠俩躬就完事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李佑认罪态度很敷衍,没有什么悔过之意,这也简单,直接抓起来,给圈到一个地方,终身监禁。

    总之安常理是死不了的。

    但这李佑就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等到李世民的人前去带他到长安问话的时候,这厮竟然做出了一个让人乍舌的决定---谋反(有胆量)!

    当然了,这也肯定不是他的初衷,不过这人言是可畏的,他手下的那些垃圾们七嘴八舌的在他耳边出着馊主意。

    有的建议他去当土匪,有的怂恿他去当强盗,反正没有一个人赞成束手就擒,因为这些混混们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也清楚的知道如果李佑被请到长安,肯定不用担心生命问题,因为他是皇子。

    而他们就不同了,作为职业的小混混,李世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将他们赶紧杀绝,因为他们把皇子带坏了(也可能是皇子把他们带坏的)。

    横竖都是个死,还不如最后再玩一把:造造反,以此来检验检验大唐军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算是为国效力了吧。

    就这样,没脑子的李佑被这群垃圾手下们说的动了心,就跟着瞎胡闹。

    但李佑终究是浩瀚历史中的一名匆匆过客,还没等李世民把征讨大军集结完毕,李佑就被识事务的手下抓住押送长安了。

    树倒猢狲散,这李佑被抓后,他手下的那些好哥们儿们也都逃的逃,跑的跑,被抓的也不少,当然,纥干承基这位与李佑关系挺不错的仁兄也不例外,四个字:锒铛入狱。

    谋反那可是死罪,几乎所有参与谋反的人都不例外。纥干承基眼看着自己就要跟这个世界说再见了,心有不甘呐!

    如果能够有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就好了。嘿!您别说,还真有。

    此时的纥干承基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为了保命,他即将要透露出一个天大的秘密:太子也要谋反!

    历史上关于太子谋反的记载不在少数,这李承乾就是其中一个,不用我废话,大家也能知道他谋反的因由。

    一个朝不保夕的太子地位,随时有可能被皇帝勒令下课,再加上一个对储君地位虎视眈眈且极有可能取而待之的嫡二子李泰。

    诸多的因素参杂在一起,酝酿了一个不可告人的阴谋。

    当然了,仅凭李承乾一人是不敢想出这个主意的,众多的追随者才是推波助流的根本。

    说起来这些太子党的人也是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就像当年秦王府的人力谏李世民杀掉李建成一样。

    他们干的也只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不乏有私利在里面,因为像这种事,一旦失败,参与者那必死无疑,但反过来看,一旦成功的话,这些人都将成为新朝的大功臣,新皇帝也一定会大大的奖赏。

    所以李承乾开始偷偷地在自己的东宫中训练一些杀手,用来刺杀竞争对手李泰以及一切敢与他为敌的人,甚至是李世民……

    但他还没来得及将第一批杀手送到工作岗位,自己的计划就给败露了,而且很突然。

    当李世民得知李承乾要谋反的事情后,自然是愤怒加伤心。他立即派禁卫军将参与这件事的人悉数逮捕。

    李承乾这应该算作是谋反未遂,但不管你遂不遂,你的东宫暂住证到期了,东宫居民委员会也全票否绝了你继续居住的书面加口头申请。

    李承乾麾下的那一干人等,无一例外,全部杀头。而对于李承乾,该怎么处罚呢?(按理按律都应判处死刑,按情就不知道了)

    李世民是不想杀儿子的,所以他召来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大臣以及司法监察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目的只有一个:如何给李承乾量刑。

    大臣们谁都心知肚明,李世民不想杀李承乾,要不还要他们来干嘛?直接照章办事就对了。

    所以参加讨论的大臣中没有一个给建议死刑的,都是说了些谴责谋反和忠于国家的客套话。

    最终,经过多次会议的协商,给出了李承乾如下判决:

    废除太子地位,贬为庶人并囚禁起来。

    后来李承乾又被流放黔州,不久便郁郁而终了。

    从纥干承基举报李承乾谋反到李承乾太子地位被废,这之间仅仅只用了5天,四月初一接到报案,四月初六就宣读了判决书,唐太宗这办事速度,没得说。还有那勇于举报太子谋反的纥干承基,也因此保住了性命,而且还做了大唐帝国的一名公务员,可喜可贺吖!

    李承乾下岗了,可太子的空缺得有人补上才对,但历史之手到底会眷顾哪一位幸运的皇子呢?请看下章。

    (本章完)